http://xzqh.info/lt/read.php?tid=163101杨陵在西农里,西农主校区在新老杨凌火车站之间,距离杨陵站(杨陵镇、武功火车站)步行不超过20分钟。杨陵最大的商圈就依托于西农校区。西农大对外交通和周边商业环境比大多数大学的新校区都好,步行都可以去高铁站。
省会大学的大新校区许多都多么偏远,甚至飞到了县里。西农作为杨陵最大地主,坐拥杨陵最好土地,何必去寄人篱下。西农大大概也想在西安弄块地(现代农业研究院)主要是想搞房地产升值。西农教职工不说大半,许多都在西安有房子,一是投资二是子女上学考虑。反正想在西咸新区也快开发不动了。
示范区1998年成立以来,发展非常迅速,已迅速崛起为西府上最重要的县级城市,由于地处西宝之间的地理位置,与工业重镇蔡家坡相比,杨凌更具有成为关中西部次级中心城市的潜力。
杨凌城市框架迅速拉开,已初步形成了3圈式的城市空间结构:内核是沿西农路-邰城路、渭惠路展开的、围绕西农校园、十字星结构的科教、文化、商务、行政中心区,类似于杨凌的CBD;内核四周是居民小区和城中村为主体的中间圈层;在外是产业带,城区的东部、东南部和东北部是高新区和杨陵工业园,是示范区主要的工业区,城区以西大寨、五泉、揉谷三个乡镇则是现代农业园区,整体上以建设中的杨凌大道为界,构成了东城西郊的空间格局。
随着杨凌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的设立和火车大提速,杨陵城市规模已经明显超过武功县城普集镇,也超过了岐山蔡家坡。根据七人普,杨陵辖区常住人口达到25万,其中一半集中在西农大主校区所在的李台街道。城镇人口占杨凌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城市规模大概已经超过了陕西最小的地级市,同时武功站与杨陵站相距只有十几公里,太近。杨陵火车站(老武功站)的地位又重新超过了武功(普集)站,特别是新修的西宝高铁在兴平、武功境内都没有站点,咸阳秦都站以西第一站就是杨陵南站。杨陵已经隐然是辐射周围武功、周至、眉县、扶风,甚至乾县、永寿的一个交通枢纽,特别是东西向客流的一个集散地。
示范区1998年成立以来,发展非常迅速,已迅速崛起为西府上最重要的县级城市,由于地处西宝之间的地理位置,与工业重镇蔡家坡相比,杨凌更具有成为关中西部次级中心城市的潜力。
杨凌城市框架迅速拉开,已初步形成了3圈式的城市空间结构:内核是沿西农路-邰城路、渭惠路展开的、围绕西农校园、十字星结构的科教、文化、商务、行政中心区,类似于杨凌的CBD;内核四周是居民小区和城中村为主体的中间圈层;在外是产业带,城区的东部、东南部和东北部是高新区和杨陵工业园,是示范区主要的工业区,城区以西大寨、五泉、揉谷三个乡镇则是现代农业园区,整体上以建设中的杨凌大道为界,构成了东城西郊的空间格局。
杨陵规划上是向西发展,积极对接绛帐。陇海铁路通车后,扶风与岐山都没有把县城从高原上搬到铁路沿线,但发展了绛帐与蔡家坡两个工业镇,特别是蔡家坡在杨陵崛起以前,是宝鸡与咸阳之间的一个大镇。
陇海铁路通车后,绛帐镇区也搬了两次家。首先从老镇区搬到了陇海铁路绛帐车站附近,位于陇海铁路两侧,二道塬、头道塬塬坡下面,引渭高干渠从镇区北部流过。后来由于高速通车,镇区又向南发展,在陇海铁路与董家村之间,高速出口附近形成了新的中心,新的镇中心与绛帐古镇之间建立了食品工业园区。绛帐老街即现在的西街村,现在仍然是历代建筑重叠,街巷狭窄的古镇景观。镇内与周边有多处庙宇和教堂。镇周原有城壕。现仅南北各有一个城楼。
绛帐镇与杨陵区之间有揉谷镇,法喜村位于揉谷镇东南部与永安村临近,新建的南站位于法喜村北,法喜村南还有西农大的农作三站。杨凌大道南起渭河河堤,从法喜村西通过,经过尚德村与殿背湾之间,过渭惠渠(路)、西宝中线、陇海铁路,安驾村东,穿过大寨镇,到达杨扶公路。法喜村西,杨凌大道旁有后稷庙。揉谷镇南部实际上有三个崖湾,法喜村就位于最东部的崖湾之中,这个崖湾东侧是五星村圪塔庙、杜家坡,北侧是过尚德村与殿背湾,东侧是石家村。杨陵南站和自贸区就在这个崖湾的中间部位。石家村则位于揉谷镇区的正南方向。中部的崖湾则位于石家村与白龙、秦丰村之间,北侧是田东田西村,田东田西村位于揉谷镇区西南,有西宝高速杨凌西出口。最西部的崖湾则为白龙、秦丰村、太子藏村和姜嫄村环绕,西宝高速、城际从太子藏村与权家寨之间通过,揉谷村和全家寨是揉谷镇中部(西宝公路沿线)仅有的仅有的两个村。从法喜村西有一条乡间路通过石家村、白龙村到姜嫄村,再向西则进入扶风绛帐镇境内。白龙村和姜嫄村两个突出的崖畔也都有古文化遗址和古墓群,属于县级文保单位,姜嫄村是传说过后稷生母姜嫄出生和生活的地方,也是后稷出生和成长的地方,村南有姜嫄祠,是民间自发的祭祀场所。
揉谷镇北部陇海铁路以北自东向有西迎驾村、陵东村、陵角村、光明村、陵湾村、除张村、新集村等行政村,十几个自然村,基本上连成一体,位于狭窄的二道塬的边缘和下方。被称为十里陵湾。我觉得十里陵湾村后高干渠与塬坡之间是杨陵最幽静、最具有特色的风景之一,十里塬坡经过治理,基本上绿化成林,梯田层叠,形成了一条绿带,特别是春季梯田上麦苗墨绿、菜花金黄、杏粉桃红,形成了色彩缤纷、层次分明,具有西北高原地方特色的立体画卷。
每隔500米到1000米就有一条三五百米的冲沟伸向塬面内部,经过治理,冲沟已经成为上塬下塬的小路,在村庄的后面,坡角下、塬坡上以及冲沟内有多处庙宇,其中清凉寺及其石窟佛像是县区级文保单位,朝阳洞道观、名堂寺、五佛寺等都是近年来民间自发修建的寺庙。另外隋泰陵及其附属的路陵观等也高居塬头,隋泰陵是一个巨大覆斗土堆,由于1500年来的烽烟变化,地面建筑已经损毁殆尽,整个陵墓为猕猴桃塬和玉米地所包围。
揉谷最西部的新集村是杨陵著名的葡萄沟,与绛帐车站街道相接。
武功县城普集镇与杨陵之间还有一个大庄镇。实际上,也有两个大庄。渭城朝雨浥轻尘,西出阳关无故人,在陇海铁路与西宝中线公路通车以前,从长安过渭河桥西行,经过渭城、兴平的路线,与今天西兰公路大体差不多,但兴平以西这条西行古道则在今陇海铁路西宝中线南侧一至二公里处,在西宝高速和高铁路线附近,当然历史上渭河古河道也较今天偏南。经过兴平桑镇,武功薛固街、普集街、大庄街,到杨陵永安村和扶风绛帐街。西宝中线公路通车以后,这条古道仍保存有土路的面貌,直到进入21世纪后才硬化为乡村公路。大庄镇这条古道的北侧,即西宝中线与高速之间,现在分为大东、与大西两个自然村,两村之间的南北路仍然是一条农村街市。
大庄街距离武功县城最西部(即原化肥厂)不过四五里,如果相向发展是有可能连在一起的。但大庄镇的发展规划似乎是要对接杨凌,镇区向西北搬迁了约两公里,搬到了曹家村东北的西宝中线沿线。当然这里也是一个十字路口,乡村公路向南过南北立节村到漆水河入渭河口,向北直通原观音堂和戴家(代甲)乡联通省道西宝北线,相当于武功县环县路西侧的南北路。
武功环线南侧东西路则是联通漆水河口、薛固、普集街两个原乡政府驻地的乡村公路,东侧南北路则是从薛固街向北,经过原河道乡驻地,到长宁街接西宝北线,从而形成一个田字形框架,这种类似于棋盘状路网,也是关中腹地鄠邑、周至、武功、兴平一带特有的景观。
武功县城规划的发展方向似乎是向东对接小村镇和5702厂
在中国一百余年的高校发展史上,大的高校搬迁大概发生过四次。第一次是抗战军兴,高校辗转迁移。第二次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为了适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确立以部门(条条)管理为主的“统招统分”的高教体制,拆分综合性大学建立专业院校的“院系调整”,大量高校由沿海(上海、北京)向内陆迁移,形成了西安、武汉、四川等高教中心。第三次是文革时期,主要是北京和东北的一些高校内迁。西农是少数一直不动没有挪窝的高校之一,而且在抗战军兴的高校大迁移中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国立西北农学院有两个源头,一是陕西本地的国立西北西北农林高专,二是西北联大农学院。联大农学院最早的源头可以溯源到北平大学(京师大学堂)农科,所以,西农早已经是百年名校。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大学扩招,大学又开始了一轮新的搬家(第四次)。主要是由市区(当然老校区过去也多属于城市边缘地带,但城市发展太快,一不留神就成为了城市的黄金地段了)向郊区搬迁。
京内的很多高校(如北航、中央政法)都在昌平建了新校区,有些高校甚至搬到了河北的廊坊(东方大学城)或者燕郊,中国科学院大学更是飞到了怀柔城北的长城脚下,符合国际公认的“小城大学”了。当然,搬大学也是身不由己,扩招以后,学生增加了很多。但由于大学周边已经成为了繁华的市区,原地扩建已经不可能,只能在郊区建立新校区。一些没有搬的学校,如中农、北林,教室紧张、自习紧张、宿舍紧张,甚至吃饭和洗澡也是人挤人。特别是北京林大,300亩的校园里,挤了几万人,博士宿舍也都是四人间。当然清华园、燕园本身的面积都比较大,清华和北大即使不建新校区压力也不大。还有一些大学是很多学校合并设立的,校区分散,不便于管理。而随着城市发展,这些校区即使不是黄金地段,也是白银地段,因此,通过土地置换,在郊区建立新校区也是合理的。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也在天津主城和滨海新区之间建立了新校区。西安南郊很多高校都把新校区建在了长安区郭杜的高教园区,交大和理工大的新校区在东南郊的少陵原,长安大学新校区则搬到了北郊草滩,距离市中心(钟楼)有一二十公里,西安科大、电子科大、西工大、西安石油则飞得更远。西安科大(高新学院,三本)在长安区黄良,电子科大在长安区兴隆。西工大、西安石油新校区在秦岭脚下,分别在长安东大和户县草堂,近一趟城要三四十公里。兰州大学的新校区在榆中县,新老校区之间距离有50公里。
[ 此帖被燕山雪在2022-07-06 18:07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