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论坛上看到几幅宋代地图,图中显示,通州北部与泰州的分界线,大体经丰利向北,直达黄海边。《中国历史地图集》中,两州的分界也是如此。这种分界的画法是可以商榷的。
宋初的通州有静海、海门两个县,静海县呈半岛状,海门县则为一群沙洲。通州南、西南临长江,东、东北两面为大海,北边旧有“古横江”与如皋分界,西、西北与泰州如皋县接壤宋初太平兴国年间通州“东西一百二十五里,南北六十五里”。宋《太平寰宇记》中保留的通州“四至八到”,可以让我们了解当年通州境域的大体范围:
东至大海八十里。西至泰州三百五十里。南至狼山及大江一十五里。北至泰州如皋县界清水港五十里。东南至海,州下口海门县界六十里。西北至蒲堰南清水港如皋县界六十里。西北至石港场东大海一百五十里。西南至海,陵[陈]堕港南海中流六十里。
通州“四至八到”中的“陵堕港”应为“陈堕港”,同卷通州利丰监条中就有“西至泰州界陈堕港四十五里”,可证。《太平寰宇记》所记,通州“东至大海八十里”,“东南至海,州下口海门县界六十里”,唯独没有记“东北”方向的情况。实际上,通州东北也是大海,石港、西亭、金沙、余庆等盐场分布在东北沿海一带。这个“四至八到”指的是通州大陆的陆域范围。当年的海门县为沙洲,从通州东、东南至大海的距离看,海门县不在这个范围内。宋初的海门县在通州东南,据《太平寰宇记》,通州与海门县隔海约有二百余里之遥,把这个数据考虑在内,通州东部的境域应当更为广大。 相隔一个世纪,到了元丰(1078~1085)年间,通州“东南至本州界二百七十五里”,说明海门的沙洲与陆地连接后,通州的陆域已经向东南延伸了。
宋《太平寰宇记》指认通州北至“泰州如皋县界清水港五十里”,而《元丰九域志》也说通州“北至本州界五十里”。这两个北界的数据相同,可见宋代通州北部界线没有多少变化。从通州“西北至蒲堰南清水港如皋县界六十里”的数据推测,清水港是一条较长的水道,这条水道应当是由州北的“古横江” 演变而来的。这条水道应当是当年通州北部与泰州的分界线。
南宋文天祥于德祐二年(1276)从镇江北渡,经真州、扬州,到达通州,在州北卖鱼湾出海南返。他离开通州后于闰三月十八日到石港,此后途经卖鱼湾、北海口,于二十一日到达泰州境宋家林,二十二日出海南下。在《出海》诗序中他写道:“二十一日夜,宿宋家林,泰州界。二十二日出海洋。极目皆水,水外惟天,大哉观乎!”文天祥在卖鱼湾的投宿地是一个濒临大海的小渔村。十八日他还在通州境,二十二日从泰州宋家林出海,可以设想宋家林也是海湾边的一个小村。宋家林,在清嘉庆《如皋县志》中记作宋家澪,位于掘港场东。从石港出发,三天的行程到达这里是可能的。文天祥说宋家林是泰州界,可见时属如皋的掘港是在泰州范围内,并不是如宋代区划图中所示的在通州境内。
两宋时,通州北部的通泰二州分界线应当在蒲堰南、石港向东到大海的一线上。这条分界线即是清水港,其东端为卖鱼湾。当年的清水港,早已演变成时下的遥望港了。基本上就是南通市通州区北部与如东县的分界线。
[ 此帖被紫琅浮云在2013-12-30 10:49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