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5362阅读
  • 68回复

[乡镇街]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进行农村旧村改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50 发表于: 2014-10-31
回 杜春明 的帖子
杜春明:我并没有设想把所有的居民集聚在县城,这样更离谱。
实际上的情况是中国农村过于分散,我老家那里,有的自然村本身三十户人家,与其他村庄还不接触。年轻人出去打工,只有老人和孩子在家,年轻人定期打回来钱,但是生活上还是很不方便。上学都是很大的问题,基层小学师资也比较 .. (2014-10-31 20:22) 

你不要以为农村只可以住农民,发达国家村庄上的村民90%以上是非农人士,你的观念必须变,你不应该把村民与农民划等号!如果农村都被改造成了现代化别墅小区,家家户户都有汽车、宽带、闭路电视等,大多村民(记住是村民不是农民)每天住在村庄、工作在城镇,这样不好吗?你干一定要把大家往城里赶、镇里赶呢?

只看该作者 51 发表于: 2014-10-31
回 東七區 的帖子
靠选举的民主是有问题的。
台湾就是明证。陈水扁是靠选举上去的,为老百姓谋福祉了么?


选举的问题,一是跟选民的素质有关,二与文化基础有关。非欧美区的民主一般都不怎么样,必须做出变更,大中华区的民主政治一定要融入传统儒家的东西,这个问题比较复杂,至今没探讨出中华文化圈最优的政治制度。
从世界范围看,所谓的民主自由制度也是缺点很多,但目前来看是最良制度,其理念是正确的,但到了中华的土壤上便会水土不服,存在很多问题,改良的办法应该是有的。
太師、天策上將、大相國、領尚書事、中書監、侍中、大將軍、大司馬、假节钺都督中外諸軍事、天下兵馬大元帥、領左右神策十軍左右十二衛大將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清宮太微宮使、首輔學士、監修國史、軍機大臣

只看该作者 52 发表于: 2014-10-31
回 lhqsrc 的帖子

你不要以为农村只可以住农民,发达国家村庄上的村民90%以上是非农人士,你的观念必须变,你不应该把村民与农民划等号!如果农村都被改造成了现代化别墅小区,家家户户都有汽车、宽带、闭路电视等,大多村民(记住是村民不是农民)每天住在村庄、工作在城镇,这样不好吗?你干一定要把大家往城里赶、镇里赶呢?


拿西方对比的前提是:他们的人口比例,西欧国家农村人口比例10%,美国农村人口比例5%(2%到10%+的都有)
我国呢?我们怎么保证那么多的农民享受现代化成果,中国平原地图农村像棋盘一样到处都是,每个村都能保证配套完善吗?
适当的聚居,适当的城市化,剩下少量的人口继续从事农业耕种,永远窝在田园里会永远贫穷。
因为假设中国5%的人耕种所有的土地,剩下的在城镇,95%的人在城镇拥有机会挣钱,而5%的人也不会贫穷,因为人均土地拥有量显著增加。
所以我认为下一步应该是城市部分接纳进城务工工作者,成为真正的市民,部分进入县域城市,部分聚居在县以下集镇。而真正从事农业工作的人很少,在集镇上的在消费的同时,又会创造就业机会,经济会循环上升。
小农业——庄园农业——企业农业是趋势,现在仍然是小农经济,自己种二亩地,播种、施肥、除草、除虫,忙活半天,又被收购者层层盘剥。
太師、天策上將、大相國、領尚書事、中書監、侍中、大將軍、大司馬、假节钺都督中外諸軍事、天下兵馬大元帥、領左右神策十軍左右十二衛大將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清宮太微宮使、首輔學士、監修國史、軍機大臣
只看该作者 53 发表于: 2014-10-31
回 杜春明 的帖子
杜春明:选举的问题,一是跟选民的素质有关,二与文化基础有关。非欧美区的民主一般都不怎么样,必须做出变更,大中华区的民主政治一定要融入传统儒家的东西,这个问题比较复杂,至今没探讨出中华文化圈最优的政治制度。
从世界范围看,所谓的民主自由制度也是缺点很多,但目前来看是最 .. (2014-10-31 20:49)

就因为融入了传统儒家的东西,所以东方民主都不怎么样。

民主要靠法家和墨家

其实就是契约精神和违约问责机制。

民主的精髓并不是什么选举。

中国的问题不是什么老百姓的素质不够,而是当局和精英素质不够。别什么问题都推到百姓头上。
你受朝廷和愤青毒害太深。
[ 此帖被東七區在2014-10-31 21:20重新编辑 ]
一年成落,三年成市,五年成镇,十年成城,百年成会,千年成都

只看该作者 54 发表于: 2014-10-31
农村建设其实也有很多先例:
如韩国“新村运动”、日本“造村运动”、德国对农村土地重整。
所有这些的前提是不能靠居民自主或仅仅靠地方政府,而是靠中央政府的决心和财政支持。

中国村庄实在太多,必须进行整合。否则住宅建设规划无法进行,教育、卫生、科技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村容村貌,简单的公厕、路灯、环卫这些都无法解决,农村不需要吗?
让政府投入,中国那么多村,数不胜数,耗资多少?
太師、天策上將、大相國、領尚書事、中書監、侍中、大將軍、大司馬、假节钺都督中外諸軍事、天下兵馬大元帥、領左右神策十軍左右十二衛大將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清宮太微宮使、首輔學士、監修國史、軍機大臣
只看该作者 55 发表于: 2014-10-31
回 杜春明 的帖子
杜春明:农村建设其实也有很多先例:
如韩国“新村运动”、日本“造村运动”、德国对农村土地重整。
所有这些的前提是不能靠居民自主或仅仅靠地方政府,而是靠中央政府的决心和财政支持。
中国村庄实在太多,必须进行整合。否则住宅建设规划无法进行,教育、卫生、科技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 (2014-10-31 21:20) 

你以为1万人左右的大村能有什么像样的学校、像样医院?告诉你就是上海这大的城市,上个学、就个医走的路不比农村到镇上卫生院的距离短。由于城市病的缘故,大城市开车10余公里,所用的时间要比农村驱车到镇上或县城的时间还要多,还要不方便。只要把农村的路修好,把镇上的学校、医院修好,村民都有自己的私家车,那农村村民的生活要比大城市居民还方便。
只看该作者 56 发表于: 2014-10-31
回 杜春明 的帖子
杜春明:农村建设其实也有很多先例:
如韩国“新村运动”、日本“造村运动”、德国对农村土地重整。
所有这些的前提是不能靠居民自主或仅仅靠地方政府,而是靠中央政府的决心和财政支持。
中国村庄实在太多,必须进行整合。否则住宅建设规划无法进行,教育、卫生、科技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 (2014-10-31 21:20) 


你搞懂了“造村运动”是什么吗?



日本的造村运动及其对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发布时间:2006-09-21 访问次数:30  



  一、造村运动开展的背景

  (一)破解“地域过疏”难题的需要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经济遭受沉重打击,故致力于重建城市,把主要的资本集中在东京、大阪、神户等大都市上,因而导致巨大的城乡差距。20世纪50~60年代,日本工业现代化全面开展,工业和其他非农产业的就业人口急剧增长,在1955—1971年的16年期间,增加了1830多万人,达到了4340多万人,占就业总人数的比重从61%提高到85%;与此相反,农业劳动力从1600万人减少到760多万人,这就是说,日本战后如此迅速增长的劳动力,有一半以上是通过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而得到补充的。农村因为青壮人口大量外流到城市,农村就业人口中老年人和妇女的比例越来越大,1980年从事农业的人均年龄男性为53.3岁,女性为51.0岁,这种在全国范围内出现的大城市及其周围人口过密,而在农村人口过疏的现象,使得农业生产力大幅下降,农村面临瓦解的危机。因此,以重新振兴农村为目标的造村运动,便在乡村自发性地展开。

  (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所引发的世界性经济衰退,也给日本造成了沉痛的打击,大量消耗石油的巨型技术、企业、项目难以启动,甚至曾经利用廉价石油的交通运费也越来越昂贵,国家和个人都不堪重负,兴建城市的模式也备受质疑,特别是对资源严重匮乏的日本来说,只能先考虑进口石油的数量,然后才制定相应的经济增长目标。在能源问题成为经济发展瓶颈的情况下,如何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政府必须考虑的问题,因此不用消耗大量石油的中小产业项目格外受欢迎。另外,在当时的日本,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财政的作用越来越弱,单纯依靠财政上的投资和信贷来改变地区差异也越来越难,而“自下而上”的造村运动却可以在不消耗大量能源和财政支持的前提下实现乡村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
  
  在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农业生产却陷入了困境,日本农业经营基本上届于小农经济的性质,基本生产单位以个体农户为主。据1975年统计,日本共有477万农户,其中不足0.5h㎡耕地的农户占41.3%,0.5-2h㎡耕地的农户占52.2%,2h㎡以上耕地的农户只有6.5%,显然,以分散的个体农户为主的经营,不仅不能充分发挥农业现代化的效能,反而降低了农业生产率,造成了严重的农业机械浪费现象,加之农业生产费用的不断提高和农民生活费用的日益上涨,单纯依靠农业生产难以维持生活,不少农民流人城市寻找生活出路,因此,如何提高农业的生产率和寻找农业之外的致富途径,成为村民积极参与造村运动的主要原因。

  (四)迎接信息化时代的需要
  
  造村运动的倡导者大分县前知事平松守彦认为,人口向城市流动的主要原因是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一方面,人们对信息的需求的增多,导致不同的人需要交流不同的信息而聚集;另一方面,在信息化时代,信息量虽然很大,但仍然存在自己需要的信息搞不到手的问题。由于信息不对称,所以信息化时代下的人就要向信息流通的城市集中,从某种意义上讲,信息化越发达,城市化的进程也就越快,而为了防止农村人口外流,平松守彦提出了“磁场理论”:如果强磁场与弱磁场之间放一块铁板,铁板自然会被强磁场吸引而去。为了促进各地区均衡发展,就要把农村建成不亚于城市的强磁场,把青年人牢牢吸引在本地区,磁场的吸引力在于产业,必须立足本地区条件,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这也就是造村运动的开端。

  二、造村运动的主要内容

  (一)造村运动的原则

  1.立足乡土,放眼世界

  行动虽是区域性的,但眼光却是国际性的。大分县前知事平松先生认为,产品愈具有民族特色,其国际价值就愈高,也越能受到国际上的肯定。当然,地域性并不等于国际性,毫无疑问它还需要经过精心加工和提炼,需要瞄准国内和国际市场,打造名牌,提高知名度。

  2.自立自主,体现民意

  居民们是行动的主体,政府不下行政命令,不拿钱包办,不指定生产品种,不统一发放资金,而是在政策与技术方面给予支持,一切行动由各社区、村镇自己掌握,这就使各基层单位和广大农民放弃了依赖思想,主要依靠自我奋斗。

  3.培养人才,面向未来

  “造村”运动并不只是物质性的“造物”运动,更重要的是精神性的“造人”运动。人才培育是运动的最终目标。地方活力是否能带动起来,不仅需要具有前瞻性的领导人,也需要集合人民大众的力量。

  (二)造村运动的开展形式
  
  在日本的造村运动中最具知名度且影响力扩及全日本乃至亚洲各国的开展形式就是由大分县前知事平松守彦于1979年开始提倡的“一村一品”运动。所谓“一村一品”运动,实质上是一种在政府引导和扶持下,以行政区和地方特色产品为基础形成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一个地方(县、乡、村)根据自身的条件和优势,发展一种或几种有特色的、在一定的销售半径内名列前茅的拳头产品,以振兴“1.5次产业”。当然,“一村一品”并不限于农特产品,也包括特色旅游项目及文化资产项目,如文化设施或地方庆典活动等。
  
  “一村一品”运动开展之后,大分县的农特产品无论在数量或收益上都有显著的增加。1980年大分县有4项特产,而今全县共培育出有特色的产品300余种,总产值高达10多亿美元,其中产值达100万美元以上的就有126种,1000万美元以上的有15种,玖珠町仅“吉四六”酱菜一项就达5亿日元(100日元约合7.26人民币元),由于其产品很多是朴素但充满亲切感的手制产品,在对天然食品需求量猛增的今天,其产品格外受欢迎。如今,日本消费者提起大分县的3个名牌产品香菇、烧酒和丰后牛肉时,无不因其美味而大为称赞。这些多品种小批量的加工业有利地促进了当地劳动力的就业,使村民们不离乡土,走上了富裕之路。大分县的“一村一品”运动经过20多年的努力,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2002年人均年收入达2.7万美元,高于美国的2.4万美元。
  
  大分县面貌因“一村一品”运动发生了巨大变化,成为生活安定、环境优美、经济发达的地区。受他们的影响,日本国内的许多地区纷纷发起“一村一品”运动,同时,中国、韩国等东亚国家乃至欧美各国也深感兴趣。纷纷效法日本。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开展了“一州一品”运动;泰国在全国各地展开了“一村一品”的农村开发运动。“一村一品”运动不仅带来了农业的提升,也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一村一品”运动的先进地区——全日本知名的汤布院町,人口不足1万人,但每年却有380万的游客前来旅游,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三)造村运动的主要做法

  1.以开发农特产品为目标,培育各具优势的产业基地

  大分县地处日本九州岛东部,全县地形复杂,其中林地占全县面积70%,除了几处盆地外,几乎没有大的平原,这样的自然条件,使大分县具有种类繁多但产量不大的农特产品,具有自己独特的比较优势。因此,“一村一品”的基本目标就是开发、振兴农特产品。他们在培育农特产品上抓了产地建设、培育名牌2大重点环节。如在产地建设上,强调因地制宜建立产业基地,如以朝地町、九重町等为代表的丰后牛产业基地;以大田村、国见町等为代表的香菇产业基地等。

  2.以突破1.5次产业为重点,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

  所谓1.5次产业,是以农、林、牧、渔产品及其加工品为原料所进行的工业生产活动,通过这个生产活动增加农产品的附加价值。地方产业振兴的重点在1.5次产业,这是因为要把农产品生产的一次产业直接提高到加工业的二次产业是相对困难的,但是把农产品略作加工,提高一次产品的附加值还是可行的。
  
  与第一产业相比,1.5次产业具有如下优势:①生产专业化:传统日本农业具有零星分散、规模狭小等特点,而1.5次产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对农产品进行较大规模的专业化加工、集中储运和销售。②高效增值性:1.5次产业投资少、成本低、周期短、见效快,通过改变农产品的物理、化学性质,提高农产品价值,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各种需求。③直接满足最终消费需求:从社会总产品的再生产角度看,1.5次产业生产直接提供人们消费的产品。另外,由于可以把剩余产品和次品如弯曲的黄瓜、有伤点的番茄就地加工,保证了农产品价格稳定,也就消除了农民生产过剩的顾虑,有利于提高一次产品的质量。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大分县设立许多相关的研究指导中心,如农水产加工综合指导中心、菇类研究指导中心、海洋水产研究中心等,政府在栽种、采收和捕捞等方面给予技术指导和协助。

  3.以开发农产品市场为手段,促进产品的生产流通

  在产品的生产和流通环节,农协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农产品的生产领域,从农协中央会到基层农协,都制定农村事业发展计划,针对农业经营中的问题制定相应对策,指导农民实施。农业经营指导工作由农协的近2万名营农指导员担任。营农指导员必须是农业专门学校毕业,取得国家认定资格,然后由农协作为专门人员雇用。营农指导员指导的范围包括农业生产指导,农田基本建设,因地制宜实行适度规模经营,统一品种、栽培、饲养标准,引进生产资金和优良品种,进行技术交流和技术培训等。在农产品流通领域,农协系统的经济业务主要是购买业务和销售业务,农协系统通过组织农家开展联合销售和购买,形成批量买卖,从而在农产品销售市场、农产品生产资料市场争取有利价格,阻止中间商的不当利益。在大分县,为了促进种植、生产、销售的一体化,农协创办了吉四六酱菜厂,使农户农业生产更具有计划性,农户将自己生产的蔬菜卖给工厂作为生产原料,酱菜厂腌菜用过的酒糟和酱油渣滓又返回畜产农家,变成了牛饲料,促进了当地畜牧业发展。工厂本身也是当地妇女的工作场所。1978年吉四六酱菜厂销售量为1.6亿日元,1980年销售量就达到了3亿日元,并于当年创办了第二家分厂。

  4.以培养人才为动力,开设各类补习班

  培养出具有国际水平的高素质人才,是使一个地区获得新生的关键。造村运动的最终目标是“造人”,要发掘生活在本地的年轻人的热情和积极性,培养出一大批既具有实践能力而又能扎根于本地区的人才。为了培养人才,大分县政府无偿开办了很多补习班并派遣讲师讲授课程。课程内容包罗万象,如农村技术讲习班、商业讲习班、海洋养殖讲习班、妇女讲习班等,只要农民有需要,都可免费参加学习。县政府还利用假期组织中学生去外地参观学习,定期派大学生、家庭妇女去国外访问考察,开阔视野。

  5.以创设合理的融资制度为途径,提供农业低息贷款

  为了振兴农村的产业,需要投入资金,因此,必须有完善的融资制度来配合,这项工作主要由农协来负责,日本农协信用系统以略高于普通银行利率的优惠利率吸引农民存款,并以优惠条件向农户发放贷款,因此,日本农协吸收了大量农村闲散资金,从本质上讲,农协所办的信用业务是以分散农户为单位,农户能以较低利率进行相互融资的制度。据统计,农协贷款余额中,对社员发放的农业和生活贷款占80%以上,另外,政府发放的政策性贷款和向农业部门投入的贷款资金和利息补贴资金,也通过各级农协的窗口发放给农户。

  6.以生活工艺运动为载体,促进农村文化建设

  由于人口锐减、农业不振,农村的各项文化传统也因而衰退,于是村民们自行对社会生活进行检讨,重新省思其价值,并开展一系列文化活动。如1981年,三岛町发布《三岛町振兴计划》,提倡“生活工艺运动”,即由町民自己构想,自己描绘“明日的三岛町”。他们宣扬物品的创造并非为了赚取金钱,而是传承与创造文化的行为。所以他们积极地学习三岛町的传统文化,并且将其运用到现代生活中。如盛饭用的勺子,以木制来取代塑料,而篓子、盛笼、手提包等也改以具有生命性的天然素材如山葡萄藤等编织而成,以感受自然的美与质感。他们于每年的春天举办生活工艺展,相互交流,并颁发奖状。五六月则在森林中举办“工人祭”,鼓励日本各地的工艺制作者前来展览与销售。三岛町1983年成立生活工艺研究所,同年开始发行《造村运动生活工艺讯息》,广送各地,并在东京举办“三岛町生活工艺品展”。1985年成立“木友会”,组织凝聚生活工艺者。1986年建设完成了三岛町生活工艺馆,作为生活工艺传承与推广的基地,老人们也在工艺制作与创作中重新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与生存的勇气。

  三、日本造村运动对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一)明确政府职能定位

   造村运动的开展,与一般的政策推行大不相同。为了确切传达理念给每一个县民,平松守彦访遍了全县58个町村,直接与居民对话,让他们明白,凡是尽力参与运动者,政府必然会支持。但是在运动的推展上,政府并不指令群众干什么,不干预农民的生产自主性,也不直接提供资金补助。政府主要工作是引导群众开动脑筋,多想办法,唤起他们建设家乡的热情和干劲,并在技术指导、信息服务、市场开发等方面为农民提供服务。因为他们认为,若过度依赖资金,则万一经费不足,运动就难以进行,所以政府尽量避免直接的资金补助,而是提供技术上的协助,其中直接的人才投入或是间接的人才培训的投入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若没有技术指导,即使地方不乏有心人士的努力,恐怕也是事倍功半的。因此,他们成立了相关的研究中心,积极研究如何改进农林渔牧业的生产、加工与营销技术,为造村运动提供了技术支持与保证。

  (二)加强农民组织建设

  日本农协由3574个基层农协、47个县经济联合会和1个中央联合会三级农协组成了完备的流通服务网络,覆盖了整个日本农村。他们利用联合的力量,为农民提供及时、周到、高效的服务,成为集农业、农村、农户三类组织三位一体的综合社区组织,99%以上的农户都参加了农协组织。农协组织主要为农户提供如下服务:①提供农业生产资料。②负责农业新技术的培训和推广。③收购产品后统一包装、储存、运销。日本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有80%以上是由农协为其销售的,9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是由农协提供的。日本农协作为农民的合作组织,在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真正成为日本农民的保护神。

  (三)重视农民教育培训
  
  在农民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日本逐渐认识到单纯依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于是支持、鼓励其他力量的参与,日本农民教育的供给呈现出主体多元化特征。从总体上看,一是各级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二是高中等农业院校;三是企业与民间的各类培训服务机构;四是各级农民协会;五是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和农业改良普及系统。这种由政府、学校和民间力量共同构成的多主体参与,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的全方位供给系统,能够有计划、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展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在中国,一方面农民素质普遍较低,另一方面农民的人口数量巨大,农民教育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在目前国力有限的情况下,应该参照日本的经验,结合国家和民间2种方式来进行。一方面要完善大学和科研机构对于农民培训方面的体系,主要解决农民应用高新技术的培训,完善农民的中等职业教育和成人职业教育体系,重点解决农民在实际操作中的技能知识问题;另一方面,国内的一些地方农民专业协会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补充方式,同时可以借助网络教育这个有力的工具将农业学校、推广部门、培训部门、行业协会结合起来,不仅为农民提供各种信息,还可以开展远程培训、网上交流示范等,让有条件的农民更方便快捷地进行自我培训。

  (四)激发村民参与意识

  乡村的振兴不能等待政府全部承担,它需要广大居民自主性的参与,只有让村民认定乡村建设是村民自己的建设事业,才能激起村民推动农村建设的动力,造村运动就是“由下而上”,由地方自发性产生的运动,在造村运动的准备和酝酿中,政府鼓励村民寻找大家所关心的共同事务、公共设施、产业与文化建设的议题,提出建设的实施方案,居民们也参与施工建设,参加政府举办的各种培训活动,因此在建设过程塑造与发掘了一大批专业人才,村民也自然具备了从大家的共同利益出发经营乡村产业与维护其公共设施的愿望与能力。


一年成落,三年成市,五年成镇,十年成城,百年成会,千年成都
只看该作者 57 发表于: 2014-10-31
其实,日本的造村运动和我说的一样。

新农村建设,并不是搞什么规划。

而是要靠农民本身,发掘自身潜力,向与农业相关的产业转移。比如:
一、农产品流通
二、农产品深加工
三、农村生活用品本地化。

而政府的政策配套——土地自由流转、基层真自治、减少盘剥把资源留在乡村

而这些,基本上不需要花什么成本。
一年成落,三年成市,五年成镇,十年成城,百年成会,千年成都
只看该作者 58 发表于: 2014-10-31
回 杜春明 的帖子
杜春明:农村建设其实也有很多先例:
如韩国“新村运动”、日本“造村运动”、德国对农村土地重整。
所有这些的前提是不能靠居民自主或仅仅靠地方政府,而是靠中央政府的决心和财政支持。
中国村庄实在太多,必须进行整合。否则住宅建设规划无法进行,教育、卫生、科技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 (2014-10-31 21:20) 

你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老的认识上,“新农村”三字虽然只比“农村”二字多了一个“新”字,但两者性质完全不同,如果说“农村”是农民的“村”的话,那未来的新农村绝对不只是农民的新村,新农村只是个社区,居住的村民90%不是农民,不从事农业生产。他们居住在新农村这个社区,工作与学习则在城镇。你要说农村去城镇太远了,不方面,其实对于私家车普及的今天,这点路一点不远。上海等大城市人们从居住地到自己工作与学习的场所,平均每人每天要耗费3小时左右。新农村社区的村民去城镇所耗费的时间要远少于这个时间。
只看该作者 59 发表于: 2014-10-31
回 東七區 的帖子
東七區:其实,日本的造村运动和我说的一样。
新农村建设,并不是搞什么规划。
而是要靠农民本身,发掘自身潜力,向与农业相关的产业转移。比如:
....... (2014-10-31 21:51) 

同意你的观点!
只看该作者 60 发表于: 2014-11-04
最恶心改造、规划这类词汇了,自己的家园岂凭什么由外人折腾?这种思维放在美俄,不被农民骂死才怪。有空改造自己的官邸去(当然要议会批准),别闲着没事改去造别人的家园。
[ 此帖被上下求索在2014-11-04 22:49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61 发表于: 2014-11-04
现在也不是绝对不允许农民流转土地,但是只能有一个买主,那就是政府。而且不能自己想卖就卖,政府想买的时候你才能卖,而且必须卖,没有不卖的权利。以前还没有任何补偿,把你赶到千里之外的不毛之地,让你自力更生开荒去。所幸经过钉子户的多年抗争,现在多少有了点讨价还价的权利。PS:把古代社会动荡和改朝换代归因为农民造反是马列史观的遗毒。那时候绝大多数人口在农村,队伍主体自然是农民了。另外没有精英参与的纯饥民暴动很少能成大事的。
只看该作者 62 发表于: 2014-11-05
回 Franc.She 的帖子
Franc.She:谈到人均耕地,日本农民要哭了。 (2014-10-31 19:31) 

你这个回复失水准啊。
日本农民的人均耕地比中国高很多,为17.25亩。中国18亿亩耕地/7亿农民。
日本农民只有240万。
没有农协,日本农业基本要挂。TPP谈破天,日本不敢开放农业已经说明问题了。
[ 此帖被magiu在2014-11-05 19:02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63 发表于: 2014-11-05
回 東七區 的帖子
東七區:你拿房地产说事儿,本质上把“资本”想得太大了。
农民卖地必然有自己的小算盘,你认为他们会数钱玩过日子,等你通胀?
没后路,他们根本就不会卖地。
....... (2014-10-30 21:51) 

你把开发占用的土地与农村土地流转所涉及的土地总量的区别想得太小了。

“没有后路,不会卖地”,不知你有否认真了解过历史的土地兼并史。以中国幅员之广,国情之繁,地方官员的素质之三教九流,绝对不会像台湾那么好控制的。

我并没有说一定要做买卖啊,但不论是做什么都存在一个供需平衡的问题,喜蛋难道不需要消费者。卖蔬菜竞争都大得很。

土地问题在中国是人命关天的事,绝不能草率,没有把握,最好别乱动。
[ 此帖被magiu在2014-11-05 19:04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64 发表于: 2014-11-05
回 magiu 的帖子
magiu:你把开发占用的土地与农村土地流转所涉及的土地总量的区别想得太小了。
“没有后路,不会卖地”,不知你认真了解过历史的土地兼并史。以中国幅员之广,国情之繁,地方官员的素质之三教九流,绝对不会像台湾那么好控制的。
....... (2014-11-05 17:29)

正因為官員的素質太差,土地流轉才不能由政府主導。
已經引發了那麼多血案,還要繼續?
土地兼併,其實並不是問題的關鍵。
社會公平和正義,才是問題的關鍵。
當前狀況是完全沒有社會公平和正義。而且是政府對百姓的不公平和不正義。
農村土地流轉,是包含農轉非的。其實,當前開發佔用的土地與農村土地流轉所涉及的土地總量是差不多的。現在農民沒有後路也得賣地,就是因為政府的強制。
你要佔用農民的耕地進行開發,農民在當地生存必須的資本就是佔用耕地的成本,你必須承受。這是市場原則。政府介入,讓農民沒有後路也得賣地,其實是政府的掠奪行為。

政府還是要做回自己的本職,不要介入商業行為。

農民保有土地,是沒其他路。有其他路,沒人願意做農民。換句話說,有後路鬼才造反。因此,土地並不是造反的根源,沒後路才是。

歷史上,成功的、失敗的造反,哪個是為了土地?朱元璋造反成功之後,拿了幾亩地自己種,又收了幾亩地的租子?
[ 此帖被東七區在2014-11-05 18:53重新编辑 ]
一年成落,三年成市,五年成镇,十年成城,百年成会,千年成都
只看该作者 65 发表于: 2014-11-05
回 magiu 的帖子
magiu:你这个回复失水准啊。
日本农民的人均耕地比中国高很多,为17.25亩。中国18亿亩耕地/7亿农民。
日本农民只有260万。
没有农协,日本农业基本要挂。TPP谈破天,日本不敢开放农业已经说明问题了。 (2014-11-05 17:20)
你真以为中国农村还有7亿人?特别是与7亿总人口对应的、合理比例的青壮年劳动力?
惜今生有缘无分,愿来世不再错过。
只看该作者 66 发表于: 2014-11-05
回 Franc.She 的帖子
Franc.She:你真以为中国农村还有7亿人?特别是与7亿总人口对应的、合理比例的青壮年劳动力? (2014-11-05 18:33) 

那你又真以为日本那240万全是农业人口?
只看该作者 67 发表于: 2014-11-07
回 Franc.She 的帖子
全国还有七十多万个村委会
只看该作者 68 发表于: 2014-11-07
回 magiu 的帖子
magiu:那你又真以为日本那240万全是农业人口? (2014-11-05 19:03)
你真以为中国现在留在农村的人也都是农业人口?
惜今生有缘无分,愿来世不再错过。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