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753阅读
  • 13回复

[个人区划理念]正本清源话“省”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8-08-16
权当随笔随想, 纯粹个人观点,欢迎大家参与讨论,只要是理性发言,杠精也欢迎。
今天的这个《正本清源话“省”制》为系列帖的第一篇,以后有时间精力再出“县”制、“市”制、“区”制乃至“乡”制、“镇”制篇,汗牛充栋一下。


省是我国法定的一级政区单位。
然而,在历史上,省最早是作为朝廷中央机构单位名称而非区划通名出现的。至少可追溯至魏晋以后由三公九卿制演变而来的三省六部制,迄至金元作为朝廷中央管理地方路府州的派出机构——行台尚书省和行中书省,再到明清时期的正式一级地方行政区划单位延续至今。
如果稍微梳理一下中国历史,我们就会发现一个现象,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一直在王朝统一——地方分裂割据——新王朝统一的循环之中,在实行行省制的元明清之前,这个循环周期维持的时间较短, 很少超过两百年甚至几十年不到,在实行行省制的元明清特别是明清时期,中国历史才真正进入较长时间的大一统时代,再也难以出现较长时间的地方分裂割据。要知道,明清时期的省比此前历史上几乎任何一个朝代的一级政区规模都大,无论是人口面积还是占比。当然,把这种较长时间的大一统局面完全归功于行省制未免过于武断和片面。但毫无疑问,行省制于这种局面的形成有正面促进作用。
中国历史,自秦灭六国实行郡县制开始,标志着中央集权制正式取代封建采邑制,地方行政区划建制划分和管理机构设置也成为维持统一和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此时,一级政区的数量和机构管理权限大小,就很难科学掌控。一级政区划分数量过多,中央政府管理不易;一级政区数量过少过大,又容易形成尾大不掉、地方割据局面,特别是其被赋予较大权力的情况下,如东汉末年的州牧和中唐以后的节度使,一旦赋予的权力过小,又起不了为中央朝廷分忧节制地方的实质性作用,如西汉州刺史和唐道观察使。
有鉴于此,北宋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十几路统辖府州县,路置帅司漕司宪司仓司,互不统辖各司其政,且名下府州有事可直达朝廷,此举虽然有效了防止了一级政区管理权限过大和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但也降低了行政管理效率和社会的组织动员力,至少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两宋对外武功不振。元灭宋以后,疆域空前扩大,在地方设置了比宋路权限更大的行中书省,是为行省制的张本。只是其作为不能完全融合和接受中华文化的异族政权,存续的时间也较短。
明代在元行中书省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省设三司,承宣布政司综理民政和钱粮度支,提刑按察司管刑名监察,都指挥司主军政。清代虽然在明制基础上增加了“综制文武,以诏废置”的督抚,但本质上还是延续了明代省级机构三司分立各司其政的格局,这种制度上的设计既保证了省级政区管理机构的权威同时有有效避免了权力过分集中于一个机构或个人的弊病。尤其是,基本杜绝了中国历史上传承数千年的私兵制,所以,终明清两朝数百年历史,基本没有地方封疆大吏拥兵自重分裂割据的现象。至于再后来的民国初期军阀割据局面,背锅的也应该是起源于北洋新军的私兵制复活而非已经传承数百年的行省制。
所以,从历史的角度看,省,不仅仅是个一级政区通名,更是代表行政机构管理制度设计上的创新。而且其已经传承数百年,地域观念或者说省域文化认同早已经深入人心,不大可能也没有必要去大加调整。
区划讲科学,地名讲文化,发展讲和谐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8-08-16
学习了。感觉元朝的行省长官近似于殖民地总督,不知道跟明清有多大区别,精油兄有没有研究?
The people don't know their true power.
ein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8-08-17
单说行省这个名字 很像北朝的行台 行中书省 行尚书台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8-08-17
不过讲到地域认同,好像还是以地级为单位更适用,一省之内气候文化差异往往比较大。
看汽车牌照、电话区号等等,无不以地级为基本单位划分。
1.全国分为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7大行政区(虚)和西藏-新疆2个自治行政区、香港-澳门-台湾3个特别行政区。2.撤省设郡和州(自治地区),全国共120个左右,由原地级单位合成,辖县和市。3.主城区人口100万以上为可设虚级县级区的甲等市,50万以上和超过20万的重要城市(郡治、原地级中心、边贸、港口、工矿等)为乙等市,甲乙等市均为副郡级,20万以上和超过10万的重要城市为丙等市(县级)。4.市下设街区,县下设丁等市(副县级)、乡、镇,均不设政府。5.支持市县同城,乙丙等市和附郭县合署办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8-08-17
回 ein 的帖子
ein:单说行省这个名字 很像北朝的行台 行中书省 行尚书台?(2018-08-17 01:53)?

行省不一样啊,行台等前朝机构和汉末州牧、唐朝藩镇差不多的权力,但行省在日常行政上处理的授权,但在调动军队、中高层人事等军国大事上必须随时奏闻、听命于中央,一方面发挥地方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保证中央集权的完整,从这个意义上元明清到现在的省制差不多是换汤不换药
省、自治省、特区、直辖区和首都区
县、市、州
……
市、区、乡、镇
街道、村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8-08-17
省比汉州唐道宋路更成熟,不可能大动。
多数人一生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内心缺少什么。
一个人越在意的地方,就是最令他自卑的地方。
人生在世,幼时认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以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林语堂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8-08-17
撤省不可能,虚省,让省回归监察责任的本身,是好的方向。省不应该伸手太长,天天下政策管理到县市的方方面面不应该。县市应该有独立的发展权。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8-08-17
回 汉阳府 的帖子
汉阳府:学习了。感觉元朝的行省长官近似于殖民地总督,不知道跟明清有多大区别,精油兄有没有研究? (2018-08-16 23:38) [img0]images/back.gif[/img]

只是业余爱好,三脚猫的水平,研究不敢当。不过互相交流学习一下还是有好处的。
就我个人认为,元代的行中书省,相比于明清的承宣布政司(省),机构权力过大,凡钱粮、兵甲、漕运等军国大事,无所不领,俨然独立王国。也许是为了制衡,元朝在行中书省设丞相一员,平章政事二员(俱从一品),左、右丞各一员(正二品,参知政事二员(从二品)),有点集体领导的味道。这在中央政府权威或式微或任人不当的情况下,较容易形成地方势力做大的情况。而明清就没有这个情况了。实际上,明代省级单位三司分立的格局与宋路更相似而又有所强化。毕竟宋朝路级机构没有绝对核心,北宋以转运司为重,而南宋以安抚司为重,且转运使安抚使一般都由辖下府州主官兼任,无论是地位还是权威都略嫌不够,明代的行省三司分立格局更类似置守、尉、监的秦郡
如果说有点外来异族统治的感觉,最主要的体现就在于行省下辖的各级政区,在诸路总管府尹州尹县尹之上另设达鲁花赤一员,这跟当今某国某集团为了维持其绝对统治领导地位,在各级行政首长之上设DW书记一位的做法如出一辙,有木有。呵呵,我说的是朝鲜,兄弟不要想歪。
[ 此帖被荒州邈县在2018-08-17 16:56重新编辑 ]
区划讲科学,地名讲文化,发展讲和谐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8-08-17
回 荒州邈县 的帖子
荒州邈县:只是业余爱好,三脚猫的水平,研究不敢当。不过互相交流学习一下还是有好处的。
就我个人认为,元代的行中书省,相比于明清的承宣布政司(省),机构权力过大,凡钱粮、兵甲、漕运等军国大事,无所不领,俨然独立王国。也许是为了制衡,元朝在行中书省设丞相一员,平章政事二员( .. (2018-08-17 16:35) 

这就清楚了,感谢兄台解答!东朝鲜是个好栗子:)
The people don't know their true power.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8-08-18
又见精油系列。水太深,不敢跟了。
郡县制:中央---(省)---郡---县\市
虚省实郡强县
反对直辖,取消特权,县市平行,机会均等!
~~~~~~~~~~~~~~~~~~
小号?查无此人!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18-08-18
回 汉阳府 的帖子
汉阳府:学习了。感觉元朝的行省长官近似于殖民地总督,不知道跟明清有多大区别,精油兄有没有研究? (2018-08-16 23:38) 

你确定你真的了解殖民地总督的权力?
移动:小心😆电信🤣诈骗
电信:小心😳移动🙄支付陷阱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18-08-19
明清根本就不叫省,省只是俗称,正式名称是布政司,而清代的省更复杂,可以指藩司也可指督抚辖区,所谓汉地十八省是根据巡抚辖区划分的,省作为法定名称从民国开始

在我看来省其实和州道本质没什么区别,只是换个名字而已,行省的真正含义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但现如今显然早已丧失了它的本义,省叫啥都无所谓,真正促进统一的不是那个虚名为省的东西,而是犬牙交错区划原则的出现,现在的省界基本是明代奠定的

元代那个行省其实来自行台,比如李世民就当过陕东道行台尚书令,统管关东事务,下面还分设六部,但行台多半属临时机构,事毕即撤销。所谓三省六部制脱胎于三公九卿制,此说值得斟酌,三省尚书台原为九卿之一少府的属官,中书门下始自魏晋,而中书门下下设的谏官侍从多来自九卿光禄勋的属官或汉武帝的加官,准确来说三省六部制是由武帝内朝官发展而来的,三省取代了三公九卿后,三公变成荣崇之衔,而九卿演变成九寺,变成承六部政令的事务机构,这部分内容和主题关系不大,但原文提法太模糊了,所以稍微说下
[ 此帖被花谢花飞在2018-08-19 09:29重新编辑 ]
眼前分明外来客,心底却似旧时友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18-08-19
回 花谢花飞 的帖子
花谢花飞:
明清根本就不叫省,省只是俗称,正式名称是布政司,而清代的省更复杂,可以指藩司也可指督抚辖区,所谓汉地十八省是根据巡抚辖区划分的,省作为法定名称从民国开始
在我看来省其实和州道本质没什么区别,只是换个名字而已,行省的真正含义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但现如今显然早已丧失了它的本义,省叫啥都无所谓,真正促进统一的不是那个虚名为省的东西,而是犬牙交错区划原则的出现,现在的省界基本是明代奠定的
元代那个行省其实来自行台,比如李世民就当过陕东道行台尚书令,统管关东事务,下面还分设六部,但行台多半属临时机构,事毕即撤销。所谓三省六部制脱胎于三公九卿制,此说值得斟酌,三省尚书台原为九卿之一少府的属官,中书门下始自魏晋,而中书门下下设的谏官侍从多来自九卿光禄勋的属官或汉武帝的加官,准确来说三省六部制是由武帝内朝官发展而来的,三省取代了三公九卿后,三公变成荣崇之衔,而九卿演变成九寺,变成承六部政令的事务机构,这部分内容和主题关系不大,但原文提法太模糊了,所以稍微说下

非首先感谢跟帖而且是非常有质量的跟帖。
关于省作为中央机构的历史起源不是本帖讨论重点,一笔带过。重点是省作为区划的起源演进发展。这方面对于你的看法不敢苟同。
首先,元代初设的行中书省,不同于以往的行台,历史上的行台属于临时性的非常设机构,哪怕有诸如东魏侯景专制河南二十年的个例,而且它的权力往往集中于个人之手,而元代的行中书省从设立伊始,就是常设的正式的中央派出机构和地方最高级行政管理机构。军国大事无所不领的权力虽大但非集中于个人之手,丞相之外有次相(平章政事)、副相((左右二丞和参知政事)),除丞相,其他都不止一位,而且元朝对于行中书省的丞相人选非常慎重,宁缺毋滥,所以多数时候行中书省的丞相一职空缺,主持政务的是两位平章和几位副相这应该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如此位高权重的行政管理机构中尝试制衡个人权力过重的实践。虽然最终不算成功,因为短短几十年就因为苛政引发的大规模民变而无法应付之外,还有诸如王保保和李思齐的内战和内乱。元代行中书省的最大意义不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创新而是标志着省开始由中央机构变成地方行政管理机构。
真正的所谓行政管理机构体制重新是明代。你认为明代的最高级地方政区就叫承宣布政司是不确切的首先承宣布政司是一个机构,其次它虽然掌管了地方行政管理事务中的最主要部分钱粮度支,但另外一些也很重要甚至与普通百姓和地方官吏关系密切的刑名讼狱和肃政访廉不在它的管辖范围而在与它平行存在的提刑按察司,当然就更不要说军政了,朱元璋在创业和登基初期,几乎是全盘照搬元朝的官制和行政管理体制当然包括行中书省,所以省就成为平常百姓乃至官方对于一级政区的俗称,就是在官方正式场合,也会因为场合的不同而有诸如湖广布政司或湖广按察司、湖广都司的称谓,可详看《明史》。
当然,省正式成为官方称谓的应该是在清乾隆年间厘定督抚体制之后的事,顺便说一下,总督或巡抚严格的说是朝廷中央派出节制地方文武的大臣而非行政首长,省级具体的行政管理事务基本都集中在布按两司,一如明代,清代江南分省,虽然安徽巡抚几乎从一开始就驻安庆,但安徽布政司长期寄治江宁,安徽人也因此在很长时间里称江宁而非安庆为省垣,无他,安徽各府州县因行政上的业务需要跑的地方是布政司所在的江宁而非首府安庆。
至于行省制的政治稳定局面是由于犬牙相入的行政区划划分之说就更站不脚,随便找张中国地形图,对比看一下各个朝代的一级行政区划,有那一个朝代山川形便的程度高过明清:南方诸省和晋陕等地的边界大多是名山大川,真正犬牙相入的地方是一马平川没有高山大川而无法山川形便的黄淮海大平原地区。
区划讲科学,地名讲文化,发展讲和谐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18-08-21
回 荒州邈县 的帖子
荒州邈县:非首先感谢跟帖而且是非常有质量的跟帖。
关于省作为中央机构的历史起源不是本帖讨论重点,一笔带过。重点是省作为区划的起源演进发展。这方面对于你的看法不敢苟同。
首先,元代初设的行中书省,不同于以往的行台,历史上的行台属于临时性的非常设机构,哪怕有诸如东魏侯景专制 .. (2018-08-19 21:18) 

问题是朱元璋的三司和元代的行省就没有啥联系好吧,朱元璋就是觉得行省权力太大了才把它分成三司的。不过元代好像还有行御史台和肃政廉访司,应该和按察司有些联系。反正我个人觉得,朱元璋的一布政司是改革行省的产物,无论从区划还是从机构上来说,两者无继承关系,三司真正继承的是宋代的路四司,之所以俗称为省,只是个习惯而已
眼前分明外来客,心底却似旧时友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