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5MTM4ODYxNA==&mid=2247485583&idx=1&sn=5cfeca2f8c0414a83210bbdb30800c1c&chksm=ec102526db67ac30e4f9d399f6122ba5c2bb411c2e23449a6b1e5fd175c617b408ca3e2ff228&mpshare=1&scene=1&srcid=&key=6836e4d006a8e5e0e6caef8ae11c0944bdc5e384a9f02f21ae4fda6876b580b048b30e6cdf2fa0b4679e4b2c9f1a06356c68df729694bc5714c0c7473971d26d4019004b55910b1aee10f586187df5dd&ascene=1&uin=NzU1ODY0NjM2&devicetype=Windows+10&version=62060833&lang=zh_CN&pass_ticket=cNOaHqME0iIOwAbaTzIZ3Yq%2BbBoeazK8k93e2rVSZqdSTChDtLDTnp3GBGEs%2BMyB注:转载时部分图片未转录战略布局剑指南沙 1998年,广州处在
经济大爆发的前夜。
5月下旬,中共广东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了一个重要战略思想:“把广州建成有较强辐射力、吸引力的经济中心
城市”。
省委确立的新战略目标,极大地振奋了广州,亦使广州动力倍增。广州如何“发挥全省中心城市功能和带动作用”,提升华南地区经济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和吸引力,突破口在哪里?广州的决策者们在认真地思考,在虚心地求教。
曾经,时任国家
交通部长黄镇东在与广州市委书记黄华华、市长林树森一次谈话中指出:“你们广州黄埔港啊,是个内河港,没有发展前途的,番禺的南沙比你们还有前途,广州如果不充分利用南沙比较优越的水深和岸线条件,前出到海滨建深水港,就会重蹈
历史上泉州港萎缩的覆辙。”
“港因城生,城因港兴。”黄部长一语警醒广州人。的确,当代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离不开生产要素和商品的快速、大批量流动,而空港和海港位置的先天不足,不能成为广州进一步发展的支撑,广州急切地呼唤大空港与真正意义上的大海港。
必须尽快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空港北移至白云区人和镇与花都市新华镇交界地域,超前性地迁建一个大型化的新白云国际机场,已成为国家、省、市等方方面面的共识,广州市鼎力推进。我1995年参加白云机场迁建的政策研究,1998年夏,林树森市长批准了《关于白云机场迁建白云区人和镇征地拆迁安置的优惠政策》(穗府函【1998】179号),解决了移民搬迁的难题,机场建设开始驶入快车道。
然而,前出珠江口伶仃洋新建深水港,却受到现行
行政区划管理的诸多限制。若不改变现状,广州建深水港的宏伟蓝图短期内恐怕就只能是纸上谈兵。
思路决定出路 1998年7月末,广东省委、省政府召开广州市城市建设现场办公会,广州决策者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思路:“调整
行政区划”,希望把代省管辖的番禺花都增城从化4个县级市改为市辖区。对此,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李长春明确表态,“4个县级市今后不考虑升为地级市,规划上广州可以通盘考虑,然后省政府批准。”长春书记建议广州“重新研究长远规划,要充分利用珠江南北水道,建设一个好的环境。”希望广州“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到2010年一大变。”
9月18日,市委常委会议决定,“原则同意我市所属4个县级市改为市辖区,具体由市政府研究室、市民政局先作可行性研究,并提出实施意见,然后再报市委常委会议研定”。(市委常委会议纪要七届【1998】29号)
10月上旬,广州市政府研究室主任何伟沾(1941-2018)将任务下达到我担任处长的研究二处,组成了何主任负责,我与副主任科员陈学军硕士(现任广州市残联理事长)、市民政局赵子明处长、李志雄副主任科员(现任广州民政局救灾慈善处处长)参加的研究小组,我们密切协作,高效率开展工作,一周后提交了研究初稿。
林树森市长在请示稿上加了一段话,指出广州发展面临问题的严重性和解决这一难题的基本方向:“作为区域中心城市标志性重要基础设施的海港和航空港现在都需要移位。黄埔港是内河港,随着现代远洋船只吨位增加越来越暴露出它的缺陷。而番禺南沙港的深水岸线比黄埔港优越得多,如果不利用南沙岸线,交通部长提醒我们黄埔港将重蹈历史上泉州港的覆辙……要通盘考虑城市建设、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布局。”
《关于要求将番禺花都增城从化4个县级市改制为广州市市辖区的请示》(穗府报【1998】94号),经广州市市委书记、市长签发后,上报广东省委、省政府。
林树森市长修改的文字
由于广州市提出的撤市设区很敏感,对县、市、省的影响大,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委派广东省民政厅进行论证。民政厅组织了有资深专家教授参加的论证组,由许道生厅长和赖道明副厅长带队,于12月初开始赴4个县级市和广州市开展调研活动。
撤市改区遭到激反 1998年,广州市行政管辖范围包括越秀、东山、荔湾、海珠、芳村、天河、白云、黄埔8个区,土地面积1443.9平方公里,和番禺、花都、增城、从化4个县级市,土地面积5990.5平方公里。撤市改区,就是要将番禺、花都、增城、从化4个县级市变为广州市市辖区,使辖内土地面积扩大至7434.4平方公里。
省民政厅领导率论证组先到4个县级市开展调查,调查对象是:县级市五套班子领导成员、各镇街主要领导、职能部门主要领导、社会各界人士代表,直接接触了200多人。
4市反馈的意见基本一致,就是认为撤市设区弊多利少,基本持反对态度,但反对的程度不一样,番禺市的态度尤为激烈,其他3市要温和得多,这是在意料之中的。
番禺反对改区的理由 改革开放后,广州市管辖的4个县级市(法律关系上是代省管辖)经济发展迅速,番禺更是一马当先,成为12个区县的“大哥大”,其在广东省县市中的排名靠前,与被称为“广东四小虎”的顺德、南海、中山、东莞比肩齐名,传统上称“南番顺”,有“广东第五虎”美誉。
经济是基础,经济强,底气足,关系广,发声大。番禺认为,现行的行政体制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利于县级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番禺五套班子领导成员、各镇街主要领导、职能部门主要领导、社会各界人士代表的4个座谈会上,大家众口一词反对撤市设区,主要理由是:
1.撤市设区不符合有关法规。番禺首先找出了法规的武器。撤市设区不符合全国人大1989年通过的《城市规划法》确立的“严控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的基本方针;不符合广东省1996年编制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城市群规划》“按不同发展模式逐步实现区域城市化”的精神;不符合1992年番禺撤县建市时国家民政部和省民政厅对番禺的定位。
2.撤市设区不利于番禺经济发展。区和县市的体制不同,行政职权差异大,在城市规划、建设项目选址、土地使用、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外汇管理、对外经济等方面,番禺的权限都比区优越。正因为县级市有较多的自主权,番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发展,市场繁荣,生产力活跃,而广州市市辖区则有诸多掣肘,明显落后于番禺。一旦改变现行体制,番禺的发展将受到影响。这个权不仅不能收,还应该再放开一些,赋予一定的地级市权限。
从一个县级市“吹糠见米”发展的角度看,番禺说的不无道理。因为,当年广州市把一些重要的经济发展政策给予了县级市,而区的领导权力和部门职权不及县级市,一旦改区,担心原有的重要行政审批权都要缩水。所以,发展势头正猛的番禺当然不干了,不仅不能改为区,而且最好进一步获得地级市的权力。
邻县鼓励番禺“顶住压力” 改革开放先行一步且成就显著的番禺、南海和顺德,在“摸着石头过河”过程中,不时会遇到一些相同的难题,因3个县级市地域相邻,他们不定期轮流坐庄开神仙会,联络感情,交流工作体会,探索改革开放和发展的路子。
如今,番禺碰到了大难题,自然要请邻居兄弟帮忙出点子。后来知道,好兄弟也没有什么管用的主意,只能鼓励说:“
弟兄们,你们一定要顶住哇!要是顶不住,我们怕也危险了。”
这个预感并不是空穴来风。果不其然,几年后,佛山市政府来广州市政府取经,详细询问番禺和花都撤市设区的经过和程序,我给他们介绍了来龙去脉。不久,南海和顺德也同番禺的命运一样,被改为佛山市市辖区了。
番禺决策层极力阻挡 为阻止撤市设区,番禺使出了浑身解数。
在省民政厅率领论证组开展调研前,番禺早就闻风而动了,他们给其他3县市通报情况,陈述厉害,使4个县级市同声同气,形成一致的抗力,让广州市知难而退。
番禺在正面表达反对意见的同时,充分利用人脉关系和经济实力,寻求京城、省里体制内有关人士的支持,以帮助做一些反向的工作。同时,发动基层干部,呼吁海外侨胞,从不同角度同情和支持番禺领导层的立场。
在座谈会上,番禺有干部提出:“广州原来的1400多平方公里都没有搞掂,现在又要扩大到7000多平方公里,能管得过来吗?能管得好吗?”表示不信任。
一个从外地来番禺工作的干部直接给省委书记写信,反映撤市设区不是当务之急,要求审慎缓行。似乎代表了新番禺人的态度。
番禺施压说,分布在世界五大洲有34个“番禺同乡会”,番禺就是他们的根,改区后番禺这个从古至今的名片就消失了,将造成巨大的文化认同感损失,影响招商引资。
很快,旅居法国的番禺乡亲在当地注册的一个社团组织的社长给广州市政府来信,认为撤市设区是“择肥而噬,强加于人”,表示“不理解,不接受,不同意!”
在番禺的顽强工作下,甚至个别专家一时也对撤市改区发生了摇摆。这也不奇怪,还情有可原,因为单单比较经济发展数据,当年番禺的实绩的确比一些市辖区要好得多,在以GDP论英雄的时段,撤市设区的举措不得不让一些人心怀忐忑。
广州市领导的战略胸怀 兼听则明。1999年1月18日,省民政厅就撤市设区专题到广州市听取意见,市五套班子领导成员和市有关委办局领导分别参加座谈。汇报的基本材料由我们研究小组提供。
座谈会上,省民政厅许道生厅长开门见山说:“专家论证组的态度是积极支持的,关键是如何办的快,办得好,不拖拖拉拉的。”赖道明副厅长通报了4个县级市对撤市设区均持反对意见的主要理由。
广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林树森作了主要发言。他说:“撤市设区不是一般的发展问题,而是区域发展战略问题,如果没有很大的胆量和气魄,是不能做的。我们不能再像改革初期那样分散去冲了”。
林树森描述了广州中心城市地位的形成,指出早在秦代广州中心区就是南海郡治和番禺县治所在(番禺,因番山和禺山而得名,这两座古代存在的小山丘位置,就坐落在如今广州市越秀区繁华的北京路商圈)。目前,“广州城市规模偏小,土地面积甚至比厦门市、湛江市还小,而建成区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达18.5%,城市发展空间在全国直辖市、副省级市、计划单列市及沿海31个城市中,排名倒数第二,限制了广州的发展。城市布局拉不开,城市基础设施放不开,直接影响了中心城市功能的有效发挥”。
林树森进而指出:“目前,珠江三角洲已是全球制造业中心之一,约占世界份额的1/10,广东要继续保持在全国的领先地位,除了要加强与香港等国际经济中心的合作外,必须强化自己的中心城市。过分依赖外部中心城市而放弃或弱化本区域中心城市的任何举措,将导致战略性的失误。”
林树森还指出:“撤市设区有利于提高城市化水平和城市管理水平。如果始终没有摆脱县城管理的模式,基础设施自成体系,重复建设,产业布局沿公路一线铺开,工业小区遍地开花,商业走廊参差不齐,短期轰轰烈烈,好像发展速度很快,长期是浪费,将来是破铜烂铁,把生态都破坏了。”
对县级市提出撤市设区后的一些担心,林树森回应道:“在重大基础设施衔接上,如地铁1号线、2号线预留了与佛山、番禺轨道交通连接点,一旦体制理顺,延伸投资就加快落实。”“改区后,除城市总体规划、土地综合利用和重要基础设施布局由广州市级通盘考虑外,原县级市拥有的经济管理权限、广州原给予当地的政策保持不变,区的名称还是叫番禺、花都、增城和从化。”
有人提出,“番禺的名称要早过广州”,对这个刻意把历史上的番禺和广州分割开来的说法,林树森幽默了一句:“假如国务院同意,把广州市改叫番禺市也没什么问题呀!融为一体有利于区域整体大发展才是重要的。”
极力反对改区的是少数人 针对反馈的“群众抵触情绪较大”的说法,广州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朱振中回应道:“对撤市设区持反对态度,抵触情绪较大的其实是少数或者部分领导,他们不理解是可能的。但群众特别是广大市民,只要跟他们讲清楚撤市设区的道理,不仅不会‘抵触情绪较大’,相反的会欢迎。至于县级市的市、镇领导的态度,如果广州市委、市政府跟他们讲清楚撤市设区的道理,他们能从全局出发来考虑问题,就不会坚持不变。”
曾经担任从化县委副书记、县长9年,担任广州市天河区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6年的张桂芳副市长一针见血地指出:“之所以激烈反对撤市设区,关键是个别领导干部运用批地权、城市建设规划权不方便了。对此,我们当然要做认真、细致的思想工作,但也不是那么可怕。”
省民政厅支持态度坚决 厅领导表态:“广州市撤市设区是必要的,保证广州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早日建成华南的经济中心,对世界有影响力的城市。遵循省委、省政府对广州的新定位,总的按市委、市政府的意图办得快,办得顺当,减少震动。”
厅领导要求广州“把下面的工作做好,今年是新中国成立50周年,年底澳门回归,要维护稳定。准备工作要加强,县级市领导的心理准备不足,他们的情绪感染部门,引起一部分人思想波动,需要教育,提高认识,把思想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上来。”
“关键是处理好大局和小局的问题,责成县级市领导要正面宣传,不唱反调,如果影响到当地发展和社会稳定,要追究责任。”
同时指出,“行政区划原则上是政府行为,划到哪就是哪。”
省、市扎实推进撤市设区 为借鉴外市经验,省行政区划研究会受广东省民政厅委托,1999年3月上旬赴北京、上海和武汉考察撤县设区的有关情况,收获有:一是取到了如何操作才能顺利改区的真经;二是了解到改区后原县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快中更好了,城市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了,利大于弊;三是在北京特邀了行政区划方面的专家——中科院1位院士、1位教授、1位研究员和国家计委1位研究员座谈,他们更多的是表达了对撤县设区副作用的忧虑。
考察组提出了推进广州撤市设区工作的几条建议:一是广州要制定新的城市总体规划,明确4个县级市改区后的地位、作用和发展方向。二是加强宣传解释工作,争取县级市干部的理解和支持。三是撤市设区要先易后难,逐个解决,逐个申报。四是要争取民政部的支持。
5月27日,省民政厅向省委、省政府上报了《关于广州市撤销番禺花都增城从化4个县级市分别设置市辖区的调查报告》(粤民基【1999】36号)。报告提出,“目前广州市撤销番禺等4个县级市的
方案,条件尚未成熟,不宜同时撤销4个县级市设立市辖区。调整部分区域,分步实施的方案是可行的。为减少震动,先撤销两个距广州市区较近,城市建设规模、基础设施等硬件条件比较成熟的番禺、花都两个县级市设区。增城、从化两个县级市则保留现体制不变,待发展一定时期后再作考虑。”
根据省民政厅的意见,1999年10月,我们草拟了《关于撤销番禺花都两个县级市设置番禺区和花都区的请示》(穗府报【1999】71号),市长签发后报广东省
人民政府。
请示提出,为顺利推进撤市设区工作,广州“拟在操作程序上分两步走,先改番禺市、花都市为番禺区、花都区,后改增城市、从化市为增城区、从化区。”同时上报了15个附件。
万事俱备,只欠一份请示 12月5日,广东省委书记李长春主持省委常委会议,讨论并通过了撤销番禺市、花都市设置番禺区、花都区的议题。2000年2月,省政府向国务院呈报了《关于撤销番禺市和花都市设置番禺区和花都区的请示》(粤府【2000】3号)。
为实现行政区划调整,从1998年中到2000年初,广州市的领导和相关部门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和说服工作,上得到国务院领导的认同和民政部的支持,下得到花都市领导顾全大局的支持与服从,撤市设区工作取得了决定性进展。
按照行政区划调整的完备性程序,所有材料中必须有一份拟撤销的县级市自身要求撤销县级市设区的请示,花都市就提交了“广东省花都市人民政府关于撤销县级市设立广州市花都区的请示”,加盖了花都市政府的大印章报省民政厅。
情绪膨胀、头脑发昏的番禺市主要领导就是顶住不办,反正没有县级市提交的请示,国务院也不可能批复广东省政府的请示。番禺采取了拖延术。
由于番禺迟迟不提交这份请示,一路畅通到民政部的工作似乎露出了破绽,民政部反过来催促广州赶快补齐材料,一时间,广州市着急了。但是,你急他不急,“你有千条计,他有老主意”,广州就是拿不到这份行政区划调整不可或缺的材料。
广州主要领导再做说服工作 新的千年已经来临,时不我待,发展机遇稍纵即逝。4月中旬,北京又传来消息,叫广州赶快把补充的材料送上去,不要错过机会。11日,张桂芳副市长让我们准备相关材料,说13日他要同广东省委副书记、广州市委书记黄华华去番禺,召开一个“广州市领导与番禺市五套班子领导座谈会”。为了拿到番禺的这张“请示”纸,领导们只得再耐心做番禺领导的工作。
座谈会上,张桂芳副市长通报了国务院有关部门领导对广州撤市设区的表态:“广州市区太小、太挤,现在的城区面积比深圳还小,与经济实力不太相称,影响今后发展”;“撤市设区有利于广州市的总体规划,也有利于城市管理和减少城市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是很有必要的”;“广州市的区划调整,番禺、花都两市有些干部、群众有不同意见,这是可以理解的。但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要从广州这个大局出发来考虑问题。”民政部主要领导表示,将尊重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决定,支持广州市的行政区划调整,积极稳妥地解决这个问题。
张桂芳要求番禺,“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服从广州中心城市建设的大局;要加强组织纪律性,在行动上与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决定保持一致;要积极、认真、扎实地做好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工作;要抓紧做好有关材料的上报工作。撤市设区,事关大局,早办主动、不办被动,希望你们尽快拿出撤销番禺市设置番禺区的正面意见,以实际行动落实市委、市政府的战略决策,上下齐心,形成合力,确保撤市设区工作稳步有序地顺利推进。”
黄华华披露的新情况 黄华华书记向番禺五套班子领导说:“首先提出来广州市区划调整的不是我们,我或者林树森,而是李长春同志。这个功劳我们还不敢贪。1998年五六月份,我们去上海参观,李长春带领省委、省政府一帮人,卢省长参加了,我也去了。到上海听了介绍之后,1992年上海原来10个县,到1998年还剩3个,其他7个全改为区了(去年又改了2个,现在只剩下1个,就是远离上海市区的崇明岛)。长春同志一听,说,‘好啊,你广州怎么样啊?人家上海都改7个区了?’我说,广州一个也没改。长春说,‘喂,希望你们广州好好研究一下,马上提个建议向省委报。’回来以后,我马上就跟树森同志商量,刚好7月份,省委来广州搞城市管理现场办公。那时我们先简单商量一下,让树森同志代表广州市委、市政府提出这个设想,向省委现场组汇报。这就是背景,是这样来的。”
黄华华强调:“在省、市没有做决策之前,大家发表些不同意见,甚至发点牢骚、讲些过激的话,刚才桂芳说了都可以理解。但省、市做了决策以后,大家一定要把认识统一到省、市决策上来,要坚决服从,要做好工作,特别要顾全大局,局部要服从全局,从长远的整体的利益出发,自觉服从加快广州市中心城市建设的大局。”
黄华华循循善诱道,撤市设区“更重要的是更有利于番禺,好处可以列一大堆。可能在某些方面是不太方便,某些同志受点影响,到底有什么,我也想不到,但即使有某些不方便,也要局部服从全局。下来我们不是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吗,希望番禺市领导、特别是市委、市政府领导一定要从讲政治的高度把这个工作搞好。一个单位,关键在领导,特别是党的领导,这个事情办得好,关键在领导,事情办不好,最后一查,根子还在领导,所以这条非常重要。”
番禺领导服从大局了 大领导亲临番禺开会,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番禺还有什么理由再坚持原有立场呢?番禺主要领导当即表示,服从大局,马上就出具“广东省番禺市人民政府关于撤销县级市设立广州市番禺区的请示”。
中午,广州一行人在番禺宾馆用餐,饭菜都上桌了,大家并没有动筷开吃,都在等待番禺的那一张“请示”纸。大约半小时后,这张盖有番禺市政府大印的“请示”纸终于送到饭厅。广州市政府秘书长兼办公厅主任张凤祥验明后,马上交待城乡处副主任科员冯广俊(现任广州市侨办主任),立即动身前往广州白云机场飞北京,交给已在首都等候的沈柏年副市长。
此刻,大家才开始轻松地用餐。番禺主要领导问黄书记,“下来在‘三讲’中,我们对这件事要不要作检查?”华华书记轻描淡写说:“改了就好,改了就不用检讨了。”
席间,黄华华讲了一个题外话:“有人说广州市领导中的狗多,其实不是骂人的话,讲的是属相。我们1946年出生的比较多,我是,树森是,振中、柏年、伍亮也是,守初是1947年春节前的还是,刘日知小我们一轮,是小狗。”餐桌上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番禺、花都实现撤市设区 2000年5月21日,《国务院关于同意广东省撤销番禺市和花都市设立广州市番禺区和花都区的批复》(国函【2000】44号)下达广东省人民政府。6月5日,广东省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关于同意广东省撤销番禺市和花都市设立广州市番禺区和花都区的批复》(粤府函【2000】322号)下达广州市政府和省府直属有关单位。
期盼的时刻终于来到了。我奉命起草《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番禺花都撤市设区几个问题的通知》初稿。将其中“关于新设立市辖区人民政府的主要职责和主要事权”、“关于新设立市辖区人民政府的经济管理权限”内容送给正在从化封闭开展“三讲”活动的市政府领导,林树森市长很快就阅改定稿了;将“关于新设立市辖区所涉及各类机构规格和干部待遇”内容传真给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秘书叶志良(现任广州市花都区区长),请他送组织部准确表述,市委领导阅改把关。很快,经黄华华书记、李善培副书记和朱振中常委部长阅改同意的定稿传了回来。
6月6日,《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番禺花都撤市设区几个问题的通知》(穗字【2000】6号)印发广州市各区、县级市党委和人民政府,市直局以上单位。6月7日,黄华华书记和张桂芳副市长,林树森市长和朱振中常委分别前往番禺市和花都市,传达国务院批复文件精神,黄书记和林市长在讲话中,希望两地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行政区域变更的政策原则和工作要求,保证圆满完成撤市设区工作。
经过紧张有序的调整,一个月后,番禺区和花都区正式挂牌,至此,广州市的撤市设区工作告一段落。后来,增城市和从化市也撤市设区,不过,那已经是2014年春天的事情了。
撤市设区研究成果获奖 6月8日,广州日报头版头条刊载了番禺花都撤市设区的消息,并在A2版和后续报道中,诠释了撤市设区将带来的新变化,其他新闻媒体也争相报道,撤市设区一时间成为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反映了广大居民对经济发展和安居乐业的期盼。
我们撰写的《关于撤销番禺和花都两个县级市设置番禺区和花都区的请示》,国家民政部认为提供的基本情况清楚,理由充分,方案可行,附件完整,给予了赞扬。
后来,《关于将番禺花都增城从化4个县级市改为广州市市辖区的研究报告》,还荣获2000-2001年度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入选奖,广州市委、市政府颁发了奖励证书。
行政区划调整运作获大成功 广州撤市设区从酝酿到全部实现,前后经历了16年时间,这个跨世纪工程的运作获得了极大成功。行政区划调整后,广州倾力建设新白云国际机场和南沙深水港,同时推进全方位大发展。2017年,广州经济总量达21503.15亿元,是1999年的10倍之多,城市综合承载力显著增强,城乡面貌持续发生深刻变化。毫不夸张地说,广州已成为名实相副的世界之城。
一个城市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的变化,不仅是反映港口生产经营活动成果的重要数量指标,也是衡量国家、地区、城市经济发展活跃度、聚集度、后劲和建设成就的量化参考依据。我们或许从下面这些数据的变化中,能一目了然地看清楚建成南沙深水港后给广州地区带来的实惠,以及溢出的巨大效应。
2000年集装箱吞吐量
广州港 142.9万TEU
深圳港 399.0万TEU
香港港 1810.0万TEU
2010年集装箱吞吐量
广州港 1270.0万TEU
深圳港 2251.0万TEU
香港港 2363.0万TEU
2017年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
广州港 5.90亿吨/2016.97万TEU
香港港 2.82亿吨/2076.00万TEU
深圳港 2.41亿吨/2520.87万TEU
后记 2017年世界集装箱吞吐量前10位的港口排名是:上海、新加坡、深圳、宁波-舟山、釜山、香港、广州、青岛、迪拜、天津,中国7座港口上榜,反映出中国在全球海运领域的重要地位。
广州,在国际航运枢纽建设航道上继续乘风破浪,阔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