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元二年(759年),鳳翔尹充本府防禦使,即鳳翔防禦使。尋改為鳳翔秦隴等州防禦使。
《舊唐書·肅宗紀》:乾元二年三月,甲午,……以太子賔客薛景仙為鳳翔尹、本府防禦使。《舊唐書·王缙傳》:縉尋入拜國子祭酒,改鳳翔尹、秦隴州防禦使。 乾元三年(760年),升鳳翔秦隴防禦使為鳳翔秦隴等州節度觀察使。
《舊唐書·肅宗紀》:二月癸丑,以太子少保崔光遠為鳳翔尹、秦隴節度使。《為崔鄴公謝除鳳翔節度使表》:臣某言:伏奉去月二十八日恩制,加臣鳳翔尹,仍充本府及秦隴等州節度觀察使。《舊唐書·崔光遠傳》:三年,除鳳翔尹,充本府及秦隴觀察使。 上元元年(760年),改鳳翔秦隴興鳳成等州節度觀察使,增領興州、鳳州、成州。
《唐大詔令集》(㳟懿太子哀册文):皇第十二子持節鳳翔等四州節度觀察大使興王佋薨於中京之內《舊唐書·肅宗紀》:上元元年十二月庚辰,以右羽林軍大將軍李鼎為鳳翔尹、興鳳隴等州節度使。《授李鼎隴右節度使制》:開府儀同三司行鳳翔尹兼御史大夫充本府及秦隴興鳳成等州節度觀察使保定郡開國公李鼎。 上元二年(761年),鳳翔尹充本府及秦隴興鳳成等州節度觀察使,兼持節都督鄯州諸軍事鄯州刺史,充隴右節度營田等使。至是,鳳翔節度使始兼領隴右節度使。
《舊唐書·肅宗紀》:六月己卯,以鳳翔尹李鼎為鄯州刺史、隴右節度營田等使。《授李鼎隴右節度使制》:可持節都督鄯州諸軍事鄯州刺史隴右節度營田等使,餘並如故。 寶應元年(761年),鳳翔隴右節度觀察使罷領鳳州、興州。
《御史中丞晉州刺史高公神道碑》屬虜難未已,時奴刺拔我鳳州,皇上類能,俾公康義,公於是乎始有剖符之寄。公之始至,克黜戎難,靖安西人,逾月政成,封內大理,俾其禍(疑)之蓋,及身於仁壽之域矣。其年秋,有詔遷梁州刺史,充山南道觀察。考:奴刺寇鳳州在上元二年三月,高武光“克黜戎難,靖安西人,逾月政成”。“其年秋,有詔遷梁州刺史,充山南(西)道觀察。”當是年秋,鳳州、興州當還屬山南西道。
永泰元年(765年),潞州大都督府長史充陳鄭懷澤潞等州節度觀察使,兼知鳳翔府事充鳳翔、隴右節度,鳳翔秦隴臨洮以東觀察處置等使。遂合陳鄭澤潞、鳳翔隴右為一道。
《授李抱玉開府儀同三司制》: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潞州大都督府長史知鳳翔府事充陳鄭澤潞觀察處置等使仍充南道通和吐蕃秦隴臨洮以來觀察處置等使上柱國李抱玉,……《授李抱玉河西等道副元帥制》:開府儀同三司行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潞州大都督府長史知鳳翔府事充懷鄭澤潞觀察處置等使仍充南道通和吐蕃秦隴臨洮已東觀察處置等使上柱國涼國公李抱玉,…………可兼充山南西道觀察處置支度營田等使判梁州事隴右懷鄭澤潞等使如故,充山南西道河西隴右等道副元帥。 大曆五年(770年),澤潞兼領山南西道,鳳隴別立。
《舊唐書·代宗紀》:大曆五年春正月辛卯,以陜州節度使皇甫溫判鳳翔尹,充鳳翔、河隴節度使。三月辛卯,以京西兵馬使李忠臣為鳳翔尹,代皇甫溫。溫移鎮陜州。 大曆六年(771年),潞州大都督府長史判梁州事充懷澤潞山南西道節度觀察處置等使,兼知鳳翔府事、鳳翔秦隴等州節度觀察等使。(澤潞鳳隴罷領山南西)
《舊唐書·代宗紀》:大曆十二年三月乙卯,河西隴右副元帥、鳳翔懷澤潞秦隴等州節度觀察等使、兵部尚書門下平章事、潞州大都督府長史、知鳳翔府事、上柱國、涼國公李抱玉卒。 大曆十二年(777年),澤潞昭義、鳳翔隴右別立為鎮。
《舊唐書·代宗紀》:大曆十二年三月乙卯,河西隴右副元帥、鳳翔懷澤潞秦隴等州節度觀察等使、兵部尚書門下平章事、潞州大都督府長史、知鳳翔府事、上柱國、涼國公李抱玉卒。建中四年(783年),以隴州刺史充奉義軍節度使。唐、吐蕃清水會盟。盟約:今國家所守界:……隴州西至清水縣,……,為漢界。蕃國守鎮在蘭、渭、原、會,西至臨洮,又東至成州,……,為蕃界。鳳翔節度使只領鳳翔府一府。《舊書》(德宗紀):興元元年八月甲辰,以奉義軍節度使、隴州刺史韋皋為左金吾衛大將軍。《舊書》(韋皋傳):詔以皋為御史大夫、隴州刺史,置奉義軍節度以旌之。……興元元年,德宗還京,徵為左金吾衛將軍,尋遷大將軍。《舊書》(吐蕃傳):唐有天下,今國家所守界:涇州西至彈箏峽西口,隴州西至清水縣,鳳州西至同谷縣,暨劒南西山大渡河東,為漢界。蕃國守鎮在蘭、渭、原、會,西至臨洮,東至成州,抵劒南西界磨些諸蠻,大渡水西南,為蕃界。 興元元年(784年),罷隴州奉義軍節度使,鳳翔復增領隴州。
《舊書》(德宗紀):興元元年八月甲辰,以奉義軍節度使、隴州刺史韋皋為左金吾衛大將軍。《舊書》(韋皋傳):詔以皋為御史大夫、隴州刺史,置奉義軍節度以旌之。……興元元年,德宗還京,徵為左金吾衛將軍,尋遷大將軍。
貞元四年(788年),隴右節度使由華州潼關鎮國軍節度使(李元諒)兼領。鳳翔節度觀察使降為鳳翔隴州都防禦觀察使。尋,復升鳳翔隴州都防禦觀察使為右神策行營節度、鳳翔隴州觀察使。
《舊唐書·李晟傳》:初,吐蕃尚結贊興兵入隴州,抵鳳翔,無所虜掠,且曰:「召我來,何不持牛酒勞軍?」徐乃引去,持是以間晟。晟令牙將王佖選銳兵三千設伏汧陽,大敗吐蕃,結贊僅免,自是數遣使乞和。晟朝於京師,奏曰:「戎狄無信,不可許。」宰相韓滉又扶晟議,請調軍食以繼之,上意將帥生事邀功。會滉卒,延賞揣上意,遂行其志,奏令給事中鄭雲逵代之。上不許,且曰:「晟有社稷之功,令自舉代己者。」於是始用邢君牙焉。拜晟太尉、兼中書令,奉朝請而已。《舊唐書·邢君牙傳》:貞元三年,晟以太尉、中書令歸朝,君牙代為鳳翔尹、鳳翔隴州都防禦觀察使,尋遷右神策行營節度、鳳翔隴州觀察使,加檢校工部尚書。《舊唐書·德宗紀》:貞元三年,三月庚寅,鳳翔都虞候邢君牙為鳳翔尹、本府團練使。丁未,制鳳翔隴右涇原四鎮北庭管內兵馬副元帥、鳳翔隴右道節度使、奉天靖難功臣、司徒兼中書令、鳳翔尹、上柱國、西平郡王、食實封一千五百戶李晟可太尉兼中書令。……貞元四年春正月,甲戌,以華州潼關節度使李元諒兼隴右節度使、臨洮軍使。《唐故華州潼關鎮國軍隴右節度支度營田觀察處置臨洮軍等使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尚書左僕射兼華州刺史御史大夫武康郡王贈司空李公墓誌銘並序》:四年春,詔加隴右節度支度營田觀察處置臨洮軍等使。良原古城,隴東要塞。虜騎入寇,於焉中休。詔公移鎮,以遏侵軼。《大唐潼關鎮國軍隴右節度使檢校尚書右僕射兼御史大夫華州刺史武康郡王懋功昭德頌》《舊唐書·李元諒傳》:贞元四年春,加陇右节度支度营田观察、临洮军使,移镇良原。良原古城多摧圮, 陇东要地,虏入寇,常牧马休兵于此。註:興元元年,李晟兼鳳翔尹、充鳳翔隴右節度使、鳳翔隴右涇原四鎮北庭副元帥。貞元二年,吐蕃侵入涇隴邠寧及鹽夏銀麟諸州,至鳳翔府城下,“無所劫掠”,稱“召我來,何不持牛酒勞軍?”,以離間李晟與唐廷。李晟與宰相張延賞不和。至貞元三年,宰相韓滉卒,遂詔李晟入朝,並由李晟推薦其部將都虞侯邢君牙代為鳳翔尹。然卻由華州潼關鎮國軍節度使李元諒(駱元光)充隴右節度觀察使,寄理於良原城,實為削弱李晟勢力。
貞元九年(793年),華州潼關鎮國軍節度使罷領隴右節度使,隴右觀察使由右神策行營節度、鳳翔隴州觀察使兼領,又稱京西節度使。
《舊唐書·德宗紀》:九年十一月辛卯,華州潼關鎮國軍、隴右節度使李元諒卒於良原,以其部將阿史那敘統元諒之眾,戍良原。 貞元十三年(797年),右神策行營節度、鳳翔隴右觀察使奏築永信城。
《舊唐書·吐蕃傳》:十三年正月,邢君牙奏請於隴州西七十里築城以備西戎,名永信城。 貞元十四年(798年),仍為鳳翔隴右節度、鳳翔隴州觀察使。
《舊唐書·德宗紀》:三月丙申,右神策行營節度、鳳翔隴右觀察使、檢校尚書右僕射、鳳翔尹邢君牙卒。以右神策將軍張昌為鳳翔尹、右神策行營節度、鳳翔隴右節度使,仍改名敬則。 元和後,鳳翔尹所充使職史載不一,時為鳳翔隴州節度觀察使,時為鳳翔隴右節度觀察使,然實領僅鳳翔府、隴州二府州。
咸通四年(863年),秦成河渭置天雄軍節度秦成河渭觀察處置使,鳳翔隴右節度觀察處置使改稱鳳翔隴節度觀察處置使。或仍襲稱鳳翔隴右節度使。
後半部分部分引文待補充。
[ 此帖被晦象先生在2021-07-28 01:33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