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是我研究出来的
行政区划的最终版,估计几十年内不会再有突破,供同好参考。
20230420修正,1.将
城市人口梯度改为160万为基准(已经算入郊区人口和未来老龄话情况)。则向上为320万,640万,向下为80万,40万,20万,10万,5万,2.5万和现实比较一致。规划界线依然为50万,2万
2.将设区办法改为中心市区为160万以上级别的,则相邻的市全部(最多6个)改为区,实行1+n发展模式
3.二级
政区改为都、府、郡、州四种。
--我是分割线---
1.全国按照六边形原则,并以600平方公里(半径约15公里)划分成若干个基本单元。
2.基本单元按照以下方法组成基本
行政区:
规划折算应有人口大于2万的基本单元组成一个基本行政区
规划折算应有人口小于2万的按照就近原则合并直到达到2万人口组成一个行政区,特殊情况觉得有必要在较低的人口数量下建立基本行政区的需要特别审批。
3.基本行政区的通名和下级规划:
如果一个基本行政区是一个特别大的城市的组成部分的时候,通名为区
如果一个基本行政区是一个单独的以工业为主的城市的时候,通名为市
如果一个基本行政区是以农业为主并且中心社区已经初步建成的,通名为镇
如果一个基本行政区是以农业为主但中心社区还没有建成的,通名为乡
如果一个基本行政区的人口超过50万人,允许按照不低于三个街道和平均人口不低于25万人孰多原则设立街道。
如果一个基本行政区的人口不超过50万人,但是
管理比较复杂需要派出单位的可以派出不超过4个办事处,如果一个基本行政区大于一个基本单元且有必要设立办事处的,每多一个基本单元最多可额外多设一个办事处
4.高级行政区的规划
高级行政区分为两级,省级方面,直辖市按照市区规模改为直辖都、直辖府两种。相当于现在地级市的分为都、府、郡、州四等。
凡是中心市区人口640万级别的称为都;中心市区人口160万以上级别的称为府;中心市区50万人以上不形成都会区的称为郡,郡实行郡区合一体制,直接管理街道;中心市区规模低于50万的为州,州不设区。
都府在有必要的时候可以管郡州。
5.城市等级和分区规划:
城市等级按照所辖区的总人口数,有都市区的400万为大都市区,800万为特大都市区,1280万为超大都市区,2560万为极大都市区。
都市区内单体城市,40万以下的为小城市,80万为中等城市,160万为大城市,320万为特大城市,640万为超大城市。
中心城市是中等城市且不形成都市区的设郡,中心城市是大、特大、超大都市的设府,中心城市是极大都市的设都。
都、府中心区相邻的基本单元都设区,称为副中心区。副中心区的人口一般为中心区的一半或1/4,支持形成1+6或1+3两种模式,尽量不使用其他模式。
1+6模式:400万=160万+40万*6;800万=320万+80万*6;1280万=320万+160万*6;2560万=640万+320*6
1+3模式:400万=160万+80万*3;800万=320万+160*3
城市以上复杂的城市间关系分为,都府中心城市称为都市区,都府为都会区,相邻的都府形成都市圈,相邻的都市圈组成城市群,城市群是最复杂的城市形态。
都市圈按照其形态可分为单中心都市圈和三中心都市圈。单中心都市圈由一个中心城市为核心,其余组成城市比中心城市低两个级别以上。三中心都市圈由一个中心城市和两个次级中心城市为核心。都市圈是城市的重要的组织形式。
全国行政区划定好后根据实际的人口情况可以合理规划城市分布,城市分布定下后就严格按照规划执行,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浪费。
6.交通组织问题
小城市应该以汽车为主形成自己的普速公交网,大城市应该形成独立的普速轨道
交通网,都会区内应该形成快速市域市郊轨道交通网(站距3-5公里,市域专线,市郊快慢同线),都市圈内应该形成快速城际轨道交通网(站距15公里),城市群内有时候需要形成高速城际轨道交通网(站距15公里,采用高速列车跨站运行)
都府应该形成快速市域市郊轨道交通网,1+6模式的快轨网络为:相对的区分别建设放射线,总共建设3条,连接外部6区的建设一个环线。因此总共建设4条就够了。分明命名为K1-K4
部分80万人的市和区,所有160万人以上的市和区都应该建设普速轨道交通网,普速交通网能形成环线的应该建设环线。普速轨交系统不应该跨区,不应该支持居民日常跨区通勤,确有此需求的应该使用宿舍代替工作日通勤。
全国远程铁路组织方面,以350高铁+货运线为主干线,以200两用铁路为次干线,160两用铁路为普通线,原则上所有基本行政区都应该通铁路、所有大城市以上都应该通高铁。也因此大城市应该建设在主要干线上,避免不在主要干线上的大城市。
7.社区组织问题
社区分为社区和小区两个层次。一个社区原则上应该有2万人,并且拥有一所小学。农村地区一个基本行政区刚好只有一个社区,且刚好有一个火车站。大城市每个社区都有地铁站,小城市每个社区都有公交站且有线路通地铁站和火车站。现状下可以以自然村为屯,以行政村为村,社区可以管村,城市则以小区为自然村,现在的社区改为里,社区可以管里。
以镇为例,一个镇2万人,刚好设置一个社区,小孩、退休老人、各服务行业从业者(行政干部、教师、医生、护士、商店职员、理发师等等)都常年生活在社区,其余区域建成农林牧场,采用远程监控的方式进行监控,需要现场作业的时候采用汽车为交通工具,并以宿舍作为临时居住点进行作业。农业作业间隙则可以从事食品加工等工作,以现在的科技水平,改变农业生产关系后是可以做到农业工人和城市工人基本相当的工作强度和工作时间的,自然也会具有可比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8.人的寿命周期问题
所谓男数7女数6,是有一定差异的,男性承担较高的学习强度,从事有一定技术要求的工作为主,通常是7岁入学,13岁小学毕业,16岁初中毕业,19岁高中毕业,22岁大专毕业,毕业后参加工作并娶比自己小4岁的女性结婚生子,到62岁退休,退休后休闲娱乐到平均80岁自然死亡。这为一个生命周期。
女性承担较低的学习强度,从事服务业为主,通常是6岁入学,12岁小学毕业,15岁初中毕业,18岁中专毕业,毕业后与长自己4岁的男生婚配,开始生育子女,生2-3胎大约4年,到22岁正式参加工作,到62岁退休,退休后休闲娱乐到平均80岁自然死亡。这为一个生命周期。
男女相差4岁为三合婚姻,一般来说都能够比较美满。
以上为80%普通人的生活情况,另外20%的高知识分子则以学业深造为主,婚育可以推迟。
9.房屋使用方式的问题
现在都是买房子,其实这个本身就是错误的,房子全部应该租,在合理的租金下,房屋租售其实是一样的,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同点。租房居住的话会有专业人士管理房屋,诸如折旧之类的,房屋设施更新之类的,而如果是购买的话,显然应该个人负责,完全是浪费精力。
10.经济是什么,要靠什么调节
经济不是钱,
经济是需求的产生和满足,是人与人之间的利益交换,其核心是生产力的提高,钱在其中只是起一个计量和分配的作用。如果搞不清这一点,不去无限的提高生产力,而试图通过所谓的刺激消费,增加固定资产投入,增加出口来提高经济,只会适得其反。现在的货币是商品价格不变法下计量的,CPI组成成分就是货币的锚,只有生产力提高了,每个人生产或提供的产品服务数量提高了,每个人的货币数量才能提高,而总体的货币量的提高还需要靠提供的服务的质量和种类的提高,只有当某个产品或服务的数量本身就不足的时候提高数量才会提高总量,否则只会形成滞销。
至于经济靠什么调节,能够计划的就该靠计划调节,能够宏观调控的就该靠宏观调控调节,这两个方式不行的就需要靠市场调节。所谓的计划调节就是在能够确信可以计算得过来的时候就通过计划来调节,所谓的宏观调控来调节就是虽然无法计算,但是确信知道发展的方向的时候通过减少阻力或提高阻力使得事情向需要发展的方向发展,所谓的市场调节就是完全由市场去试错,直到找到正确的道路。通常来说计划调节的成本是最低的,但是最容易因为其他因素导致此调节失败。人口方面、行政区划方面都应该通过计划调节,交通方面不适合用计划调节而应该走宏观调控方式。
11.农业经济的计算
农业收入中谷物的初次卖出为基本收入,以江苏为例,每亩净收入2k不成问题,如果一个农民的净收入需要达到月均5k则年均6w,30亩地可以完成,考虑到采用出租的模式,承包权所有者要收取1k租金,则需要60亩地可以完成利润目标,此目标在东北可能需要3倍的土地才能完成,则需要180亩,而现代大机械作业情况下有人计算过人均可种植500亩地,所以在合适的机械投入下是完全可以完成收入任务的,没有必要采用现在的小农场的作业方式。
--
BTW,话对有缘人说,感兴趣的就看看,不感兴趣的就跳过,没必要张嘴就喷,我发这篇帖子本身就不是来找认同的,这个本身就已经是我的最终研究成果了,只是放到这个论坛来供同好欣赏罢了。另外我这篇文章中的所有论述也都是有根有据的,只是我懒得去准确的查找原始资料,去建参考文献的索引了,因为其本身只是我的一个爱好,我本身并没有打算拿他来博取什么名利。但是话说回来,这篇东西加上参考文献的索引,再丰富一些实例之类,行文适当组织得漂亮一些,拿来做一篇博士论文我觉得也是够格的。
举个实例吧,以上海为例,上海现在的区划理由是什么?区一级政府该如何管理?每个区的人口规划的合理性是什么?都没法回答。所以只能自然而然的发展,只能以经济增长作为衡量指标,这显然是不行的,采用我的区划模式后,上海是极大都市,因此他应该有7个区,中心市区应该有640万人口,周围6个区,每个区都应该有320万人口,其余的地方为市,正常的参与都市圈组织,每个区市都自成一体,有自己的交通系统、绿化系统、教育系统、民政系统等等,各区市的工作目标是相当明确的,这样才是正理。好了说一下具体的分区
方案吧:
上海都
黄浦区 现在浦西所有区外环内,闵行区一部分和浦东城区大约外环以内各个乡镇街道,总面积约600平方公里,规划人口640万,为都市核心
宝山区 宝山区和嘉定区合并,外加周围一些区域,总面积约600平方公里,规划人口320万人,机械加工为主的城市分区
青浦区 大体为现在的青浦区,总面积700多平方公里,规划人口320万人,新型机械工业和信息产业为主的城市分区
松江区 松江区江北大部,闵行区江西大部,总面积约600平方公里,规划人口320万人
川沙区 浦东新区中部地区以及闵行区江东,总面积约600平方公里,规划人口320万人
下崇明区 崇明区东部以及两个岛,总面积700多平方公里,规划人口320万人
上崇明区 崇明区西部,总面积700多平方公里,规划人口320万人
金山市 松江区江南和金山区,总面积约600平方公里,化工为主的城市,规划人口160万
奉贤市 奉贤区大部,总面积约600平方公里,规划人口80万
南汇市 浦东新区南部,奉贤区一部分,总面积约600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60万
另外特设一个行政管理区浦东新区,直接管理黄浦区浦东部分以及川沙区和南汇市(半个核心区、一个市区和一个市,综合试点)
上海市总规划人口2960万,现状2500万,尚需增加460万人口。初期各区市按照25-30万人设一街道,街道为半实级,一个街道相当于现在多个街道或多个镇(城镇群),此时可以将除政府所在地的街道(镇)以外的街道(镇)改为办事处,在社区合并以后再进行撤并,撤并后30万大约15个社区,街道直接管理社区是管得过来的。各级行政级别为上海郡省级,浦东新区 正厅高配副省级,其余区市正厅级,街道 正处级,街道派出的办事处副处级,街道派遣社区工作组正科级。上海完全建成后省级单位1个,正厅高配副省单位1个,正厅级单位9个,正处级街道110个。现状(2020年6月)有
16个区107个街道、106个镇、2个乡。合计减少6个正厅级区,105个正处级镇。行政官员极大精简,各级政府目标极其明确,管理人口大幅提高,且可以有效的建成环境友好型社会。 这里补一个阿里的吧,看看游牧地区怎么处理:
阿里地区每个县的人口基本在1-2万之间,每个县管辖的乡镇数量基本在5个以下,这种游牧地区我的建议是全部改制为公司,每个县设置一个畜牧公司(每个乡一个分公司)来管畜牧业就可以了,然后政府主要是负责社区建设,现状下每个县一个社区,社区管民生,县管社区和各事业、企业单位。如此也不用叫县了,直接改镇。镇的下级有一个社区,社区有社区学校(包括小学部,初中部,社会教育部,高中以后到阿里上学)、社区托儿所、社区幼儿园、社区养老院、社区卫生站、社区护理院、社区活动中心等企事业单位,以及商业中心、菜市场等民营商贸服务单位。镇管理的有一个社区、一个镇医院、一个畜牧公司,一个农业公司,一个直升机救助站还有邮递、公安、通讯、交通、派出所等企业和部门。阿里设一所大学(有附属高中、附属中专、大专部和本科部等,主要培养当地能用上的人才,其他人才到外地念书就可以了)有游牧科研部门,有冻干食品厂(主要是冻干蔬菜、肉类等供应游牧的人食用,采用太阳能电厂为能源供给并降低成本)以及相应的行政部门,阿里州的主要产业当然是游牧了,游牧出产的畜牧产品都是有机的,只要在品种繁育上有所突破价格显然比饲养的要贵很多倍的,现在这种纯浪费,所以总的区划就简单了:
阿里州
狮泉河市 现噶尔县
普兰镇,现普兰县
札达镇,现札达县
日土镇,现日本县
革吉镇,现革吉县
改则镇 ,现改则县
措勤镇,现措勤县
总计1市6镇。
本来想编制一个全国各主要城市在我的规划下人口规模的,编制了一部分,突然有了新的想法了。就是以头部为主,建立横向命运共同体,以此作为社会发展和城乡建设的主体,实现先富带动后富最后全面富裕的目标。因为我这个区划非常明确,以此为标准就可以实现这一目标,具体做法是:
以头部城市为核心,带动西部一个农业州,本大区一个农业为主的州以及本省一个后进的州,直辖郡记入原来的省。比如上海,可以带动西部的阿里,本大区的吉安,本省的盐城,形成一个横向命运共同体。首先这三个地方按照我的区划模式和实际情况可以给出一个准确的目标,然后由上海去建设。在建设过程中以横向命运共同体为主,省只负责协调。
主要建设目标有,
1.大田农林牧业全部公司化,并且盈利和可持续发展。
2.农村地区人口达标,转出人口全部转出。
3.行政支出不再依赖转移支付,建成人员规模和工资支出合理的行政管理体系。
4.社区建设完成,所有应有设施全部建成并正常运作,全部可持续发展。
5.城市地区都会区建设基本完成,可持续发展,人口总数至少达到目标数的80%。
6.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并且可以达到合理水平
说明:1.因为都会区至少300万人才可以持续发展,而中心市150万人才适合建立轻轨系统,因此最小的都会区的模式是:中心城市150万人,周围6个市每个市150/4≈40万人,总人口390万人,根据实际情况可能有所调整,但是总人口必须大于300万人。低于这一规模的不建设综合城市,而只建设人口非常少的本地物产初加工和专门为本地服务为主的专门城市。专门城市的特点是产业稳定性和非竞争性。
2.农业州人口本地不能消化的主要依赖于共同体内转移,科技方面依赖中心郡的科教资源
3.小型都会区的人口依赖于本地人口转移,产业依赖于核心城市的低端产业转移
4.头部城市应该尽快人口达标,人口达标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产业升级而不是人口增长
5.横向命运共同体为常设机构,永续存在。当一个横向命运共同体中的一个州郡建成后可以申请再增加一个州郡,除中心郡外建设中的州郡总数不得超过3个。
6.中心郡通过参股投资不发达州郡的方式获得货币收益,通过对不发达州郡的影响力获得粮、肉、市场等的内部平衡,从而获得收益。另外谁建的快,谁就管得多,管得多规模就大,规模大好处多多。横向命运共同体将来可以作为省的有力补充,国家行政系统不再是自上而下的树形结构而是网络结构
7.横向命运共同体将来不但适合国内,也适合在和中国签订命运共同体条约的国家推广。
8.这里主要讲了横向命运共同体,其实除横向命运共同体外,还有纵向的都市圈命运共同体。未来省作为区域协调机构和规则制定机构存在。省、横向命运共同体、都市圈命运共同体,共同构成社会建设体系的三驾马车。
9.至此以我的行政区划方案为基础的一整套社会建设体系完成,已经是区划设计的极致了。
倒是对江苏做了一下规划,但是现在传不了图了。
[ 此帖被youyuan在2023-04-20 16:26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