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 记者 吴丽燕
新征程,再出发。1月30日,湖州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开幕,《政府工作报告》新鲜出炉。
记者第一时间细细翻阅,惊喜地发现报告中提到:“湖州将紧抓沪苏湖高铁开通这一历史性机遇,加强与沪苏杭等地的对接合作,谋划建设南太湖沪浙合作发展区,奋力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金西翼’”。
共享联盟·湖州 吴拯 摄
被网友称为“江浙沪第一天路”的沪苏湖高铁将于今年底通车,报告中2024年湖州的多项谋划都与之息息相关。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建言献策中,“沪苏湖高铁”成了高频词。
早在这条高铁开建之初,上海社科院副院长王振就曾指出:长久以来,太湖的北面发展较快,沪宁线高铁最早通车,但南面存在空白。沪苏湖高铁的开建,恰恰能补足南太湖这个空白点。
正是因此,沪苏湖高铁的每一次风吹草动,都能牵动340多万湖州人的心。它对湖州到底意味着什么?通车前的最后一年,湖州还要做好哪些准备?潮新闻记者深入湖州两会会场,探寻答案。
沪苏湖高铁走向示意图
借助这条路,着力提升城市能级
“离通车日子越近,心情越迫切。”听完两会报告,湖州市政协委员、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周燕难掩激动,“30分钟直达上海!湖州不仅成为长三角唯一一个到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均在1小时以内的高铁枢纽城市,还将成为全国首个实现所有区县高铁站线全覆盖的设区市。”
这是沪苏湖高铁带给湖州最直观的变化。
湖州地处“长三角之心”,但事实上,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并未真正发挥出来。从过往发展轨迹来看,长三角龙头的主要腹地是苏南和环杭州湾地区。就像湖州人经常吐槽的:坐高铁去上海得到杭州绕一圈,一天两班,全程2小时,太不方便。
湖州人盼这条直达“魔都”的高铁久矣!
今年元旦上班第一天,湖州市委书记陈浩带队前往沪苏湖高铁湖州东站和南浔站建设现场,了解项目建设情况以及存在的困难,现场办公协商解决有关问题。“一把手”新年首站之行,透露的信号已不言而喻。
新年上班第一天,陈浩带队到沪苏湖高铁建设现场走访调研。 共享联盟·湖州 张剑 摄
“深化吴兴、南浔高铁片区建设。”两会报告中,借高铁通车的东风高标高质推进城市开发建设,成了不少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
沪苏湖高铁横穿湖州市本级核心区,加快建设吴兴、南浔两个高铁片区成为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的重要抓手。作为城市规划从业者,湖州市政协委员刘畅曾先后参与雄安新区、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等相关规划工作,在侨联、工商联、无党派人士联组讨论中,她直言,对湖州来说,吴兴、南浔两区高铁站的设立,无疑将进一步拓展市本级的城市能级。
环绕高铁站拓展城市空间,是许多城市的选择。2022年,湖州决定在南浔设立接轨上海创新合作区,其中就包括高新区高铁板块建设,规划10.5平方公里,以“一园、一站、一谷”为核心,“站城一体”推进,探索TOD经济示范区新模式,即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
沪苏湖高铁南浔站效果图
除了高铁新城,湖州还在融入浙江省大湾区建设中布局打造南太湖未来城,推动产、城、人、文、景深度融合。“目前,南太湖CBD项目东西区及次地标25幢产业大楼已结顶,太湖南岸‘地标级’天际线日渐成形。”分组审议时,湖州市政协委员、南太湖未来城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工程建管部副主任邱俊,跟大家分享好消息。
在邱俊看来,湖州能否接得住沪苏湖高铁带来的人流、信息流、经济流,很大程度上要看南太湖未来城这个重要的承载平台建得怎么样。而这,也成为“江浙沪第一天路”开通年,他们承压奋进的动力源。
南太湖未来城CBD项目现场
沿着这条路,深度融入产业链创新链
不断完善的高铁网,正把长三角区域连接为一座城,改变着区域发展的格局。
今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迈入第六个年头。
湖州要深度融入,核心目标必定是上海。该市“十四五”规划中提出,要全方位、深层次参与上海“1+8”大都市圈建设,着力打造上海大都市圈的西翼门户。去年,当地已协同编制上海大都市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对接融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与上海头部园区运营主体合作共建南太湖半导体产业园、沪湖产业协作示范区。
但需要直面的问题是,湖州要接轨“老大哥”,中间还夹着苏州与嘉兴,这两城近水楼台先得月,与上海已是相生相融。“而湖州与上海的产业关联度依然较弱。”刘畅在交流中直言。
这两年,湖州试图转型破题。当地确定了以新能源汽车、物流装备、半导体及光电、生物医药、地理信息为主的八大新兴产业,并积极招商引才、谋求产业升级。
沪苏湖铁路湖州段建设现场
这一转变,与此前发布的《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颇为契合。该《规划》中提出,要逐步推进都市圈能源转型,形成以上海、南通、湖州为核心的三大基地,重点发展风电氢能装备、储能产业集群。
“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布局发展储能、氢能等绿色低碳产业,建设绿色储能示范基地。”刘畅建议,作为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湖州要发挥自身优势,抢抓“碳达峰”“碳中和”政策机遇,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产业发展,招商引才是关键。上海临港松江科技城内,南浔(松江)人才科创中心的两栋大厦巍然矗立。自2020年启用以来,这块“飞地”成了南浔与上海在科技、人才、项目等方面合作的前沿阵地。“通过‘飞地’招引的很多项目,研发在上海,生产基地在南浔。”南浔区人才产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虞岱表示,沪苏湖高铁的开通,将让更多高端人才开启“双城”生活。
“湖州一定要抢抓通勤距离拉近的契机,大力推动两地人才交流和学术合作,建议多渠道、多路径推进科技成果与产业的合作转化。”在南浔代表团分组讨论现场,市人大代表王瑛建议。
南浔代表团分组讨论现场 共享联盟·湖州 吴拯 摄
湖州市商务局局长陈少鹏在两会“局长通道”上也表示,沪苏湖开通是招商引才的重大机遇,未来湖州将依托前期南浔与上海临港、南太湖新区与张江高科合作的成功模式,加快沪湖同城化进程。
用好这条路,全面做优城市软实力
高铁改变着我们的工作、生活、消费和休闲活动空间,推动城市功能在城市内及城市间的重新布局。
两会现场,代表委员们都清醒地意识到,伴随沪苏湖高铁的开通,机遇和风险并存,“练好内功”成为交流中的高频词汇。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推进文旅深度融合,进一步打响‘乡村度假首选地’品牌,让我很振奋。”市人大代表、安吉县安吉孝丰镇夏阳村党支部书记鲍鑫在“代表通道”上介绍,2021以来,夏阳村利用原生态山水资源,发力户外露营产业,仅2023年,夏阳村接待游客15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500万元。“连我们村口的大妈也喝起了咖啡。”鲍鑫说,未来他们要擦亮“绿色低碳”这张名片,吸引更多年轻人到乡村追梦。
湖光山色,度假之州。这些年,依托青山绿水、湿地湖泊等资源,湖州旅游产业从乡村旅游转向乡村度假,从景点旅游转向全域旅游,正全力打造“乡村度假首选地”品牌。数据显示,湖州是上海人“周边游”心愿指数最高的地方。
南太湖风光 共享联盟·湖州 吴拯 摄
沪苏湖高铁的通车,既会带来大量客流,也会提出如何延长游客逗留时间的命题,对湖州的旅游产品和旅游品质提出更高要求。在吴兴代表团分组讨论现场,市人大代表胡敏君建议,要放大现有优势,结合高铁出行的各类近郊游、city walk、特种兵旅游、文化深度游,把握流量红利,做好新的业态升级,承接新的消费转型。
“接下来,我们会加强城市交通网络与高速铁路的有效对接,尤其是城市主干道、城市轨道交通、公路客运、景区专线等与高铁无缝连接的线路规划和站点设置。”周燕表示,实现零距离换乘、无缝隙对接,将高铁红利导流至湖州全域。
有专家指出,高铁通车后,决定城市吸引力和辐射力的,已不再是区位,而是由产业配套、市场潜力、政府服务等因素叠加在一起形成的综合环境优势。
交流中,市政协委员刘畅作为一名“新湖州人”,和大家分享自己从北京到湖州的亲身感受。“这里的营商环境、人才政策都堪称第一梯队。”她说,各大城市人才争夺战已呈“白热化”,高铁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容易出现“虹吸效应”,未来湖州还是要进一步完善人才、智力、项目相结合的人才引进机制,优化人才公共服务,提高城市建设品质,不断提升软实力,避免人才逆向流动。
太湖南岸,“江浙沪第一天路”即将疾驰而来,湖州蓝图已绘,正以开放心态拥抱变化,奋力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