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是和生产力变迁相关的,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生产力已经变迁过几次了。
最早的时候纯粹靠人工种植,能用的只有畜力,没有化肥,而且田亩的产量很低,两季的合计年亩产不到500斤,也不种或少种棉花。这个时候基本上广种薄收,我国因为人口多则采用精细化种植,人畜粪便、绿肥是主要肥料。
到70年代晚期,化肥逐渐开始使用80年代全面使用,肥料方面的劳动力下降明显,增产也非常明显
在往后,机械使用越来越多,亩产也越来越高,大约到2000年前后达到亩产高峰(两季合计超过2000斤),以后有所下降
80、90年代是我国棉花种植高峰,靠棉花工业赚取外汇,所谓的一亿件衬衫换一架飞机就是那个时候的事情。
2000年后,虽然亩产有所下降,但是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劳动需求越来越低,一直到现在即使老人都可以照看10亩以上土地了,这个时候因为国内粮食的需求量也连年提高,经济植物的种植已经基本放弃,全部种植粮食作物。中间因为美国破坏以及本身粮食需求的提高,大豆等油脂作物的种植也在大面积减少。现在光种粮食,才能做到谷物自给
总的农业生产力提高了10-20倍,现在还在提高。将来无人机广泛使用,远程监测广泛使用,人均种植百亩都不再是问题,从人均种植水平不到5亩,实际占有土地不到2亩,产量不到500,到未来人均100亩,产量2000,将提高200倍
这种生产力的变化,对包括行政区划在内的产生关系的影响是非常巨大和深远的。
比如一开始从民国继承来保甲制改造为村组制后来又改造为大队小队制,最后又回到村组制。无论哪一种,都和当时人均土地少,农村人口密集相适应。但现在农村人口已经大量流失,农村人口的减少必然带来区划上的变化。一开始是并村,然后是土地流转加快,逐渐的村组功能弱化,现在乡镇几乎是承担了以前村的职能了。
[ 此帖被youyuan在2025-02-20 14:36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