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34阅读
  • 5回复

[村居]“镇管村”体制是从1984年开始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jjj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02-20
中国的行政区划——县级以下基层行政单位

县级以下的基层行政区域──乡和镇,是地方三级行政单位。1960年以前还曾设区。

    镇——是县、自治县管辖的基层政区域。1955年国家颁布关于划分城镇标准的规定,设置镇的主要条件是县及县级以上政权所在地,其常住人口在2000人以上,其中非农业居民占50%以上。1984年制定了新的建镇标准,放宽了条件,工商业比较集中的地区可以设镇,并实行了镇管村的体制。

    乡·民族乡——乡是中国农村的基层行政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乡人民政府,受县人民政府领导。1958年农村人民公社化后,乡政权一度由人民公社行使,乡制撤销。1982年12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宪法规定恢复乡建制,设立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乡按居民居住地区设立村民委员会,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1983年开始建乡。民族乡是少数民族聚居的乡一级行政区域。

    区——中国于1928年开始设区。新中国成立后继续设区,承担县、乡之间许多行政任务。1955年全国有15000多个区。随着农业合作化的发展,开始撤区并乡,1956年底,区减少到10000多个,1957年进一步减少到8000多个。1958年下半年,全国除少数地区外,各省、自治区基本上都撤销了区的建制。60年代以后,有些省、自治区又恢复了区的建制,它管辖几个人民公社和镇,但不设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而设立区公所。它不是一级政权组织,而是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02-20
公社,大队,小队?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02-20
这个是和生产力变迁相关的,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生产力已经变迁过几次了。

最早的时候纯粹靠人工种植,能用的只有畜力,没有化肥,而且田亩的产量很低,两季的合计年亩产不到500斤,也不种或少种棉花。这个时候基本上广种薄收,我国因为人口多则采用精细化种植,人畜粪便、绿肥是主要肥料。

到70年代晚期,化肥逐渐开始使用80年代全面使用,肥料方面的劳动力下降明显,增产也非常明显

在往后,机械使用越来越多,亩产也越来越高,大约到2000年前后达到亩产高峰(两季合计超过2000斤),以后有所下降

80、90年代是我国棉花种植高峰,靠棉花工业赚取外汇,所谓的一亿件衬衫换一架飞机就是那个时候的事情。

2000年后,虽然亩产有所下降,但是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劳动需求越来越低,一直到现在即使老人都可以照看10亩以上土地了,这个时候因为国内粮食的需求量也连年提高,经济植物的种植已经基本放弃,全部种植粮食作物。中间因为美国破坏以及本身粮食需求的提高,大豆等油脂作物的种植也在大面积减少。现在光种粮食,才能做到谷物自给

总的农业生产力提高了10-20倍,现在还在提高。将来无人机广泛使用,远程监测广泛使用,人均种植百亩都不再是问题,从人均种植水平不到5亩,实际占有土地不到2亩,产量不到500,到未来人均100亩,产量2000,将提高200倍

这种生产力的变化,对包括行政区划在内的产生关系的影响是非常巨大和深远的。

比如一开始从民国继承来保甲制改造为村组制后来又改造为大队小队制,最后又回到村组制。无论哪一种,都和当时人均土地少,农村人口密集相适应。但现在农村人口已经大量流失,农村人口的减少必然带来区划上的变化。一开始是并村,然后是土地流转加快,逐渐的村组功能弱化,现在乡镇几乎是承担了以前村的职能了。
[ 此帖被youyuan在2025-02-20 14:36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02-20
回 yanf999 的帖子
yanf999:公社,大队,小队? (2025-02-20 14:01) 

公社对应区公所改的大乡镇,
区公所时期的小乡是今天大乡镇下面的管区
大队是行政村,小队是村民小组
禁止【【【【【轨道部】】】】】回复我的帖子。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02-21
想问一下那从民国实现新县制至今基层体制到底是如何演变的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02-21
大寨大队所在的大寨公社,是山连山、沟套沟的土石山区,全公社二十一个生产大队,两千五百多户,一万一千一百口人,耕种着一万八千亩梯田。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