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定哦,本潭上的区划方案,可是大多数在淮河流域分设新省的.
淮河洪水出路问题始终是困扰治淮的大问题,明清为了大运河的漕运,人为抬高洪泽湖水位,直接导致了泗州古城的沉没,此后一到洪水季节,沿淮各地就成了确保"京畿重地"的牺牲品.清末漕粮改为海运后,江淮段运河的地位已经不重要,这时其副面作用就越发凸显.那时就开始有挖通淮河入海通道的设想,后来民国的"导淮委员会"也把淮河直流入海作为治淮的根本大计.解放后50年代开始大规模治理淮河,主要构想也是"上栏下排""直流入海",只是由于当时国家经济力量不够,才暂时采取"蓄滞洪区"的临时措施,实际上还是牺牲农村保工矿尤其是京沪铁路,与明朝牺牲泗州保运河如出一辙.此后由于文革干扰和地方利益分割的影响,淮河"直流入海"的设想越来越难以实现,虽然修了苏北灌溉总渠\新淮河\淮河入海通道等等,但由于洪泽湖底部高于淮河干流河床的问题一直无法解决,"直流入海"仍然是一个梦想,而治淮总是隔靴搔痒,治标不治本.
在目前这种局面下,通过洪泽湖附近的铁路/公路越多越重要,洪水年周边城镇被牺牲的可能性就越大,从这个角度说,天长入苏带来的交通方面的便利,很可能反过来加重沿淮各地的洪水威胁,得到好处的仍然是江南,而从盐城到周口的淮河上下游都可能成为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