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xzqh.info/bbs/dispbbs.asp?boardid=4&star=2&replyid=333488&id=9505&skin=0&page=1
1983年,自治区将平罗县的潮湖地区划给平罗县做吊庄移民,并在此设置了潮湖区(仅是当时的安排,行政归属尚无定论)。
1983年6月,自治区将银川市郊区和永宁县相连的芦草洼划为泾源县的移民基地。12月,泾源县在此设置了铁东、铁西2个乡(仅是当时的安排,行政归属尚无定论)。
参考资料:《宁夏现代政区变迁沿革》,冯茂著,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
宁夏隆湖扶贫经济开发区简介
http://www.cistc.gov.cn/districtmember/browse.asp?id=25282&site=3038&column=3060
新华网报道:隆湖:走上工业快速发展的路子
http://www.xinhuanet.com/chinanews/2004-09/06/content_2812174.htm
( 2004-09-06 08:13:29)稿件来源:宁夏网★宁夏日报
宁夏隆德县有组织向外移民,除清雍正元年移民沙洲西王庄一坊100多人外,1983年以建吊庄形式大规模向地处宁夏北部的潮湖移民开发,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1983年的潮湖吊庄,总面积108平方公里,耕地却只有600亩。漫漫黄沙地,茫茫盐碱滩,要说种庄稼,可谓“种一料子,割一抱子,打一帽子”。移民之初,隆德当地的群众根本不愿意来,不少移民竟前后反复了三次。
潮湖吊庄始称潮湖区公所。为了解决移民群众的吃饭问题和稳定移民情绪,区公所制定了农业生产“三个五年发展计划”。在这一计划引领下,先期过来的27名干部分别带领广大移民深挖排沟,扩整斗渠,打机井,修扬水站,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改造盐碱地。到1988年,已有200万元资金用在基础设施建设上。1987年,开发区粮食总产量达135万公斤,1992年粮食总产量达409万公斤,1997年粮食总产量达740万公斤,农民人均有粮增长至308公斤,基本实现了自治区政府制定的“一年搬迁,二年开发建设,三至五年稳定脱贫,十年基本解决温饱”的奋斗目标。
潮湖开发区迎来飞速发展,完全缘于一次机遇。1987年,平罗县造纸厂整体搬迁,旧厂作价80万元留给了潮湖吊庄。平罗县造纸厂的效益非常可观,这给了当时隆德县委、县政府一班人一个启发:与其因为受自然条件限制不能在农业上有更大的发展,何不试着兴办一些工业,让工业占据开发区的主导地位?
一个朦朦胧胧的想法,最后演变成“大隆德”的发展战略。就在1988年这一年,开发区兴办大小企业43个,到1989年底,企业便创值512万元,实现利税100万元,安置就业1200余人。尝到甜头的潮湖开发区,1992年决定大办工业,也是在这一年,自治区政府将潮湖吊庄确定为全区第一个带有扶贫性质的开发区———“宁夏隆湖扶贫经济开发区”。借助优惠政策,潮湖开发区的工业发展驶入了快车道,隆湖吊庄在外界的名气也越来越响,到2002年,隆湖开发区的工业总产值达5.8亿元,占隆德县工业的83%,占固原市工业的40%;实现税金3800万元;地方财政收入(1996年,隆湖财政开始实行自收自用、自给自足政策)1450万元,占全县收入的59%。
今年7月的一天,当记者与时任开发区管委会书记的张金彪面谈时,这位1983年就到了开发区的垦荒者,20年后再谈起那段历史,仍然掩饰不住满心的自豪感。他说,隆湖开发区不但解决了隆德县2万多名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而且为贫困山区脱贫致富闯出了一条新路子,被国务院扶贫开发小组誉为“扶贫开发的一大创举”。
不过谈到时下隆湖的现状,他的语调多少变得有些低沉。原来,当年隆湖所建的企业多为高耗能企业,可以说开发区在建设中只顾及了自己的利益,而忽视了环保。今年在自治区一个重要会议上,隆湖被指令要在2005年前关停并转掉42家污染比较严重的企业,今年先关掉7家。据张金彪介绍,开发区内现有300多家企业,这42家企业创造的产值,占整个开发区的30%。隆湖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
言语间掩饰不住满心疼惜。但是,对自治区政府的决定他是多有理解:“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他说得非常肯定。
记者问到开发区今后的发展方向,他说,开发区确定的发展工业的路子不变,但是一定要符合国家相关的政策。还有就是开发新城区,以基本建设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其次是围绕旅游业再求发展。
隆湖开发区经历了20年的开发、建设和发展,目前遇上了一个坎,而且这个坎还不低。但是我们应该有理由相信,隆湖最终能迈过这个坎,因为将眼下的困难与开发伊始相比,可以说是轻的了。
泾源县芦草洼扶贫经济开发区
http://www.126127.net/htd/xhggk/jy/kfq.htm
泾源县芦草洼扶贫经济开发区位于银川以西,距银川新市区仅十公里,总面积82平方公里,境内有平吉堡、西干2个火车站,距河东机场48公里,公路纵横;已建成35千伏变电所一座,电力资源充足、可靠;通讯工程进入全国程控网络;有线电视辐射全境。
开发区指挥部下辖三今乡级管委会,36个行政村、88个自然村,移民搬迁2.45万人,土地面积6.8万亩,设立九局一委(公安、财政、工商、文教、土地、畜牧、农业、林业、水电和一个经济委员会),建有中学一所,小学13所,生活、社会各类服务设施齐全,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迅速。
开发区拥有大小拖拉机500多辆,其它车辆50多辆,从事服务、加工、运输等行业的400多家,农民人均纯收入1000余元,昔日贫困的农民,生活正逐步向小康迈进。
集市贸易发展迅速,市场摊位已达400多个,成交额500多万元,客流量每集都在8000人以上,上市品种达500余种。己通过各种形式兴办各类企业26家,从业人员达1400人。经过十五年的开发建设,昔日荒芜的大荒滩已变成良田,一今新的粮油稳产、果菜丰足的引黄灌区已逐步建成。
http://www.yellowriver.gov.cn/lib/jbhhym/2002-09-27/jj_14452924731.html
宁夏芦草洼吊庄移民区村村通公路
--------------------------------------------------------------------------------
2002年09月27日14时45分
新华网银川频道9月27日电(记者余福卿 杜逾舸 周哲)9月26日上午,一条新公路在银川郊区的芦草洼吊庄移民区建成通车。这条路的建成,标志着这个移民地区正式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的目标,使两万多人受益,受到当地回汉群众的欢迎。
芦草洼吊庄是宁夏自治区重点移民地区,当地居民全部是从宁夏贫困的南部山区移民而来。这个移民区的基础设施落后,交通条件更是简陋,大部分路面是沙土路,没有一条象样的柏油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这里交通的真实写照。
尽管这些群众通过移民告别了贫困,但是落后的交通不光给当地群众生活造成不便,影响了移民的致富步伐,还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银川市郊区党委、政府认真实践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2001年开始,千方百计争取资金1500万元,修建了总长36公里原三条公路,把吊庄地区和银川市区连接了起来,还使吊庄区一乡一镇的12个行政村实现了连通,让沿线的2万群众感受到了交通便利的好处,为当地经济发展打下了好的基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