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5454阅读
  • 24回复

[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5-11-06
<P>一、概 况

景宁县地处浙江省南端与福建省交接处,始建于明朝景泰年间(1452年),后几经撤并,于1984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自治县。是目前全国惟一的畲族自治县和华东地区惟一的少 数 民族自治县,也是革命老根据地县,集“老、少、边、穷、新”于一身。全县总面积1950平 方 公里,辖5镇、19乡、283个行政村,人口 17.5万,其中畲族人口1.75万,县政府驻鹤 溪镇。
景宁是浙江畲族的发祥地之一,全县 1.75万 畲族人口分布在119个行政村 、330个自然村,其中聚居畲族百人以上的畲族村有五十多个。景宁民风淳朴,风光宜人, 有不少名胜古迹和畲族特色工艺品,尤其是畲族的凤冠、彩带、山歌、舞蹈、服饰等更是民 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全县耕地面积 10.5万亩,山地270万亩。自然资源较为丰富,森林蓄积量大 ,属浙江省八个重点林业县之一;水电蕴藏量占全省的1/10,可开发53万千瓦;名优特产品量多质好,惠明茶曾荣获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为浙江省七大名茶和全国重点名茶之一;香菇、黑木耳双双荣获1995年全国第二届农业博览会金奖;矿产资源有铁、铜、 钼、铅、锌、金、银、叶腊石、莹石、花岗岩等;厚朴、杜仲、茯苓、金银花等中药材产量较大,并有全国最大的人工厚朴林基地;有动物五百余种,近六十种属于珍稀类,四十多种 为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

二、景宁畲族历史

景宁作为浙江畲族的发祥地之一,远在唐代就有畲族迁入,多数是在明代迁入。先是承 租山林刀耕火种,再修筑梯田,逐渐发展为村落,故畲族人民多住山腰,住平原和深山区者很少 。旧社会由于民族歧视,加上人口的不断发展,一些畲族人再迁移到其他地方,形成 小聚居大分散的居住特点。
景宁属典型的丘陵山区,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海拔千米以上高峰就有779座 。解放前,畲族人民过着“火笼当棉袄,火蔑当灯草,辣椒当油炒,红薯丝吃到老”的生活 。土地改革时,景宁畲族没有地主,只有6户富农,贫农占57%,雇农占17%。解放前,只有抽壮丁、拉差夫轮到畲族人民,当官吏、当工人甚至经商的都没有。
在景宁,畲、汉人民长期友好相处,共同开发了景宁山区,清同治年间编的《景宁县志 》就记载畲族人民“邑之陇亩,其治者半”。在长期的交往中,畲族人民在精神思想上逐渐 接受了汉文化内容,除了祖先崇拜和现在已基本消失的原始宗教--“传师学师”有独特形式外,解放前畲族和汉族一样在信仰上是佛、道、儒糅合不分的信佛、信鬼神、信天命、信风水。解放后年轻人接受了唯物主义教育,有神论者人数减少。

三、解放后畲族人民大翻身

一是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通过土地改革,畲族人民结束了“佃耕以活”的历史 。自从分到山田之后,就有一些畲族人民从山上搬到山下。到现在为止,景宁已有20个畲族 村庄的2000余人下山建立新村。二是政治上有了平等权利。解放后,一批参加游击战争的畲族先进分子成了国家干部。1950年9月,景宁召开各界代表大会,畲族雷景山被选为常委会副主任。到1984年自治县成立之前,景宁有畲族干部90人;设立自治县后,更加注意 培养使用畲族干部,到1998年底,景宁在职畲族干部326人,占全县干部总数的8.5% ,其中行政人员112人,教师121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畲族妇女99人。三是人口有了较大发展。1949年底全县畲族有2219户、8884人。1982年人口普查时,景宁有畲族3317户、16229人,平均每年增加223人。1982年实行计划生育后,人口无序发展得到控制,1998年底全县畲族人口17465人,15年来平均每年增加82人。50年来,景宁畲族人口翻 了将近一番。四是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实行土地承包制后,普及杂交稻,结束了以往以红薯为主食的历史,食品结构渐趋合理。从50年代开始改变穿家织麻布的传统,现在年轻人也讲究时髦, 农村青年也西装革履;70年代,全县畲族已基本消灭了树皮寮,绝大多数都盖了木头结构的二层瓦房,80年代后有的人家还盖了水泥结构房。现在有24个畲族村庄村内人行道都浇了水泥路面,50%的村庄、85%的畲族人口用上了自来水,卫生状况大为改善;凡30人以上的村都有了电动碾米机或柴油碾米机,用人力踏碓舂米的历史一去不复返;99%以上的人家有了照明用电,火篾成了文物;70%的人家有了电视机,60%以上的人家有了电炊具、冰箱、洗衣机等, 高档电器开始进入农户;83%的畲村通了公路,34%的畲村通了程控电话,交通、通讯大为改善 。五是文化教育成绩喜人。解放初,景宁全县的畲族8800人中,只有42名小学毕业生, 12 名初中毕业生。1952年,浙江省创办了少数民族师范学校,在招生中对少数民族考生实行照 顾倾斜,加快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现有景宁籍畲族中专生257人,大专生89人。畲族人口素质、职业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四、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解放后的50年里,畲乡景宁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很大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和建立畲族自治县以后的15年,景宁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经济发展 、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人民安康的良好局面。从1984年到1997年,按当年价格计算,全县国内生产总值从4681万元增长到 6.7亿元;工农业总产值从5211万元增至9.27亿元(1990年价);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从231万元增至2亿元,增长86.6倍;对外贸 易收购总额从174万元增至1.4亿元,增长80.5倍;财政收入从254万元增至7465万元(其中地 方财政收入3681万元),增长29.4倍;金融系统年末存贷款余额,分别从1672万元和1027万 元增至52830万元和32658万元,分别增长31.6倍和31.8倍。景宁曾是浙江省国家重点扶持的 贫困县之一,1997年底基本实现脱贫。
经济建设蒸蒸日上。
一是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建国后,经过改变耕作 制度,进行农 田基本建设,推广农业技术后,农业生产得以稳步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农村 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农业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1949年全县农业总产值93 5万元,1998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7亿元。农民 人均收入从1984 年的148元增至1998年的1650元,增长了 11.2倍。粮食生产发展迅速,19 49年 粮食亩产131公斤,全县粮食总产量 1.6万吨;1998年粮食总产量达5.77万吨,人均32 9公斤。农业综合开发成效显著。近十多年来,先后建成用材林、笋竹两用林、茶叶 、药材、水干果、高山蔬菜、蚕桑等基地。1998年,新建林产基地6502亩,高山蔬菜基 地4500亩,笋竹两用林 1.49万亩,新造用材林1.51万亩,这些基地已成为农民家庭收 入的重要来源。名优特产发展迅猛。传统特产香菇、黑木耳的种植户遍及全县各乡村,在1995年全国第二届农业博览会上,景宁“山山牌”香菇、黑木耳双双荣获金奖,1996 年,景宁被确认为“中国香菇之乡”。1997年,中国食用菌协会授予“全国食用菌行业先进 县”荣誉称号,推动了交易,1998年成交额4亿元。民国初就驰名世界的惠明茶在获得1915 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后又重振声誉,于1982年被列为国内十大名茶之一,1991年在杭州 举办的国际文化节上被评为“文化名茶”,现已开发1.7万亩,年产量300余吨。
二是工业经济稳步发展。
1949年-1950年,全县无工业厂家,手工业产值仅25万元(按 198 0年价格计算)。改革开放后,景宁乡镇、集体工业企业异军突起,工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至1992年,有工业企业985家,职工6552人,固定资产原值6841万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6317 万元(1990年价),比1984年增长7.4倍。坚持扩大总量和提高质量并举的方针,形成合力扶工、齐心促工的发展氛围,“抓大活小”,调整结构,集中力量对重点企业、重点产品 、重点行业进行增值和改善,强化造纸厂、玻纤厂、制药厂等一批骨干企业,依托资源优势 ,开发小水电、矿藏、冶炼、竹木加工、笋蕨及食用菌加工等具有地方经济特色的行业。19 98年,全县工业产值6.6亿元(现价), 比1978年增长44倍。
三是水电开发异军突起。
景宁水电建设始于1957年,1981年全县有正常运行水电站88座 ,总装机容量6.2万千瓦。白鹤电站和英川一级电站已动工兴建。
四是经济开发区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位于县城以北的浙江省景宁 民族经济开发区, 始建于1994年,区域面积1.51平方公里。区内现有注册企业49家,注册资金7 498万元。位于鄞县的浙江景鄞扶贫经济开发区,始建于1992年,区域面积5.6平方公 里。开发区凭借民族自治县的政策和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优势,进行“体外造血 ”,很好地发挥了组合效应。到1998年年底,累计注册企业275家,注册资金6.3亿元,当年税利3680多万元。
五是旅游业初露芒角。
以民族风情、自然风光、原始生态为内涵,以中华畲族文化村为 代表的旅游系列基地,正在规划、立项、筹建。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一是城镇建设迅猛发展。县城鹤溪镇 ,建县前镇区面积为0.69平方公里,总面积4416平方米。自1984年建县以来的十多年里,县城建设迅猛发展,镇区面积扩大到2.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 2.4万人,主街人民路长1.5公里,宽20米。县城规划合理,交通、电力、邮电及文化、卫生、教育设施已基本齐全。
二是交通建设成效显著。解放前,景宁的交通仅靠瓯江支流小溪水运,小船至温州来往 。50年代末,公路只通云和、泰顺、文成等县。设县以来,加强了公路建设,新建公路326 公里,改建公路16.4公里,修建简易公路424公里,实现乡乡通公路,行政村通公路率已达68%。县城人力、机动三轮车700余辆,公交车已开通运营,基本形成县内外公路网络。
三是邮电通讯发展迅速。
1993年开通程控电站、光缆数字传输、无线寻呼及移动电话 。1997年实现乡乡通程控电话,1998年行政村60%通程控电话,通讯现代化已基本实现。
四是供电能力明显提高。
1978年前,供电线路短,电工仅5人。1984年10月,县电力公 司成立,建立景宁电网调度室,同年列入全国100个农村电气化试点县。1989年,通电户数 占全县总户数的96.36%,通电村占98.18%,实现农村初级电气化。现在,电 网电力供应充足,并已向省级电网及华东电网输送电力。
五是环境保护得到加强。
造纸厂、县医院等排放污水单位及时进行污水处理,对新建、改建项目严格实行污染防治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对于污染环境 而治理无望的企业,采取“关、停、并、转”的措施,严格控制环境的恶化。通过20年的环 境保护工作,景宁的环境状况得到明显改善,重现山清水秀本色。
六是广播电视稳步发展。1978年前,人们很少看到电视。如今有线电视网络的建立,给 城镇居民的生活娱乐提供了极大的空间。现在县城有近4000户通了有线电视,可收视25个频道的节目。24个乡镇开通了有线电视节目。
精神文明建设发展迅速。
一是教育事业有很大发展。解放后,特别 是建县后的十多年来,通过各种渠道筹措办学 资金,累计建造校舍9万平方米,改建破旧房11万平方米,达到学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 学生人人有课桌。1998年,全县学龄儿童入学率99.8%,毕业率100%。小学升初中比 率由1984年的45.3%提高到1998年的97.97%。1989年开始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经过努力于1997年通过评估验收,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1996年通过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评 估验收。
二是科技进步明显加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景宁科技队伍不断壮大。19 98年全县 有各种学会、协会、研究会40余个,会员1500人;具有技术职称的3846人,其中中级职称 778人、高级职称31人。1984年——1997年,累计科研项目20余项,科研成果频频获奖,其 中1997年获国际马铃薯研究中心颁发的特别奖1项。
三是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县级文化机构和文化场所俱全,农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1994 年,畲族文化艺术代表团赴日本参加国际艺术节,取得圆满成功。1992年举办畲乡文化节。1998年举办的畲乡风情节,向全省各地的贵宾全面展现了畲族 传统文化的魅力。1995年,举办畲乡“三月三”对歌活动,创作和改编了46首畲族歌曲。19 92年建成的影城,建筑面积4032平方米。1998年,城镇有歌舞厅21家,录像队5个,其他文 化娱乐场所近百家。农村设立4个文化中心,乡乡设立文化站。
四是新闻传播发展较快,报纸从无到有。
1995年创办《畲乡报》,1998年发行量5000余 份。广播、电视覆盖率提高较快,1998年已分别达到50%和85%。
五是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
1984年-1998年,卫生技术人员从359人增至550人,业务用房从19970平方米增至5万平方米,病床由215张增至350张。1996年,获“国际妇幼卫生合作 项目全国先进县”称号。1997年,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通过省人民政府验收,广大农村群众的健康有了初步保障。
人民生活逐步改善。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生活 质量不断提高。1998年与1984年相比,农民人均年收入从148元增至1650元,增长11.2倍;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从1997万元增至2 .8亿元,增长14倍。其中,高档消费增长较快,农副产品供应充足。居民消费从应付温饱,转向讲究消费质量。
景宁虽已脱贫,但与发达地区比较,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迟缓,整体属低层次、低标准 。巩固脱贫成果,实现致富奔小康,尚须努力。面对新世纪,景宁畲乡人民将高举邓 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紧紧围绕致富奔小康目标,解放思想、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从景宁实际出发,念好“山水经”,走活“特色棋”,坚持“开发富县、工业强县、商贸 活县、科教兴县”的发展战略,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推向新的高度。
展望未来,到2010年,全县将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工农业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在2000年 的基础上再翻一番,使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有很大改善,城乡文明水平 明显提高,群众生活达到小康。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到时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21亿元,农业总产值达到5亿元,财政收入达到1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40 00元。
在“九五”期间将完成云寿线改造,庆景青公路增级,中华畲族文化村一、二期工程, 220千伏变电升压工程;建成白鹤、英川等电站;实现村村通公路、通程控电话;县城 扩大到3平方公里,居民达到3万人;建成日供水2万吨自来水工程,完成鹤溪河综合治理; 加强东坑、英川、沙湾、渤海建制镇建设,并抓好梧桐、毛洋、大均、外舍、景南等小集镇 建设;完成15000亩低产田改造,基本解决农村人畜饮水问题;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实 施高标准、高质量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升高中率达50%以上;70%的行政村和40%的自然村完成有线电视系统建设;农业形成年产干品0.45万吨香菇、黑木耳基地,面积6万亩年产1万吨水干果基地和5万亩药材基地,1万亩高山蔬菜基地;工业形成矿产建材、竹木加工、电力、冶金铸造、化工医药、机械制造、轻纱等八大主导产业。
“十五”期间重点上大均、滩坑两座大电站,渤海一路沿溪将移民3万人,2万人外迁, 县 内安置1万人。到2010年,县城将扩建到6平方公里,同时新建建制镇5个,基本实现农村人 口 集镇化。森林覆盖率达71%,粮食产量达6万吨,人均用电达1500度,外贸收购总额达12亿元 。
可以肯定,不远的将来,景宁大地会更美丽,景宁人民将更幸福!
</P>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5-11-07

人口 17.5万,其中畲族人口1.75万,
简直是荒唐,畲族人口只有10%却要建自治县,这种东西早就该撤了。而且我怀疑可能畲族人连1.75万也没有,哪有这么巧刚好占10%,估计是为了凑凑数据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5-11-07

那就给个五普数据,景宁全县153011,畲族16144,占10.55%。

目前全国还有两个县畲族人口比例超过景宁县,一是福建的福安市,比例为10.82%,也是全国畲族人口最多的县(市),二是贵州的麻江县,大家是不是很吃惊啊,我也是,畲族比例为17.41%,全国最高。

其他畲族人口超过1万的还有:苍南县,泰顺县,丽水市区,遂昌县,连江县,罗源县,漳浦县,诏安县,上杭县,宁德市区,霞浦县,福鼎市。

主要集中在闽浙边界东段两侧。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5-11-07
除了贵州的麻江县都在浙江、福建省,贵州这一支是怎么回事?如果说是迁移,可途中的江西、湖南怎么一点都没有?
中央—州(都)—县(府)—乡(市)—村(镇)。更多文章详见http://inkred.i.sohu.com/blog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5-11-08

难道是有组织的民族迁移?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5-11-08

贵州的畲族,本来称为东家,是未定民族。1996年,被确认为是畲族的一个分支,总人口约4万人,现在也称“六堡畲族”,麻江县杏山镇六堡村的东家人占95%。畲族的祖先是潮州凤凰山,东家人自称祖先来自明代江西赣州,着凤凰衣,尊凤凰。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5-11-08
我认为景宁畲族自治县并入云和县。
国务院行政区划办公室副主任,兼民政部副部长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5-11-08
来源地赣州、潮州现在倒没有人了?
中央—州(都)—县(府)—乡(市)—村(镇)。更多文章详见http://inkred.i.sohu.com/blog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5-11-08

按道理,政协的牌子不该是红色.

保先阁大学士兼八荣八耻学习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有印驴窝 http://yypan.ycool.com/  微博 http://weibo.com/wzapan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5-11-10
景宁根本没必要并入云和,如果你在景宁法生活了20年。看到了这里发生的一切...........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5-11-10
以下是引用尹人在2005-11-8 23:21:15的发言:
来源地赣州、潮州现在倒没有人了?


潮州现在的畲族大概几千人吧
撤消汕头、潮州、揭阳三市
重建大潮汕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5-11-10
江西有啊,江西人口最多也是唯一聚居的少数民族就是畲族,而且江西畲族分布很广,赣东北的铅山县有太源和篁碧两个畲族乡,鹰潭贵溪有一个樟坪畲族乡,整个江西畲族人口有好几万呢!而且都是农民,是真真正正的畲族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05-11-10
keating 在3楼列举的畲族分布县中没有hulianyu讲的江西诸县。
中央—州(都)—县(府)—乡(市)—村(镇)。更多文章详见http://inkred.i.sohu.com/blog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05-11-12
还有哪里有可能设立畲族自治县?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05-11-12
以下是引用chenwh在2005-11-8 21:42:31的发言:
我认为景宁畲族自治县并入云和县。



历史上两县曾经合并,但云和县析自丽水县,属大溪流域;景宁县析自青田县,属小溪流域,分界还是比较明显的。


何况云和现在走的是“小县大城”的路子,全县人口仅11万,尚不及景宁多。


云和是不愿意和景宁合并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15 18:24:16编辑过]
1.全国分为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7大行政区(虚)和西藏-新疆2个自治行政区、香港-澳门-台湾3个特别行政区。2.撤省设郡和州(自治地区),全国共120个左右,由原地级单位合成,辖县和市。3.主城区人口100万以上为可设虚级县级区的甲等市,50万以上和超过20万的重要城市(郡治、原地级中心、边贸、港口、工矿等)为乙等市,甲乙等市均为副郡级,20万以上和超过10万的重要城市为丙等市(县级)。4.市下设街区,县下设丁等市(副县级)、乡、镇,均不设政府。5.支持市县同城,乙丙等市和附郭县合署办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05-11-13

回13楼,我只列1万人口以上的县,其他不列.

再回14楼,畲族增加一个自治县,已经不太可能,除非是增加新的县.虽然希望渺茫,非要设想一下的话,大概以下地方还有可能:

1.浙江省恢复宣平县,并改畲族自治县.此案赌注1陪20
析武义县南部柳城畲族镇,桃溪镇,西联乡,坦洪乡,俞源乡,大溪口乡,三港乡(旧属宣平县),丽水市莲都区老竹畲族镇,丽新畲族乡,巨溪乡(旧属宣平县),松阳县板桥畲族乡(可能原属有跨界),共11乡镇合置宣平县,并改为畲族自治县.

2.福建省析福安市西部的穆阳镇,穆云畲族乡,康厝畲族乡,晓阳镇,溪潭镇新置"穆阳畲族自治县",赌注1陪200
如果地级宁德市可以选择迁移并改为地级福安市,那么赌注可以提高到1陪50.

其他地方增加畲族自治县陪率更低.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05-11-13
依我看畲族自治县应该撤消,凭什么给它们自治?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05-11-14

安徽省宁国市云梯畲族乡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06-01-21
而且畲族是除了满族和回族外唯一一个以汉语为第一语言的民族。。。说客家话。。。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06-01-27
广东有讲畲语的畲族人口近2万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06-02-09
赞成成立宣平畲族自治县,划归丽水市管辖。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07-04-30
丽水的朋友支持一下宣平回到丽水!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07-05-21
畲族讲客家话
淘宝小店新开,请多捧场。http://shop61662756.taobao.com/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2007-05-21
浙江的畲族,主要集中在两处。

一处是景宁畲族自治县的东北部。也就是在县城周围的半山中。而西部以沙湾镇为中心的各乡镇,畲族分布的比例很低。景宁县东部,和文成县、泰顺县、云和县接壤,所以该3县近景宁县处,也有不少畲族乡镇。

二处就是原宣平县地域了。所以,恢复宣平县,如果能获得当地畲族人的一致认可,成功的赌注将加大。

景宁县与云和县未来合并的可能性为零。

如果合并后是自治县,那么县城理应选在现在景宁县城的鹤溪镇。但鹤溪交通不变,周围土地也没有云和镇平整。云和镇周围有相对较大的盆地,鹤溪没有。而且云和镇在丽龙庆高速公路上。

但如果合并后不为自治县,或者县城迁到云和镇。这将大大损害目前景宁县近20万民众的利益。

所以景、云两县合并非常不好。
只看该作者 24 发表于: 2007-05-22
引用第22楼姚裔舟人于2007-05-21 11:45发表的  :
畲族讲客家话
畲族说畲族话,跟客家话不一样,至少在景宁畲族自治县及其周边地区是这样。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