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湖南省市县名称探源</B>
地名的命名,或源于地理地形,或源于历史人物和事件,或源于美好愿望,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体现了不同的时代特征。市县名称的命名与变更,常常受到各个时代人为因素的影响和控制。从名称的来历、含义和演变看,都是名之有因。或记其物,或志其位,或描其形,或寄其意,或由生产,或因生活,或用方言等。无不与湖南各地的地理、历史、政治、军事、经济、交通等密切相关。
湖南省目前有13地级市、16县级市、65县、7自治县,抛开行政级别共101个市县,除开市县同名的长沙、株洲、湘潭、衡阳、邵阳、岳阳六市县,还有95个市县地名。搜集相关资料,对这些市县名称来个逐一探原。由于资料来源有限,部分可能有争议,敬请指正。
长沙:“长沙”得名说法很多,目前比较通行的是古三苗语译音之说,意思是“祭祀的地方”,其他“长沙星”之说、“沙洲”说、“万里沙祠”说等都被考证推翻。
望城:1951年设县时以县城“望城坡”命名。望城坡,顾名思义,可以望见长沙城的坡地。
浏阳:以县治在浏水之北得名,而这条浏水,后世也转名为浏阳河了。
宁乡:唐贞观元年(627年)以“乡土安宁”之意置宁乡县。
株洲:原名“槠洲”,以湘江中多种植槠树的沙洲命名。
醴陵:东汉初置县,隋废,唐初复置,《名胜志》称:“县北有陵(姜岭),陵下有井,涌泉如醴(甜酒),因以名县”
攸县:原名“攸水县”,县境有攸水得名,唐改攸县。
茶陵:古代炎陵县(酃县)是茶陵县的一部分,有炎帝葬于茶乡之尾传说,因而得名。
炎陵:1994年酃县改名,以境内炎帝陵得名,
湘潭:以昭山下湘江中传说中的深潭——昭潭得名。
湘乡:公元前3年,西汉哀帝将涟水流域赐长沙王之子刘昌,封湘乡侯,“湘乡”开始作为侯国地名问世。东汉建武初年,始置湘乡县。
韶山:以境内韶峰得名。
衡阳:以位于衡山之南得名。
衡南:同“衡阳”。
衡山:以境内有南岳衡山得名。
衡东:1966年分拆衡山县东部置县,也可以理解为位于衡山以东。
祁东:1952年分拆祁阳县东部置县。
常宁:唐天宝元年(742年)以“常年安宁”之意改名常宁县至今。
耒阳:以县治位于耒水之北得名。
邵阳:以县治位于邵水之北得名。“邵”字本为“昭”,因晋代避司马昭讳改为“邵”。
邵东:1952年分拆邵阳县东部置县。
新邵:1952年析置新化、邵阳二县部分地区设县,以二县首字命名。
武冈:以境内有武冈山命名。
隆回:1947年析邵阳、武冈、新化三县置县,隆回,寓名龙回。相传古时有一苍龙携八小龙自境内九龙山麓起程,往东海腾飞,中途回望,昔日盘地,云蒸霞蔚,灵秀钟聚,顿生恋故之情,于是折首回归,安营九龙。从此,润物造化,衍肓众生。
洞口:1952年自武冈县析置,距县城4公里处有2个大石洞,320国道由此穿过,洞上奇石林立,洞右悬崖陡壁,有一深水潭,名曰洞口塘,县因此而定名
城步:以原县治“城步寨”命名。
新宁: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平定当地“蛮夷”以“新近安宁”之意置新宁县
绥宁: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始建莳竹县,遭土著强烈反对,朝廷数次派兵镇压以后,崇宁二年(1103)寓“绥之以宁”之意而更名绥宁县,沿用至今。
[ 此帖被长白游侠在2009-07-02 12:05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