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430阅读
  • 9回复

[每周一府]每周一府(160):台湾府(台中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4-17
台湾府:冲,繁,疲,难。为台湾省治。巡抚、布政使、分巡兵备道兼按察使衔,共驻。其地东及东南界台东州;西及北界海;南及西南界台南府;东北界台北府。广袤里数阙。北极高二十四度三十三分。京师偏东四度二十分。领县四,厅一。


台湾冲,繁,疲,难。倚。分彰化县治。葫芦墩,巡司驻。

彰化繁,难。府北百里。鹿港,县丞驻。

云林难。林圮埔,县丞驻。

苗栗冲。大甲,巡司驻。

埔里社厅调。府东南。

其山在府境者,西北:五鹤、牛困山。西:史老榻山。南:芦芝、芎根、郡坑、松柏山、土山。东:内山。浊水出埔里社?东南山,西南流,左合二水,经云林县东北,一水自南来注之。曲北,右纳一水,经县北。又西北,一水自嘉义县来,北流注之。又西经牛埔厝,歧为三支:一支曰石龟溪,西为牛椆溪;一支曰虎尾溪,经汕头厝为麦藔港,并经县西入于海;一支为东螺溪,又歧为三,曰刺桐港即番挖港,曰鹿港,曰二林港,并经彰化县西入于海。大肚溪上源曰合水溪,出埔里社?东南鱼池仔,西北流,合南硿溪,经?西北,北港溪、北硿溪并西流注之。又西,珠子山二水合西北流注之,经府治南,左右各纳一水,经大肚街为大肚溪,又西北入于海。大甲溪出苗栗县东南,合数小水,西南流,右出支津注于吞霄溪。正渠南流,左纳一水,折西北,经铁砧山南,又西北入于海。吞霄溪出苗栗县东南,合大甲溪支津,经县南,西北流入于海。后垅溪出苗栗县东南山,合一水,西北流,经五鹤山,南至钢罗湾,夹二洲,又西北,经县治北,右通中港溪,左纳一水,入于海。中港溪出县东山,缘界西北流,经县治,左出支津合后垅港支水为乌眉溪,与正渠并西北入于海。
[ 此帖被北极星在2009-03-18 17:48重新编辑 ]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4-17
台中市歷史簡介台中市歷史簡介台中市原稱大墩街,1885年台灣建省時,藍興堡橋仔頭被定為省城位址,1895年台灣改隸日本,1896年台中縣成立,改稱台中街,1920年設市。         

台灣府儒學考棚(湧泉閣)     一八八九年,台中建城,建有台灣府儒學考棚,日治時代,因台灣府儒學考棚主樓具歷史意義,將之移於新高町水源地,並命名為:湧泉閣。       位於台灣中部的台中盆地裡,東至旱溪,西鄰大雅,南接烏日 、大里鄉,北鄰潭子鄉。 東、西有大坑山、大肚山橫亙。台中市東有大坑山橫亙流經台中市的河流有筏子溪及大里溪,此外尚有綠川、柳川、梅川穿繞市區,不但能增添市景風光,又能調節氣候,因此台中市氣候溫和,平均氣溫為二十二點四度,是居住的最佳環境。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4-17
台中县历史发展
台中县历史的发展和演变,反应出台中地区的成长特质,因此述及开发一个地区时,必须先顾及其过去发展历史的传承,从台中县各时段发展历史中;可重新陈述台中县人文社会及城乡聚落的发展过程,分述如下:
壹,历史发展:
一,史前文化与先住民:
依台中县史前文化与先住民近年来不断出土之史前遗址,考古学家整理考证得台中县史前文化遗址,主要位於大甲台地南面,大肚丘陵西缘清水镇之牛骂头遗址,经由牛骂头遗址文化遗物的分析,可知当时生活方式除狩猎,鱼捞,采集外,并已开始种植粮食作物,此外出土陶片数量之多,显示当时聚落之安定与持久.
二,原住民:
本县原住民概分成泰雅族及平埔族两大类,分布於大安溪上游(今台中县和平乡,属泰雅族北势群),大甲溪上游(今台中县和平乡和平村,属泰雅族赛考列克系统族群)之泰雅族(Ataya);泰雅族受平埔族的挤压而退匿山中,其分布位於大安溪上游(今台中县和平乡,属泰雅族北势群),大甲溪上游(今台中县和平乡和平村,属泰雅族).
三,清代以前之发展
明永历十五年底(1662年初)郑成功来台展开驱荷一战.郑氏入台,本县境内之铁砧山与大肚地方,即当时日屯垦所拓之地,铁砧山,位於今大甲附近,附近大安港,时称「海翁窟港」,乃汉人移垦本县之重要港口.
四,清代之发展
清代时期现今台中县大肚,龙井一带,背山面海,位处大肚溪河口之北,因地利之便,为台中县开发最早地区,尔後,汉人移民一面溯大肚溪东进,一面沿海岸平原向北前进,逐渐向西方开拓,康熙末年汉人开垦事业已逐渐进至县境外埔乡一带地方.
雍乾年间,移民拥向台中盆地,并及大肚溪上游地带,或溯大甲溪南进,或沿大肚溪北上县境拓殖工作遍及海岸地带及盆地地区.
乾隆九年(1744)形成犁头店街(今台中市内),大肚街(今大肚乡),二十九年(1964)水里港街(今龙井乡),牛骂头街(今清水镇),沙辘街(今沙鹿镇),大墩街(今台中市内)相继形成,此後更向山区推进(包括今卓兰,东势,新社,石冈等乡镇及太平,雾峰等乡之一部份),移垦方向,北方以东势角(含东势镇)为策源地,往北进垦罩兰(今卓兰镇),往南移垦大茅埔(今东势镇),水底寮(含新社乡)一带,南方则以大里杙(含大里市)为基点,溯大肚溪往垦沿山一带.
光绪十三年(1887)台湾建省,台中县以「地势居中,控驭南北」之扼要地区,置县曰台湾县,为台湾府之首县,府治在彰化县东北二十里大墩桥仔图地方(今台中市南区).
五,光复後之发展
民国三十四年台中县政府正式成立,省派刘存忠为首任县长兼台中市市长;翌年,依据台湾省乡镇组织规程,本县辖区经县市区域调整後计辖丰原镇,大安乡…二十一乡镇;民国三十八年中央政府播迁来台,依据全省各县市行政区域调整方案,翌年九月颁布,将原台中县辖区实施划分为台中,彰化,南投三县,本县正式成立新县,设治於丰原镇(现已申格为丰原市);台中县人口至91年10月底已达150万9千馀人,行政区域包括有三个市(丰原,大里,太平),五个镇及十三个乡,县治所在地为丰原市.
贰,发展演进与未来展望
由开发史的角度来看,台中地区之发展最早追溯到史前时代,不过,较为全面性的开发是始自清朝时期,康熙中叶,移民管制渐宽,外地移民始接踵垦拓台中地区,由西海岸登陆(主要为福建移民),或由南部地方进入县境.今大肚,龙井一带,背山面海,位处大肚溪河口之北,因地利之便,开发最早.尔後,汉人移民一面溯大肚溪东进,一面沿海岸平原向北前进,逐渐向西方开拓,康熙末年汉人开垦事业己逐渐进至县境外埔乡一带地方.乾隆年开,水里港街(今龙井乡),牛骂头街(今清水镇),沙辘街(今沙鹿镇),大墩街(今台中市)及犁头店街(今台中市)等主要聚落形成.此後更向山区推进,进一步发展今卓兰,东势,新社,石冈等乡镇及太平,雾峰等市乡之部份地区,发展途径,请参阅下图.
日据时期,台湾之铁路系统已由日本总督府完成,台中地区现代道路网也开始逐渐成形,这些重要的基础交通建设,对於台中地区之外部发展角色与内部城乡体系之改变,发挥很大的影响力.清朝与日据时代,由於台湾的宗主国均在北方(台湾地处大陆政经中心北京的东南方及日本的西南方),因此,这段期间台湾政治中心及部份重要经济活动因地利之便北移,南北方向之区域与城乡发展关系也因重要交通系统之发展而更为紧密.不过台中西部沿海地区因与大陆福建之距离较短,有著良好之地利之便,经贸与生产活动仍然非然畅旺.
国民政府迁台後,台湾经济逐渐加速起飞,台中县之整体发展有著大幅度的改善,无论产业或县民生活水准均有明显的进步.不过,区域内外发展的不均却更加明显.此期间,因为两岸间的敌对状态,使得台湾海峡的东西向经贸与交通往来形同完全阻断,不仅中部之区位优势受到影响,台中西部沿海地区之发展更是处於非常不利的情势,发展速度远较後来居上的台中市缓慢许多,区内东西向交通也较落後,都会发展南北轴带不均衡发展的情况更加明显.
展望未来,随著两岸的逐渐恢复正常往来及经济自由化,台湾海峡已不再是中部地区发展的鸿沟,反而因地近大陆福建等华南地区广大市场,在台中港是与大陆东南沿海航线最近港口之区位优越条件下,在充分的准备下,广大的台中西部沿海地区可望恢复早期繁荣的角色,台中港特定区之新市镇也可期待真正成为台中都会区的新发展核心,与台中市中心区共构成新台中都会区的双核心.此外,因为中科,高铁,新快速路网…等基础性的重大产业及交通的发展机会,也正在重新形塑台中地区未来之整体发展结构,台中县相关单位与广大县民必须要能掌握这些近六十年来中部地区重新再发展的最大契机,打破现有都会及城乡乡结构永远不变的迷思,以「供给面」地区发展的理念,有效结合公私资源,并在优良的规划指导下,重新奠定山,海,屯区的发展基础与模式,并进而提升台中县,甚至整个中部发展的地位.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4-17
彰化縣歷史的發展和演變,反應出一彰化地區的成長特質,因此述及開發一個地區時,必須先顧及其過去發展歷史的傳承;本文的主旨即在試圖重新陳述彰化縣人文社會的發展過程,找出發掘此地值得保存發揚的先民事蹟和文化,並感懷歷史脈絡中,曾經用血汗開墾出這片土地的先民,及其創造出的榮耀。

彰化縣位於臺灣省西部平原正中間,嘉南平原北端。西臨台灣海峽,與大陸的泉州相距約300公里,東邊為海拔450公尺以下的八卦丘陵,北邊以大肚溪與台中縣市相連,南邊以濁水溪與雲林縣遙遙相鄰。因彰化縣海岸線昔年有港有埠,便於與大陸福建沿海地區交通, 因此早期移民,都先後從彰化地區登陸上岸,開基創業,至今仍流傳著「一府二鹿三艋舺」的成語,就是描述當時臺灣省與大陸交通的情況,一「府」即指今日臺南市,是當時臺灣地區政治與軍事的中心,二「鹿」即指今日鹿港,是當時文化與商業的重鎮,三「艋舺」即指今日臺北市萬華地區, 則是一內陸河岸的商港碼頭。由於開發歷史久遠,縣內寺廟、古蹟文物豐富,尤以彰化市、鹿港鎮為最,其中鹿港鎮原是本省最著名的文化重鎮,約於四百年前曾盛極一時,而今隨著時代的變遷,由繁華而趨於沉寂。

17世紀以前,在漢人未進入彰化平原開墾前,此地區主要居民為原住民平埔族(包括半線、阿束、柴坑仔、馬芝遴、二林、貓羅、大武坑等社),西元1624至1661年間,荷蘭人政治勢力伸入彰化平原,但只注重在傳教、教化方面,並未進行土地開發。約從17世紀中葉開始,彰化平原才有漢人移民,而鄭成功部將劉國軒並且曾在半線(今彰化市)駐軍屯田,但是並未積極進行土地拓殖開發,大規模的水利開發與農業拓墾則是在西元1710~30年完成的。

康熙23年(1684)臺灣歸清,大批閩粵移民湧入開墾,康熙年間,今彰化縣全境隸屬諸羅縣(今嘉義縣),雍正元年(1722),清政府將逐漸開墾完成的中部地區(北至大甲溪,南至虎尾溪)劃縣治理,並選擇地理要點半線(今彰化市)設治置官,取名「彰化」,意即「彰顯皇化」。

西元1895年,清政府將台灣割讓給日本,成為日本的殖民地,本島與大陸的關係斷絕,所有政治、經濟、社會關係均轉向日本,五十年內之日本統治,台灣徹底的改頭換面。當然,彰化平原地區也產生了變化。首先是區域發展重心之改變,台中市在日本人刻意的經營建設下,取代彰化市而成為中部區域的中心,彰化變成只是地方性的小市街。其次,因為對日貿易取代對大陸貿易,全島所有商品都是循縱貫鐵公路載運至基隆港,再行出口至日本的路徑進行殖民地式的交換,所以彰化縣鹿港不但失去港口的功能,甚至於居於交通網路的末端,呈停滯衰退的狀態,原古市街北斗也因鐵路未經過而停止發展,反而是彰化平原南端,縱貫鐵路與公路交會的員林逐漸興起。尤其是西元1920年以後鳳梨產業興起,更促使員林地區快速的成長。至台灣光復,整個彰化地區平原的空間結構便大致確定下來。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04-17
苗栗縣歷史沿革

此地原來是古荒裔地,明代以前漢人足跡鮮至。明永曆15年鄭成功克
台時始置一府二縣,苗栗縣隸屬天興縣。清康熙22年(民前229年)鄭克
塽降清,江山易主,清廷遂更改為諸羅縣管轄。清光緒13年,苗栗核淮設
縣,15年正式設治。光緒21年日軍侵佔台灣後廢其縣治,民前11年至民國
3年設置苗栗廳,直到光復後,民國39年才又設縣治。觀看苗栗縣行政區
的更迭過程,時而屬南部、時而歸北部,時而隸屬中部,可見本縣區域雖
不大,但與周鄰縣市關係密切。

  追溯山城的拓殖歷史,明永曆24年,劉國軒經營蓬山、後攏地區,應
是漢人開拓本區的端緒,直到清雍正末年到乾隆初年間,閩、粵移民才紛
紛入墾;到了光緒中葉,南莊、獅潭、大湖、卓蘭以西地區均己拓墾,田
連千陌,沃野千里。開拓的過程中,除了人與神秘自然間的博鬥之外,還
包括了人與人之間為生存而做的爭奪。

  苗栗原名『貓狸』,意即平原,乃原住民平埔族之音譯。隨著漢人及
客家人的移入,原住民山胞部分受同化,部分則走向叢山峻嶺,尋求另一
片生存的空間。如今來到苗栗,不論是原住民或來此拓墾的移民者,早己
融洽地生活在一起。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04-17
(一)苗栗文昌祠--历史沿革
苗栗文昌祠位於现在的苗栗县苗栗市区西南,中正路与文昌路交叉口上.面积为1,387平方公尺,民国七十四年八月十九日,经内政部公告指定为台闽地区第三级古迹.
苗栗地区的行政区划从明末以来多有变动,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起隶属於台湾府诸罗县.随著移民的增加和地位的逐渐重要,雍正元年(1723年)台湾北部增设淡水厅及彰化县,苗栗地区属於彰化县管辖,雍正九年(1731年)改归淡水厅管辖,光绪元年(1875年)增设台北府,将淡水厅分为淡水,新竹两县,苗栗隶属於台北府新竹县.台湾建省後,苗栗正式设县,隶属於台湾府.
苗栗地区从乾隆年间逐渐开发之後文风日盛,读书考科举的人越来越多,因此在光绪八年(1882年)有例贡生林际春,廪生陈万青,生员黄文龙,监生邱蕴常,范炳辉等人倡议建造被民间崇祀为主管考试和读书的文昌帝君祠,延聘堪舆师监生王东海监造,规模为一座二进及左侧护龙,共十六间.工程於光绪十一年(1885年)完成,同年,董事林际春由新竹背负文昌帝君神像入祠安座.文昌帝君配祀韩文公(韩愈)及仓颉,有祀田两处,一在四湖桄榔埔,一在蛤子市斗涵头.
光绪十五年冬(1889年)首任苗栗县知县林桂芬抵任,因当时苗栗县初设,所以把文昌祠作为暂时的办公场所,一年後才迁到新建完成的衙署.光绪十八年(1892年),又在文昌祠内的仓颉厅及左护龙设立英才书院,做为苗栗地区主要的教育机构,在台湾割让後,书院失去了原有的功能;而文昌祠则是一度沦为日人的宪兵驻屯地,公学校分教场和支厅宿舍,也因而遭到严重的破坏,直到光复後才加以重新整修.
苗栗文昌祠是一座三开间两进两廊的合院式祠宇.祠前有宽阔的庙埕,埕前有一道照墙与中正路分隔,照墙左右设出入的山门各一座.前殿外檐装修多由砂岩雕成,正面开三门,抱鼓石特别硕大,是其他庙宇比较少见的.中门左右镂雕石质夔形圆窗,形式古朴.大木结构多用角形梁,是主要的特徵.由於民间相信文昌帝君职司考运,所以每届考期,临考的学子除了祈求金榜题名之外,考取後还愿时多将姓名及校名留下,久而久之,琳琅满目,就为文昌祠的正殿空间添加几许特殊的景观.
苗栗文昌祠位於现在的苗栗县苗栗市区西南,中正路与文昌路交叉口上.面积为1,387平方公尺,民国七十四年八月十九日,经内政部公告指定为台闽地区第三级古迹.
苗栗地区的行政区划从明末以来多有变动,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起隶属於台湾府诸罗县.随著移民的增加和地位的逐渐重要,雍正元年(1723年)台湾北部增设淡水厅及彰化县,苗栗地区属於彰化县管辖,雍正九年(1731年)改归淡水厅管辖,光绪元年(1875年)增设台北府,将淡水厅分为淡水,新竹两县,苗栗隶属於台北府新竹县.台湾建省後,苗栗正式设县,隶属於台湾府.
苗栗地区从乾隆年间逐渐开发之後文风日盛,读书考科举的人越来越多,因此在光绪八年(1882年)有例贡生林际春,廪生陈万青,生员黄文龙,监生邱蕴常,范炳辉等人倡议建造被民间崇祀为主管考试和读书的文昌帝君祠,延聘堪舆师监生王东海监造,规模为一座二进及左侧护龙,共十六间.工程於光绪十一年(1885年)完成,同年,董事林际春由新竹背负文昌帝君神像入祠安座.文昌帝君配祀韩文公(韩愈)及仓颉,有祀田两处,一在四湖桄榔埔,一在蛤子市斗涵头.
光绪十五年冬(1889年)首任苗栗县知县林桂芬抵任,因当时苗栗县初设,所以把文昌祠作为暂时的办公场所,一年後才迁到新建完成的衙署.光绪十八年(1892年),又在文昌祠内的仓颉厅及左护龙设立英才书院,做为苗栗地区主要的教育机构,在台湾割让後,书院失去了原有的功能;而文昌祠则是一度沦为日人的宪兵驻屯地,公学校分教场和支厅宿舍,也因而遭到严重的破坏,直到光复後才加以重新整修.
苗栗文昌祠是一座三开间两进两廊的合院式祠宇.祠前有宽阔的庙埕,埕前有一道照墙与中正路分隔,照墙左右设出入的山门各一座.前殿外檐装修多由砂岩雕成,正面开三门,抱鼓石特别硕大,是其他庙宇比较少见的.中门左右镂雕石质夔形圆窗,形式古朴.大木结构多用角形梁,是主要的特徵.由於民间相信文昌帝君职司考运,所以每届考期,临考的学子除了祈求金榜题名之外,考取後还愿时多将姓名及校名留下,久而久之,琳琅满目,就为文昌祠的正殿空间添加几许特殊的景观.
(二)九湖-武圣庙
铜锣乡是苗栗县较偏僻的乡镇之一,而武圣庙更是位於铜锣乡的小村落——九湖村裏.从铜锣火车站前的平阳路向前约1公里的九湖口站牌右转玉泉路,过九湖大桥,再右转成德路,即可看到武圣庙.
此庙立祀文衡圣帝(关圣帝君)正殿中央即是关帝神像,神像前置一牌位,上书:南宫佑帝君,南天文衡圣帝关之尊,九天司命真君张之神位.左边祀万世师表,上书: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频曾先贤先儒,恩孟杨公先师优波将军神位,楹联写著「金声玉振」,两旁的对联是「道德参天地,文章冠古今」.右旁祀观音佛祖,楹联写著「法发慈悲」,两旁的对联是「皇恩同两
露,神道比乾坤」.此外,尚有清末闻人丘逢甲所书的横匾.
虽然位於偏僻的村落裏,但它却无古旧的痕,也不似一般庙宇的金壁辉煌,由庙裏的摆设可知它的管理极为良善.本地尚有嘉庆25年所建的天后宫及道光20年所建的树泉寺,皆富古味,值得一游.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7-04-17
雲林縣歷史

 

清康熙二十三年,台灣設一府三縣,雲林地方屬諸羅縣,乾隆二十六年在斗六置斗六門巡檢,光緒十三年台灣設省並設雲林縣,光緒二十八年日本人由於當地抗日事件之激烈乃廢之設斗六廳及至光復後,民國三十九年調整行政區域恢復雲林縣,據史書記載於明天啟二年(一六二二年),即有閩人顏忠齊、鄭芝龍等登陸其地,是為大陸集體移民登陸台灣本島墾殖之始。荷據時期,笨港為荷蘭海防要塞之一。

  台灣歸清版圖後,漳泉和客家之移民大舉進入雲林地方墾殖,可由現存的廟宇來分類證實之,客家移民信奉三山國王,故在雲林、嘉義一帶有許多三山國王廟,為古時客家移民所創建,至客家人遷移後成為漳泉移民信仰之對象,而漳人則為開漳聖王廟代表。古時泉人分佈在安林西邊沿海,漳人則在東邊平原定居,而客家人則也集聚一方,這些不同的文化團體,時常發生分類械鬥。北港鎮最初為漳人所定居,泉人移入後,漳人便南遷至今日嘉義縣新港鄉。昔日有此一說,北港泉人稱新港漳人為「新港舅」,有女不嫁新港漳人,這種習俗便是彰泉分類械鬥之產物。

  清代初期,由於漳泉移民大量由笨港人合,使得當時笨港渡口一帶成為一大聚落,居民大集,通漁鹽、興販外國,熙來攘往,立廟(媽祖廟)於鎮渡,及至乾隆十五年,笨溪(今北港溪)氾濫,河道南移,笨港街市為之劃分為二,於是又有北港,南港之分。

  光緒二十年(十八九西年)倪贊元所著「雲林縣採訪冊」則說:「北港街,印笨港,因在港之北,故名北港,東西南北共分人街,煙戶七千餘家 郊行林立,塵市昆連,金、廈、南澳、安邊、澎湖商船,經常由內地載運布批、洋酒、雜貨;花金等項,來港銷售。轉販石、芝麻、奇糖、白豆出口。又有竹筏為洋商載運樟腦前赴安平,轉載輪船運往香港等處。

  百貨集,六時成市,貿易之盛,為雲邑冠,俗人呼為小台灣焉。」由此可知,當時的笨港為雲嘉等地物,為安平之貨品轉運站。南街在今嘉義縣新港鄉,此兩地為昔日的產品出口港;與台南的安平已有所經貿往來,提供安平貿易之貨笨港街市之範圍,雲嘉二縣發展之始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7-04-17
南投县之行政区,在明郑时代属天兴县,后属北路安抚司.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隶属於福建省台湾府诸罗县,后於雍正元年(1723年),增设彰化县,南投县即隶属其中,后来至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正式设县丞,为南投县有政教之开始.
光绪十三年(1887年),福建,台湾分治,台湾改制为台湾省,此时的南投行政区属台湾府台湾县,县丞驻南投,同时云林县衙设在竹山,管辖云林县.
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争,清廷战败,遂於第二年(1895年)将台,澎割让日本,经日人几度改制,此时南投行政区隶属台中县.
民国34年抗战胜利,台澎光复,南投县仍属台中县辖,至民国39年10月,台湾省实施地方自治,政府调整全省行政区,於是南投自台中县划出单独设县,并於该年10月21日设立南投县政府,此为南投县之诞生,县治设於南投镇,并於民国70年12月25日南投镇改制为南投市,南投县行政区分为一市四镇八乡,即南投市;竹山,草屯,埔里,集集四镇;中寮,民间,鹿谷,水里,鱼池,国姓,信义,仁爱八乡.
中央政府迁台后,民国四十六年七月一日疏迁到南投县中兴新村办公,中兴新村位於南投市北端虎山麓,民国八十八年配合精省政策,台湾省政府组织精简,原台湾省各厅处改并入中央各部会.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7-04-17
埔里镇昔时为森林茂密,野草丛生之蛮荒地域.为埔番,眉番两族所盘据.嘉庆初年少数通事及壮丁迁入.嘉庆二十年汉人突然发动武力占垦.道光年间平地熟番,岸里大社番,大肚番及南投番陆续迁入;又彰化寮港方面之闽籍汉人闻及此地肥沃,接踵移住者渐多,数年后遂形成一市镇,称为埔里社.从此造成土番,熟番杂居之人文景象.而启事端机斗之历程.
光绪初年置埔里社厅,斯时已有一街三十余庄,为台湾中部抚番拓殖之策源地.总兵吴光亮曾拨款筑土垣植竹,设东,西,南,北门,号称大埔城,以为控制台湾中部番境之重镇.日据后置埔里社堡,埔里社支厅.民国九年地方改制成立能高邵埔里街.台湾光复后置能高区埔里镇,隶属台中县;卅九年实施地方自治,设埔里镇,属南投县.
埔里镇位於台湾省中央,东接仁爱乡,西北毗连国姓乡,南邻鱼池乡.境内眉溪贯流至水尾,合溪南边溪,又有爱兰一丘陵地.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7-04-20
雖然臺中的臺灣府設立時, 鹿港廳已裁, 但還是補上我的考證吧

http://xzqh.info/bbs/read.php?tid=10952
东南军政长官,兼行政院东部联合服务中心主任、台湾省政府主席、浙江省大陈区行政督察专员、福建省金门军管区行政公署行政长、福建省马祖守备区战地政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台湾省梨山建设管理局局长、台北市阳明山管理局局长。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