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北京“首堵”的思考(原创,已发表于
http://blog.sina.com.cn/haw8)
北京是以北京内外城为中心以“摊大饼”的形式发展而起来的,不断修建的环线公路已经到六环了,现在的市区面积已扩展到八个区。环线公路有它的优势但也有其劣势,即如果从北环路的中心点到南环路的中心点需要绕半个圈。故北京现在注重修建放射型道路,把环线有机的联系起来。近些年来,北京的道路在不断的拓宽、立交桥在不断的修改扩建,在北京的时间长了就会感到北京的东西方向的交通比较顺畅但南北方向的就不怎么样了特别是二环以内,现在也在着力改善南北方向的交通问题,例如地铁五号线的开通、在建的地铁四号线和十号线以及对一些南北方向道路的改造。通过对城市合理规划、提高道路的使用效率和交通管理水平来解决拥堵问题。
北京大力发展便捷的公交交通和轨道交通,解决市民的出行问题,特别是优惠票价制度是值得称赞的,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私家车的增长速度,市民通过公共交通出行的比例已达到34.5%,近些年来首次超过了小汽车出行32%的比例。此次去北京乘公交感觉其拥挤程度并没有降低,地铁的两元单一票制在一定程度上虽然吸引了路面的流量但同时也使得地铁运输量加大,感觉还是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客流。
其实,像北京这样的交通拥堵问题在上海、广州等人口密集的城市也存在的。在国外的一些首都或人口密集的城市也存在。有人提出借鉴国外经验,在四环或五环周边修建大型的停车场,一律换乘公共交通到市中心,按单双号出行、征收交通拥堵费、提高市中心的停车费价格或开征排放费等措施。我认为这些措施需要慎重再三,不然会带来一定的连锁反应。
有人提出,学习一些国家把首都从北京迁到某个中小城市。其中的理由除了交通拥挤之外,还有地理位置、水资源缺乏、人口膨胀、环境污染等因素。我不热衷于“迁都论”,因为首先要解决往哪里迁的问题,这必将产生广泛的争议,有的说迁往长江中下游某个中小城市,有的说迁往江西南部,有的说迁往西安汉中一带,有的说保留北京作为首都的地位,但需要增设政治首都、经济首都、文化首都等。最近《新京报》刊登了一副通州规划图就提到了中央行政区的规划,即迁都到通州,这样也符合宪法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是北京”。其次是迁都的经费如何解决,还有现在的北京市中心将如何定位,新首都在若干年后会不会出现现在的问题等等。
我想应该先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即出现交通拥堵的原因是什么,是机动车多是人多,是因为很多人都去北京!那么为什么想去北京?北京有什么“魔力”吸引着那么多的人呢?众所周知,北京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教育中心、金融中心……对于进京务工人员来讲,北京的工作机会多、比较容易赚钱、比自己老家强很多、公共资源丰富等。对于北京当地人来讲,就不用多言了,仅北京户籍这一条就让很多人为之奋斗不已。据预测,北京人口总量将在2020年达到2141万。还有给人的感觉是举全国之力来建设北京,南水北调就是例子,比北京还干旱的地方可不少,为什么不往那里调水呢?所以,出现“首堵”的现象就可以理解了。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想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新的角度来思考和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的发展必然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只有协调好各方面关系,才能实现健康发展,所以解决北京的拥堵问题或者像北京这样的(超)大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其解决的重点不在大城市本身而在大城市之外。
应该看到现在的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很大,实现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各城乡的发展水平和生活档次,“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才能有效的避免大城市“黑洞”的怪现象。我很赞成进城镇化建设,但现在的问题是大城市太强大但数量不多,中小城市很弱但数量很多,所谓的城镇化有流于模式化和泛化的趋势。应该以现有的几个具有区域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城市为核心,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机密的经济带城市圈。着力培养新的区域核心城市,带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形成多点分布和合理分布的格局。
缩小区域间的差距,有更多的城市让人们来选择自己的工作、生活等,不能把所有的或者大部分的资源和功能集中或高度集中在某一个城市,使之无限的锦上添花尽善尽美。让各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和活力,若干个核心城市的水平基本相当,特别是公共基础的建设水平,以此来吸引人口的合理流动分布。
广大欠发达地区“由于缺乏资金、人才和技术,经济发展相对较慢,增加就业和收入的机会也相对较少。”加快培育更加开放、更有利于自由流动的要素市场,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实现资源分配的均衡化,使公共资源和就业机会覆盖更多的区域惠及更多的人口。这些是解决大城市拥挤不堪的有效途径。
参考资料:党的十七大报告、十七大报告解读、青海日报、网易新闻中心、行政区划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