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772阅读
  • 0回复

[四川]对阿坝州灾区重建规划的思考:马九茂汶设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8-07-05
http://mail.thupdi.com/www/newsinfo.asp?subid=8&id=509

一、 灾情毁及人居,重创自然


阿坝州的极重和重灾区涉及七县(汶川、茂县、理县、黑水、松潘、小金、九寨),受灾人口55.37万人,其中死亡18718人,失踪10908人;倒塌住房40546户,计396059间,总的财产损失达348.44亿元。这其中78个极重灾乡镇的整体人居环境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

同时由于极重灾区大多处于中山深谷地带,震前即是地质灾害高度危险区,受到地质灾害的长期威胁。此次地震改变了这些地区山地灾害的原有发育现状和发育过程,急速加剧了山地灾害的孕育和发生,形成了有利于山地灾害发生的成灾环境。岷江及其支流河谷已有上万处崩塌发生,要经过2至3年此类灾害才能逐步减少;滑坡数量多,规模大,在强震后的5至8年内,滑坡灾害将会十分严重,而每个雨季都会是滑坡的高发时段;未来10年内,滑坡—泥石流灾害链也将是高度活跃期,成为该地区恢复重建中严重的灾害。在目前的次生山地灾害危险性区划中,阿坝州灾区中的极重灾区同时也是次生山地灾害的极高危险区。

这种人工建设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双重受灾是这一地区最根本的特点,也势必影响到灾后重建的全过程(3年),并对更长远的发展同样产生深刻的影响,值得深思。


二、避灾避震同样重要 

目前各种报道和研讨中,对震后避灾空间设立的讨论是比较多的,而对通过设定合理的安全间距避让发震断裂带的问题谈及较少且多有争论。我查到的提法从50米、200-300米、500-1000米不等,而这个问题对阿坝州的极重灾区的恢复重建至关重要。首先岷江河谷是深切峡谷为主,大部分谷底平坝宽度有限,窄处50-60米,宽处也不过1-2公里,其走向与地震断裂带走向大体吻合。避让标准的确定事关大量沿江县城和城镇的存亡。其次龙门山主断裂带由三条大致平行的断裂带组成,即前山断裂(彭县-灌县断裂)、龙门山主中央断裂(北川-映秀断裂)和龙门山后山断裂(茂汶-汶川断裂),历史地震及地震地质研究表明这三条断裂都具有全新世活动性,此后的岷江断裂和虎石断裂虽不属龙门山断裂的成员,但也都发生过7级以上的强震,为明显的全新世活动断裂。这都表明了这一地区地震活跃的程度和潜在威胁。据《阿坝州志》记载,1949-1990年平均每年发生一次4.75级以上地震,尤其州境东南部频率高、震源浅、强度烈度大,故四川省地震局已明确建议“未来的重建中应尽可能避开活动断裂,且禁止在活动断裂上建造有人类活动的永久性建筑”。而对避让断裂带的安全距离则因缺少相关规定而陷于争论之中,比较多的专家倾向于设立500-1000米的安全距离,但也有专家提出50米就足够。查及海外资料也多采用个案研究的方式加以处理,通过大量耗时的地震详勘来一事一议加以解决。其个案实例确有50米至200、300米的选择,而这在要求时效性很强的灾后重建规划中是不太现实的。笔者建议,从现行国家法规中寻找相关条款,依法寻规处理。经查阅,我国2002年1月1日发布实施的《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中第4.1.7条有相关规定,如果抗震设计设防烈度>=8度,属全新世活动断裂,前第四纪基岩隐伏断裂的土层覆盖厚度<60米(8度区)和90米(9度区)时应设置避让距离。该条的表4.1.7对发震断裂的最小避让距离做了相关规定,具体到阿坝极重灾区在采用8度设防时应满足乙类建筑避让300米,丙类建筑避让200米。当对重要建筑提高1度达到9度设防时,乙类应避让500米,丙类应避让300米,而且4.18.还规定,在不利地段建造丙类及以上建筑时还应对地震影响的估计乘以<=1.6的系数。


三、总体承载力判断下对就地发展的思考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综合分析是根据地震灾害、次生山地灾害、生态系统脆弱性、生态系统重要性、环境承载力、可利用土地资源、可利用水资源等十大要素指标的综合评价结果做出的。其中人居环境不适宜地区占了阿坝州极重及重灾区六县(九寨不属重灾区,故未列入分析范围)国土面积的30%,覆盖47%的人口;较不适宜地区占46%的面积,覆盖38%的人口。而直接的结论是这一地区的震前的超载人口为11.66万人,震前人口总数为47.08万人,超载率为37.5%。而另一份与2020年实现小康目标相挂钩的研究结论也反映出,七个县至2020年如实现小康社会和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角度应迁出45%的人口。如能超过小康指标实现中等富裕则应迁出55.6%的人口。尽管具体数值有所不同,但趋势指向是高度一致的,即:阿坝州重灾区的原有发展规模已超出了资源环境的合理承载范围,震后安全意识的提高、次生灾害的加剧还会进一步削减其可安全使用的土地资源,而对更高生活质量的追求与有限资源间的矛盾会更加突出,显然简单重复灾前的发展规模和道路是不可取的。留在当地的60%-45%的人口如何安置最重要的是重新思考发展的道路。在此提几点看法:

1. 安全第一,生命价值优先,慎重选择各级人居地点。

如果讲这一地区部分历经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聚居村寨在震后虽房屋全毁仍周边地质稳定、并无大型地灾发生是生命和鲜血的选择的话,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有责任防止21世纪的人民再为找一块安全的定居之地付出生命和鲜血。因此各级人居地点的选择应遵循安全第一,生命价值优先的原则。在避让地震断裂带避让各种次生地质灾害方面做出理性的抉择,可让可不让的地方应以避让为先,风险评估有阈值的应按最大风险值考虑,可治理的可避让的应以避让优先(此次地震中治理工程的大部分毁灭足以证明有限投资下治理工程的脆弱,不足以成为生命保障)。背离了这个最重要的原则也就意味着更多生命和鲜血的付出,以人为本也就成为一句空洞的政治幻想。

2. 四市鼎力,支撑阿坝州城镇体系的脊梁。

目前阿坝全州无市级建制,整个城镇体系支撑力不足。此次灾后城镇体系重组可做新的构想。

(1)    将阿坝州人民政府所在地马尔康县升级为马尔康市,性质为阿坝州政治中心。由于阿坝州是中央通过转移财政支付重点支援的地区,其转移支付在全州可支付财政中占大部分份额。在灾后重建及随后的生态修复和地灾治理过程中,各种类型的转移支付、专项资金力度还会加大。实际上会使马尔康成为中央注入资金形成的州内最大经济辐射源,其人口中藏族占74.17%,从旅游角度讲也是一个传承民族文化的中心。马尔康机场的建设也会大大改善马尔康的对外交通条件,使其地处阿坝州地理中心的政治稳定优势和中央经济辐射优势均能更好的发挥。

(2)    将目前的九寨县升级为九寨沟市,九寨黄龙地区的旅游业发展迅速,九寨县的旅游收入已位居十三县之首。今年旅游收入增长率在30%左右,其辖区已远离地震断裂带,山缓谷宽后备储地资源相对充裕,整体资源环境承载力尚有余量(近期),性质可定为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城市和旅游服务中心城市.

(3)    茂县可升级为茂县市。该市地处九卧黄金旅游线中部,也是茂羌文化走廊上的重要节点,最为重要的是该县城所在地是岷江河谷中唯一的小型盆地,有足够的后备用地资源。现状建成区仅2.3平方公里,划出各种安全避让区后,近期可用地为5平方公里,远期还有近10平方公里可用。这在阿坝州东部县城中是唯一的,也是在东部通向成都平原地区的一个可选出口联系点。其通向绵竹的公路已列入省道路网体系建设,现有茂北公路局部改线后还可以使用、改造、升级;计划中的成兰铁路选线也经过此地。故茂县县城原址有可能发展成一个10平方公里左右的小城市,具备相对综合性的职能,支撑和带动阿坝州东部地区的发展。

(4)    成也汶川,难也汶川。汶川震前是阿坝州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其经济总量和工业规模在十三个县市中占绝对优势,而且汶川据成都仅七十余公里,属成都一小时经济圈范围,震后的巨大震损和大规模次生地质灾害的双重威胁即使遵循最低避让标准划定可建设区域也会是可建设用地锐减。以威州镇(县城所在地)为例,震前建成区面积为2.4平方公里,仅断裂带避让一项就使其可建设用地减为30.2公顷,故原址原规模重建汶川县城已不可能。而肢解汶川或将其“去功能化”对阿坝州而言都意味着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最好区位条件的浪费。如能跨行政区划协调出新的发展用地,则新汶川可以设市,重获新生,成为阿坝州与成都经济带全面对接的桥头堡,担负起阿坝州新型人居中心,新型教育中心和新型经济中心的职能,并带动阿坝州的整体人口、产业布局的转型。与其相邻的都江堰市和彭州市均尚有资源承载力的余量可供区域统筹。


3. 以旅游业为核心打造阿坝州的新型城镇化

根据新的城镇化规划和乡镇体系规划的初步构想,阿坝州七个重灾县震后原地发展的城镇还有20多个,规模1000-3000人/个不等,也还有近百个乡镇规模200-500人/个不等。这些中小型聚居点将选择有限的安全空间,相对集中发展。其留在原址的县城所在建制镇的规模也小于2平方公里。较之平原地区扩张的可能性而言,这些“袖珍版”的县城、城镇和乡镇的发展出路在于“小而精,小而特,小而优”,而从旅游业的发展中获取主要动力来源则是其共同的性质。

(1)    小而精:就是要树立起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发展方针,不要都走综合发展的道路,区域功能协作和有效分工在这一地区的发展中尤其重要。

(2)    小而特:就是要摒弃搬用平原地区城市发展的模式,突破地域特征和民族文化特征,与现代化大都市形成距离美的感觉,丰富的民族文化特色、适宜步行的尺度、依山就势的蜂巢建造模式等许多可以发掘出来的东西都会成为这些袖珍型聚居点的特色源泉。

(3)    小而优:就是要力求比较低的成本去换取利润的最大化。其生态产出、文化产出和产业产出都应追求附加价值的最大化,而不是走“薄利多销”的道路。为这一地区所有的产品加入体验的价值,贴上特色的标签,搭上情感的因素,用软条件去赚硬钱,才能使有限资源的产能最大化,使运能长期薄弱的瓶颈得以突破。而这一地区靠近成都这一以休闲和文化享受著称的城市则无疑方便获得创意的来源和消费的巨大市场。


4. 立足生态农业、生态修复产业和民族文化传承,打造阿坝州灾区的新农村建设之路。

阿坝州的灾区县的数千村落中有的人地皆亡,有的房倒人伤,有的房地皆失而人多得以幸免,总的判断是建设年代久远的村落、村寨环境保留都基本完整,而农业学大寨的年代随耕地扩张的村落、退耕还林后仓促选址的村落及小水电移民中仓促选址的村子多损失较大。今后就地发展中,生态农业、生态修复产业和民族文化传承将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三大支柱。

(1)    生态农业:人均耕地原本就少,因灾失地后情况进一步恶化,只有发展高附加值的生态农业才能扩大用地产能,实现农业生产效率的进一步提高。这一地区已在优质林果和蔬菜业的发展中积累的相当的经验,形成一定产出能力,应采用更为严格的国际分类定级的绿色农产品标准来打造其农业体系,实现更大的地均产值,使一亩地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或使留下来的人走向更富裕的生活。

(2)    生态修复:震前此地的大部分林地已列入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一方面天保的补偿将有提高,另一方面震后出现的和潜在的地灾修复、生态修复不仅将投入大量的资金,也需要庞大的劳动力市场的支持,而这一过程将是长期的、持续的,难如乐观者预料的可一蹴而就。失地农民在重新获得居所的同时可有相当人口转成农业工人,从事生态修复产业。其功在国家,利在富民。

(3)    民族文化传承:任何民族文化的本源或哲学意义上的“母体”均在乡村,民族文化要通过现代产业链、传播链走向世界的过程是一个既要固本开源又要扩流开放的过程。如果讲城市、城镇、乡镇和少数著名传统村寨的主要作用是扩流开放、加速传播的话,乡村无疑是固本开源的基地,是一切原创性的源泉。


四、总体承载力判断下对异地发展的思考


异地发展起于对汶川县县城搬迁的思考,但并不仅限于此,至少还涉及阿坝州的工业经济向何处去的问题。


1. 关于汶川县县城的出路

受到地震断裂带避让的限制及各种次生地质灾害的影响,将各种避让区都划定后,汶川县目前已有建成区会被大大压缩,个别城镇也会就此异址重建,但已找不到一块完整的一平方公里以上的建设用地。威州-绵虒片区如此,原有的以工业发展为核心的映秀-漩口也如此。现在讨论汶川县城的异地重建是有前提的,一个是汶川县的建制不撤销,汶川因此次震灾而著名于世界,在政治家心中是一面不能倒的旗帜,在企业家心中是一块含金量很高的品牌,在人民群众心中是一种全民爱心的寄托;二是阿坝州经济对汶川的依靠和它无法被取代的区位优势,这种优势不仅仅是工业上的,还有教育上的。阿坝州唯一的大专、大部分的中专(中技)、最好的省级重点中学等均在汶川,同时阿坝州在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与四川省的联系都是通过汶川与都江堰市的对接来实现的。汶川的得天独厚在于出可对接成都平原的现代都市,入可对接山区经济的世外乐土。从经济圈的划分上,它属于成都一小时经济圈,无可替代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也是积极呼吁能在现汶川县与都江堰市交接处的平原地区重建新汶川的初始判断。现在具体选址还没有开始,甚至汶川是迁还是拆还有争论,但站在阿坝州发展的利益上勾画“虚拟”的新汶川应有如下职能,即汶川是政治中心、阿坝州的教育中心、阿坝州的人居样板,近期5平方公里左右,重点是安置所有公共服务设施,恢复教育职能和安置受灾群众;远期10平方公里,进一步强化其教育、医药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职能,并适度吸引人口聚居,将阿坝州目前混建与都江堰市中的“飞地”逐步并入这个新县城,减少长期由小飞地引发的矛盾。

2. 关于阿坝州的工业发展出路

显然,靠这个可能靠近生态敏感区和各种保护区的新县城来重振工业发展是不现实的。根据阿坝州原“十五”规划中“实施工业强州战略,培育六大产业”的提法,涉及壮大水电工业、大力发展高载能工业、发展医药工业、发展绿色食品工业、合理发展矿业、大力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几个方面。经查阅州志、县志和四川省相关资料,这套思路初始于90年代初期,定型于90年代中后期,积极推进于2000年后,初见成效于近三年。而此次强震使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这其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其焦点是水电工业、矿业和高载能工业的存留及规模。谈几点初步的看法:

(1)    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应放在阿坝州经济战略的首位,这已有较多专论,在此不述。

(2)    依托资源优势,发展医药产业的重心在高原藏区,灾区中仅九寨有所分布。

(3)    绿色食品工业应加速推进,此次受震灾影响交通中断,大量优质农副产品无法外运就地腐烂,导致农民损失惨重,灾后重建可以茂县为基地重点发展。

(4)    灾区范围内的小水电发展应严格控制,对岷江及其支流灾害多发地区的水电工业尤应统筹论证慎重上马,已有发展的应重新核查及时整治。此行业对地税贡献不大,惠及百姓更少,所付环境代价却很大。

(5)    目前集中于映秀—漩口片区的高载能工业建议全部放弃,震后依赖小水电的能源生产和输配格局将产生重大变化。此类工业在汶川发展的唯一自有前提以前景不定,现有工业区与断裂带避让有直接冲突或填江占河造成严重行洪隐患。四川省当初确定高载能工业区在阿坝的发展只能看成是无奈之举,权宜之计。


灾后重建考虑阿坝州工业的发展应有商务眼光和区域协调的视野,从商务(business)眼光看,一个州市的工业发展也可以有许多种方式和渠道,纳入行业集团、划分利益分配显然比纳入地域界限、单打独斗更有前途。从区域协调看,成都经济圈各行业的重点发展地域已逐步明朗,跨行政边界的工业合作机制已形成,故阿坝的工业发展真正的前景不在于州内或州外独立成区,而在于在四川省各种行业集团和各种地域分区中占有什么样的份额,尤其此次对口援助汶川的是广东省,正面临广东省自身用地紧张、劳动力短缺和开辟西部市场等多种契机,成都、阿坝、广东完全可以通过出地、出人、出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合作发展,然后通过分税、分指标的方式解决阿坝州的工业发展和更新换代、转换发展思路的问题。


五、对人口迁出和移民问题的思考


中国是个水利大国,也是个水电移民大国,已经到了谈移民色变的程度,传统移民方式形成的巨大社会遗留问题往往数十年无法正常消化和解决,这是由水电移民的基本特征决定的:1. 从更适于人均的地区移往条件更差的地区,淹没的都是低海拔更宜农耕的土地,移民目的地多是耕作条件更差的淹没线以上地区。2. 因工期所迫不得不带有强制色彩。而这一次的人口迁移动议则全然不同,总的讲它是从不适宜人居的地区移往更适宜人居的地区,甚至是从由生命危险的地区移往安全的地区。而且除少数避灾迁移外,总体人口因资源环境超载而诱发的移民过程完全不需要带有强迫性,可以通过利益诱导的方式渐进解决。


1. 多渠道多方式提升阿坝州国民教育水平和生产技能培训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动力和关键手段。

通过读书走出大山是很多人的愿望。阿坝州目前已得到广东省的承诺,将连续若干年全部接受无法就地升入高中和中专、中技的初中生,和无法考取大学的高中生进入广东省的中专、中技和大专、职专,这种教育援助是无偿的,这无疑可以大幅度提高阿坝州年轻一代的就业竞争能力,同时如汶川能顺利从大山中迁出,将获得巨大的交通条件和安全条件的改善,不仅原有学校可以重生,更有机会在对口支援下发展更多工科背景的技中专和大专、职专,给年轻一代更多的选择。

2. 教育-就业的链条联动带动人口迁出。

广东省的承诺还包括阿坝在广东就读学生毕业后优先安排进厂就业,并将根据广东省的相关政策在稳定工作达到一定年限后获得永久居住权(户籍)。这一生根过程将导致安家立业的全新选择,随后会带动子女、父母的迁出,按现行政策和个人财富的积累过程分析,完成这一过程仅需要十几年时间。这个地区形成人口超载的过程已有数十年,与之相比这一迁移目标的达成时间已很令人乐观。

3. 阿坝州通过资本运营的方式在各处的工业建设如能有倾向性的用工政策支持,则也会带动人口的外迁过程。

所以水电移民是人往高处走“高处不胜寒”,而软性移民才是真正的人往高处走奔向新生活。

总之,在阿坝州的灾后重建中重建的首先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保护生命、尊重生命是最高原则,顺应自然而不是对抗自然是最高境界;其次重建的是城乡协调发展关系,在新的人与自然平衡过程中去寻找城乡发展的途径;第三是重建区域协调发展的关系,通过区域协调解决在阿坝州内无法合理解决的发展问题。衷心祝愿阿坝州有个更美好的明天!





                                      2008年6月30日于成都
缩省并县,省县直辖,县下设市,市镇平等
地域平等,市镇平等,设市平等(见头像)
省—县—适域市(5万起)、小广域镇,B、C。。。市
省—县域市(城市几乎充满县域,100万起)A市
欢迎关注微博http://weibo.com/qqmexh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