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2980平方公里的城市规划区范围和980平方公里的中心主城区范围,根据“一湾两翼三带”的空间布局,泉州将适时调整行政区划,力争至2012年形成大城市框架,至2015年基本确立海西现代化中心城市地位。
继27日泉州市人大常委会原则通过了《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昨日召开的泉州市政府第二次全体会议提出今年要重点突破,抢抓海西重大战略机遇,用好用足国家、省优惠政策,大手笔制定实施一系列跨越式发展计划,打造宜居宜业城市,适时调整行政区划。
争取实现对台空中直航
当前,特别要按照“最开放、最优惠、最高效”的要求,力争泉州台商投资区早日获批和政策叠加,高起点规划开发总面积约200平方公里的洛秀组团,并打造若干个“海峡两岸产业对接合作园区”,争取到2012年在承接台湾产业转移上取得重大进展。
同时,扩大对台海上客货运直航成果,争取泉州晋江机场批准为对台直航机场,把泉州打造成为海西东出西进的重要通道。
生成一批投资超10亿项目
依托台商投资区、泉州开发区、出口加工区等载体,强化项目带动,争取每年生成实施一批投资超10亿元、30亿元、甚至超50亿元的重大产业项目、重大交通项目、重大能源项目,带动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拓展,促进基础设施完善提升,以大项目带动大投资,以大投资带动大发展。
提升高端服务业比重
围绕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主动对接国家产业振兴规划,迅速壮大石油化工、修船造船、装备制造等重化产业规模,大力发展光伏电子、软件服务、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科技产业,积极促进传统产业向研发、营销、品牌等高端环节发展,不断提升科技、金融、物流、咨询信息、创意设计等高端服务业比重,加快推进海西重要物流节点城市建设,促进泉州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尽快设立泉州保税港区
港口要做大做强,统筹推进湄洲湾南岸港区、泉州湾中心港区及深沪湾、围头湾港区的规划建设,继续抓好一批深水泊位的开发建设。
争取尽快获批设立泉州保税港区,着力提升内贸集装箱枢纽港地位,加快发展外贸集装箱业务,不断提高泉州港的货物吞吐量。扶持发展航运、港口物流、集装箱联运、船货代理等港口相关产业,提高港口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
城东东海规划商业网点
着力推进建设城东片区、东海片区商业网点,构建多业态商贸服务中心。
将重点推进海峡西岸国际采购与区域物流中心、石湖港石材物流区、南安石材及粮食物流等13个商贸服务业重点项目尽快开工。
宜居城市离我们越来越近
泉州全力提升六项指标:社会文明度 经济富裕度 环境优美度资源承载度 生活便宜度 公共安全度
早报讯 (记者江晓媛 陈龙辉)根据建设部公布的《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城市是否宜居,主要从“社会文明度、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资源承载度、生活便宜度、公共安全度”六个方面进行评价。在昨日召开的全市城市与城镇工作会议上,泉州如何融入海西,提升品位,化身创业型宜居城市成为主题。
[组团] 打造宜居城市及宜居片区
加快“一环一湾”建设步伐,有序推进晋江南岸综合商务区及东海、城东、江南、北丰、洛秀、石湖等组团或片区的改造建设,全力在泉州湾打造一个宜居城市和一批宜居片区。
[项目] 做好滨江环路等城建项目
在城市规划指导下,通过加快生成、布局、实施一批又一批重要的城建项目,带动整个城市及各个片区快速发展。
具体说,今年要突破抓好滨江环路及配套工程、城东市政道路、东海市政道路、东海隧道、泉州市南少林寺片区及周边区域旧城改造工程、洛江万虹市政道路拓改工程等48个城建项目,完成年度投资约50亿元。
[交通] 力争2012年建成绕城高速
尽快畅通环湾路网体系,加快泉州湾跨海通道、福厦铁路新泉州站和泉州南站道路、泉州晋江机场快速路、东海至城东快速交通走廊“四大通道”的规划建设,尽快启动环泉州湾城市轨道交通或BRT(城市快速公交)规划建设。
力争2012年建成绕城高速公路,构建城市快速交通网络,全面拉开海湾型大城市骨架。深入开展中心市区交通综合整治,加快环湾城市公交、出租车等交通资源整合,构建环泉州湾大公交、实现“同城效应”。
[城镇] 禁止零星用地零星审批
加快完成镇域镇村体系规划编制,强化镇区规划编制工作,积极探索统一建设方式,城镇规划区内禁止办理零星用地、零星建设审批手续,禁止分散建设用地指标和建设单门独院住宅。有序推进农村危旧房和石结构房屋改造。
推进城镇住宅建设产业化,引导和鼓励农民购买商品房,向居住小区集中。条件成熟的地区可依法成立城镇建设开发公司和拆迁公司,也可引进房地产公司进行成片开发建设。要将小城镇建设用地指标纳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设立专项指标。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实行土地挂钩置换制度。
建立健全小城镇综合执法体系,强化城镇综合执法管理。支持条件成熟的镇改为街道办事处。
[生态] 完善“两江”生态补偿机制
抓好城市的绿化、净化、亮化、美化工作,巩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成果。加大清源山、紫帽山、大坪山、桃花山及湿地的保护、开发、利用,加强饮用水源保护与管理。
深化近海水域、晋江和洛阳江流域污水治理,完善“两江”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
加强内沟河、噪声和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加大城市污水处理厂收集管网建设力度,进一步提高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率。
[公共服务] 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
用好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平台,抓好五大国家级科技示范工程、泉州软件园及各类企业孵化器建设,加快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争创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七连冠”,打造特色鲜明的区域创新体系。
加快推进人力资源强市建设,发挥好7个博士后工作站载体,大力引进符合我市发展的高层次人才、柳絮人才和紧缺人才,促进各类高端人才向中心城市聚集,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的政策体系和良性机制。
优化中心市区教育,支持华侨大学、泉州师院等高等学校发展。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泉州市第一医院新院、福建医大附属第二医院新院、泉州医疗中心及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步伐,不断提高中心市区医疗服务水平。
[行政执法] 启动“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
强化“大城市综合执法”,加大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巡查,及时发现问题,提高城关综合执法的及时率、到位率。完善城市管理联席会议、审批报备和案件移送等制度。启动“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实行定人员、定区域、定任务、定职责、定时限的“五定”工作责任制。
-背景
中心城市成长史
1978年,泉州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仅为6.7平方公里,30年后的2008年,昔日的“南北一条街,东西两座塔,三个岗亭,四个办事处”的沿海小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已经进入全省三大中心城市行列。在环泉州湾地区约占全市27.1%土地面积上,集中了全市68.5%的人口、82.6%的经济总量,一座以中心城市为核心、次中心城市为骨干、重点城镇为支撑的海湾型大城市已现雏形。
2012年,泉州的大城市框架将基本形成,至2015年将基本确立海西现代化中心城市地位。根据预测,2030年中心城区将形成“一湾四区、多组团”的空间布局结构,常住城镇人口规模约280万人,其中户籍人口约138.4万人,流动人口约141.6万人,建设用地规模约为279平方公里。届时,泉州中心城区、晋江、石狮、惠安等将实现一体化发展,一个环湾型山水园林城市将呈现在泉州湾畔。(记者姚炳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