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1586——1641),江苏江阴人,字振之,名宏祖。是我国明末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旅行家。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二月初三至十一日,是年30岁的徐霞客游览黄山九天。初春严寒,“雪且没趾”,冒雪登山,浴于汤泉。当时汤池别无设备,仅“三面石 ,上环石如桥。”“汤深三尺”。“凝寒未解,而汤气郁然。”浴后游赏汤泉附近白龙潭及白云溪中丹井,药臼诸胜,宿于祥符寺。此后数日,浓雾大雨,山上雪溜,无法登山。天色略有晴意,徐霞客即游慈光寺,一路“泉光云气,撩绕衣裾。”慈光寺,旧时是茅庵,位于朱砂峰下,名为朱砂庵。明神宗赐额“慈光寺”。二月初六雨霁,徐霞客直上前山。路上积雪未消,“级愈峻、雪愈深”、“坚滑不容着趾”。途中观望莲花、云门诸峰。“争奇竞秀,若为天都拥卫者”。“绝 危崖,尽皆怪松悬结,高者不盈丈,低仅数寸,愈小愈奇。”过天都峰侧,经天门之间,但见“两壁夹立,中阔摩肩,高数十丈”、“仰面而度,阴森悚骨”。当晚至北海,宿狮子林庵。在北海三日,游狮子峰、石笋峰、仙人榜等地,曾去后山松谷庵,然后循原路下前山,仍至汤泉。徐霞客初游黄山,为雨雪所阻,未能尽瞻名胜。
明万历四十六年秋,徐霞客重游黄山。当时他32岁,已历游名山大川十年,虽然见多识广,仍然眷恋黄山绝胜。九月初旬,秋高气爽,黄山秋色,“枫松相间,五色纷披,火山若图绣。”与以前游雪景完全不同。“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直至文殊院见“一庵翼然”,“昔年欲登未登,”此次如愿以偿。在文殊院 望,左天都,右莲花,两峰秀色,俱可手擎。“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妙处!非再此,焉知其奇若此!”文殊院胜景,素称黄山之冠。《古今图书集成·山川典》云:“光明顶之旷,桃花源之幽,石笋峰之奇,各擅其异,惟文殊院兼收之”。欲识黄山之美,非至文殊院不可,故有谚语云:不到文殊院,不见黄山面。
徐霞客至文殊院时已过午,仍“决意游天都”。险径陡削,一路“攀草牵棘”至峰顶,有石“壁起犹数十丈”(即鲫鱼背),登其上“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直至日暮,才依依下天都,宿于文殊院。
次日清晨,再登莲花峰。“巨石鼎峙,中空如室。从其中迭级直上,级穷洞转,屈曲奇诡,如下上楼阁中。”“其巅廓然,四望空碧,即天都亦俯首矣!” 尤其是“朝阳霁色,鲜映层发,令人狂叫且舞”,黄山日出奇观,游客难得一见,见者无不叹为观止。徐霞客重游三日,得以补偿夙原。
徐霞客两上黄山后,留下两句绝语:一是“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二是清代闵麟嗣著《黄山志》载,当时有人问徐霞客:“你游历了四海,何处最奇呢?”他答:“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