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调研江苏、广东等省份“省管县”改革
南都讯 记者 陈宝成 发自北京 民政部近日就“省直管县”试点情况对广东东莞、增城,江苏江阴、泰州、扬州、无锡,浙江义乌等地进行了调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第一研究室主任刘勇日前披露了上述消息。
在十七届五中全会闭幕后,国家行政学院举行“中德县域公共治理比较国际会议.地方治理的理论探讨”,作为此次调研的参与者之一,刘勇向与会者详细介绍了“省直管县”调研试点情况。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的体制。”这一论述,被视为进一步加快“省直管县”改革的重要信号。
省直管县力促县域经济发展
刘勇认为“省直管县”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省直管县以后,县域经济的很多资源直接由省里拨下来,减少了地级市的截留,县域经济发展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刘勇以江都为例分析,2002年“省直管县”后,江都市本级财政收入增加30%。“县域经济的日子好过了,原来不能办的事现在可以办了。”从经济增长速度来看,“从2002年到2008年,经济增长速度平均达到15%;而在实行省直管县之前,最多也就是10%。”
第二,县级市的城市建设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刘勇介绍,义乌中心城区从2002年到2008年建设面积翻了一番,从原来的38平方公里提高到78平方公里;而在此前,“稍微要扩张都会受到限制。”
第三,提高了行政效率,缩短了办事时间。实行“省直管县”后,一些固定资产项目申办的时间缩短。据刘勇介绍,“直管以后项目办理时间平均减少了4-5个工作日。”
市级多反对,县级多支持
刘勇认为,目前对“省直管县”还主要存在两种不同意见:有说好,有说不好。刘勇说,大多数地级市,我们去过的泰州、扬州、无锡,它们基本上持否定态度:改革开放时,县是包袱,你把县交给我管;现在却要把我的权力分出去。
刘勇以泰州为例说,它们就认为,“省直管县”理论上可行,但目前实行这个体制“是不太彻底的”:因为只是在财政上实行“省直管县”;而实际结果对县级政府来说,“行政管理的层次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加了。”
与此相反,县的看法一般是积极支持。刘勇对此也做了分类:“经济实力比较发达的县需要更大发展空间,因为省直管就不会截留它的权力和资金。非常落后的县需要省里的支持,而市里有时很难支持:所以它当然希望省直管。”
省直接面对的行政区划将增多
如果全面实现“省直管县”,还面临很多问题。对此,刘勇总结了三个方面:第一,如果都实行“省直管县”,省直接面对的下一级行政区划单位就会非常多。拿江苏来说,目前它有13个地级市,县和县级市有52个,两者加起来有65个。第二,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来说,权力下放还不够。一些涉及到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性自然要素,比如土地管理、城市规划管理的权力还没有下放,县域经济发展还面临这些制约。第三,许多县甚至包括一些镇的规模都很大,像有的人口已经达到百万以上,这样的县级市在行政编制时如果还按照县域规模,就无法适应经济发展需求。
“省管县”后,建立区域经济合作
对“省直管县”,刘勇主张要区别情况、分别对待、分步实施。
他指出了现在面临的问题:一是省直管县之后,地级市和县的关系怎么处理?刘勇认为要建立地级市和县平行的行政区划体制,“实际就是把市和县平级了,地级市范围缩小了,中国行政区划从四级变成三级了。”
省直管县之后,城乡一体化怎么办?刘勇主张在地级市和县域经济分开后,要建立相对松散的各类区域经济合作组织,“这在中国方兴未艾的,发展非常迅速。“地级市不管县以后,它和周边的县还是应该建立一种松散的区域合作关系,我把它叫做城市圈:就是城市和它的腹地一定要建立这样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