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则新闻:“9月28日,国产“和谐号”CRH380A新一代高速动车组正快速驶离上海虹桥站。当日,国产“和谐号”CRH380A新一代高速动车组,在沪杭高铁从杭州到上海虹桥试运行途中,最高时速达到416.6公里,再次刷新运营试验最高速。”今年七月一日,“沪宁”高铁开通了,不久“沪杭”高铁也要开通了。
翻开地图看看,我国的北京城,上海市,到处是高速公路、高铁、地铁、摩天大楼和知名大学,飞机场规模那叫一个大呀。再听听媒休的报告,北京下小雨了,又要大堵,电力紧张,要调;用水紧张,建南水北调工程;燃气不够,搞西气东输;国家也不停的在搞结构调整、布局调整;但搞了这么多的工程,做了这么多的工作,布局调整不大,资源照样紧张,为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一下北京上海的人口。据统计:2005年11月1日零时,上海全市常住人口为1778万人(据上海统计局),北京常住人口在2000万人左右(据各种数据),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这两座超大城市人口还在继续增加。早在1997年,中央就提出了处理好“人口和资源”的关系,现在看,这个问题我们处理的不能令人满意。
说到底,就是因为资源过于集中,导致人员的集中,人员的集中进而使资源更集中,形成恶性循环,或叫“旋风效应”。各大名校都在北京,我不来北京去哪上好学校;地铁、高铁、高速这样方便,不去去哪?
当然,我的意思不是说地铁、高铁、高速就不要建了,而是要建立布局合理的基础设施,引导各类人才并为各类人才提供多个能够选择创业的地方。比如说:我们把清华大学整体迁到某省会,既可以减轻北京的人口压力,又可以为该省会城市带来巨大的发展,亦可减少学子的奔波、减轻铁路公路的压力。把中关村移个地方,又会是什么样呢?“西气东输”“南水北调”能建多少个中小城市?能建多少个工厂?让民工不再奔波。
我国的春运,在全世界都是独有的。为什么修了那么多的铁路、公路和机场,还是运力不够呢?有人说,是中国人太多;也有人说,中国人有过年团聚的传统,在外打工的或工作的要回家。有意思的是,香港、日本等地区和国家,比我们人口密度大多了,铁路、公路和机场的密度没有我们大,但没有“春运”。我们要剖析深层次的原因。
我国的人员流动,我个人称之为“盲流”。由于产业布局不合理,各类劳动力必须到外地打工;由于学校分布过于集中,大多数学生必须要到某几个大城市上学;由于特大城市不加限制的发展,使能源消耗局部高度集中,不得不调运、不得不加大建设规模。正常的人口流动,主要是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流动,比如:旅游、体育运动会等,也有少数的政治、经济类的会议带来的人员流动。看看汽车、火车和飞机上,有多少人是去旅游?有多少人是去打工?有多少人是去上学?因此,“学生潮”“民工潮”就不难理解了。
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为应对大城市过度膨胀带来的“城市病”,不得不采取“卫星城”来部分解决或缓解这种压力。我国尚处于发展阶段,需要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更需要吸取失败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