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702阅读
  • 6回复

[六普公报]2010年临沧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1-05-25
— 本帖被 keating 从 沿革资料和数据 移动到本区(2022-07-12) —
2010年临沧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临沧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办公室
临    沧    市   统    计   局
2011年 5月23日

根据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在省委、省政府和全市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组织领导和全市各族人民的支持配合下,经过全市近2万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辛努力和奋力拼搏,高质量地完成了全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现场登记、复查验收、快速汇总及初步数据处理等各项任务,取得了人口普查的重大成果。目前,市人普办根据国家制定公报格式,对公报指标进行了认真整理和计算,在报经省人普办和市政府核准后,现公布如下:
一、总人口及增长变化情况
全市普查登记总人口为 2429505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2228785万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200720人,增长 9.01 %。平均每年增加 20072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87%。十年的总增长率和年平均增长率分别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81和0.17个百分点。人口增长幅度明显低于“四普”至“五普”十年间增长率11.21%和年平均增长率1.07%。人口总量从“四普”至“五普”十年间增加224611人,年平均增加22461人;“五普”至“六普”十年间增加200720人,后十年比前十年人口净增减少23891人。同时人口自然增长幅度降低,我市人口增长不仅平稳地度过了生育高峰期,有效地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人口发展变化过程从人口高增长──增长逐步得到控制──有计划稳步增长──开始步入人口低增长,逐步进入人口发展的良性循环。但与全省、全国人口增长率和年平均增长率相比,临沧市人口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全省水平、更高于全国水平,人口压力依然较大。
普查数据显示,临沧市人口总量居全省第10位,占全省人口总量的5.29%。
二、家庭户规模
全市普查实际登记家庭户598485 户,家庭户人口为2326798   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9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4.18人减少了0.28人;但比全省家庭户规模高出0.37人。总的来看,家庭户规模在继续缩小,这也充分显示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和提高,使几代人或一家多人同住的家庭不断减少。
三、人口性别构成
全市普查实际登记的人口中,男性为 1274683 人,占总人口的    52.47%;女性为 1154822人,占总人口的 47.53 %。总人口性别比为110.38(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 110.8下降了0.42;但比全省性别比高2.54。
四、我市人口年龄结构,低龄人口减少,老龄化进程加快
全市普查实际登记的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487536人,占总人口的20.07%;15-59岁的人口为 1686570人,占总人口的69.42%;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255399人,占总人口的10.51 %,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72565人,占总人口的7.10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6.35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了 4.34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2.01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39个百分点。我市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较全省低0.56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较全省低0.53个百分点,即我市人口老龄化进程低于全省。我市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低年龄人口的减少显示出生率和妇女生育水平逐年下降,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老年人口的增多显示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改善,人均期望寿命的提高。人口老龄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对我市老龄人口事业的发展,对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五、人口民族构成
全市普查实际登记的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523670 人,占总人口的62.72 %;各少数民族人口为 905835 人,占总人口的37.28 %。其中,彝族人口为 355266人,占总人口的 14.62%;佤族人口为       235165人,占总人口的 9.68 %;傣族人口为  114312人,占总人口的 4.71 %;拉祜族人口为85818人,占总人口的 3.53%;布朗族人口为40434人,占总人口的 1.66%;白族人口30904人,占总人口的1.27 %;回族人口为 10081人,占总人口的0.41%;傈僳族人口为9237人,占总人口的 0.38 %;苗族人口为 8856人,占总人口的 0.36%。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192007人,增长了14.42%,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 2.97个百分点;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8713人,增长了 0.97  %,占总人口比重下降了2.97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增长幅度远低于汉族人口增长,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也呈下降之势,除受人口迁移流动等因素影响外,估计还有一些目前尚未掌握的原因,有待下一步进行专题调研分析。
六、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各种文化程度人口增长较快
在全市6周岁以上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 87903  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 138594人;具有初中程度的 520601  人;具有小学程度的 1275412人。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由851人上升为 3618人,比全省水平少2160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 4664人上升为 5705人,比全省水平少2671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 15892人上升为 21428人,比全省水平少6052人;具有小学程度的由51420人上升为 52497人,比全省水平高9109人。全市普查实际登记15周岁及以上人口中,文盲人口为 190999人,同2000年第五次为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96088 人,文盲率由 12.88 %下降为 7.86 %,下降了5.02个百分点,但仍高于全省1.83个百分点。
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和文盲率的变化,反映了十年来我市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及扫除青壮年文盲等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全省水平相比较,除每10万人具备小学程度人数指标外,其余指标均存在较大差距,因此,不断大力提高全市人民的文化素养、加快我市教育事业的发展、实施科教兴临的战略依然任重道远。
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人口增加较快
全市普查实际登记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725693人,占总人口的29.87%;居住在乡村的人口1703812人,占总人口的70.13%。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368692人,乡村人口减少167972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3.85个百分点。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地区,使他们在增加收入的同时也促进了城镇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八、人口县区分布及人口密度
  2010年临沧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结果的常住人口区县分布如下:
市、区、县人口数(人)20002010年年平均增长率(%)
全  市24295050.87
临翔区3237081.28
凤庆县4583300.71
云  县4494600.76
永德县3697020.84
镇康县1763560.86
双江县1765490.62
耿马县2963021.02
沧源县1790980.84

在全市八县区中,临翔、凤庆、云县、永德四县(区)的人口总量为1601200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5.91%,较2000年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增加了132665人,增长了9.03%,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略微上升,上升了0.02个百分点。
本次普查,全市八县(区)的人口密度为(人/平方公里):
全  国  142.8
全  省  116.6
全  市  99.3
临翔区  122.1
凤庆县  132.8
云  县  119.5
永德县  112.2
镇康县  66.8
双江县  77.0
耿马县  77.2
沧源县  70.5
以上数据反映,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我市的人口密度较2000年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每平方公里增加了8.2人,八县(区)的人口密度都比2000年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 此帖被a272100在2011-05-25 16:59重新编辑 ]
我就是曾艷莊

北部各省区市相关的区划地图帖总索引http://bbs.xzqh.info/read.php?tid=79695
东部各省市相关的区划地图帖总索引http://bbs.xzqh.info/read.php?tid=79697
南部各省区相关的区划地图帖总索引http://bbs.xzqh.info/read.php?tid=79700
西部各省区市相关的区划地图帖总索引http://bbs.xzqh.info/read.php?tid=79698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1-07-05
2010年沧源县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沧源县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办公室
沧    源    县   统    计   局
2011年 6月8日

根据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县委、县政府和全县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组织领导和全县各族干部群众的支持配合下,经过全县1186名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辛努力和奋力拼搏,高质量地完成了全县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现场登记、复查验收、快速汇总及初步数据处理等各项任务,取得了人口普查的重大成果。目前,县人普办根据国家制定公报格式,对公报指标进行了认真整理和计算,报经市人普办和县政府核准后,现公布如下:
一、总人口及增长变化情况
全县普查登记总人口为 179098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64739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14359人,增长 8.72 %。平均每年增加 1435.9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84%。十年的总增长率和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低于全市平均水平0.29和0.03个百分点。人口增长幅度明显低于第五次人口普查十年间增长率1.88%和年平均增长率0.17%。人口总量从“四普”至“五普”十年间增加15795人,年平均增加1579.5人;“五普”至“六普”十年间增加14359人,后十年比前十年人口净增减少1436人。同时人口自然增长幅度降低,我县人口增长不仅平稳地度过了生育高峰期,有效地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人口发展变化过程从人口高增长──增长逐步得到控制──有计划稳步增长──开始步入人口低增长,逐步进入人口发展的良性循环。
普查数据显示,沧源县人口总量居全市第6位,占全市人口总量的7.4%。
二、家庭户规模
全县普查实际登记家庭户48044 户,家庭户人口为173231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6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4.08人减少了0.48人;低于全市家庭户规模0.3人。总的来看,家庭户规模在继续缩小,这也充分显示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和提高,使几代人或一家多人同住的家庭不断减少。
三、人口性别构成
全县普查实际登记的人口中,男性为 93421 人,占总人口的52.16%;女性为 85677人,占总人口的 47.84 %。总人口性别比为109.04(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 110.67下降了1.63;比全市性别比低1.34。
四、我县人口年龄结构,低龄人口减少,老龄化进程加快
全县普查实际登记的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34964人,占总人口的19.52%;15-59岁的人口为 127797人,占总人口的71.36%;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6337人,占总人口的9.12 %,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697人,占总人口的5.97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9.99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了 7.6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2.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91个百分点。我县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较全市低1.39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较全市低1.13个百分点,即我县人口老龄化进程低于全市。我县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低年龄人口的减少显示出生率和妇女生育水平逐年下降,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老年人口的增多显示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改善,人均期望寿命的提高。人口老龄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对我县老龄人口事业的发展,对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五、人口民族构成
全县普查实际登记的人口中,汉族人口为20759人,占总人口的11.59 %;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58339人,占总人口的88.41%。其中,佤族人口为 142820人,占总人口的79.74%;彝族人口为2187人,占总人口的1.2%;傣族人口为7857人,占总人口的4.39%;拉祜族人口为3775人,占总人口的2.11%;壮族人口为106人,占总人口的0.06%;白族人口869人,占总人口的0.49%;回族人口为 139人,占总人口的0.08%;傈僳族人口为55人,占总人口的 0.03%;苗族人口为76人,占总人口的 0.04%。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4755人,增长了29.71%,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89个百分点;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9604人,增长了6.46%,占总人口比重下降了1.88个百分点。
六、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各种文化程度人口增长较快
在全县6周岁以上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 6542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9317人;具有初中程度的34980人;具有小学程度的92341人。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由643人上升为3652人,比全市水平高34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4476人上升为5202人,比全市水平少503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14301人上升19531为人,比全市水平少1897人;具有小学程度的由48888人上升为51558人,比全市水平少939人。全县普查实际登记15周岁及以上人口中,文盲人口为 22499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3995人相比,文盲人口减少1496人,文盲率由 14.57%下降为 12.56 %,下降了2.01个百分点,但仍高于全市4.7个百分点。
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和文盲率的变化,反映了十年来我县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及扫除青壮年文盲等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全市水平相比较,除每10万人具备大学程度人数指标外,其余指标均存在较大差距,因此,不断提高全县人民的文化素养、加快我县教育事业的发展、实施科教兴沧的战略依然任重道远。
七、人口乡镇分布及人口密度
  2010年沧源县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结果的常住人口乡(镇)分布如下:
县、乡(镇)
人口数(人)
2000-2010年
  年平均增长率(%)

全  县
179098
0.84

勐董镇
35741
1.93

勐省镇
23530
0.37

岩帅镇
32486
0.47

芒卡镇
13689
0.71

勐角乡
13990
0.27

勐来乡
14443
0.25

糯良乡
14665
1.02

单甲乡
11080
0.69

       班洪乡
       10587
       0.95

      班老乡
       8887
         1.20


本次普查,全县十个乡镇的人口密度为(人/平方公里):
全  市  99.3
全  县  73.3
勐董镇  137.5
勐省镇  117.5
岩帅镇  71.4
芒卡镇  49.6
勐角乡  64.7
勐来乡  76.8
糯良乡  104.5
单甲乡  54.4
班洪乡  31.8
班老乡  51.6
以上数据反映,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我县的人口密度较2000年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每平方公里增加了5.9人,各乡镇的人口密度都比2000年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沧源县第六全国人口普查办公室
沧源县统计局
2011年6月8日
以原县辖区为基础设乡镇,为基层政府。
15~25个乡镇设一县(基本是2~3县并1县)
取消地级单位,省县直辖。
反对新设省级单位、但要适当调整。

现在的行政改革弊病是并乡镇后没有并村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1-07-10
少数民族人口增长幅度远低于汉族人口增长,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也呈下降之势,除受人口迁移流动等因素影响外,估计还有一些目前尚未掌握的原因,有待下一步进行专题调研分析。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1-07-18
2010年永德县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永德县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永     德      县     统     计     局

2011年6月8日



根据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在省、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统一领导下,在上级普查机构的具体指导帮助下,在县委、政府和各级乡(镇)党委、政府的强有力指挥下,永德县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得到全县,各级各部门和全县各族人民的典力支持,通过全县284名指导员,1429名普查员和68名县、乡普查办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的现场登记和复查任务。目前,普查的全部数据正在进行计算机处理。主要数据的快速汇总工作已经结束,并经市级核准,现公布如下:

一、总人口

全县总人口(常住人口)369702人,即:德党镇65842人、小勐统镇56127人、永康镇(含农场)62850人、勐板乡26987人、亚练乡28601人、乌木龙乡28962人、大雪山乡20644人、班卡乡21910人、崇岗乡34723人、大山乡23056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39927人相比,十年共增加29775人,增长8.76%,低于全市平均水平0.25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加2978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84%,低于全市平均水平0.03个百分点。

普查数据显示:永德县人口总量居全市第4位,占全市人口总量的15.22%,人口密度为112.2人/平方公里,居全市第4位,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2.9人/平方公里。

二、家庭户规模

全县普查实际登记家庭户87771户,比2000年“五普”增加10397户,家庭户人口为350267人,比2000年“五普”增加19055人,平均每个家庭户人口为4人,高于全市平均水平0.1人,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4.28人减少0.28人。

三、性别构成

全县人口中,男性为199612人,占53.99%,比2000年“五普”提高0.79个百分点,女性为170090人,占46.01%,总人口性别比为117.36(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高出全省9.52,高出全市6.98,比2000年“五普”的113.66上升了3.7,总人口性别比的升降与全市总体趋势相反,全市与“五普”比下降了0.42,人口性别比的扩大应引起高度重视。

四、年龄构成

全县人口中,0—14岁75687人,占20.47%,15—64岁266362人,占72.05%,65岁以上27653人,占7.48%。同2000年“五普”相比,0—14岁人口比重下降4.76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比重上升3.37个百分点,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上升1.39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进程在不断加快。

五、民族构成

全县人口中,汉族296687人,占80.25%,各种少数民族73015人,占19.75%,其中:彝族30443人,占8.23%;佤族20264人占5.48%;布朗族7735人,占2.09%;傣族6196人,占1.68%;白族3097人,占0.84%;拉祜族1595人,占0.43%;傈僳族1285人,占0.35%;回族492人,占0.13%;德昂族517人,占0.14%。“五普”到“六普”的10年间汉族人口增加30380人,增长8.94%,占总人口比重上升了1.91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减少605人,下降0.82%。少数民族人口中,彝族增加911人,增长3.08%;佤族增加151人,增长0.75%;布朗族增加199人,增长2.64%;傣族增加159人,增长2.64%;白族减少1716人,下降35.65%;拉祜族减少322人,下降16.8%;傈僳族减少84人,下降6.14%;回族减少292人,下降37.24%;德昂族增加92人,增长21.65%。

六、各种受教育程度

全县6周岁以上人口中,具有大学(含大专)程度9025人;高中(含中专)程度16930人;初中程度68885人的;小学程度206394人。

同2000年“五普”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由380人上升为2441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3696人上升为4579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11720人上升为18632人;小学程度的由50464人上升为55827人;文盲人口由2000年“五普”时的58888人下降到30727人,文盲率由2000年“五普”时的17.32%下降为8.3%,下降了9.02个百分点,但是,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人口比全省水平少3337人,比全市水平少1177人;具有高中程度的人口比全省水平少3797人,比全市水平少1128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且比全省水平高12439人,比全市高3330人,全县人口中文化层次偏低,人口素质不高仍是我们的县情,加大教育投入,巩固“两基”成果,加强职工在职教育和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是永德县长期的课题。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1-07-18
全县总人口(常住人口)369702人,即:德党镇65842人、小勐统镇56127人、永康镇(含农场)62850人、勐板乡26987人、亚练乡28601人、乌木龙乡28962人、大雪山乡20644人、班卡乡21910人、崇岗乡34723人、大山乡23056人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2-08-24
2010年镇康县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2011-12-30 10:59:27 本站原创 佚名  【字体:大 中 小】 我要评论(0)

根据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市委、市政府和全县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组织领导和全县各族人民的支持配合下,经过全县近1000名普查工作人员的辛苦努力和奋力拼搏,高质量地完成了全县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现场登记、复查验收、快速汇总及初步数据处理等各项任务,取得了人口普查的重大成果。目前,县人普办根据市制定公报格式,对公报指标进行了认真整理和计算,在报经市人普办和县政府核准后,现公布如下:

一、总人口及增长变化情况

全县普查登记总人口为 176356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61842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14514人,增长 8.23 %。平均每年增加 1451.4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86%。十年的总增长率和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低于全市平均水平0.78和0.01个百分点。普查数据显示,镇康县人口总量排在全市人口总量的末位,仅占全市人口总量的7.26%。

二、家庭户规模

全县普查实际登记家庭户42391 户,家庭户人口170096 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4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家庭户35139户,家庭户人口159865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4.55人相比,增加了7252户、家庭户人口增长了10231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减少了0.55人。家庭户人口占总人口比重96.45%,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的家庭户人口占总人口比重98.78%降低2.33个百分点。从总体来看,家庭户规模在逐渐缩小。

三、人口性别构成

全县普查实际登记的人口中,男性为 94843 人,占总人口的53.78 %;女性为 81513人,占总人口的 46.22 %。总人口性别比为116.35(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人口性别比 111.81相比,上升了4.54,比全市总人口性别比110.38高出5.97,从数据看出,我县男女人口性别比比重成上升趋势。

四、我县人口年龄结构,低龄人口减少,老龄化进程加快

全县普查实际登记的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38576人,占总人口的21.87%;15-59岁的人口为 119222人,占总人口的67.60%;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8558人,占总人口的10.52 %,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2483人,占总人口的7.08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7.76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了 5.13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2.62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2.07个百分点。我县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较全市高0.01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较全市低0.02个百分点,即我县人口与全市人口老龄化进程大体一致。我县人口年龄结构出现的这一降三升的变化,即低年龄人口的减少显示出生率和妇女生育水平逐年下降,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老年人口的增多显示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改善,人均期望寿命的提高。人口老龄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对我县老龄人口事业的发展,对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五、人口民族构成

在全县普查实际登记的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29398 人,占总人口的73.37%;各少数民族人口为 46958 人,占总人口的26.63%。其中,彝族人口为 20771人,占总人口的 11.78%;佤族人口为 9212人,占总人口的 5.22%;傣族人口为 3623人,占总人口的 2.05 %;白族人口2432人,占总人口的1.37 %;傈僳族人口为2951人,占总人口的 1.67 %;苗族人口为 1702人,占总人口的 0.97%;布朗族人口为1382人,占总人口0.78%;拉祜族人口为1034人,占总人口的 0.61%;回族人口为 742人,占总人口的0.42%;。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25937人,增长了20.04%,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 9.44个百分点;各少数民族人口减少了11423人,下降了24.33 %,占总人口比重下降了9.44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增长幅度远低于汉族人口增长,占全县总人口的比重也呈下降之势。

六、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各种文化程度人口增长较快

在全县6周岁以上人口中,具有小学程度的 90651人;具有初中程度的 26776人;具有高中程度的有8195人;具有大学及大专以上程度的有 5501人,其中研究生出现了零的突破。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及以上程度的有589上升为3119人,比全市水平少499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4274上升为4646,比全市水平少1059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12305上升为15182人,比全市水平少6246人,具有小学程度的由47612上升为51402人,比全市水平少1095人。全县普查实际登记15周岁及以上人口中,文盲人口28464人,文盲率16.1 %,文盲率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文盲率19.75 %,下降3.65百分点,但仍高出全市8.24个百分点。
我就是曾艷莊

北部各省区市相关的区划地图帖总索引http://bbs.xzqh.info/read.php?tid=79695
东部各省市相关的区划地图帖总索引http://bbs.xzqh.info/read.php?tid=79697
南部各省区相关的区划地图帖总索引http://bbs.xzqh.info/read.php?tid=79700
西部各省区市相关的区划地图帖总索引http://bbs.xzqh.info/read.php?tid=79698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2-09-07
没有各乡镇人口数!!
公务员(官员)配置:
乡科级(包括副职)每82平方公里一名,每5800人设一名;
县处级(常委、副职)每2788平方公里一名,每20万人一名;
省部级(常委、副职)每9.5万平方公里一名,每668万人一名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