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城区人口规模、结构和分布简析 2010年惠城区再次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形成了当前十三个镇(街道)的行政区划格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惠城区的人口显现较强的区域特点。
一、中心街道聚集区六成的常住人口
普查结果显示:惠城区的常住人口合计有116.4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5.3%。六个中心街道的总人口为72.26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62.1%[font=ˎ̥] 。各镇(街道)中,常住人口超十万的、排名前5位的区域依次是河南岸18.18万人、桥西15.95万人、水口13.73万人、小金口10.56万人和江北10.45万人。常住人口总量最少的是芦洲镇和三栋镇,分别有1.59万和3.54万人。六个中心街道以占全区13.69%的土地面积聚集全区六成的常住人口,其占惠城区总人口的比例是其面积比例的4.5倍,人口压力明显。
[font=ˎ̥]二、惠城区总人口性别比为106.72
[font=ˎ̥] 普查结果显示:惠城区的男性人口为60.12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1.63%;女性人口为56.33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8.37%;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10年前的100.18:100上升为106.72:100,上升6.54个百分点。
与省、市相比,惠城区人口性别比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28个百分点,低于全市平均水平4.37个百分点;其中男性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52个百分点。经验数据表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总人口性别比范围都在95—102之间。表明惠城区总人口性别比例失调的状况已经加剧,已经进入总人口性别比失衡区域。
表二、省、市、区性别比比较
三、惠城区人口红利特征明显
[font=ˎ̥] 从总体上看,惠城区常住人口的年龄结构均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两头比重下降,中间比重上升”的特点,表明劳动力资源丰富,处于“人口红利”期。年龄0-14岁的人口比重为17.77%,劳动年龄(15-64岁)人口比重为76.73%,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5.5%。同10年前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2.08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2.12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下降0.05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未超过7%的国际标准,人口老龄化问题并不明显,人口红利期的特征较为明显。
表三、惠城区年龄构成
四、惠城区聚集了全市过半高学历人口
[font=ˎ̥] 惠城区作为社会经济、文化发达的中心区,拥有众多高级写字楼和大型企业进驻,现代服务业发达,城市建设发展迅猛,吸引大量高素质人才涌入,加上区内高校近十年来大幅扩招使高校学生人数增加,区内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口达到了14.08万,占全市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的53.2%,其每十万人拥有的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数量为1.19万人,远远高于其他县区,位居首位。
表四、常住人口受教育程度
单位:人、%
五、家庭户规模缩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育观念的转换和流动人口的影响,惠城区平均家庭户规模逐步在缩小。普查数据显示,惠城区平均每个家庭户3人,低于全市平均水平(3.24人/户)、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2人/户),比十年前(3.51人/户)缩小0.51人/户。单身家庭、无子女家庭和只有一个子女的夫妇家庭的存在,已经将家庭户均规模降低到了比较低的水平上。从发达国家现在的家庭户均人口规模看(如美国和加拿大等),其户均人口规模也在3人左右,这表明,惠城区家庭户均人口规模已经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主要是由于我国生育水平不断下降、迁移流动人口增加、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
六、区域人口的分布特点明显
从各镇(街道)的人口密度分布看,惠城区人口的分布呈梯度变化。 桥东、桥西、江北、河南岸四个街道每平方公里的常住人口均超过5000人,其中桥西街道的人口密度最大,高达26228人/平方公里,人与人之间非常“亲密”。人口密度较低的有芦洲、横沥和汝湖。其中芦洲镇的人口密度最低,为78人/平方公里;横沥镇次之,为140人/平方公里;汝湖镇为293人/平方公里。目前惠城区人口的区域分布极不平衡,同位于中心区的桥西街道人口密度约是桥东街道的3.4倍,是江北街道的4.9倍,是河南岸街道的5.1倍,更是江南街道的10.3倍,人口相当密集。
表五、各镇(街道)的常住人口密度
合理的人口布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城市的容纳能力,惠城区须借“十二五”时期城市功能区划调整进一步实施、城市多中心格局进一步形成的时机,均衡优质资源配置,完善各镇(街道)的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区域间社会事业的发展差距,引导人口合理布局,提高城市的人口承载能力,缓解人口规模的压力。
注:计算常住人口密度所用的各镇(街道)土地面积数为2010年数。 [ 此帖被a272100在2011-08-29 22:09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