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非截龍 未來少33萬勞動人口
四成雙非九成單非留港 需建134校【明報專訊】統計處預計,2041年本港人口將增至847萬,較去年人口增加140萬,並首度推算雙非嬰兒明年截龍後,至2039年時全港將因此失去33萬勞動人口。而本報估算亦發現,到4年後全港要增建134間學校,才能應付單雙非嬰兒所需學位。有學者認為,當局不能單拋出數據,而無長遠人口政策處理雙非、人口老化等問題,促政府盡快成立人口政策委員會,著手解決問題。
統計處昨發表《香港人口推算 2012- 2041》報告,預測2039年本港人口將增至842萬,較2010年推算的889萬人少42萬人,下跌4.7%。副統計處長鄧偉江解釋,有關差異主要是假設本港醫院明年起不再接收雙非嬰兒後,未來30年的配額都是零。
九成單非嬰6歲前回流
自1999年起至去年底,共有17.6萬雙非嬰兒(父母均非本港永久居民)在港出生,2013年「雙非尾班車」後,雙非嬰兒數目會增至22.4萬。統計處進行多次內地孕婦調查,並在2011/12年調查訪問內地孕婦,推算出單非嬰兒中,72%在3歲前返港,90%在6歲前返港;雙非嬰兒方面,6歲前回流的雙非嬰兒則有41%。
在2010年截龍前,統計處曾預計2039年勞動人口為547萬,最新推算截龍後,2039年勞動人口減少33萬,佔屆時勞動人口544萬的約6%;不過短期本港將率先面對單雙非嬰兒所帶來的學額不足問題。
新學年全港官立和資助小學學額為4.18萬,本報綜合單雙非嬰兒6歲前返港比例,估算今年出生而將於2016年入讀本港小學的單雙非兒童約20,166人,假設學額不變,已佔學額的一半,加上5.4萬名本地兒童,教育局需把學額增至7.4萬個,其中單是應付單雙非兒童,便要增加672班,相當於增加134間小學。
統計處調查又發現,約25%單非父親從事較低技術的職業,而雙非父母則約有一半均為經理及行政人員。雙非嬰兒留港原因,主要是父母認為本港醫療、法制生活質素、出國升學或移民較內地優勝;單非嬰兒的父母則主要為方便在港照顧。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葉兆輝認為,雙非即使明年截龍,事實上仍觸發漣漪效應,短期出現學額不足,長遠會令勞動人口減少達6%,令兩者問題惡化,認為港府應制訂長遠人口政策,處理剩餘雙非兒童和截龍後的問題,包括研究增加學額,加強教育、技術培訓 ,增加人均生產力等。
周永新促重設人口政策委會
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講座教授周永新質疑,自回歸以來,本港缺乏人口政策,惟事實上要處理福利、房屋等問題,均源自強而有力的人口政策,認為政府有必要設立由政務司長統籌的人口政策委員會,跨決策局研究,而非各自為政,認為此舉甚至比設立扶貧委員會更重要。
單非父﹕不望兒供養【明報專訊】統計處評估九成單非嬰兒最終會留港生活,成為香港新血,在人口老化下,他們將與其他港孩一樣,未來需負擔沉重的養老比例。朱先生與內地妻育有一名4歲半的「單非兒」,他坦言以家庭經濟能力,暫無法為自己養老做足準備,但已著手為兒子購買教育基金及儲錢,希望讓兒子毋須為學業而「負債」。
朱先生的兒子在港出生後一直留港,並入讀香港幼稚園,曾計劃多生一孩的朱先生,因考慮到經濟負擔及香港教育制度而放棄。兒子入讀幼稚園後,已取得單程證的朱太近年開始工作,家庭月入約3.5萬元。
朱先生坦言不期望兒子將來供養他,但期望至少能助兒子順利完成學業,「他日後畢業出來,相對壓力會較小」。對於將來每3名勞動人口要供養2名兒童或長者,他認為「無得擔心」,亦暫無考慮退休年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