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州(1013年—1276年)治所和界线
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升建安军为真州,改永贞县为扬子县,移真州治扬子县(江苏仪征县),领扬子、六合二县(1)。属淮南路,治平时为淮南路治,熙宁五年(1072年)——八年(1075年)为淮南东路治,元丰元年(1078年)——七年(1084年)为淮南路治,八年——宣和初为淮南东路治,宣和中属淮南东路,宣和末为淮南东路治(2)。元至无十四年(1277年)升为真州路(3)。
州界:
1,东界:在今仪征市东朴树湾一线(4)。
2,南界:南至长江(5)。
3,北界:在今仪征市北四十里(6)。六合县北界同今界(7)。
4,西界:六合县西至今安徽天长县东北龙山、县东施官、县东南雷官和文山一线(8)。
注:
(1)《元丰九域志》卷5《淮南东路》:真州,乾德二年(964年)置建安军,“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升为州。”县二:扬子、六合,扬子为附郭县(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上册,198页)《宋会要·方域》六之十四:建安军,“扬子县,旧名永贞,雍熙二年(985年)自扬州来隶,大中祥符六年改。”(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8册,7412页)《读史方舆纪要》卷23《江南五》:仪真县,扬子废县,“大中祥符六年,始移扬子为附郭县。”(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2册,1072页)
(2)王文楚《北宋诸路转运司的治所》,《古代交通地理丛考》,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319——320页)。
(3)《宋史》卷88《地理志四》:真州,“建炎三年,入于金。寻复。”(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7册,2180——2181页)不载何时归复于宋。《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20: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金人入真州。”(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1册,394页)同书卷27:建炎三年闰八月,宫仪与刘洪道过“楚州,为郭中威所败,遂至真州,诏仪即真州屯驻。”(同上引书,1册,533页)据此,建炎三年二月入于金,同年八月归还于宋,故《宋志》云“寻复”。《元史》卷59《地理志二》:真州,至元十四年,“改真州路。”(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5册,1414页)(4)《元丰九域志》卷5《淮南东路》:真州地里,“东至本州界三十里,自界首至扬州三十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上册,1984年,198页)按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改建安军为真州。《隆庆仪征县志》卷1《疆域考》:“其域东四十里距冻青铺,东北四十里尽白洋山。”(《天一阁臧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影印,1981年,15册,1页)同书卷3《建置考》:急递铺,“三十里曰朴树湾铺。”(同上引书,11页)据此,宋代真州即建安军东界在今仪征市东三十里朴树湾一线。
(5)《太平寰宇记》卷130《淮南道八》:建安军,“东至大江一里。”(金陵书局,光绪八年刊本,25册,12页)
(6)《元丰九域志》卷5《淮南东路》:真州地里,“北至本州界四十里,自界首至泗州二百四十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198页)按大中祥符六年升为真州,治今仪征市,本图据此画界。
(7)《嘉靖六合县志》卷1《疆域》:“北至长县界瓜蒌铺五十里。”(《天一阁臧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影印,1981年,7册,739页)按瓜蒌铺地无考,光绪二十一年《江苏全省舆图·六合县图》:“北至安徽泗州天长县界五十里。”(台北,成
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年,120——121页)则明、清六合县北界相同,六合县图:北界在县西北竹镇之北,与今六合县西北界同,则与今界大致符合,其界形成已久,自宋、元已然。
(8)《元丰九域志》卷5《淮南东路》:真州《地里》:“西至本州界一百二十里,自界首至滁州八十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上册,198—199页)按真州治扬子县,今仪征县,六合县即今六合县,在真州西北七十里(《元丰九域志》:“六合县,真州西北七十里。”)以此记载,真州西界在六合县西五十里左右。《嘉靖六合县志》卷1《疆域》:“西至来安县号墩石界牌五十五里,自界牌至来安县三十五里。”(《天一阁臧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影印行,1981年,7册,738页)按墩石界牌地无考,光绪二十一年《江苏全省舆图·六合县图》:“西至安徽来安县界五十五里。”(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年,120页)其所载里距与上引《嘉靖六合县志》同,则明与清六合县西疆界一致,光绪二十一年《江苏全省舆图·六合县图》六合县西界在县西北龙山、施官集,县西雷官集、县西南大营集、县西南文山集一线(同上引书,同页)即今来安县东北龙山、县东施官、县东南雷官、县东南文山(《福建省地图集》,1984年,38页)以此界里距推计,大致与《元丰九域志》记载相近。则元、明与清一致,在此一线,其形成已久,唐、宋时已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