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215阅读
  • 5回复

[宋]短暂的江北真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sz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2-09-18
真州(1013年—1276年)治所和界线

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升建安军为真州,改永贞县为扬子县,移真州治扬子县(江苏仪征县),领扬子、六合二县(1)。属淮南路,治平时为淮南路治,熙宁五年(1072年)——八年(1075年)为淮南东路治,元丰元年(1078年)——七年(1084年)为淮南路治,八年——宣和初为淮南东路治,宣和中属淮南东路,宣和末为淮南东路治(2)。元至无十四年(1277年)升为真州路(3)。

州界:
1,东界:在今仪征市东朴树湾一线(4)。
2,南界:南至长江(5)。
3,北界:在今仪征市北四十里(6)。六合县北界同今界(7)。
4,西界:六合县西至今安徽天长县东北龙山、县东施官、县东南雷官和文山一线(8)。

注:
(1)《元丰九域志》卷5《淮南东路》:真州,乾德二年(964年)置建安军,“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升为州。”县二:扬子、六合,扬子为附郭县(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上册,198页)《宋会要·方域》六之十四:建安军,“扬子县,旧名永贞,雍熙二年(985年)自扬州来隶,大中祥符六年改。”(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8册,7412页)《读史方舆纪要》卷23《江南五》:仪真县,扬子废县,“大中祥符六年,始移扬子为附郭县。”(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2册,1072页)
(2)王文楚《北宋诸路转运司的治所》,《古代交通地理丛考》,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319——320页)。
(3)《宋史》卷88《地理志四》:真州,“建炎三年,入于金。寻复。”(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7册,2180——2181页)不载何时归复于宋。《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20: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金人入真州。”(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1册,394页)同书卷27:建炎三年闰八月,宫仪与刘洪道过“楚州,为郭中威所败,遂至真州,诏仪即真州屯驻。”(同上引书,1册,533页)据此,建炎三年二月入于金,同年八月归还于宋,故《宋志》云“寻复”。《元史》卷59《地理志二》:真州,至元十四年,“改真州路。”(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5册,1414页)(4)《元丰九域志》卷5《淮南东路》:真州地里,“东至本州界三十里,自界首至扬州三十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上册,1984年,198页)按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改建安军为真州。《隆庆仪征县志》卷1《疆域考》:“其域东四十里距冻青铺,东北四十里尽白洋山。”(《天一阁臧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影印,1981年,15册,1页)同书卷3《建置考》:急递铺,“三十里曰朴树湾铺。”(同上引书,11页)据此,宋代真州即建安军东界在今仪征市东三十里朴树湾一线。
(5)《太平寰宇记》卷130《淮南道八》:建安军,“东至大江一里。”(金陵书局,光绪八年刊本,25册,12页)
(6)《元丰九域志》卷5《淮南东路》:真州地里,“北至本州界四十里,自界首至泗州二百四十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198页)按大中祥符六年升为真州,治今仪征市,本图据此画界。
(7)《嘉靖六合县志》卷1《疆域》:“北至长县界瓜蒌铺五十里。”(《天一阁臧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影印,1981年,7册,739页)按瓜蒌铺地无考,光绪二十一年《江苏全省舆图·六合县图》:“北至安徽泗州天长县界五十里。”(台北,成
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年,120——121页)则明、清六合县北界相同,六合县图:北界在县西北竹镇之北,与今六合县西北界同,则与今界大致符合,其界形成已久,自宋、元已然。
(8)《元丰九域志》卷5《淮南东路》:真州《地里》:“西至本州界一百二十里,自界首至滁州八十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上册,198—199页)按真州治扬子县,今仪征县,六合县即今六合县,在真州西北七十里(《元丰九域志》:“六合县,真州西北七十里。”)以此记载,真州西界在六合县西五十里左右。《嘉靖六合县志》卷1《疆域》:“西至来安县号墩石界牌五十五里,自界牌至来安县三十五里。”(《天一阁臧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影印行,1981年,7册,738页)按墩石界牌地无考,光绪二十一年《江苏全省舆图·六合县图》:“西至安徽来安县界五十五里。”(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年,120页)其所载里距与上引《嘉靖六合县志》同,则明与清六合县西疆界一致,光绪二十一年《江苏全省舆图·六合县图》六合县西界在县西北龙山、施官集,县西雷官集、县西南大营集、县西南文山集一线(同上引书,同页)即今来安县东北龙山、县东施官、县东南雷官、县东南文山(《福建省地图集》,1984年,38页)以此界里距推计,大致与《元丰九域志》记载相近。则元、明与清一致,在此一线,其形成已久,唐、宋时已然。
sz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2-09-18
真州路(1277-1283年)治所和界线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真州为路,治扬子县(今江苏仪征县),领扬子、六合二县,二十一年(1284年)复为真州。属江淮等处行中书省(1)。

路界:
1,东界:东同今仪征、江都二县交界(2)。
2,南界;南至长江,六合县南至浦口,即今南京市西浦口(3)。
3,西界:六合县西至今安徽天长县东北龙山、县东施官、县东南雷官和文山一线(4)。
4,北界:扬子县北至乌山,同今北界(5)。

注:
(1)《元史》卷59《地理志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5册,1414页。
(2)《隆庆仪征县志》卷1《疆域考》:“其域东四十里距冻青铺,东北四十里尽白洋山。”(《天一阁臧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影印,1981年,15册,1页)同书卷3《建置考》:急递铺,“三十里曰朴树湾铺。”(同上引书,11页)按今仪征县东朴树湾(《江苏省地图集》,41页)即明代朴树湾铺所在,此东十里为冻青铺,以里距推计,应在今仪征、江都二县界,明代乃承袭元代。
(3)《隆庆仪真县志》卷1《疆域考》:“南五里为扬子港。”(《天一阁臧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影印,1981年,15册,1页)同书卷2《山川考》:扬子江“西自黄天荡西牛步沙,由瓜步小帆达于县境,横亘百有余里,与京口分界。”(同上引书,6页)又载:“小帆山,距瓜步东,矗起大江中。”“瓜步山,在县西南六十里瓜步镇南,状如瓜,临江。”(同上引书,4——5页)《嘉靖六合县志》卷1《疆域》:“东南至本县瓜埠口二十五里,渡江抵句容县一百二十五里。”(《天一阁蒋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影印,1981年,7册,739页)按今六合县东南瓜埠山(《江苏省地图集》,1978年,21页),即明代瓜步山,瓜埠口即滁河于瓜埠镇入长江之口,则其时长江在今瓜埠山之南,元扬子县、明仪真县南临长江,与江南镇江路(府)分界。
又《嘉靖六合县志》卷1《疆域》:“南至江浦县界浦子口七十里,自口至江浦县二十里。”(同上引书,738页)按浦子口,即今南京市西浦口,则明时六合县界在今浦口,其界当自元以后已形成。
(4)《嘉靖六合县志》卷1《疆域》:“西至来安县号墩石界牌五十五里,自界牌至来安县三十五里。”(《天一阁臧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影印行,1981年,7册,738页)按墩石界牌地无考,光绪二十一年《江苏全省舆图·六合县图》:“西至安徽来安县界五十五里。”(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年,120页)其所载里距与上引《嘉靖六合县志》同,则明与清六合县西疆界一致,光绪二十一年《江苏全省舆图·六合县图》六合县西界在县西北龙山、施官集,县西雷官集、县西南大营集、县西南文山集一线(同上引书,同页)即今来安县东北龙山、县东施官、县东南雷官、县东南文山(《福建省地图集》,1984年,38页)则元、明与清一致,在此一线。
(5)《隆庆仪征县志》卷1《疆域考》:“西北五十里尽乌山,并入六合县界;北六十里至樊公店,入天长县界。”(《天一阁臧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影印,1981年,15册,1页)按乌山,即今仪征县西北乌山,其北为天长县界,西北为六合县界(《江苏省地图集》,41页)今六合县东北樊集(《江苏省地图集》,21页)即樊公店,其北为天长县界,则明代同今界,此乃承袭元代。《嘉靖六合县志》卷1《疆域》:“北至天长县界瓜蒌铺五十里。”(《天一阁臧明代方志选刊》,7册,739页)瓜蒌铺地无考,清《嘉庆一统志》卷73《江宁府·建置沿革》:六合县,“北至安徽泗州天长县界五十里。”(《四部丛刊续编》,商务印书馆,1934年,24册,4页)所载六合县北至天长县界里与明代同,光绪二十一年《江苏全省舆图·六合县图》:县北乌石山、四合墩北为天长县界,今六合西北乌石山,县东北四合墩北为天长县界(《江苏省地图集》,21页)则明、清六合县北界同今界,此乃元代以后之界也。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2-09-18
真州就是太小了一点...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2-09-18
我一直以为淮东路的路治一直在扬州。
原来治过真州呀。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2-09-19
北宋时转运使驻扬州、楚州,应该是南渡正式迁真州吧。不太记得了
地图中南宋的路治是以安抚使为标准的。
移动:小心😆电信🤣诈骗
电信:小心😳移动🙄支付陷阱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2-09-19
回 皖州 的帖子
皖州:我一直以为淮东路的路治一直在扬州。
原来治过真州呀。 (2012-09-18 17:29) 

淮南东路路治一直在扬州啊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