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689阅读
  • 5回复

[历史地名]澳门地名考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10-02
澳门地名考述



董建辉 郭志超

  澳门原隶属香山县,她是香山向南伸入大海的一个半岛,还包括
近海的路环、凼仔两岛。秦代澳门隶属南海郡番禺县,晋代属东官郡,
隋代属南海县,唐代属东莞县,据北宋时乐史所著《太平寰宇记》所
载,澳门和邻近地区已传闻为地多神仙、花卉的“香山”。南宋末代
少帝曾驻跸于有“二姝殊丽”、能“化双鲤”的仙女澳(小横琴岛)。
1152年(南宋绍兴二十二年),析东莞县,并割南海、番禺、新会三
县的滨海之地,设立香山县。

  澳门古称“蚝镜澳”,后“蚝”雅化为“濠”遂称“濠镜澳”。
“蚝”,以海滩盛产蚝(牡蛎)而得;“镜”,乃半岛海湾波平如镜
之故。清初岭南学者屈大均在其《广东新语》中说:“濠镜……去香
山东南120里,有南北二湾,海水环之。”濠镜澳在明末又名为澳门。
撰于乾隆十年前后的《澳门纪略》载:“(濠镜)澳南有四山离立,
海水纵横贯其中,成十字,曰十字门。”所谓“四山离立”,即大、
小横琴岛列东西,凼仔、路环岛立南北。取濠镜澳的“澳”和十字门
的“门”,“合称澳门”。《澳门纪略》的作者印光任、张汝霖先后
在澳门任同知,熟知当地掌故,故此说当确。《广东新语》则持另一
说:“(濠镜)澳有南台、北台。台者,山也。以相对,故谓澳门。”
在频繁的社会经济交往中,简便易记、形象可感的地名最易流传,澳
门之称遂迅速广为接受,濠镜之名则隐入尘封的历史。

  澳门的港口被澳门半岛拦在内侧,如果在半岛的南端修一座庙宇,
不仅能奉香火祈航海平安,而且有指示航道作用,这个地点正是后来
所建、迄今尚存的妈祖阁的所在位置。今人几乎都认为“妈祖阁”是
Macau这一澳门洋名的缘起,说是葡萄牙人海商初抵澳门时挥手问当地
地名,渔民顺着其所指方向见是妈祖阁,误答为“妈祖阁”,葡萄牙
人遂将澳门称为Macau。其实不然。葡萄牙人早就知道他们抵达之处名
叫濠镜。1498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首次驾船绕过好望角进入印度
洋,抵达印度西海岸贸易,次年返回里斯本。新航路的开辟极大地刺
激了葡萄牙东航贸易和确立东方海上霸权的野心。数年后,葡萄牙人
在印度西海岸设立商站,继而在所设商站的柯钦一地建立殖民政权。
1511年葡萄牙舰队攻占马六甲。葡王使节皮雷兹在其写于1512至
1515年的《东方概述》一书中叙道:“除广州之外,另一港名叫濠镜,
陆行三日程,海行一日一夜。”1513年葡萄牙人以马六甲为基地开始
到珠江口外屯门岛与华贸易。明朝原本在广州设立市舶司(即海关),
对来华贸易的外商进行管理和征税。由于葡萄牙频频侵扰东南沿海,
1522年明政府将市舶司从广州迁至靠近雷州半岛的电白县,1535年
(嘉靖十四年)又迁至濠镜,允许外商到此入泊、就船贸易。葡萄牙
人不仅早就知道濠镜地名,而且自1537年开始就多次混入澳门贸易,
不至于那么陌生地如上述所说的指妈祖阁问港口名而称Macau。1553年
(嘉靖三十二年),前来濠镜澳的葡萄牙人借口商船被风浪冲击缝裂,
船货潮湿,要求上岸晾晒。通过贿赂广东海道副使汪柏,获准上岸搭
棚暂住,而后在娘妈角赖着不走,并拓建定居聚落。娘妈角成为葡萄
牙人在澳门立足和建城的起点。1573年开始葡萄牙人以每年缴纳租金
的方式取得赁居的正式允准。1849年澳葡当局把管理范围强行扩大到
关闸以南的整个澳门半岛。1886年《中葡会议草约》和1887年中葡
《和好通商条约》使葡萄牙人“永居管理澳门”首次取得法律形式。


  乾隆《澳门纪略》在追述妈祖阁的历史时指出:“立庙祠天妃,
名其地曰娘妈角。娘妈者,闽语天妃也”。澳门的渔民称妈祖为“阿
妈”,谓“娘妈角”为“阿妈角”。葡萄牙人正是在娘妈角登陆的,
他们依渔民称此处的俗名称为Amaqua或Amacuao,此称后又简化为
maquao,再简化为Macau,英文写作Macao。1555年Macau名称始见于葡
萄牙人的信函中。随着葡萄牙人在澳门的扩张,Macau由澳门一角的地
名变为澳门的全称。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3-10-02
澳门都是“小”马路

漫步在澳门,你会发现印有中文和葡文街名的白色瓷砖镶嵌在街头巷尾建筑物的墙壁上或路边一米多高的水泥柱上,这就是路标了。

澳门有大小1000多条街道,虽然不少街名叫“大马路”,但真正称得上大马路的只有长2860米、宽4车道的“友谊大马路”。

澳门作为中国的领土,中国人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繁衍。这在澳门的街道名称中就有充分的反映:凡是有“坊”、“里”、“巷”、“栏”等字的,肯定是华人聚居的地方。如青洲坊、青洲里、如意巷、果栏街等。祖居澳门的各行各业中国人往往以行业连片居住,日久便形成了行业街,如打铁街、小贩街、剪发匠巷、染师里、蛋巷、卖菜街、船厂巷等等。还有中国人喜欢的吉祥字眼用在街巷的命名上也不少,如永乐里、吉庆巷、长寿路、永发街等。至于表明中国政府对澳门行使主权的街名就更明显了:关前正街和大关前巷中的“关”就是指康熙24年(公元1685年)清政府在澳门设置的海关,在澳门中区大三巴牌坊附近;“佐堂栏尾”的“佐堂”就是来自乾隆8年清政府在澳门设立的佐堂卫署。

澳门是在16世纪中叶以后逐步被葡萄牙占领的。用葡萄牙的名人和地名命名的街道随处可见。有意思的是,好几条当年澳葡当局命名的街名,由于译音既长又绕口,居民中的中国人还是根据习惯叫中国名,如澳门的一条主要的商业街,路标上的葡文译音是“亚美打利庇卢”大马路,谁叫得出来呀,于是“新马路”就代替了葡文名字。

1987年4月中葡两国就澳门问题签署了联合声明,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这期间以中国城市和名人命名的街道多起来,如北京街、上海街、孙逸仙大马路、冼星海大马路等。

澳门半岛上有望洋山、妈阁山、白鸽巢山、望厦山等。山不算高,但都很有名气。每座山的周围都有以此山命名的街道和小巷,一看就知道这些街道的位置。不过,由于填海造地,澳门在不断“长大”,有的因海而得名的街道已远离海岸,但人们却可以从这些街道的变化想象出昔日的澳门。

澳门包括澳门半岛和凼仔、路环两岛。说来也怪,在这总共只有23.5平方公里的三块土地上,本来有各种名字可以用来命名街道,可是偏不,在路环岛上有“中街”,在凼仔岛也有一条“中街”;在凼仔岛上有水鸭街,路环似不甘“落后”,也有一条街叫“水鸭”。据记者粗略统计,有十四五条同名街道散布在澳门半岛、凼仔和路环,因此出版物上都在同名街道名字旁加括号标明是哪个地区的。

在澳门半岛中区有两条名字很怪的街道:“烂鬼楼巷”和“烂鬼楼新街”。原来这一带在60多年前是颇兴旺的旧货市场。抗战时期澳门居民生活艰难,不少人以变卖旧物为生,因此旧货市场生意兴旺,烂鬼楼巷一带就是旧货地摊的集中地。烂鬼楼本称兰桂楼,毗邻关前街,后来因旧货地摊成行成市,辗转相传,兰桂楼竟变成了烂鬼楼。有人说,澳门街道小,但“学问”大。翻翻资料,觉得真有道理。

《环球时报》 2001年06月29日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3-10-02
澳门街名琐谈



澳门的街名内容丰富、千姿百态,构成了城市的一道“风景”。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命名的上海街、广州街、北京街、长崎街、马六甲街等,被用的地名专名便属于历史上与澳门有关的城市名。澳门的街道以数字称呼的,有一至二十街之类;有以姓氏称呼的,如吴家园、李家园、赵家园等;有以动物冠之的,如山鸡巷、兔巷、马里、鸭巷、鹅巷、蟒里、猪里、燕围等等;亦有以植物命名的,如木瓜里、西瓜里、桔子里、菖蒲围、棕榈叶围、莲茎巷等。澳门的街道中,有些名字十分有趣,如老饕巷、幻觉围、烦惫里、虱街、竞走者围、恋爱巷、玻璃围等。至于当初是什么原因取如此逗趣的名字,今天的人难以说清楚。澳门的街名中,许多与历史有关,甚至与殖民地历史有关,像营地大街,因其地驻扎军营,其名相传至今。此外,澳门还有十多条以澳督命名的街道,如:高士德大马路、巴菠河大马路等等。

更有趣的是,在通往妈阁庙的一条道路上,竟然有一段名为“万里长城”的街道。为什么将一个普通的街巷叫作“万里长城”呢?原来明朝天启年间,也就是荷兰人入侵澳门的1622年,澳门在西望洋山上筑了一道城墙,自山顶起,分东西两翼向下延伸,东翼到“海角游魂”止;西翼又分南北两面,分别止于山上天主教堂的西南山脊和妈阁庙的海镜石。现在被称为“万里长城”的街道,是因为其背后山坡上城墙蜿蜒而得名的。这段城墙实际上早在两百年前便已拆毁了。

徜徉澳门中区,经过炉石塘街、大桥街、船澳口、快艇头街、大码头街……感觉名不副实,因为脚踏的是陆地,离海尚远,何来木桥、船澳、快艇、码头呢?原来,澳门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这些街道都是填海造陆形成的。如今,这里商号毗连,车来人往,热闹非凡,人们漫步其间,谁会想到昔日这里曾是柴船云集、草船穿梭的地方呢?




《四川侨报》2002.8.20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3-10-02
澳门的街名

澳门的街名内容丰富、千姿 百态,构成了城市的一道“风景”。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命名的上海街、广州街、北京街、长崎街、马六甲街等,被用的地名专名便属于历史上与澳门有关的城市名。澳门的街道经数字称呼的,有一至二十街之类;有以姓氏称呼的,如吴家园、李家园、赵家园等;有以动物冠之的,如山鸡巷、兔巷、马里、鸭巷、鹅巷、蟒里、猪里、燕围等等;亦有以植物命名的,如木瓜里、西瓜里、桔子里、菖蒲围、棕榈叶围、莲茎巷等。澳门的街道中,有些名字十分有趣,如老饕巷、幻觉围、烦惫里、虱街、竞走者围、恋爱巷、玻璃围等。至于当初是什么原因取如此逗趣的名字,今天的人难以说清楚。澳门的街名中,许多与历史有关,甚至与殖民地历史有关,像营地大街,因其地驻扎军营,其名相传至今。此外,澳门还有十多条以澳督命名的街道,如:高士德大马路、巴菠河大马路等等。

更有趣的是,在通往妈阁庙的一条道路上,竟然有一段名为“万里长城”的街道。为什么将一个普通的街巷叫作“万里长城”呢?原来明朝天启年间,也就是荷兰人入侵澳门的1622年,澳门在西望洋山上筑了一道城墙,自山顶起,分东西两翼向下延伸,东翼到“海角游魂”止;西翼又分南北两面,分别止于山上天主教堂的西南山脊和妈阁庙的海镜石。现在被称为“万里长城”的街道,是因为其北后山坡上城墙蜿蜒而得名的。这段城墙实际上早在两百年前便已拆毁了。

十月初五街是一条以日期命名的街道,其来由是:1910年10月5日,是葡萄牙革命成功,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日子。为了纪念这个日子,澳门人遂将当时澳门最繁华的这条街道,命名为十月初五街。十月初五街原名二四孟街,是因附近填海被拆掉的四孟码头而得名的。如今不少当地居民仍然称其为二四孟码头街。

徜徉澳门中区,经过炉石塘街、大桥街、船澳口、快艇头街、大码头街......感觉名不副实,因为脚踏的是陆地,离海尚远,何来木桥、船澳、快艇、码头呢?原来,澳门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这些街道都是填海造陆型成的。如今,这里商号毗连,车来人往,热闹非凡,人们漫步其间,谁会想到昔日这是曾是柴船云集、草船穿梭的地方呢?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3-10-02
“澳门八景”风景线
  “镜海长虹”。澳?大桥,落成于1974年10月,连引桥全长
3400多公尺,横跨澳?海面,弧度很大,有如长虹卧波,设计独特,
予人既雄伟又玲珑的印象,给古老的澳门平添现代气息。入夜后,桥
灯吐亮,如珠连串,又给濠江夜空增添璀璨光彩。在不同季候,无论
日夜,大桥都被烘托出秀丽的身影,成为澳门的风景线,也成为澳门
发展的标志。1994年4月,第二道澳?大桥建成启用,全长4414米,减
轻旧大桥交通负荷,也对繁荣澳路?起着重要的作用。

  “妈阁紫烟”。妈阁庙建于明代,迄今已逾五百年。葡人初来,
在庙前海滨登岸,并以“妈阁”音译MACAU(马交),遂成了澳门另一
地名。妈阁庙背山面海,殿宇分布山间,曲径旁通,花木杂错,岩石
纵横,景色清幽。这庙宇供奉的是妈祖娘娘,俗称天后、天妃,是海
上的保护神,被尊为吉祥的化身,受到善信的膜拜,平时香火不绝。
每逢娘妈诞及农历除夕,香火更为鼎盛,庙内烟雾弥漫,仿如蒸腾着
祥和之气。山间满布摩崖石刻,颇堪观赏。

  “三巴圣迹”。大三巴牌坊,原为大三巴教堂的石砌门壁,历史
逾350年,矗立在小山岗上,前临68级石阶,巍然壮观。教堂于1602年
奠基,1637年落成,先后经历三次大火,屡焚屡建。直至1835年1月
26日毁于最后一场大火,使教堂留下一堵门壁,由于形似中国的牌坊
而得名,可能因它经历百年风雨侵蚀而不倒,视之为“奇迹”,其实
与其建筑坚固有关。牌坊上的雕刻及塑像都很精美,是西方宗教艺术
的结晶。牌坊地下向有神秘隧道的传说。在牌坊背后,兴建了大三巴
宗教博物馆,1996年10月开幕。

  “普济寻幽”。普济禅院已有300多年历史,庙地广阔,除宽敞的
前后院外,主体建筑殿宇,横连3座,每座三进,各有傍门互通,颇具
气势。后院为小山岗,遍布树木,环境幽雅。其中有一株生态奇特的
大型古老连理树,四干相连,形状似鹿,可惜已经枯萎,空余光秃的
连理枝。值得珍惜的是园中有一张圆形石桌和四条长石板凳,看似普
通,追溯历史,原来在1844年7月,清政府腐败无能,屈膝求和,与美
国在这里签订不平等条约,那就是《望厦条约》。沉痛的历史,令人
感慨万千。

  “灯塔松涛”。灯塔筑在东望洋山松涛中。这座山是澳门半岛最
高的山岗,海拔93公尺,古称琴山,以其横卧似瑶琴得名。它原是光
秃秃的山岗,百年前遍植马尾松后,生长郁郁苍苍,改变了原来丑陋
的面貌,因此被称为松山。山腰辟环山马路,几座风雨亭分布其间,
林荫夹道,海风阵阵,松涛滚滚,鸟语花香,沿途可环视澳门景色,
令人心旷神怡。山巅有一灯塔,始建于1865年,是远东第一座灯塔。
1997年间,辟为松山市政公园,增设凉亭、露天剧场、茶馆及登山缆
车等,更吸引游人。

  “卢园探胜”。卢园原是昔日富商卢廉若的私人花园,原名“娱
园”,1925年建成,1974年9月才辟作公园,是港澳独一的江南园林式
公园。园内亭台楼阁,池塘桥榭,修篁飞瀑,曲径回廊,分布有致,
园林美态,有如江南景色,令人陶醉。园中假山堆成奇峰怪石,峥嵘
百态,颇具苏州狮子林格局;池塘宽广,引松山山泉,游鱼成群,色
彩缤纷;夏日荷花田田,摇曳生姿,景致迷人。1912年5月,孙中山先
生重返阔别17年的中山家乡翠亨,顺道来澳,旧地重游,获园主接待,
下榻园中春草堂,在娱园接见了澳门葡知名人士。

  “龙环葡韵”。龙环是?仔旧称。在当地海边马路,有五幢建于
1921年的葡式建筑物,格调一致,原为当地葡官员私邸,几年前已改
为“住宅博物馆”,陈列不少中葡古旧家私及富有艺术的美术作品,
从中可窥见在澳葡人家庭风貌。对开堤岸,红树林丛生,茂密苍翠,
路旁设有上盖椅凳、典雅路灯,与旧式建筑物相映衬,极具古韵。在
朝晖夕阳斜照下,风光旖旎,漫步其间,踏着碎石路,富有诗情画意。
可惜,海畔那片自然生长的红树林,将因填海成陆而消失,五、六十
年前该处的水上机场遗迹,也将荡然无存。

  “黑沙踏浪”。路环岛南边的黑沙,是澳门著名的天然海浴场。
海湾呈半月形,古称“大环”,坡度平缓,滩面宽阔,可容上万人踏
浪习泳。岸边还有一片人工松林,茂密苍翠,其旁有宽阔停车场,各
式小食店及新辟郊野公园,形成一个游览区。沙滩的特色还在于那黝
黑的沙,幼滑闪光,据说是海洋里带黑的次生矿“海绿石”,受到海
流影响,被涌到岸边所致。附近一个百年历史小村,也因此被称为黑
沙村。在这一带,曾发掘出不少数百年前以至四千年前的古钱及彩陶
片,可猜这里早就有先民活动。游览黑沙,既可欣赏风光,也可发思
古之幽情。去年,人工造林一带,经有关方面修葺后,增建儿童公园、
野餐区,沙滩排球场、露天剧场、露营区及茶座等设施,并命名为
“黑沙海滩休憩区”,海滩西侧建有黑沙公园及停车场。东面岸边,
1993年落成的威斯登大酒店和高尔夫球场,使“大环戏水”又添上新
景物和现代色彩。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3-10-02
的确有很多值得了解.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