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6520阅读
  • 189回复

[历史地名]天津地名考集萃(整理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25 发表于: 2003-12-09
天津地名考:“沽”名考(中)(作者:谭汝为)
--------------------------------------------------------------------------------
“沽”名考(中)
2003年11月21日02:03天津青年报
郝家沽在塘沽西南,处于海河西岸,相传,清初有郝姓于此建村,故名。邓善沽在塘沽西南,处于海河东南岸。明永乐四年(1406)由移民迁徙此地建村,萧、田两姓居民为怀念故土,各取原籍村名首字组合为村名“登山沽”。至清代,两姓都有后人在朝为官,故更名“登圣沽”。后惧怕乾隆晚年文字狱,遂改今名。
咸水沽位于天津南部,地处海河下游,每当潮汐时海水可至此地,因水咸,当时居民在沽河两岸以煮盐为生,故名。咸水沽的古名是“豆子卤亢(gǎng,盐泽)”,宋朝初年,咸水沽开始种稻,元代成为南粮北调漕运线上一个繁华的村镇。现在,咸水沽镇是津南区人民政府驻地,是津南政治、商业和文化的中心区。
葛沽地处海河(沽河)下游,位于海河南侧。北宋与辽对峙,在界河(今海河)上设置了150多个寨铺(军事据点),葛沽就是最东边的一个。元代开通海运,此地为南粮北调、北盐南运的商埠码头。当时沽河舟船无数,桅樯如林。因沽河滩涂葛草丛生,故名“葛沽”。
津南区双桥河乡的东泥沽、西泥沽,是历史悠久的村落。宋朝时称“泥沽砦”,包括东泥沽和西泥沽。桃源沽属津南区双港镇,初名“三家滩”,后因聚落居民以种桃为主业,遂更名“桃园沽”,后演变为“桃源沽”。盘沽属津南区葛沽镇,因处于海河南侧,河流在村外呈盘曲状流过,故名“盘沽”。
四里沽属津南区咸水沽镇,位于老海河北侧,明永乐年间有刘、陈、李、井四姓在此开荒种地,渐成聚落。因靠近沽水(海河),遂命名为“四立沽”。因村落距咸水沽、柴庄子、赵北庄各为四里,故改名“四里沽”。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1 12:57:11编辑过]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26 发表于: 2003-12-09
天津地名考:“沽”名考(下)(作者:谭汝为)
--------------------------------------------------------------------------------
“沽”名考(下)
2003年11月22日00:16天津青年报
大直沽西临海河,位于津塘路与十五经路交汇处一带。元朝时,这里成为南粮北运的转运中心。其得名理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在河北天津县东南十里,居白河(今海河)北岸,地势平衍,群流涨溢,茫无涯涘,故有大直沽之名。”
小直沽位于三岔河口东南、海河西岸、张自忠路北端,是天津城区最早聚落的发源地。古文化街的牌楼题为“津门故里”,就昭示出小直沽就是天津的发祥地。此处原为荒芜旷野之地,金迁都中都(北京)后,在此屯兵设寨,称“直沽寨”,为军事重镇,这是“直沽”地名的开端。此后,三岔沽(即三岔河口)、大直沽等聚落相继出现。为了与大直沽相区别,就把直沽寨称为“小直沽”了。明永乐初年,筑城建卫后,命名天津,小直沽之名才逐渐被湮没。
西沽在红桥区东部,西沽公园一带。其得名理据是:相传明初建村,北运河当时称为沽河,因其地处沽河之西,故名“西沽”。昔日西沽一带寺庙多,水坑多。作为居民聚落区,1949年以后初具规模,后逐渐发展起来。丁字沽得名理据就是:此处坑塘水域纵横呈丁字形。丁字沽处于红桥区最北部,东南起光荣道,西北至咸阳北路,西南起丁字沽三号路,东北至北运河一带。北部为老住宅区,南部是1952年建造的丁字沽工人新村。
贾家沽位于河东区贾沽道与月牙河南路交汇处以北,郑庄子街道办事处东北部一带。相传燕王扫北时期,山西、河北移民来此定居,建成聚落。村子临近坑塘,土地归贾姓所有,故名“贾家沽”。这里的传统民间花会———贾家沽道善音法鼓大轿会遐迩闻名。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1 12:57:40编辑过]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27 发表于: 2003-12-09
天津地名考:数字缩略地名(作者:谭汝为)
--------------------------------------------------------------------------------
数字缩略地名
2003年11月24日01:46天津青年报
天津市区用数字缩略命名的里巷,多集中在河北区和和平区。河北区的数字缩略里巷多引经据典,用儒家经典的箴言名句命名,追求古雅。例如黄纬路西南段,旧时有以数字打头的几条里巷名,即二贤里、二极里、二宜里、三畏里、三多里等。
1900年,由宝兴房产公司股东梁炎卿在这里建房成巷,如“二贤里”取意于古代两位贤士伯夷、叔齐;“二极里”意即南极与北极;“二宜里”取自《诗经》“宜其家人,……宜其室家”;“三多里”取自古代吉祥语“多福、多寿、多子”。这些里巷现名“二贤里”。“三畏里”取自《论语》“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黄纬路一带还有“二南里”,取自《诗经》15国风的“周南”和“召南”;“二顺里”取自《三字经》“父子亲,夫妻顺”;“三益里”取自《论语·季氏》“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三三里”取自《三字经》的“三才”、“三光”、“三纲”命名;“四勿里”,取自《论语》“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四知里”取自《汉书》“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在宇纬路和宙纬路之间有“三戒里”,其名出自《论语》“君子有三戒:戒之在色,戒之在斗,戒之在得”。四马路中段有“四维里”,取自《管子》“礼义廉耻,国之四维”;1982年更名为“四美里”,即“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中山路中段有“五昌里”取自成语“五世其昌”。
和平区用数字缩略命名的里巷,多以个性化的具体内容命名。例如营口道“四宜里”,因胡同由四条巷道组成,以四巷皆宜之意命名为“四宜里”。营口道有“三德里”,因房产由三德堂经营,故把堂名命为里巷名。马场道“三盛里”以房主堂号“三盛堂”命名。河南路“三育里”,因房主卫家开办三育学堂而得名。营口道与贵州路交口西南侧有“三乐里”,1936年由乐氏姐弟三人建房成巷,取其姓氏及姐弟三人合建之意为巷名。南京路与浙江路交口东北侧有“三才里”,因建成时由张、郭、金三姓合资经营房产,以三人皆有才之意命名。
芷江路“三义里”、汉阳道“三友里”、大理道“三友别墅”皆由三位好友筹资建房成巷,故分别以“三人崇尚义气”和“三人友好相处”之寓意命名。长春道“四德里”,1936年由四家钱庄合资翻修房屋,故取“四家德高望重之意”命为巷名。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1 12:58:17编辑过]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28 发表于: 2003-12-09
天津地名考:“门”字地名(上)(作者:谭汝为)
--------------------------------------------------------------------------------
“门”字地名(上)
2003年11月25日08:07天津青年报
天津别名“津门”,就是首都的门户之意。天津以“门”命名的地点有多处。“门”的地名来源于城门。
天津城始建于1404年,明成祖朱棣登基后,在天津设卫。1406年,明成祖命工部尚书黄福修建造天津城垣,在东西南北各设一座城门。1493年,对城垣进一步修整,各城门上建造门楼。当时天津卫四座城门的门额分别以“拱北”、“镇东”、“安西”、“定南”命名。
北门外是通往京师的必经之路;东门外濒临海河,驾舟东下可达大沽海口,饱览日出壮丽景象;西门外一片绿树烟霭;南门外则是千顷稻田。明代“津门八景”的前四景,就是对卫城四门风光的概括———“拱北遥岭”(北门)、“镇东晴旭”(东门)、“安西烟树”(西门)、“定南禾风”(南门)。
清朝康熙13年(1674),天津总兵赵良栋重修天津城池,重题四门匾额:“东连沧海”、“西引太行”、“南达江淮”、“北拱神京”。历经沧桑的四座城门,已不复存在,但已成为地名“东门”、“西门”、“南门”、“北门”的由来。由四座城门又派生出不少街名,如“南门外”、“北门里”等;还产生了如“南门西”、“西门南”等街道办事处名称;“南门脸儿”成为天津方言口语中最为典型的地名之一。
谈到天津的“门”,不能漏掉南市食品街的门楼。四座门分别命名为“振羽门”、“兴歌门”、“中圣门”、“华腴门”,首字连为“振兴中华”,把古典文化与时代精神冶为一炉,令人击节。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1 13:00:03编辑过]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29 发表于: 2003-12-09
天津地名考:“门”字地名(下)(作者:谭汝为)
--------------------------------------------------------------------------------
“门”字地名(下)
2003年11月25日23:27天津青年报
天津有几个以“营门”命名的地名,如“大营门”、“小营门”、“南营门”、“北营门”、“西营门”、“营门东”等。这些“营门”当年都是军事防御设施,清咸丰十年(1861),由统兵大臣僧格林沁下令修建天津城防。当时在距城里五六里的地方挖壕筑墙,所筑的围墙,俗称“墙子”,围墙中间设14个“营门”。嘉庆六年(1881)重修。
《天津通志·军事志》就标出了1881年重修后各座营门的方位。包括东西南北4个正营
门和10个偏营门。四个正营门就是:位于今唐家口附近的“寅宾门”(俗名正东门)、位于善庆庵附近的“西成门”(今西营门)、位于海光寺南部的“来薰门”(今南营门)、位于红桥附近的“拱辰门”(今北营门)。其他10个偏营门,按照东西南北顺时针方向排列,分别是位于小树林东北部的“镇远门”(俗称东营门)、位于今大营门东北部的“朝宗门”(俗称直沽营门)、位于今大营门的“凝晖门”(俗称梁园营门,即今大营门)、位于今小营门的“厚德门”(俗称小南门)、位于通小稍直口处的“三庆门”(俗称小西营门)、位于今芥园附近的“顺轨门”(俗称西北营门)、位于今校场对河处的“保卫门”、位于今通大觉庵路的“绥丰门”(俗称小北门)、位于今新开河窑洼附近的“翊运门”(俗称堤上门)、位于今北站附近的“建魁门”(俗称东北营门)。
今之“大营门”,泛指河西区南京路和大沽南路交会处及附近地区;“西营门外”泛指南开区北起芥园西道、南至长江道、东起墙子河、西至李家园的地域。“北营门”泛指红桥区河北大街北端与津浦铁路交会处及附近地区,由此又派生出北营门地道、北营门东马路、北营门外大街、营门东等一系列地名。1947年,天津外城号称有15座城门(实际无门,为国民党市政府设军事卡口而得名)———忠孝门、仁爱门、信义门、和平门、建国门、复兴门、中山门、中正门、民族门、民权门、民生门、胜利门、大同门、林森门、力行门。
这些所谓的“门”,现已不复存在,但作为一般地名保留至今的,只有“建国门”(河西区平山道与紫金山路交会处)、“复兴门”(河西区复兴门桥附近)、“中山门”(河东区津塘路和东兴路交会处)、“民权门”(河北区金钟河大街与红星路交会处)、“大同门”(红桥区西于庄后大道与大新街交会处)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1 13:01:02编辑过]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30 发表于: 2003-12-09
天津地名考:水阁、县阁、玉皇阁(作者:谭汝为)
--------------------------------------------------------------------------------
水阁、县阁、玉皇阁
2003年11月26日23:27天津青年报
因受方言影响,一些天津地名存在着特殊的读音,譬如南开区的水阁、县阁、玉皇阁等地名中的“阁”字,都不读gě,而读gǎo。
水阁位于南开区东北部、旧城东门外。水阁大街东起张自忠路,西至东马路,300多米长,是连接城里与海河的重要通道。这条街建于元代,街西段曾名“磨盘街”,清道光年间的《津门保甲图说》就标有这个街名。由于天津老城里没有河渠,也没有甜水井,当时居民每日须出东门到海河去挑水或用独轮车运水。挑水运水的人流必经此路,因而造成道路泥泞难行,给穿过大街的人带来麻烦。1763年,在大街的中段建造了一座过街楼阁,名“观音阁”,因这是在运水道路上建造的“阁”,俗称为“水阁”,而该街就被约定俗成地统称“水阁大街”了。以此派生命名的,还有附近的“水阁楼”、“水阁医院”等。
县阁位于南开区东北部、鼓楼东北,旧仓厫基址。清雍正3年(1725年)天津改卫为州,雍正9年(1731年)朝廷又将天津直隶州升为天津府,附郭置天津县,遂在此地设天津县公署衙门,就是“县阁”。府、县两级公署衙门同在一城之内。由“县阁”又派生出“县阁前街”、“县阁北胡同”、“县阁北实胡同”、“县阁东胡同”等系列街名。
玉皇阁位于南开区老城东北角外,在玉皇阁大街西侧、玉皇阁小学教学楼后,坐西面东,面临海河。始建于明宣德2年(1427年),是我市规模最大的一座道教宫观建筑群,也是天津市区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楼阁。这个建筑群从东到西,原有旗杆、牌楼、山门、前殿、清虚阁、三清殿等,现仅存一座清虚阁。清虚阁是玉皇阁的主体建筑,建于1.35米的砖石台基上,为木结构的二层建筑。上层檐出为木栏杆回廊环抱,地域宽敞,可凭栏远眺。雍正初年在天津任盐官的鲁之裕写的《玉皇阁》诗云:“直在云霄上,蓬瀛望可通;万帆风汇午,一镜水涵空。”写出玉皇阁巍峨高耸,视野开阔,以及海河平如明镜,百舸争流的景象。
昔日在玉皇阁每年举行两项大型的民俗活动,一是在正月初八“祭星”,以祈福求顺;二是在9月初九“攒斗”,以消病免灾。更为热闹的是———明清时期,这里还是天津人重阳登高胜地。后因建筑古朽失修,1956年被拆除,在旧址建成玉皇阁小学。仅存的清虚阁迄今保存完好,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1 13:01:40编辑过]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31 发表于: 2003-12-09
天津地名考:北阁、南阁、铃铛阁(作者:谭汝为)
--------------------------------------------------------------------------------
北阁、南阁、铃铛阁
2003年11月27日22:20天津青年报
天津地名中“阁”不读gě,而读为gǎo的还有红桥区的北阁、南阁和铃铛阁。
红桥地名有“南北二阁”。北阁位于红桥区东南部,在西南城角以北,小伙巷北端,因此地原有一座过街的观音阁而得名。与“北阁”相对的是“南阁”,旧址位于红桥区南部今太平街东端。南阁、北阁的楼阁虽已不复存在,但北阁西街、北阁东街、北阁小学、南阁西街等地名,却隐约指点着两座楼阁的沧桑遗迹。
说到“南阁”,历史上还发生过一个抗击沙俄侵略军的故事。清咸丰八年5月上旬至中旬,奉命赴津议和的大学士桂良等代表清廷分别与俄、美、英、法四国使者,在天津海光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但天津民众对侵略者的仇恨却毫未减退。“5月30日,一群沙俄水兵窜至西北城角南阁一带骚扰,当地居民800余人手执刀枪器械严阵以待,沙俄水兵被吓得狼狈离去。”(《天津大辞典》793页)
铃铛阁位于红桥区南部,在西北城角,铃铛阁大街东端南侧,其原址现为铃铛阁中学。铃铛阁始建于明万历7年(1579年),是稽古寺的藏经阁。主体建筑两层,砖木结构,雕梁画栋,庄严古朴。阁楼顶部屋脊房椽顶端系挂铜铃百余个,清风吹拂,铃声悦耳,距离阁楼二三里的人们都可聆听。天津民间流传俗语:“天津卫三宗宝,鼓楼、炮台、铃铛阁(gǎo)。”在普通市民的口语中,“铃铛阁”大有名气,而“藏经阁”这个正式名称却无人知晓了,民俗甚至把稽古寺及其藏经阁一律统称“铃铛阁”了。清光绪13年(1887年),天津知府在稽古寺内设立稽古书院。光绪20年(1894年),附近木料场失火,殃及铃铛阁,建筑及藏书遭焚毁。光绪27年(1901年),在铃铛阁旧址创建了天津最早的官立中学———普通中学堂,其沿革为今天津三中,现址为铃铛阁中学。
铃铛阁早已焚毁了100多年,但这个名字却长久流传下去,因为由它派生出诸如铃铛阁大街、铃铛阁北胡同、铃铛阁大胡同、铃铛阁西胡同、铃铛阁中学、铃铛阁小学、铃铛阁街道办事处等一系列地名。另外,在红桥区南部如意庵大街和小西关大街之间,原有一条阁(gǎo)外大街,这个“阁”是指供奉观音的过街楼阁。这条街约形成于清道光年间,1995年拆除,建成芥园道。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1 13:02:10编辑过]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32 发表于: 2003-12-09
天津地名考:北大关与西关(作者:谭汝为)
--------------------------------------------------------------------------------
北大关与西关
“关”就是边界的门户:一、指在交通险要或边境出入的地方设置的守卫处所,如关口、关防等;二、指货物出口和入口收税的地方,如海关、关税等。天津市区带“关”字的地名多数都与缴税有关。
北大关,又名“天津钞关”。在明代上税须交“明钞”,就是当时发行的纸币,故收税机构称为“钞关”。北大关就是坐落在城厢北门外,南运河畔浮桥北端的收税关口。《天津通志》载:“清康熙4年(1665年)7月10日,天津钞关由河西务移驻天津,划归天津道兼理。”为了利于天津关税收缴,健全并新建了一系列收税关所,是年,在南运河北岸甘露寺(今河北大街南口西侧)设立了一个规模很大的钞关。《津门杂记》载:“天津钞关,在北门外河北浮桥旁,人称大关,征收水陆出入货物税银。”当时,由南运河进京的漕运船只,必经北大关完税后才可通行。因北大关在所有的收税关口中规模最大,又位于天津城以北地区,故名“北大关”。
到了18世纪,北大关已发展成为天津商贸的中心地区。后作为区片地名的北大关,位于红桥区东南部,河北大街与北门外大街南运河交汇处一带。由“北大关”又派生出南运河北岸“关上”与“关下”这一对地名。“关上”指河北大街南端西侧与南运河北路交汇处一带,属河北大街街道办事处,因地处北大关的上游而得名“关上”;“关下”指河北大街与三条石大街交汇处东南侧一带,属三条石街道办事处,因地处北大关的下游而得名“关下”。现在,关上与关下以河北大街划界,大街东部为关下,大街西部为关上。
西关大街在红桥区南部,为红桥、南开两区的分界路。它是一条古老的街道,传说早在天津设卫建城时就已形成。因与西门连接,且在此处设立收税的关口,故名“西关”。由此又派生出西关外、西关西、西关外大街、西关北街、西关北胡同、西关北里等系列地名。西关外大街西段与小西关大街相连,小西关得名也源自收税关口,因规模逊于西关而命名。小西关也是红桥区的街道办事处之一。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1 13:03:00编辑过]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33 发表于: 2003-12-09
天津地名考:“堤”字街区名(作者:谭汝为)
--------------------------------------------------------------------------------
“堤”字街区名
2003年12月01日23:08天津青年报
海河是天津的母亲河,天津依海河而立,靠海河而兴。城区内还有南运河、北运河、子牙河、卫津河、新开河等流淌在城市的各个方位,构成了都市丰富多彩的水韵,也成就了“九河下梢”的历史美誉。天津河多水多,反映在地名上,就是带“堤”字的街区名称特别多,如“王顶堤”、“围堤道”、“千里堤”、“桃花堤”等。
王顶堤位于南开区西南部,原属西青区,1984年划归南开区。据《天津地名志》载:
“原为一片荒洼,从八里台往西有一条小河(今复康河原迹),河西段南岸有块高地俗称‘小堤子’。明永乐年间有外来移民王某,于小堤子上定居,拾柴为业,逝后,家人遵嘱葬其于堤上,故得名‘王堤’、‘王连堤’、‘王顶堤’。后来李、徐、房、陈、张等姓氏陆续来此落户,开荒务农形成村落,遂以堤名作村名。”
现在,作为区片名的王顶堤,已经发展成为著名的居民住宅区。由“王顶堤”又产生了“王顶堤大街”、“堤南道”、“堤新街”、“堤北里”、“堤中胡同”等系列地名。
围堤道位于河西区中部偏西,是中环线上的一条交通要道,长2740米,建于1952年,因此处原为防洪而建造的围堤,故名。千里堤现为路名,位于红桥区西北部,东北起唐家湾大道,西南至光荣道,长1290米,建于1966年,因原为防洪堤故名。原千里堤,建造于清乾隆年间,堤长2500米,宽约7米,高2.8米,是防子牙河、北运河汛期泛滥,为护卫津城而建造的一条围堤,在当时就属于一项重大的工程了。传说围堤建成后,乾隆亲临视察,望着巨龙长堤说:“金堤千里,吾其赖之!”故名“千里堤”。
桃花堤大道位于红桥区东北隅,西南起丁字沽南大街,西北至桃花园,长约200米,建于1980年。桃花堤在北运河畔,因堤上遍栽桃树而得名。每至仲春,这里桃花烂漫,柳絮翻飞,旖旎春色引来无数游客诗人前来观赏。在这里,康熙、乾隆分别留下了吟咏桃花的诗作。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1 13:03:39编辑过]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34 发表于: 2003-12-09
天津地名考:小关与常关(作者:谭汝为)
--------------------------------------------------------------------------------
小关与常关
2003年12月01日00:36天津青年报
在河北区南部有一条“小关大街”,西北起金钟路,东南至狮子林大街。这个“小关”是个俗称,是与“大关”相对而言的,其正名就是明清时代征税的关卡———“工部关”。
当年这个由工部掌管的税收关卡,位于原北运河和金钟河的交汇处。和北大关(钞关)收纸币不一样,工部关收的是木税。《政俗沿革记》解释曰:“工关木税者,自前明隆庆五年(1571年)设。丈抽之法,按船只大小,以征税课,是为船料之滥觞。”清代沿袭明制,设
置工部关,专收木税船料。
红桥区还有两个以“关”命名的胡同,一是属河北大街街道办事处的“工部关胡同”,传说道光年间清政府工部在此设关收税,民间习称“工部关”,后附近形成里巷,遂以“工部关胡同”命名。二是属西于庄街道办事处的“常关胡同”,1919年之前称小西庄子,后因这条胡同内曾设常关局而更今名。所谓“常关”,就是清朝政府在水陆要道或商品集散地所设置的固定税关。
除了红桥区西于庄这个“常关”之外,河北区和南开区也有以“常关”派生的地名。常关局胡同位于河北区北部,张兴庄大道南段东侧,属铁东路街道办事处。因清末在此地设收税关口,名“常关局”。1937年,此处建房成为聚落,无名。1982年地名普查时始命名为“常关局胡同”,由此又派生出常关局一条至四条。常关街位于南开区东北部,东起东马路,西至官银号菜市街。1876年在此建税收机关———常关,于是,在常关南侧修建的一条东西向街道,就称为“常关街”了。
在南马路与服装街之间,有一条与南门外大街平行的街道,这就是“南关老街”。明永乐2年(1404年),天津筑城设卫,在四座城门建造瓮城(就是围绕在城门外的小城),惟独在南门的瓮城仅设了一座西偏门,经此出城向南,形成了一条偏西的土道,因南门又称“南关”,故称“南关街”。1901年拆城后,于正南方向辟建南门外大街,南关街遂改今名。南关老街中段西侧还有一条南关胡同。但应指出“南关”就指老城的南门,与收税事务无关。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1 13:04:34编辑过]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35 发表于: 2003-12-09
天津地名考:谐音地名趣说(作者:谭汝为)
--------------------------------------------------------------------------------
谐音地名趣说
2003年12月04日00:10天津青年报
天津地名考谐音地名趣说
河北区狮子林大街西段原有一里巷,名叫“施磨厂”。诸君可能认为这是一个“磨床厂”抑或“米面磨房”的名称,其实在清朝末年,此处原为粥场,俗称“施馍场”(就是向难民施舍馍馍的机构),后谐音讹为“施磨厂”。民初粥场关闭,“施磨厂”则演化为里巷名称。1998年,拆除建楼,现名嘉海花园。
再谈和平区几个里巷地名的谐音语意———新华路中段有华卫里,这个“华卫”,其实是法国人华维的谐音汉译。1922年至1924年,法国人华维出资在此建房成巷,供法国领事馆人员居住。河北路南段有林东大楼,1919年建造,因坐落在威灵顿路(今河北路)上,取“灵顿”谐音,命名为“林东大楼”。新华路北段有集翔里,始建于1882年,取“吉祥”谐音命名。西安道西段有义达里,1931年在此建造了12所房屋,十二个为“一打”,故取其谐音命名。马场道南段有繁秀里,1947年由天津海关建成,初名海关大院,1966年改名为“反修里”,1982年以谐音改为“繁秀里”。1983年,南开区在进行地名普查标准化处理时,北马路附近的张家胡同、靳家胡同、三聚里、赵家大院等里巷都属于重名的地名,结果分别谐音改为“璋佳胡同”、“锦佳胡同”、“山菊里”、“兆佳胡同”。通过谐音更名,所含寓意变得祥和———“璋佳胡同”赋予美玉内涵,“锦佳胡同”含锦绣佳丽之意,“山菊里”取山菊傲霜之意,“兆佳胡同”乃吉祥的征兆。
蓟县有“干将庄”,读者诸君揣度其名语意,很可能想到古代宝剑“干将莫邪”或“得力干将”,但其村原名“干酱庄”,系以原住村民以制作干酱为业而得名。1960年谐音求雅,而改称“干将”。蓟县还有个特殊的村名“侯三八”,其实在明代这是三个相邻的村落———“侯家营”、“三家店”、“八蜡庙”。1954年,三村合并,故取三个村名的首字连缀成新村名“侯三八”。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1 13:05:18编辑过]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36 发表于: 2003-12-12
天津地名考:联称地名(作者:谭汝为)
--------------------------------------------------------------------------------
联称地名
2003年12月05日00:33天津青年报
所谓“联称地名”,就是从有联系的两个原生地名中各抽取一个字,缩略合成一个新的地名。如省市名“福建”(福州、建安),“安徽”(安庆、徽州)、武汉(武昌、汉口)等。
天津的联称地名也很多见,如红桥沧德庄,1946年建,因沧州、德州籍的铁路员工在此建房定居而得名;北辰天穆镇,1950年由穆家庄和天齐庙村合并,取二村名的首字命名为“天穆村”,后置镇;津南双林农牧场因东邻双港,北邻柳林而得名;横贯北辰、河北两区的宜白路,东起宜兴埠,西至白庙工业区,取起迄点首字命名;横跨红桥、西青两区的西青道,东起西站前街,西至杨柳青镇,取起迄点首尾字命名;河西宾水道,东端有天津宾馆,西端可通水上公园,故名;河东万东小马路,连通万新庄和东局子,故以两地名的首字为名。河北于粮胡同东起于厂大街,西至粮店后街,故名。和平区西康路中段松乐里,原为松柏新村及乐安别墅,后拆建为住宅楼,遂取今名。
位于路口的商家或楼盘,也有以两条交叉街道的路名缩合为店名或楼盘名的,如天津著名的西餐馆成桂餐厅,原址位于成都道和桂林路交口,故名“成桂”。和平区位于西康路和岳阳道交汇处的康岳大厦,就是从两条路名中各取一字命名的。
里巷也有采用这种联称命名的,仅以和平区里巷为例,沙市道东段福林里,1937年建,取当时福发道(今岳阳道)和林莫克道(今沙市道)两路名中的首字命名;保疆里取包头道首字谐音“保”字,与新疆路第二字组合为今名,含有“保卫祖国疆土”的寓意。再如芷岳里(芷江路与岳阳道交口)、南荣里(南门外大街与荣安大街交口)、云成里(云南路与成都道交口)、多宁里(多伦道与宁夏路交口)河新里(河北路与新华路之间)、兴康里(临近新兴路与西康路)、洛华里(洛阳道与新华路交口)、昆营里(昆明路与营口道交口)、昆岳里(昆明路与岳阳道交口)、成康里(成都道与西康路交口)、同卫里(同安道与卫津路交口)等。沙市道中段有四达里,原里巷东侧称“四维里”,西侧称“达安里”,后各取首字合称“四达里”。
使用这种联称式命名法,简便易行,产生的新地名结构简明、表意明豁,故为人所习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1 13:06:30编辑过]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37 发表于: 2003-12-12
天津地名考:难解地名考辨(作者:谭汝为)
--------------------------------------------------------------------------------
难解地名考辨
2003年12月06日01:12天津青年报
在天津市区,有一些语意隐晦,令人难以确解的里巷命名。例如:和平区南京路与鞍山道交口有两条姊妹胡同———“河干里”与“河清里”。关于它的命名寓意,一般的说法是位于墙子河畔,寓意为“河水干净”、“河水清澈”。其实,“河干”、“河清”源自《诗经·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河干”就是河岸,而绝非“河水干净”。
成都道和南京路交口有“知止里”,始建于1926年,一般人揣度“知止”之意———告诫企图来此盗窃之徒,应知主人的身份权势,立即打消非分之想。其实,“知止”乃取“凡有悖道德之事应知而即止”之意命名,用意主要是自我勉励。重庆道有“生甡(shēn)里”,1937年由中和银号张泽湘建,以其三个儿子名字———炳生、锐生、澜生———的尾字拼合为巷名。山西路西端有仰止坊,建于1927年,其名似乎取自成语“高山仰止”,何其雅也!其实不然,因与“鸭子房”相邻,故取其谐音命为今名。南开区北部有老区片地名———“湾兜”。清朝咸丰九年(1859)僧格林沁在城外建造环城36里长的墙垒,墙外深沟就是墙子河。这条河自今黄河道桥向南至今长江道桥一段,河道弯曲成兜子状,故习称“湾兜”。河西侧一带亦以“湾兜”为名,由此又派生出湾兜中学、湾兜公园等名。
河东区李地大街中段有“地方胡同”,1912年建房成巷,因有王姓地保(俗称“地方”)住此,故名。河北区四马路中段原有里巷“诗经村”,1993年拆除建楼,现名“宇轩里”。该聚落1922年由冯国璋之子在此建房成巷,取冯氏原籍———河北省河间县诗经村———之名为巷名。河间为汉代《诗经》研究大家毛苌的讲学之处,毛苌曾任河间献王博士,故称河间其地为“诗经村”。河北区六马路西南段有“仁仁里”,1913年建房成巷。“仁仁”之名源自《论语·里仁》“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1 13:07:27编辑过]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38 发表于: 2003-12-20
地名命名方法在全国很多是相通的,看看天津地名的命名方法,想想家乡地名,也许多了几分感悟!

天津地名考:“台”“坨”地名(作者:谭汝为)
--------------------------------------------------------------------------------
“台”“坨”地名
2003年12月08日01:35 天津青年报
处于九河下梢的天津,地名多以“台”“坨”做聚落名,如侯台、姚台、王庆坨、西塘坨等,约计有200多个。“台”字地名多位于市区,“坨”字地名多位于城郊。这么多的“台”“坨”地名,字面上似乎与水无关,但实际上却显示出天津地势低洼、人们只能择高台而居的水乡特点。
天津“台”字地名的命名理据有以下四种类型:(一)以方位命名。如西青的东台子、津南的西台、河东的西台大街、南开的南台子、津南的北台等。河东李公楼附近有前台、后台。1928年有人在四面环水的高处搭窝铺、建房,渐成聚落,以方位分别命名为“前台”、“后台”。另外,河东大直沽附近也有前台、中台和后台,并派生出后台胡同、后台西路、后台一号至五号路等街巷地名。(二)以姓氏命名。在全市范围内,王家台、李家台、陈家台、赵家台、刘家台等各有十来个。“姓氏+家+台”的三字地名数量居多,如于家台、沈家台、郭家台、霍家台、阎家台、薛家台、田家台、蔡家台、吴家台、周家台、郝家台、白家台、甘家台、穆家台、黄家台等。另有“姓氏+台”的二字地名,如孙台、姜台、蔡台、武台、侯台、魏台、许台、柳台等。(三)以方位加姓氏命名。如南开东王家台、西王家台,河西北赵家台,河东西孙台、南翟台、东杨台,北辰张家西台等。(四)个性化命名。如宁河芦台镇位于蓟运河南岸,相传战国时就有人定居于高台上,因四周芦苇丛生,故名“芦台”;市区八里台、六里台等也是著名的区片名。这类地名有雅俗之别,典雅的如河东万辛庄的新建台、南开聚宝台、东丽流芳台、北辰喜逢台等。至于红桥碱台子、东丽鸡台子、宝坻老鸦台等就属于比较粗俗的命名了。
以“坨”为名的地名多位于郊县,例如武清王庆坨镇,相传辽金时始成聚落,有名王庆者定居于土坨之上,故名王庆坨。另如宁河东塘坨、西塘坨、田庄坨、洛里坨、前棘坨、后棘坨,静海白公坨,东丽南坨、荒草坨,西青牛家坨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1 13:08:52编辑过]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39 发表于: 2003-12-20
天津地名考:官汛、官沟与官房(作者:谭汝为)
--------------------------------------------------------------------------------
官汛、官沟与官房
2003年12月09日00:27天津青年报
天津地名中有“官”字号地名,如“官汛”、“官沟”、“官房”等,凡带“官”字者皆与官府有关。
天津地名有“老官汛”和“新官汛”。“汛”字通“讯”,所谓“汛地”,就是盘查讯问行人的地方;所谓“官汛”就是“稽查盐运汛地”,具体说,就是政府设置的专门稽查盐业运输事宜的驻军巡逻管界区域。
老官汛位于河北区南部,属光复道街。这里是老城厢沟通河东各地的交通要道,又设置在火车站后,原为清代稽查盐运的汛地,清末裁废。后其地建房成巷,以“老官汛”名之。河北区西南部有盐汛胡同,位于天纬路中段南侧。清光绪年间建房成巷,因该地曾是清代稽查盐运汛地,故名“盐汛胡同”。
新官汛大街位于河东区西北部郭庄子一带,原为通往地道外河东及东郊的要道,1984年并入郭庄子大街。河东区西北部有“新官汛一条”、“新官汛二条”,1914年前后河北盐坨官汛一带居民迁居此处,遂在旧名“官汛”前加一“新”字,命名为“新官汛胡同”。后逐渐形成两条胡同,遂称“新官汛一条”、“新官汛二条”。
和平区官沟大街东起和平路北端,西至南门外大街,此地原为天津城的护城河,1901年填沟筑路,遂以“官沟”命为街名。南开四马路原有街巷名“官房子”,红桥区先春园街道有“官房胡同”和“官房西胡同”,1882年建房成巷,因界内有官房,故名。所谓“官房”就是政府官员建造的房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1 13:10:08编辑过]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40 发表于: 2003-12-20
天津地名考:窝铺、浮房(作者:谭汝为)
--------------------------------------------------------------------------------
窝铺、浮房
2003年12月10日22:58 天津青年报
地名考察是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工作之一,地名往往可以提供重要的证据来证实历史。1939年天津及周边地区发生了一场大水灾,给国计民生造成了巨大灾难。这个史实从“窝铺”、“浮房”等街巷地名中就会得以间接地展现。
人们都知道“窝铺”是指极为简陋的小屋。每逢水旱灾害或兵燹战乱,河北、山东一带的灾民或难民就纷纷背井离乡涌入天津,全家老小住在临时搭建的窝棚里。在天津老地名中直接以“窝棚”为名的颇为多见。例如河西区东楼一带旧地名中,就有南楼窝铺一条至六条、南楼窝铺前街一条至四条、南楼窝铺后街、南楼窝铺胡同、南楼新窝铺等一连串的“窝铺”地名,系1939年大水灾后,大批难民在此搭建窝棚而形成的地名。1984年后全部拆除,旧名遂废。河西谦德庄有义园前窝铺,也是1939年大水灾后难民所搭建,1996年在拓建九龙路工程中拆除,旧名遂废。在南开区的历史地名中,就有中街窝铺、坑沿东窝铺、二合里窝铺、冰窖窝铺、冰窖后窝铺、东窝铺、西窝铺等。
对于“浮房”这个词儿,却难以理解。首先应搞清“浮”是什么意思?《现代汉语词典》释义说:“浮———在表面上的,浮土、浮雕。”据此可推测,“浮房”是建造在表面上的房子,具体说就是说不打桩、不打地基的简易平房。和平区新兴街街道办事处的街巷中就有几处以“浮房”为名的。如南浮房大街在和平区西南部,东北起新兴路,西至卫津化工厂,长450米。此处原为旷野坟地,1939年天津遭遇水灾,灾民在此临时搭建简易房屋,当时此处没有街巷名,人们称之为“浮房”。1947年,因处于大信灯泡厂南面,遂改名“南浮房”。并由此派生出“南浮房一条”至“南浮房四条”、“浮平里”等多个巷名。南开区炮台庄也有巷名“浮房子”,原是水坑荒地,1949年后居民陆续在此搭盖临时简易住房,故名。后大部分房子得以翻盖改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1 13:10:43编辑过]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41 发表于: 2003-12-20
天津地名考:“水沟”(作者:谭汝为)
--------------------------------------------------------------------------------
“水沟”
2003年12月12日21:25 天津青年报
南开区老城里地区有几个以“水沟”命名的街巷。始建于明清两代的排污水沟早已填平,但城市早期的历史风貌,却被这些土得掉渣儿的“水沟”地名折射映现出来。
“大水沟街”,北起西门里大街,南至南马路;清朝年间这里是为老城里向城外排泄污水的水沟。1901年旧城拆除后,水沟被填平修成街道,故以“大水沟”为名。旧时在西门里大街附近也有两条排污水沟,西门里大街以南的是南大水沟,西门里大街以北的是北大水沟。清道光年间填平水沟渐成胡同,仍以“南大水沟”和“北大水沟”命名。旧城区内还有两条排污水沟,后填沟建房形成里巷,就是东南角的“头道沟胡同”和“二道沟胡同”,当年城里这一带的污水就由这些水沟分别排往护城河。和平区的官沟大街就是护城河的旧址,1901年填河筑路,遂以“官沟”命为街名。
红桥区也有几个带“沟”字的街巷地名。“流水沟河沿”西起放生院小马路南端,东折西南至太平街,原为南运河河沿,由于太平街东高西低,雨水经过此地流入南运河,日久渐成排水沟渠,人称“流水沟”。1918年前后,南运河裁弯取直后,此地建房成巷,因临河沿故名。在流水沟河沿附近还有一条“流水沟胡同”。芥园道附近有“南流水沟胡同”,因此地原为一条自北向南流向的水沟,1902年填沟建巷,遂以“南流水沟”为名。西关外大街附近有“沟头胡同”,约于1910年形成,因位于水沟尽头而得名。红桥区金华园大街附近有里巷名“大沟头”,此地原为水沟,1901年填平水沟而建房成巷,习称今名。邻近大沟头还有一条“沟头里胡同”。
金华桥附近有“下市沟胡同”,北起南运河南路,南至侯家后,于清同治年间成巷。这条胡同是居住在南运河沿岸的人们,到估衣街赶集(时称“下市”)的必经之地,沿路又有一条水沟,故名“下市沟胡同”。河北区有“陈家沟子大街”和“陈家沟子中街”。传说元末明初时,陈姓在此挖土烧砖,形成沟渠,俗称“陈家沟子”。清乾隆十年为排泄东郊一带积水,沿陈家沟子开凿17里长的引河,这条人工开凿的河就叫“陈家沟子引河”。清光绪初年,引河淤塞成路,早先分成几个路段分别命名,后统称“陈家沟子大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1 13:11:25编辑过]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42 发表于: 2003-12-20
天津地名考:“菜市” (作者:谭汝为)
--------------------------------------------------------------------------------
“菜市”
2003年12月12日21:46 天津青年报
天津开埠后,城市经济生活也发生了变化,“菜市”的陆续出现就是一个典型。天津最早的菜市,是位于今金汤桥以西、西河沿路一带的“东浮桥菜市”,后发展为吸引周边县镇,辐射华北地区的大型蔬菜批发市场。1954年迁至金钟路,更名为“金钟路菜市场”。现代天津有三大副食商场,就是“大沽路副食综合商场”、“长春道副食综合商场”和“官银号副食商场”。其实这是商场正式的店名,但老百姓嫌它太啰嗦,不习惯这么叫,仍叫“大沽路菜市”、“长春道菜市”、“官银号菜市”。倒退四五十年,人们习称前两家为“英国菜市”和“法国菜市”。
大沽路副食综合商场位于和平区大沽北路与烟台道交口西北侧,前身是“英国菜市”,建于1928年,1932年开业,1956年因驻地大沽路改为今名。长春道副食品综合商场位于和平区长春道与兴安路交口北侧,1920年建成,因当时地处法租界,俗名“法国菜市”,1956年改名为“长春道副食品综合商场”,1985年重建后更名为“天津市副食中心商场”,但人们仍习称之为“长春道菜市”。和平区“菜市街”东起大沽北路,西至兴安路,因路侧是长春道菜市而得名。官银号菜市街位于红桥区东北部,北起北马路,向南分为东西两支,东至葫芦观,西至菜市南,呈“人”字形。20世纪初期摊贩在官银号附近经营鱼虾蔬菜,形成菜市,后建成门脸店堂遂成里巷,初名“菜市街”,后为避重名遂于1982年更名为“官银号菜市街”。
另外,市区每个区都有“菜市”地名。河北区建国道当年在奥地利租界时名为河东大马路,在这条街上曾建有一座规模较大的“奥国菜市”。建国道西侧有“菜市胡同”,始建于1903年,因临近奥国菜市场而得名。早年在今南开区北马路东端西侧有一个菜市,由此而派生出附近的“菜市西胡同”、“菜市南”、“菜市吉祥胡同”等里巷名。河东区李公楼附近原先也有一条人们习称的“菜市大街”,东北起新开路,西南至石墙子大街,但它的真正路名却是“凤林村大街”。红桥区东起北门外大街,西折北至南运河南路,也有一条“菜市胡同”,因重名,1982年更名为“金华巷”。河西区小围堤道东段南侧有“菜市场东胡同”、“菜市场西胡同”。1994年拆除,今名“广新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1 13:12:59编辑过]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43 发表于: 2003-12-20
天津地名考:“盐”字地名(上)(作者:谭汝为)
--------------------------------------------------------------------------------
“盐”字地名(上)
2003年12月15日22:37天津青年报
天津古称斥卤之地,是长芦盐的重要产地。所产之盐“上裕饷需,下应民食,直豫两省一百八十余州皆赖之”。“盐滩”、“盐坨”及与“盐”有关的地名在天津地名中所占比重很大。
例如汉沽区地名总数为823条,而有盐滩名417个,占一多半。市区就有几十条以“盐坨”命名的街巷。所谓“盐坨”,就是露天堆放官盐的场地,早年称为“皇盐厂”。在历史
上河北区曾有两处“盐坨”,早先一处位于北宁公园后门迤北至新开河以东一带,就是“盐坨村”,时称“北坨”。后贮盐的场所迁移到距盐关较近的海河东岸,就是今光复道街道办事处界内的海河东路一带。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天津,侵占了海河,海河东岸的盐坨一部分迁移到挂甲寺,被称为“南坨”;另一部分又迁回盐坨村。
“盐坨村”位于河北区北部,泛指今北宁公园后门迤北至新开河南岸一带,在明清两代此处为贮存贡盐之地。清末渐成村落,不断建房筑舍,后发展成里巷纵横、人口众多的聚落,并出现了以“盐坨”命名的地名群—— “盐坨胡同”、“盐坨东胡同”、“盐坨西胡同”、“盐坨后胡同”、“盐坨东一条”至“盐坨东十二条”、“盐坨西横一条”至“盐坨西横七条”、“盐坨西一条”至“盐坨西十三条”等。1982年地名普查时,以“盐坨村”为主地名,其余加方位与序数形成派生地名系列,总计有37个之多。
横跨新开河,长643.5m的“盐坨桥”,建于1986年,以临近盐坨村得名,是贯通中环线的重要桥梁之一。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1 13:13:24编辑过]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44 发表于: 2003-12-20
天津地名考:“盐”字地名(下)(作者:谭汝为)
--------------------------------------------------------------------------------
“盐”字地名(下)
2003年12月15日23:38天津青年报
系统的盐业管理机构在天津地名中亦有典型的反映。如河北区“盐关厅大街”,北起金家窑大街,南至狮子林大街,此处原为清代水师营故址,1900年改为盐官厅,盐船在此泊岸验税。后来,附近逐渐形成街道,名为“盐官厅大街”,后演变为“盐关厅大街”,并由此又派生出“盐关厅胡同”、“盐关厅东胡同”和“盐关厅西胡同”。
河北区天纬路中段有“盐讯胡同”,就是清代军队专门稽查盐运的驻防之地。河西区黑牛城道附近有“盐务楼”。和平区赤峰道东段北侧有一座建于1926年的国家级近代优秀建筑,就是著名的“盐业银行大楼”。
天津市区还有几条以“盐店”命名的街巷———“盐店街”位于红桥区西沽公园南侧,始建于1673年,因该地原有一盐店而得名。南开区西门内大街南侧有“盐店胡同”,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因巷口东侧有“瑞昌号盐店”而得名。河北区狮子林大街中段南侧有“小盐店”、“小盐店胡同”和“小盐店北胡同”三个里巷名,因清光绪初年附近有一个官办盐店,习称“小盐店”而得名。
至于天津四郊带“盐”字的地名,更为多见,例如北辰区天穆镇北运河东岸有“阎街”,明初为官盐集散地,俗称“盐街”,后盐市废,有阎姓最早来此定居,故名“阎街”。宜兴埠宫后街有“盐巡胡同”,建于清光绪末年,因当年有盐巡长官居此,故名。塘沽区“盐河里”,因系塘沽盐场职工宿舍,且临近海河,故名。另外塘沽区还有“盐业里”、“塘盐公路”等,汉沽区有“小盐河”、“盐王店”等,在此就不一一介绍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1 13:14:12编辑过]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45 发表于: 2003-12-29
天津地名考:与漕粮有关的地名(上)(作者:谭汝为)
--------------------------------------------------------------------------------
与漕粮有关的地名(上)
2003年12月17日00:44天津青年报
天津地名考与漕粮有关的地名(上)
天津自古靠漕运兴市,沿海河和运河多处建有仓廒以囤粮,从而出现了如南仓、北仓,上仓、下仓,东仓、西仓等成对的地名。
“南仓”位于北辰区天穆镇,元初即为百万粮仓,因与“北仓”位置相对,故名“南仓”。“北仓”位于北辰区京津路西侧、北运河东岸,元、明时即为漕运码头和储粮地,清乾隆年间在此建造津邑储备粮仓,与“南仓”同为仓廒,以相对位置得名“北仓”。
“上仓”位于蓟县县城南15.5km,唐代成村,是当时漕运最靠北的一座大型粮仓,以北为上,故名“上仓”。
“下仓”位于蓟县县城南28.5km,唐代成村,是当时上仓南面的一座运粮仓廒所在,以南为下,故名“下仓”。
“东仓”、“西仓”都处于武清区大沙河乡,是相邻的两个村落,皆为元朝时储运漕粮仓廒的旧址。元末仓廒废置,演变为村落,因所处方位,分别名为“东仓”、“西仓”。
“仓廒街”位于红桥区东北部,在东马路西侧,明宣德元年(1426)在此建仓廒储存漕粮,后形成街道,故名“仓廒街”。
“仓门口”是胡同名,处于仓廒大门的位置,故名。“仓门口横胡同”处在仓门口前方,故名。
“军粮城”位于东丽区津塘公路北侧,唐朝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为保证幽蓟地区的军需物资供给,在此建造储运中转军粮的基地,因而命名为“军粮城”。
武清北蔡村乡有村名“粜粮务”,辽代时这里曾是百姓买卖粮食的交易市场,后成为村名。
武清有地名“仓上”,明代在此驻军屯田,建有储粮仓廒,渐成聚落,始名小仓屯,后演化为“仓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1 13:14:38编辑过]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46 发表于: 2003-12-29
天津地名考:与漕粮有关的地名(下)(作者:谭汝为)
--------------------------------------------------------------------------------
与漕粮有关的地名(下)
2003年12月17日21:36天津青年报
武清区大良镇有村名“炒米庄”,辽代此处为辽军炒米之所,就是把生米炒熟,便于行军贮存食用,形成聚落后,以“炒米”为村名。宁河县蓟运河东岸有相邻两村名“前米厂”、“后米厂”,明永乐年间建村,传说燕王扫北时运粮船沉于村边河段,后将打捞上来的军粮在村里晾晒,故村名“晾米厂”。后村一分为二,分别名为“前米厂”、“后米厂”。
明宣德年间在天津城内东北隅建造仓廒,漕粮运抵之后,在入仓前必须平铺于场地通风晾晒,于是仓廒前的大片空地就排上了用场。后仓廒被焚,晾晒场地建房成巷,故以“晒米厂”作为巷名,由此又派生出“晒米厂小马路”、“晒米厂东胡同”等街巷名。
天津市区有两条“粮店街”,一在河北光复道,一在红桥大伙巷。河北“粮店街”位于海河东路北段东侧,北起小口河沿,南至兴隆街,长约600m。原地处旧三岔河口,为漕粮集散地。至清道光年间始,此处粮商聚集,粮店林立,后形成街道,故名“粮店街”。后为便于漕粮的储存转运,改称“粮店前街”和“粮店后街”。红桥“粮店街”东南起肉市口大街,西北至小伙巷,长约300m,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因街内有甄记粮店而得名。
红桥区河北大街南段西侧有“米铺胡同”,始建于1862年前后,因胡同口有一米铺,故名,由此派生出“米铺西胡同”。大伙巷有“穆米厂胡同”,始建于1772年前后,因胡同内有穆姓开设的米厂而得名。鱼市大街附近有“庆泰米铺胡同”,始建于1782年前后,因胡同内有庆泰米铺而得名。
另外,河北区十字街有“粮店北胡同”,河西区柳林有“粮店巷”、东楼有“粮店后平房”等里巷名,在此不一一赘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1 13:15:09编辑过]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47 发表于: 2003-12-29
天津地名考:南市街巷(作者:谭汝为)
--------------------------------------------------------------------------------
南市街巷
2003年12月18日23:56天津青年报
从清末至民初,先后有荣业、东兴等7家房地产公司在南市地区进行开发。值得注意的是:南市地区城建布局和街道命名,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天津早期在地名管理上散漫无序的状态,而是按照统一规划实施街巷命名了。
请看:南市街道一律以“大街”为通名,并形成系列。南北向的———庆善大街、荣业大街、东兴大街、广善大街、平安大街、建物大街、禄安大街等,东西向的街名———荣吉大街、慎益大街、清和大街、华安大街、福安大街、荣安大街、治安大街、陞安大街、保安大街等。
进入20世纪,随着民居建筑的发展,天津市区新建的小街小巷,就不再以“胡同”命名,而改用“里”、“巷”为通名了。
从命名的语义上分析,胡同的命名比较随意、粗俗、口语色彩浓,注重显示地域外在的形象特点;而“里”、“巷”的命名则比较庄重、文雅,书面语色彩浓厚,注重突出内在的社会理想道德的追求。
南市地区新建居民聚落,也形成了一些系列里巷名,如东福巷、东仁巷、东裕巷、东平巷、德平巷、德安巷、德清巷、德明巷、德庆巷等。
南市地区的里巷命名可归纳为五种类型:
(一)以成语箴言命名,例如陞安街三畏里,以《论语》“君子有三畏”句意命名;慎益街福庆里,以“幸福喜庆”意命名等。
(二)以房产公司命名,例如和平路吉庆里以吉庆房产公司命名;建物街庆有西里以庆有房产公司命名等。
(三)以人名命名,例如庆善街宝庆里,由赵宝庆出资建造,以其名命名;广善街惠铭里,以房产主高惠铭之名命名等。
(四)以企业命名,例如荣安街信德里,由信德银号经理仝信权建造,以信德银号名命名;陞安街双合里由双合车厂刘、李二人合资建造,以其厂名命名。
(五)以堂号命名,例如荣安街崇德里由赵家冰窖经理赵炳文出资建造,以其家“崇德堂”命名;荣安街惟善里由陆家出资建造,以其家“惟善堂”命名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1 13:15:47编辑过]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48 发表于: 2003-12-29
天津地名考:军事地名(作者:谭汝为)
--------------------------------------------------------------------------------
军事地名
2003年12月19日21:51天津青年报
天津市区有几个以“营门”命名的地名,如“大营门”、“小营门”、“南营门”、“北营门”、“西营门”、“营门东”等。
这些“营门”当年都是军事防御设施,清咸丰年间,由统兵大臣僧格林沁下令修建天津城防。当时在距城里五六里的地方挖壕筑墙,以增强天津城的军事守卫设施。所筑的围墙,俗称“墙子”,围墙中间设14个“营门”(其中包括东西南北四个营门和十个偏营门);围墙外所挖壕沟就是“墙子河”,原长18km。1970年因修建地铁已填平,现名南京路。
河北鸿顺里附近有“操场下坡”,就是清朝天津驻军训练士兵的操场遗址,在地势上稍微向西倾斜成坡状,故名。红桥芥园大堤到青年路一段,有“教军场大街”,这里是明清两代操练军队的“教军场”遗址。
另外,在天津市区边缘还有几处以“靶”为名的街巷,如河东区的靶村、靶道、靶里等,派生于二十世纪初期英国人设立的打靶场;而南开区的靶道(后称靶大街),还有靶东街等,则派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侵华日军驻津部队的打靶场。
蓟县有“王指挥庄”、“刘总兵庄”,武清有“韩指挥营”,宝坻有“王指挥庄”等以军事长官命名的地名。武清村镇中有“二百户”、“三百户”、“四百户”、“五百户”、“六百户”,一直到“九百户”、“十百户”等名,这是元代政府为了保护漕运安全,而设立在沿河地段的管理机构。
蓟县地名也有“二百户”、“三百户”、“四百户”、“五百户”、“六百户”,一直到“九百户”、“十百户”的村镇名,这些村落形成于辽前鲜质可汗时期,当局以汉俘聚落排列序数得名。二者名同而事异。
武清“南口哨”,在辽运粮河的南岸,历史上曾是为护卫漕粮所设的军事哨所。
宁河东棘坨乡有一村落叫“躲军淀”,传说明永乐年间,一户董姓人家为躲逃兵役迁至此处,故名。
南开区海光寺西的“炮台庄”,是明崇祯12年(1639)为防清兵在城周建造的7座炮台遗址之一。其他6座炮台分设在今天的马家口、三岔口北岸、河北区窑洼南岸、红桥区西沽、邵公庄东和双庙街。壮观的炮台和城里的鼓楼、西北城角的铃铛阁(读gǎo)并称为“天津卫三宗宝”。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1 13:16:35编辑过]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49 发表于: 2003-12-29
话说天津味:人名与地名(作者:谭汝为)
--------------------------------------------------------------------------------
人名与地名
2003年12月23日23:54天津青年报
由名人的姓名(包括姓氏、名字、尊称、官名、职衔等)构成的天津地名最为多见,像“中山路”、“中山公园”、“张自忠路”等。但真正显示天津地方特色的却是“聂公桥”、“严翰林胡同”、“邵公庄”等地名。
南开区八里台“聂公桥”,是直隶提督聂士成1900年抗击八国联军殉职之处;红桥区文昌宫大街附近的“严翰林胡同”,1924年建,因曾任清末翰林院编修、南开大学的创办者
、著名教育家严修(字范孙)住宅在此而得名;红桥区“邵公庄”的“邵公”,传说是清初一位邵姓太监,他受到皇帝的赏赐,在此跑马圈地,故名“邵公庄”。
南开区白堤路“李纯祠堂”是“两江总督”李纯于1913年,在北京购得明朝大宦官刘瑾旧宅,拆运抵达天津,于1923年建成家祠,俗称“李纯祠堂”;和平路“渤海大楼”,1933年由德国洋行买办高星桥投资兴建,建成后由其子高渤海经营管理,故名“渤海大楼”;小白楼著名西餐馆“起士林”,1911年建,由德国人起士林开办,故名。
名人效应在里巷命名上也有典型体现,例如河北区李公祠大街旧时有一座“状元楼”,是清朝末科状元刘春霖所建宅第。城里二道街有“解元里”,所谓“解元”,即旧时科举乡试第一名得主。该里巷原名“裤裆胡同”,鄙俗无聊,住户对此很无奈。清光绪元年(1875),在巷内居住的张彭龄参加科举考试获得乡试第一,街坊四邻十分高兴,在巷口树立一座牌坊,上书“解元里”三个大字。于是,胡同更名获得成功!南马路中段北侧有“林公馆胡同”,清光绪年间建房成巷,因在直隶总督衙门当差的候补道林葆恒居于此而得名。
普通人的姓名成为街巷名的在天津地名中也不少见,如西门里的“周永顺胡同”,周是卖吊炉烧饼的;西南角的“张志尧胡同”,张是教书的穷秀才;至于河北大街的“粉汤刘胡同”、“银罐王胡同”,鼓楼附近的“孙阴阳胡同”,南马路附近的“帽刘胡同”、“茶房刘胡同”、“茶叶王胡同”等地名,其命名的主角不过都是平民百姓。
另如红桥区闸桥南路南段东侧的“王春田胡同”、芥园道北侧的“王老保胡同”、北马路西段北侧的“王木作胡同”、三官庙大街西段附近的“王子乔胡同”、大丰路北段东侧的“张克明胡同”、河北区十字街北段的“赵锡九胡同”、西马路北段西侧的“肖鹤舫胡同”、“肖巨川胡同”、南开区西南角的“张志尧胡同”、“周永顺胡同”等,很明显也是以人名命名的地名。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1 13:18:36编辑过]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