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6523阅读
  • 189回复

[历史地名]天津地名考集萃(整理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75 发表于: 2004-01-27
天津地名考:萨宝石胡同(作者:谭汝为)
--------------------------------------------------------------------------------
萨宝石胡同
2004年01月23日21:40天津青年报
萨宝石胡同东起张自忠路,西至玉皇阁大街,邻近狮子林桥,与望海楼隔河相望,长87m,宽1.5m,沥青混凝土路面,两侧为旧式砖平房。清朝同治年间,俄国商人李特维诺夫在这里开设了顺丰洋行(俗名萨宝石洋行)故名。萨宝石洋行以出口茶叶为主,兼营皮革、土产出口;另外,从俄国进口石油、花布、挂钟等商品。
沙俄时期,茶叶是俄国贵族乃至平民家庭中不可或缺的日常消费品。只有源源不断地从中国进口大批茶叶,才能满足俄国市场的巨大需求。1863年,萨宝石洋行开始在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地大量收购茶叶,并在汉口、九江、天津等地设立了多家茶砖厂。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把茶叶烘干、榨制、加工成茶砖,运到天津集中。由船队经北运河把茶砖等货物运到通州,再雇用骆驼队经张家口驮运至恰克图,最后运销到西伯利亚和欧洲市场。据史料记载:萨宝石洋行在汉口、九江等地每年加工茶砖达2250万斤,每年支出水运、驮运费用白银275万两,加上当时它享有一次子口税的特权,这家洋行每年从茶叶贸易中获取的巨利就可想而知了。
当时沙俄在天津还没有设立租界,也未设领事;因此,萨宝石洋行曾一度代行沙俄领事馆的职能,代理沙俄在天津地区的商务、侨务事宜,从事外交活动。光绪26年(1900年)义和团运动兴起,社会上传说在萨宝石洋行楼上有对付义和团的“炮”。因此,义和团团众闯入萨宝石洋行搜查,捣毁了洋行的文件和财物,并罚款白银万两。消息传来,人心大快。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76 发表于: 2004-01-27
天津地名考:草厂庵、居士林(作者:谭汝为)
--------------------------------------------------------------------------------
草厂庵、居士林
2004年01月24日23:06天津青年报
草厂庵胡同建于1874年,北起草厂庵小学,南至南马路,长220m,宽3m,1977年将土路修成沥青混凝土路面。清初在此建草厂庵观音大士禅林,庵前是个大水坑,清同治13年(1874年)将水坑填平,建房成街,因位于草厂庵附近就名为草厂庵大街,1984年更今名。两侧除有三幢二层小楼外,多为砖平房。
说到“草厂庵”,在二十世纪初年有两桩史实值得大书特书。一、它是天津工业崛起的摇篮;二、这里还是“五四”爱国运动的革命遗址。请看史实——清光绪26年(1901年),李鸿章在北京病死,朝廷任命袁世凯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抵津赴任不久,为振兴天津实业,就命周学熙在草厂庵大街筹办天津工艺总局,这是天津兴办现代工业培养事业人才的开端。更令人瞩目的,在“五四”革命浪潮中,草厂庵大街成为天津爱国学生进行革命活动的集结地之一。1919年9月16日,周恩来、马骏、郭隆真、刘清扬、邓颖超等就在草厂庵一幢两层楼房(即今草厂庵胡同41号)上,举行了“觉悟社”成立大会。今天,这里成为“五四”时期天津学生联合会及觉悟社初期活动旧址。
清修院胡同建于1872年,已有130年历史,东起草厂庵胡同,西至曹家胡同,长130m,宽2.5m,沥青混凝土路面,两侧为旧砖平房宅院。清咸丰年间,因“八大家”之一的天津大盐商李春城在此建造清修院家祠,故名。李春城(1826~1872年)之妻吴氏标榜“乐善好施”,民间因有“善人”称号。李氏在津沽地区广有房地产业,子孙多为官僚。其私家园林名“荣园”,俗称李善人花园,就是今天的人民公园。
1912年以后,李家元气大伤。清修院家祠转租改为“佛教居士林”,建筑面积701m2,为一进式四合院。大门正前方为大雄宝殿,东西两侧为配殿。居士林成为蛰伏津沽的下野政客、军阀、官僚、寓公等诵经礼拜之所。
在中国现代史中,1919年天津觉悟社的成立,1935年施剑翘刺杀孙传芳等,都是著名的史实,而事件发生地“草厂庵”“清修院”等亦随之闻名遐迩。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77 发表于: 2004-01-27
天津地名考:僧王祠·鲍公祠
--------------------------------------------------------------------------------
僧王祠·鲍公祠
2004年01月25日21:20天津青年报
僧王祠胡同位于西门外西关大街附近,是一条东西小巷,东口与从善里沟通,东口至故物场大街,胡同因此处原有僧王祠而得名。僧王祠堂早已湮没不存,故址在今纺织第四配件厂。
所谓“僧王”就是近代著名的历史人物、清统兵大臣僧格林沁(1811~1865年)。咸丰3年(1853年),僧格林沁因剿灭太平天国北伐军有功,晋封亲王。后驻兵镇守天津,在咸水沽、
葛沽一带利用海河水屯垦营田数千亩。在大沽海口和双港等地修筑炮台,在天津外围修建壕沟护墙,以御外侮,就是后来的墙子河和各座营门。1865年僧格林沁在山东镇压农民起义军时战死,1869年,在天津西门外三官庙故址建立了僧格林沁公祠,又名僧王祠。
据《天津通志》记载:光绪10年(1884年),天津地方政府在僧王祠创设“天津官车局”,下辖5个分局,征收南北通道车辆捐税,并专供公差使用的官用马车。光绪24年(1898年),由天津绅士创办的“博济中西义学堂”就设在僧王祠内,请中西教习讲学,首批招生40人。民国时期,在祠堂旧址建立了救济院。解放后,先为自立织布厂,后改为纺织第四配件厂。
鲍公祠胡同位于老城里,北起府署街,南至任家南横胡同,长108m,宽2.6m,沥青混凝土路面,两侧为砖平房,多为明代建筑。因此地原有一座报功祠,被民俗讹传为“鲍公祠”而得名。这个地名使人误以为:这里原是为祭祀姓鲍的某个名人而设立的祠堂。
报功祠是明朝嘉靖33年(1554年),天津百姓为纪念整饬使毛恺所建的生祠。所谓“报功”就是报答功德,所谓“生祠”就是为活着的人建造的祠堂。毛恺,浙江江山人,在天津任地方官三年,为百姓办了许多好事,例如加强文化教育,扭转了当时尚武好斗的民风;在执法时“鞭笞不用”,引导百姓遵守法纪。另外,毛恺为官清正廉明,生活节俭,“自奉俭约,布衣瓦器,饭常蔬菜,衣食必以常禄”,受到天津百姓的由衷爱戴。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78 发表于: 2004-01-27
天津地名考:弓箭胡同·罗底铺胡同
--------------------------------------------------------------------------------
弓箭胡同·罗底铺胡同
2004年01月27日00:55天津青年报
弓箭胡同坐落在老城厢西南角,北起西门内大街,南至小马路,长363m,宽1.5m,巷内多为四合院砖平房,原为土路,1978年改建沥青混凝土路面。弓箭胡同始建于清朝,因胡同北口有前店后厂的弓箭兜囊作坊而得名。
清道光年间出版的《津门保甲图记》就记载了“弓箭胡同”之名。清朝皇族标榜于鞍马得天下,入关后旗人仍把骑马射箭作为子弟习武的必修课。清初,天津西门里设有制售弓箭兜囊的专卖店,就是为了适应这种消费需求的。但这种生意随着弓箭落伍而衰微,也是历史之必然。究其原因,过了戎马关山之时,至天下承平时期,“厩马肥死弓断弦”是大势所趋。其次,八旗子弟多向纨绔发展,弓箭自然被冷落。第三,随着洋人枪炮等新式武器的普遍使用,弓箭终遭淘汰。弓箭已犹此,兜囊何以堪!弓箭兜囊作坊的关张也是时代之必然。
罗底铺胡同,清康熙年间建;北起西门内大街,南至福利巷;长337m,宽2.1m;沥青混凝土路面,两侧为砖平房。乾隆年间,当地居民郑宜昌在那里开设“美庆成罗底铺”,后以“罗底铺”为里巷地名。郑氏是制作罗底的世家。所谓“罗底”就是罗米面用的器具底部的网状物,由蚕丝、铜丝或马尾等编织而成。当年,几乎每个家庭都备有筛米罗面的罗。但后来,这个传统手工行业,因粮食加工走向机械化而逐渐势微。于是,地名中又产生了“机器磨房胡同”等等。
枪炮淘汰了弓箭,磨面机取代了罗,社会在进步,科学在发展,但地名却不因此而改变,它无声却执着地指点着历史沧桑。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79 发表于: 2004-01-30
天津地名考:耳朵眼·石头门坎
--------------------------------------------------------------------------------
耳朵眼·石头门坎
2004年01月27日22:12 天津青年报
天津著名小吃以店铺所在地命名的,有“耳朵眼炸糕”和“石头门坎素包”。
耳朵眼胡同位于北马路和北门外大街交会处附近,南起北马路,北至估衣街,向西可拐入北门外大街,长仅200米,宽不足2米。传说乾隆南巡驻跸天津期间,曾微服逛街,在路经这条既狭小且曲折的小巷时,笑着对侍从说:“这就是耳朵眼儿啊!”于是后人就把“耳朵眼”作为胡同名了。清光绪年间,制作炸糕沿街叫卖的小贩刘万春在北门外大街租了8尺
见方的小屋,挂起“刘记炸糕店”的招牌,后又更名为“增盛成炸糕店”。因炸糕在选料、制作、火候、风味皆属上乘而颇受欢迎,远近顾客慕名前来品尝。天津市井民俗表现在社会语言习尚上,有不拘守传统而追求新异的特点。例如:他们不愿意规规矩矩地称呼“增盛成”之类呆板枯燥的店名,却乐于以位于店铺旁边“耳朵眼儿”这个形象风趣的胡同名去取代它———“二哥,耳朵眼儿那儿的炸糕那是没挑啊!您听我的,多走几步,上那儿买去!就是耳朵眼胡同旁边。”久而久之,正式店名湮没无闻,“耳朵眼”这个民俗绰号却不胫而走。
石头门坎是一条小胡同,东起张自忠路,西至古文化街,位于天后宫斜对过,南与多吉胡同相通。胡同建于1686年,长87米,宽6.1米,沥青混凝土路面。因靠近海河地势低洼,为防汛期河水雨水侵入,在胡同东口砌一长石,形如门坎,故名。这条闻名遐迩的胡同,得益于“石头门坎大素包”的名声。从清代开始,天津有喜吃素食素菜的民俗。如炸素卷圈、炸素藕夹、炸素丸子、素包子等,都是人们喜爱的食品。据说,当年素包店门口也设有一道高出地面防汛挡水的石头门坎。于是,人们就突出了这个独特的建筑特点,称之为“石头门坎”,而“德素园”这个字号却湮没无闻了。1949年,石头门坎素包店迁到鸟市大街。1976年因地震店面受损而停业。1985年古文化街改建落成,“石头门坎素包店”重归故里,在宫南大街再显风姿。不过店门口那道石头门坎已不复存在了。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80 发表于: 2004-01-30
天津地名考:租界公园(作者:谭汝为)
--------------------------------------------------------------------------------
租界公园
2004年01月28日22:33 天津青年报
清咸丰10年(1860),英、法联军入侵天津。光绪26年(1900年)天津沦为半殖民地,被迫开辟九国租界,占地23350.5亩,相当于当时天津城区的7.9倍,是中国设立外国租界最多的城市。英、法、意、日等租界还分别建造了风格各异的公园,如今天和平区的“解放北园”、“中心公园”在解放前就分别被称为“英国公园”、“法国公园”。
天津最早的公园,是英国为纪念维多利亚女王即位50年,于1887年在今天解放北路
与大沽北路之间建造的“维多利亚公园”,俗称“英国公园”。1945年易名“美龄公园”,1949年天津解放后,随东侧街道名解放北路而改为“解放北园”。因临近市政府大楼,又俗称“市府公园”。
位于黄家花园的“复兴公园”,1937年由英租界当局建造,始称“皇后花园”,1945年改今名。市人民体育馆附近的“土山公园”是英租界当局于1937年建造。租界工部局修建大口径下水道,挖土堆积成高约6米的小山,后利用小山地势建成“久布利公园”,习称“土山公园”。1897年,英租界当局在今南京路、开封道、徐州路交会处建造“义路金花园”,1945年改名“平安花园”,1974年因修建南京路将该园拆除。
被花园路环绕的“中心公园”,是历史悠久的街心公园,1917~1922年修建,因地处法国租界,故称“法国公园”,1945年改名中心公园。1906年,日租界当局在今多伦道与山东路之间建造“大和公园”,俗称“日本花园”,1945年改名“胜利公园”,1949年后改为“天津少年宫”,1961年公园拆除,建成“八一礼堂”。
河西区马场道南端有“干部俱乐部”,前身为1925年由英国人建立的“乡谊会”,是专供外国富绅享受的豪华场所。1933年与英国赛马会合并,改称“马场球房”。1951年更名“天津市干部俱乐部”。位于河北区民族路中段东侧的“一宫公园”建于1924年,当时位于意大利租界马可波罗路,后在其旁修建了“意大利回力球场”。1949天津解放后,在回力球场原址建第一工人文化宫。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81 发表于: 2004-01-30
天津地名考:里巷名考(作者:谭汝为)
--------------------------------------------------------------------------------
里巷名考
2004年01月29日23:34 天津青年报
天津的胡同集中在城厢地区以及红桥区、河北区等当年下层百姓聚落。进入20世纪,随着民居建筑的发展,小街小巷就改用“里”“巷”的通名了。从命名的语义上分析,胡同的命名比较随意、粗俗、口语色彩浓,注重显示地域外在的形象特点;而“里巷”的命名则比较庄重、文雅,书面语色彩浓厚,注重突出内在的社会理想道德的追求。里巷命名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以祝吉成语命名—南京路吉利大厦原址的大吉里、大利里取“大吉大利”意命名;治安大街万庆里取“万象更新”的首字和“普天同庆”的尾字命名;陞安大街华荣里以“荣华富贵”意命名。此类里巷还有福厚里(厚德载福)、宁康里(安宁康健)、益德里(益寿厚福)等。
以房产公司命名—开封道先农里以先农房产公司命名;和平路裕德里以裕德房产公司命名;和平路吉庆里以吉庆房产公司命名;建物大街利津巷以利津房产公司命名;建物大街庆有西里以庆有房产公司命名等。
以人名命名—营口道桐寿里由严智桐、严智寿兄弟出资建造,各取名中一字命巷名。庆善大街宝庆里由赵宝庆出资建造,以其名命名。和平路中孝里建成后卖给日本人中户川孝造,将人名缩略为里巷名。此类命名还有惠铭里(高惠铭)、荣兴里(李荣兴)、信昌里(李信昌)、珍明里(金珍明)、庆元里(孙庆元)、清惠里(周清惠)等。
以企业、品牌命名—中山路与金钟路交口的达仁里是达仁堂制药厂的产业,也是达仁学校故址。多伦道中原里是中原公司(今百货大楼)的职工宿舍。荣安街信德里由信德银号经理仝信权建造,以信德银号名命名。陞安大街双合里由双合车厂刘、李二人合资建造,以其厂名命名。
以房主堂号命名—荣安大街崇德里由赵家冰窖经理赵炳文出资建造,以其家“崇德堂”命名;荣安大街惟善里由陆家出资建造,以其家“惟善堂”命名;陞安大街天顺里由交通银行张副经理出资建造,以其家“天顺堂”命名。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82 发表于: 2004-02-02
天津地名考:以长度为地名(作者:谭汝为)
--------------------------------------------------------------------------------
以长度为地名
2004年01月30日23:59 天津青年报
河北区有几条标明空间距离的街巷名,如“九九胡同”、“百米胡同”、“一丈胡同”、“六尺胡同”等。位于兴隆街中段北侧的刘家胡同,长99米、宽1.5米,“文革”时一度改称“正阳胡同”,1982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取胡同之长度,更名为“九九胡同”。于场大街北段的杨家胡同,长100米、宽2米,1982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取胡同之长度,更名为“百米胡同”。位于狮子林大街东端南侧有一条小胡同,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初名“陈家胡同”。1919年修房时,胡同加宽至一丈,又名“一丈胡同”,1982年更名为“晨光胡同”。位 于于场大街中段的小胡同,1927年测绘地图时丈量其宽度为6英尺,故命名为“六尺胡同”。
津南区有几条标明宽度的河,如“八米河”、“十米河”、“四丈河”等。标明长度的地名,还有“十里河”(大港)、“千米桥”(大港)、“千里堤”(红桥)等。不过,“千里堤”的长度只有一千多米,这个“千里”不过是夸张式的泛称罢了。
静海县城关乡有“上三里”和“下三里”两个成对的村名。二村相邻,距离县城都是3里,故名“上三里庄”和“下三里庄”,后简称为今名。蓟县下仓乡有村名“干八里”,宋代成村,因村子有八里长的田地常干涸而得名。
河北区中山路东北段西侧原有一里巷名曰“伊公里”,长202米、宽2.7米。您可别认为这条胡同以“公里”计。此地原为苇坑,1910年湖北提学使齐耀珊建房出租。齐原籍为吉林省伊通县,因名“伊公里”,意即“伊公(对齐耀珊的尊称)建造的里巷”。这个巷名在音节切分上应读为“伊公-里”,如读为“伊-公里”,就闹笑话了!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83 发表于: 2004-02-02
天津地名考:风雨紫竹林(作者:谭汝为)
--------------------------------------------------------------------------------
雨紫竹林
2004年02月02日00:50 天津青年报
“紫竹林”是天津老地名,如“紫竹林租界”、“紫竹林码头”、“紫竹林兵营”等,在天津近代史上和天津民俗风情小说里,都赫赫有名。但“紫竹林”确切的遗址位于何处呢?经考证,当年的“紫竹林”位于今和平区承德道与吉林路交口的东北侧。在清道光年间出版的《津门保甲图说》记载:“紫竹林,故禅林也。附近居人,遂以名村。”可见,紫竹林初为庙宇名,不久派生为聚落名,后为街名、地区名,最终湮没无闻。
相传清康熙初年(1662年),在此地建造了一座供奉观世音的紫竹林庙,正殿三间,两厢有配殿,院内植有竹林。寺庙遗址就位于今承德道原市图书馆附近。嘉庆时期天津诗人梅成栋曾赋诗:“高柳绿围村,村烟接水痕;板桥通古寺,花圃背衡门。”谁曾料想这个幽雅静谧的村落,却成为天津近代史中风狂雨骤战云密布的焦点地带。
紫竹林村北临海河,南临海大道,临近马家口,地处水路要冲、通衢要道,故而被侵略者觊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天津被迫开为通商口岸,英美法三国首先将位于城南的紫竹林村沿河一带划为租界地,时人称之为“紫竹林租界”。不久,三国分别在天津强划租界。此后,租界当局在此大兴土木,筑路建房,设立领事,控制海关,开设洋行,建立学校和医院,修筑码头兵营等。当时,紫竹林名气很大,今张自忠路至营口道一段(即大沽北路),当时称为“紫竹林路”。英租界和法租界先后在紫竹林沿河一带修建了“紫竹林码头”,就是后来的大同道渡口。另外,法租界当局在赤峰道北端建立了一座兵营,即法国营盘,俗称“紫竹林兵营”,就是今天的港务局职工宿舍。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天津,紫竹林庙被毁。后在寺庙旧址建造起一座大楼。不久,义和团天津地区的首领张德成率部攻打紫竹林租界,激战一个月之久。1945年9月,日本侵略军驻天津地区部队的投降仪式也是在紫竹林广场举行的。法国工部局的那座大楼,在抗战胜利后曾为美军陆战队的指挥部,后改为天津市人民图书馆。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84 发表于: 2004-02-04
天津地名考:五大道风情(作者:谭汝为)
--------------------------------------------------------------------------------
五大道风情
2004年02月03日01:24 天津青年报
其实,“五大道”并非一个正式的地名,只是流传甚广的俗称。它坐落在和平区体育馆街,地域范围是马场道以北,成都道以南,西康路以东,马场道和南京路交口以西。五大道位于原先的英租界内。它最吸引人的,就是那些风格各异的欧陆风情小洋楼,使这里成为“万国建筑博览会”。
天津“五大道”驰名海内外,但具体指哪五条道,说法不一。一种说法,指马场道、睦南道、大理道、常德道、重庆道。另一种说法,指马场道、睦南道、大理道、重庆道、成都道。五大道地区,作为天津租界市政园林和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而别具特色———第一,它形成了姿态万千的西式建筑群体景观;第二,建筑的私密性构成了深幽寂静的街市风格;第三,近代许多政客买办、达官显贵居于此,使五大道成为近代名人荟萃之地。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五大道地区原是天津城南一片坑洼塘淀。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散落着一些窝棚式的简陋民居,当时有“二十间房”、“六十间房”、“八十间房”等似是而非的地名,后划为英租界。从1919年至1926年,在这七年间,英租界工部局利用疏浚海河的淤泥填垫洼地修建道路。重庆道于1922年建成,当时名爱丁堡道、剑桥道;1929年,大理道、睦南道、常德道、重庆道、成都道先后建成;但当时却被命名为英国街名———大理道当时叫新加坡路,睦南道当时叫香港道,常德道当时叫科伦坡道,重庆道当时叫爱丁堡道,成都道当时叫伦敦路。
五大道地区的地名有三个特点:一是独立宅邸多,里巷数量少,而名人名楼概以门牌为标识,不另命名,不设匾牌张。二是街巷通名以“里”为主,“胡同”之名在这里已销声匿迹。三是出现了“大楼”、“别墅”、“村”、“坊”一类公寓庄园的通名,如:香港大楼、马场别墅、剑桥大楼、安乐村、育文坊等。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85 发表于: 2004-02-04
天津地名考:水会街巷(作者:谭汝为)
--------------------------------------------------------------------------------
水会街巷
2004年02月04日04:06 天津青年报
旧时天津城衙门、庙宇鳞次栉比,民居、商户参差稠密,因而火灾频仍,如著名的铃铛阁就是被大火焚毁的。因而天津民众十分注意消防工作。“水会”就是天津民间自发组成的义务消防组织,出现于清初,也称“水局”、“会所”。
天津历史上第一家水会是同善救火会,坐落在河北柴家大坟。到了光绪初年,天津水会发展到四十五个大局、三十五个分局,共80处,遍布全市各个居住区。水会章程规定:
遇火警以鸣锣传信,齐奔火场扑救,火熄则以缓锣退出。水会成员的救火行为纯属义务贡献,他们为了保卫乡里,急公好义,舍生忘死,因而受到乡亲们的爱戴。诗人樊彬诗云:“津门好,救火事匆匆,万面传锣趋似鹜,千条机水矫如龙,旗帜望连空。”华长卿诗云:“柴堆火起烈风干,水局传锣指顾间;十万男儿争斗捷,火场同作战场看。”生动展现了天津水会健儿在统一指挥下奔忙灭火的场景。
据报载:2004年1月2日,本市地方史研究者在河北区粮店街发现了清末民初涌泉水局旧址。涌泉水局是早年天津水局中四十五个大局之一。该水局最初为罩棚式建筑,内设摆渡口脚行。民初扩建成两层楼房后,水局成为当地标志性建筑之一。河北区以水会为地名的,有于厂大街中段的天安会所北胡同、天安会所东胡同和天安会所西胡同。“天安会所”就是清光绪初年组建的民间救火组织,旧址为今于厂回民豆腐房。
红桥区的水会地名,有如意庵大街的庚济胡同、吕祖堂北侧场院街的同议会所胡同、复兴路南段西侧的沼济会所胡同等。上述胡同名皆由民间救火组织庚济会所、同议会所、沼济会所而派生。红桥区河北大街街道办事处管界内有关于救火组织“挠钩会所”的系列地名———挠钩会所大街、挠钩会所西街、挠钩会所后街、挠钩会所后胡同、挠钩会所南胡同等。所谓“挠钩”,就是一种长柄的救火工具。南开区老城里拴马桩北胡同附近有一条公善胡同,因巷内有公善救火会得名。河东区新开路附近的天善社大街,也是由救火会派生命名的。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86 发表于: 2004-02-11
天津地名考:掩骨会、抬埋会和白骨塔(作者:谭汝为)
--------------------------------------------------------------------------------
掩骨会、抬埋会和白骨塔
2004年02月05日01:18天津青年报
天津是一座移民城市,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军人及家属是天津高度集中的群体。另外,河北、山东、山西一带的农民,成为天津移民的另一主流。军旅性格中坚忍不拔的
硬性,与移民性格中燕赵慷慨的豪情相结合,形成天津人的性格主调———豪爽直率、爱憎分明、嫉恶如仇、见义勇为、扶弱济贫。
旧时天津城外西南一带旷野,是贫民随意埋葬亡人尸骨的“乱葬岗子”。因用苇席裹尸或用劣质棺木,丧葬简陋,掩埋不深,引来野狗扒席撞棺,争食尸骨,致使枯骨嶙峋,惨不忍睹。清乾隆36年(1771年)天津士绅华龙藻联合志同者,上书主管衙署获准,由官府拨地200余亩,掩埋露骸,并在西关大街成立民间慈善组织——掩骨会,负责葬埋无人收敛的尸体。《津门杂记》载:“掩骨会,在西门外,有义地数处,葬埋异地贫民,每年春秋,并着人各处捡取暴露骨骸,以土掩埋。”今西营门大街东段南侧的掩骨会胡同和掩骨会东胡同,就是当年掩骨会的旧址。另外,在南开炮台庄以西还建立了“南掩骨会”,《津门保甲图》就标出这两个掩骨会的具体位置。红桥区河北大街中段西侧有抬埋会大街,以及抬埋会前胡同和后胡同。所谓“抬埋会”,就是清朝后期民间成立的,专为一些鳏寡孤独者和贫困无靠的人家料理丧事的组织。
在广开四马路东侧曾有一座白骨塔,为收敛掩埋穷人尸骨用。塔为砖木结构,八层八角,高8m余。这座白骨塔建于清乾隆15年(1750年),由时任天津知府的湖北籍人熊绎祖倡导修建。同时发起成立“天泽会”,由商家绅士集资捐款,购置义地,以葬埋穷人尸骨。该塔在民国6年(1917年)被洪水冲毁,后重修。白骨塔四周空旷人稀,后成为刑场。1927年,中共天津地委书记李季达在此英勇就义,时年不足30岁。后百姓逐渐在此建房成巷,逐渐繁荣起来,白骨塔被围在居民居住区之中。1966年,该塔被拆除,建成民宅。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87 发表于: 2004-02-11
天津地名考:广仁堂、育黎堂和育婴堂(作者:谭汝为)
--------------------------------------------------------------------------------
广仁堂、育黎堂和育婴堂
2004年02月06日02:30天津青年报
广仁堂、育黎堂和育婴堂
天津街巷名称中的广仁堂、育黎堂和育婴堂,以及栖流所、济生社等,都是旧时的慈善机构或慈善组织。清光绪年间,河间、天津一带屡遭水旱灾害,流离失所的灾民纷纷流入天津市内。有时沿街乞讨的难民高达数万之众,其中悲苦无告的寡妇和嗷嗷待哺的孤儿尤为凄苦。此情景使天津官府和市民皆甚为忧悯。直隶总督李鸿章倡议建立一个济贫教养的慈
善机构,以收养流落街头衣食无着的孤儿寡母。于是,天津最早的一座教养院——广仁堂,于光绪4年(1878年)在东门外南斜街开办,后移至西门外太平庄(今南开五马路北部西侧)。广仁堂有房屋280余间,内设慈幼所(幼童班)、蒙养所(义塾)、力田所(务农班)、工艺所(做工班)、敬节所(妇女班)、戒烟所(戒毒班)等6个分所,收养孤儿寡妇750名,累计疗治嗜鸦片者2000余人。天津解放后,广仁堂移交于天津市民政局,其宅第为福利院和第一养老院,在该宅院南部建成假肢厂。
南开区南大道西段北侧有东育黎堂胡同和西育黎堂胡同。育黎堂是清康熙年间为收容孤苦贫民所建。《津门杂记》载:“育黎堂,即养病堂,在西门外,收养老年男妇及病废残疾等人。”1915年,育黎堂改名为教养院,后改名为游民收容所、救济院。1949年5月与广仁堂合并,改称天津市生产教养院。
河北区西部有一条育婴路,东南起志成道,西北至南口西路。此外还有一条育婴前街,一所育婴里小学,都由育婴堂派生得名。清乾隆59年(1794年)天津遭大洪灾,许多婴儿被弃置路旁。当时的一位社会慈善家、原任广东通判后退职回津的周南樵先生,把一些弃婴抱回家中收养,但耗尽家财也无法维持。其好友长芦盐司使嵇承志将此情况禀报长芦巡盐御使徵瑞,徵瑞奏请乾隆皇帝批准,在水阁大街和袜子胡同之间设立一所可收纳二三百名弃婴的育婴堂,命名为长芦育婴堂。1907年迁址于河北新开河。1950年天津市政府接管了育婴堂,更名为市立育幼院。
红桥区南头窑街有栖流所胡同,北起如意庵大街,南至西关大街西段,中与沟头胡同相交。所谓“栖流所”,就是旧时收容无处栖身的乞丐的处所。南开区东南角有一条济生社胡同,清光绪年间成巷,因巷内有慈善组织济生社而得名。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88 发表于: 2004-02-11
天津地名考:会馆(作者:谭汝为)
--------------------------------------------------------------------------------
会馆
2004年02月06日23:28天津青年报
在规模和气派上可与广东会馆相媲美的,是位于河北区西南部的安徽会馆,原址在今河北区三马路南口天津乳胶厂,始建于清光绪34年(1908),由当时直隶总督杨士骧、军阀袁大化、实业家周学熙发起修建。因场地宽敞,交通便利,“五四”时期,这里成为群众集会、募捐、演出的重要场地。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天津各界联合召开的追悼孙中山先生大会就在安徽会馆举行。
河北区老地名中有安徽会馆后街。坐落在河北区的还有云贵会馆和中州会馆。云贵会馆,由直隶总督陈夔龙创建于清宣统3年(1911年),旧址现为宇纬路五马路河北区科协。中州会馆由河南籍人士创建,地址在今河北区中山路,今为部队驻地。
清代中叶,实力雄厚的晋商分别在海河东岸的粮店后街、南运河畔的估衣街(今北门东中学)分别建立了两家山西会馆。粮店后街山西会馆是从事烟草业的晋商聚会议事之所,估衣街山西会馆是从事杂货业的晋商聚会议事之所。山东会馆设立于1933年,旧址在今大沽南路365号,有商店会员300余家,个人会员4000余人,在各省会馆中人数最多。山东济宁同乡会曾于清同治4年(1865年),在肉市口附近建立了济宁会馆。
坐落在红桥区的,还有浙江会馆、江苏会馆、江西会馆和怀庆会馆等。康熙七年(1668),浙江旅津同乡将已废的明代镇仓关帝庙改建为浙江乡祠。清光绪年间(约1882年)重修后改称浙江会馆。1893年在会馆西侧建房成巷,以浙江会馆西箭道为巷名。江苏会馆位于东门里,南起仓厫街,向北转东至小药王庙北,建于清光绪年间(约1892年)。后附近形成里巷,遂以江苏会馆为巷名。
江西会馆亦称豫章会馆,清乾隆18年(1753年)建立,地址在北门外估衣街万寿宫内,由江西瓷帮商人为主兴建。解放后改为小学,后成为北门东中学的业校和校办工厂。怀庆会馆在红桥区小伙巷与曲店街交口东侧,清同治7年(1868年)由河南怀庆府(今河南省沁阳县)药材商人所建。传说霍元甲曾在此做工,后因商业萧条,会馆作用逐渐消失,1956年拆除建成民居。
天津最后一次举行城隍庙会是在民国9年(1920年)。新中国成立后,城隍崇拜逐渐失去传承。原城隍庙旧址已改建为西北角小学,后又并入今中营小学。2003年,随着老城厢地区的改造,城隍庙的最后一座大殿也被拆除,城隍崇拜的历史痕迹全部消失。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89 发表于: 2004-02-11
天津地名考:闽粤会馆与广东会馆(作者:谭汝为)
--------------------------------------------------------------------------------
闽粤会馆与广东会馆
2004年02月09日00:31天津青年报
旧时,天津有不少会馆,其性质与坐落在北京的会馆大不相同。北京各会馆的主要功能是接待赴京赶考的各地生员,而天津会馆偏重于商业性能,具体说来,是客居天津的商界人士为联络感情、协调关系、议定策略、维护权益,也为解决诸如存放货物、临时住宿等实际问题设立的馆舍,与同乡会性质类似。天津从元代以来就是漕运的枢纽,每年夏秋两季漕船、商船集中停泊于三岔河口一带,将江浙闽粤的蔗糖、茶叶、布匹、绸缎、纸张、柑橘、鱼翅等源源运抵津门;然后再将北方的药材、杂粮、豆类、核桃、山货等运往江南。各地商贾
云集,外地货栈林立。近代史上,外地人在天津曾陆续建立起二十余家会馆。
天津最早出现的会馆是闽粤会馆。早在300年前,由广东、福建、潮州商家组成的商船队就驶入天津经商,人称“广东帮”、“潮州帮”和“福建帮”。他们分别建立了类似同乡会的组织:广东帮名为“常丰盛公所”,潮州帮名为“万世盛公所”,福建帮名为“苏万利公所”。由于地域接近、语言相通,三方同乡帮会于清乾隆4年(1739年)联合建立了闽粤会馆。地址即今天位于北马路的二中心医院。该会馆前门开在北马路,后门开在南运河畔的针市街。在财务管理上采取三帮轮流值年制度。后因内部发生经济纠纷而分裂,会址改为民居。1953年拆建为第二中心医院。
位于旧城鼓楼南的广东会馆,是天津至今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清代会馆建筑。清光绪29年(1903),时任奉天巡抚、天津海关道的广东人唐绍仪等人,为了巩固发展广帮势力,倡议集资重新修建了富于岭南特色的广东会馆。其主要建筑是戏楼,门前悬挂“岭渤凝和”的巨大匾额,所谓“岭渤”是岭南与渤海的缩略。其建筑风格体现出南北文化相融相生的特色。这座可容纳七八百人的室内剧场,是国内保存至今最大的一座古典剧场。1912年孙中山先生赴京途经天津,曾在此演讲。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杨小楼等都曾在这座戏楼上演出。1962年,广东会馆被批准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市政府对该馆加以整修,使之焕然一新。1986年天津戏剧博物馆设于馆内。广东会馆已成为了解和欣赏我国戏剧艺术和展示中国戏剧文化的窗口。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90 发表于: 2004-02-11
天津地名考:“水业”地名(作者:谭汝为)
--------------------------------------------------------------------------------
“水业”地名
2004年02月10日01:02天津青年报
天津地区以“井”为名的聚落为数不少,但都在距离市中心较远的地方,例如洋井胡同(河北)、小井子胡同(北辰)、甜水井(大港)、满井子(静海)、东洋井(北辰)、姜家井(西青)、沙井子(大港)、水井村(塘沽)等等。
老城里没河没井,居民须出北门或东门到海河挑水,在北大关附近和东门外,各有一个挑水口。东门外的水阁大街建于元代,就是挑水人群的必经之路。后在这条街上建了一座过街楼阁,供奉观音菩萨。因是运水路上建的“阁”,故称“水阁”。另外,在南运河流经红桥区的地域,有两条“挑水胡同”。一条北起铃铛阁大街西段,南至永明寺大街;另一条南起南运河北路,北至同丰茶局东胡同。因当地居民到南运河挑水必经此处,故名。后者因重名,1982年更名为“担水胡同”。
老天津卫有一句俏皮话:“挑水的看大河——净是钱啦!”说的就是以供水为业的人。随着人口增加和城市规模扩大,天津出现了以挑水出卖为生的行业——水铺。后运水到户的工具逐步变化:从最初的一根扁担俩水桶,变为独轮车、双轮车;后又从人力车变为牲畜拉木制水箱车;有的水铺还增添了供应开水的业务。天津民俗歇后语“水铺的锅盖——两拿着”就道出了当年水铺炉灶烧锯末用大铁锅烧水的情状。仅在红桥、南开两区就保存了不少以“水铺”命名的巷名,例如水铺胡同、谢家水铺胡同、张家水铺胡同、杨家水铺前胡同、郭家水铺胡同、单家水铺胡同等。
自来水进入天津始于1898年。英商仁记洋行于是年开办了天津第一家自来水公司,水厂设在巴克斯道(今保定道)和达文波道(今建设路)拐角处。从宝顺道(今太原道)东口由海河取水,后改为凿深井取水,在洛阳道和潼关道分别设立了两家分厂。但供水范围只限于英、法租界。1904年由英商瑞记洋行创办、中外合资成立了济安自来水公司,水厂设在南运河南岸的芥园。在城厢西北角建起一座水塔,成为当时天津的制高点。后各家水商逐渐将大河挑水改为经营自来水。这家济安自来水公司,在天津经营了将近半个世纪,始终居于自来水供应之首。1948年,仅济安自来水公司下属的水铺达620余家之多。南开区西马路北段东侧有一条名叫“自来水后”的胡同,因位于济安自来水公司后身而得名。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91 发表于: 2004-02-11
天津地名考:斜街岔道-寺前庙后(作者:谭汝为)
--------------------------------------------------------------------------------
斜街岔道-寺前庙后
2004年02月10日23:52天津青年报
在天津市区,除了老城里周围的道路及其延伸线路之外,您几乎找不到一条正南正北的大道。究其原因,一是地处九河下梢,河道不曲水不流,老城之外的建筑及街道皆沿河修建,因而弯路斜街比比皆是;二是当初九国租界各行其是,各修自家路,休管他人行。因而天津多数街道呈七扭八歪状。等到最后不得不把相邻之路连缀为一时,才发现居然出现了这么多的岔道!简直是数不清的斜街岔道。
天津街道通名,普遍采用南北向以“路”、东西向以“道”命名。但这只是规范初衷抑或大体而言,实际上并不是那么回事——您看:两条原本平行的路,最后居然交叉成路口;沿着某条街向前走,却走到相反的方向去。因而天津的丁字路口、五岔路口,乃至六岔、七岔路口相当多。例如九十中学、天河医院附近地区,贵州路和西康路两条路竟然交叉,在其交汇处又与常德道、大理道相交,形成六岔路口;佟楼附近,围堤道与马场道两条道也竟然交叉,在其交汇处附近又与吴家窑大街、平山北道、宾馆路相交,也形成了六岔路口;音乐厅、凯旋门大厦附近地区,南京路分别与浙江路、徐州道、江西路、合肥道、南昌道、马场道、建设路等七条道路相交叉,这里简直成了盘陀路,布下了八卦阵。
但凡土生土长的天津娃娃,几乎都缺乏严密的方向感。在表示方向概念时,他们习惯用“前后左右”,不用“东西南北”。表现在天津地名上,就是带“前、后”方位词的街巷名特别多,主要体现在“对称地名”上。所谓“对称地名”就是在原生地名的基础上产生与之配对的新地名。例如和平区的前明德里-后明德里;河北区的前王家胡同-后王家胡同;河西区的前大道-后大道、前尖山-后尖山、前庄大街-后庄大街;河东区的前街-后街、前五段-后五段;红桥区的前河沿-后河沿、双庙前街-双庙后街、荣华前里-荣华后里、礼堂前胡同-礼堂后胡同、土地庙前胡同-土地庙后胡同等。您甭管这成对街巷的朝向,以“前”、“后”命名,表意明确又干脆利索!
另一类型就是派生地名,例如红桥区有两个居委会都叫“寺前”,一个在春德街,另一个在西沽。另如红桥区的黄姑庵前、龙王庙前,白寺后、会所后、民丰后、药王庙后、如意庵后、胡家大楼后、黄家大墙后等。原生地名实体建筑的方位原本就不够端正,再细分派生地名的东西南北,也是瞎掰,干脆以实体建筑的大门为视角基点,以坐落或前或后来划分吧。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92 发表于: 2004-02-22
天津地名考:“家”字街巷(作者:谭汝为)
--------------------------------------------------------------------------------
“家”字街巷
2004年02月11日23:48天津青年报
老天津卫带“家”字的街巷地名特别多,如胡同、街巷,乃至楼、院、房子、大墙、门、栅栏等民居建筑类通名之前,总喜欢挂上“张家”或“李家”的专名。例如“胡同”——范家胡同、项家胡同、老谭家胡同;“里巷”——马家巷、毛家巷;“楼”——白家大楼、屈家小楼、佟家楼;“大院”——班家大院、柴家大院;“房子”——宁家房子、凌家小房子;“大墙”——卞家大墙、黄家大墙;“门”——华家大门、金家后门;“栅栏”——沈家栅栏等。
此类地名还有以园林、桥、堤、渡口、码头、场、口、台、弯、沽、嘴、沟、河沿等经过改造的自然物作通名的。例如“园”——吴家园、孟家园子、黄家花园;“菜园”——冯家菜园、张家菜园;“树林”——孟家树林、张家树林;“桥”名——丁家桥、崔家大桥;“堤”——姜家河堤;“渡口”——宣家渡口;“码头”——万家码头、崔家码头、魏家码头;“场”——华家场、赵家场、曹家大场、姚家下场;“口”——唐家口、王家口;“台”——姚家台、姜家台、李家高台;“湾”——唐家湾;“沽”——贾家沽;“嘴”——梁家嘴、霍家嘴、吴家嘴;“沟”——陈家沟、杨家沟头;“河沿”——刘家河沿胡同等。
另外,派生地名中也有不少带“家”字的例证。例如:“店铺”——丁家店胡同、韩家店胡同、杨家豆腐房胡同、陈家杂货铺胡同、魏家布店胡同、张家米铺胡同、唐家面铺胡同、郭家素铺胡同、曹家药铺胡同;“水铺”——谢家水铺胡同、郭家水铺胡同;“作坊”——冯家糖房胡同、李家碾房胡同、刘家粉房胡同;“柴厂”——尚家柴厂胡同;“砖窑”——吴家窑大街、金家窑大街;“祠堂”——张家祠堂胡同;“冰窖”——徐家冰窖大街等。带“家”字的派生老地名中,也有一些粗俗鄙陋的名字,如徐家坟地胡同、黄家坟大街、黄家粪场胡同等。
总之,这类地名的姓氏,多为最早在此定居的某一家族,既有达官巨贾,也有平头百姓。至于地名中标明职业的家族,却清一色都是市井商贩或民间工匠。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93 发表于: 2004-02-22
天津地名考:“树”名村巷(作者:谭汝为)
--------------------------------------------------------------------------------
树”名村巷
2004年02月12日23:28天津青年报
天津以树林、树木为名的村巷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位于河北区南部的“小树林”。清末,此地有一片繁茂的树林,后建成居民区,人称“小树林”。小树林大街、小树林胡同皆由其派生。另如西青道附近的张家树林大街、北运河东岸的孟家树林大街、旱桥附近的北竹林大街、大沽南路的柳林路、挂甲寺附近的丛林胡同、贵阳路的植林里等。
以“大树”为名的地名,有大树胡同、大树李胡同、北大树胡同、大树赵家胡同、贾家大树胡同等。另有村落名十棵树、双杨树、双树乡、四棵树等,里巷名有四棵树胡同等,都是以大树作为标志物来命名聚落的。
以具体树种为名的村巷,“松”、“柳”、“桃”数量为多。“松”居首位,例如松树里、松树胡同、松树庄等。以“松”字打头的地名还有松江路、松乐里、松茂里、松月村、松柏巷、松杉路、松盛里、松筠里、松风里、松林里、松善里、松寿里、松涛里、松阳里、松竹里、松楠楼、松青胡同、松盛胡同等。
“柳”仅次于“松”排名第二,例如柳树峪、柳树洼、柳庄、柳滩、南柳木、北柳子、双柳村、柳林路、沙柳路、柳园里、柳河里、柳江里、柳琴胡同、柳莺胡同、柳安新村等。排名第三的是“桃”,例如桃花口、桃花堤、桃花园、桃园、桃园洞、桃源沽、桃李园、桃花寺、桃江里、桃园村、桃林胡同、桃源胡同等。
“槐”、“杨”、“桑”等也占一定数量,如槐树庄、槐兴里、十槐村、三槐里、树槐里、槐树胡同、北槐树胡同、槐树根胡同;绿杨村、东杨台、白杨树村、杨树胡同;东桑园村、后桑园村、桑园等。其他树种为名的村巷较为少见,例如椿树里、黑枣树泉、椴树峪、栗树沟、榆林路、梨园头、杏花村、樱春里、翠柏村、红杉巷、核桃园等。
带“荫”字的地名虽不直接属于树木,但又与树木密不可分,如林荫村、林荫胡同、竹荫里、林荫里、绿荫里、园荫道、清荫里、桐荫里等。如此之多青翠盎然的树木村巷名,昭示出天津人浓厚的环保意识,以及美化绿化聚落家园的历史追求。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94 发表于: 2004-02-22
天津地名考:驴市·马集(作者:谭汝为)
--------------------------------------------------------------------------------
驴市·马集
2004年02月16日00:56天津青年报
直至上个世纪中期,天津还没有现代意义的公共交通,那时官绅富商外出的交通方式仍为骑马;而普通人、小商户外出的交通方式却是骑驴——这种交通方式的历史沧桑,从老地名“驴市”、“马集”中可宛然再现。
市民外出到驴市去租驴,当时叫“驴脚”。旧时东北角、马家口、西头驴市口都设有租驴业务。养驴者多为郊县农户,他们牵着配有鞍辔的毛驴,站在道边招揽客人。一旦谈好价钱,有人租乘则牵驴出发,显然为乡村的交通方式。今通往北辰区的红桥北大街,由桃林胡同至盐店街一段,原名“驴市街”;今红桥区西弯大街附近原有老街名“驴市口”,有老巷名“驴市口后河沿”。这几个“驴市”街巷名,为这种早已消逝的交通方式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旧时公署衙门和豪门府第的大门口都设有上马石,供马夫侍奉主人上下马用。天津老地名马道胡同、拴马桩胡同、马棚胡同、马号胡同以及马集胡同等,就无声地显示出当年“车如流水马如龙”的热闹场面。“马道胡同”位于南马路西段北侧,原为天津旧城的登城马道,就是傍着城墙修建的慢坡状登城的必经之路。天津每座城门、城角的两侧都各有一条马道,可骑马登城。1901年,天津城垣拆除后,在南门西侧马道旧址建房成巷,故名。“拴马桩胡同”在东门内大街北侧,旧时为埋有木桩的空旷场地,为赴县署办公人员拴系马匹之用,后建房成巷,故名。“马棚胡同”西起东马路,东至南斜街,因此处原置有拴马席棚,为客商歇马之处。红桥区校军场大街附近的“马号胡同”,此处在清末曾为清军养马场,故名。
既然马匹是重要的交通工具,马、驴、骡的交易自然兴盛。津南咸水沽双港附近有村名“北马集”、“南马集”,旧时为马匹交易场所。南开三马路北段有“马集胡同”,原为城南低洼荒地,1890年形成骡马集市,1926年建房成巷,故以马集为名。河北货场大街中段有“马集前胡同”,清光绪年间此地曾有骡马集市,胡同建在马集之前,故名。河北于厂大街中段也有“马集胡同”,清光绪年间为骡马集市,后建房成巷,1982年因重名改为“马市胡同”。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95 发表于: 2004-02-22
天津地名考:轿房、车厂与脚行(作者:谭汝为)
--------------------------------------------------------------------------------
轿房、车厂与脚行
2004年02月16日22:20天津青年报
轿子是明清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那时,高官出行须乘专用的八抬大轿,设有专业的轿夫队伍,鸣锣开道,左右侍奉,衙役护卫,威风八面。老百姓从轿子和护卫的规格和规模,就可判断乘轿官员的级别。普通老百姓婚丧嫁娶用轿,则须到轿房租赁。红桥区先春园大街中段有“轿房胡同”1863年建房成巷,因巷内有张姓轿房而得名。
19世纪80年代,从日本传入的人力车出现在天津街巷,当时南方称之为“黄包车”,北方人则称“东洋车”。20世纪初期,人力车改用橡胶轮胎,天津人又称之为“胶皮”。人力车可以在狭窄的街巷中灵活穿行,一时成为中下等社会使用的重要交通工具。就像《骆驼祥子》里刘四爷开的仁和车厂一样,天津也出现了多家车厂。当时上流社会追求洋化,权贵富绅出行多乘坐西洋式马车,热衷于用巨资购置私人“轿车”和拉车的洋马,在天津也出现了专门经营西洋马车租赁业务的店铺。与轿车、人力车租赁等有关的老地名,有和平区马场道桃林村的“车房大院”、河东大直沽后街的“车厂胡同”、石墙子大街的“大车胡同”以及河北锦衣卫桥大街的“福记车厂胡同”、货场大街的“小车胡同”等。
老地名中称为“脚行胡同”的,至少有两处,一在河北大街,一在中山路。1982年,前者更名为新胜利胡同,后者更名为自强胡同。原“脚行胡同”最初的居民,就是被封建把头剥削的搬运工人。“脚行”是旧时天津城区搬运业的地段性垄断组织。清康熙54年(1715年)天津建立了最早的私人“脚行”——同善首局。它原是一个“水会”,主要工作是救火,兼做搬运零活,后逐渐演变为脚行。天津早期脚行主要集中在三岔口、针市街、海河码头和盐坨地区等。清朝初年,天津县衙在城厢的四座城门成立“四口脚行”,就是官办脚行。后来脚行的把头们勾结官府,分界把持,形成封建割据的把头制度,大把头多为恶霸,残酷盘剥搬运工人,欺压百姓。至新中国成立前,全市有脚行227处,大小脚行头目3000余人。解放后,人民政府组织了反把头斗争,彻底摧毁了历时200多年的封建脚行制度。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96 发表于: 2004-02-22
天津地名考:地名的新陈代谢(作者:谭汝为)
--------------------------------------------------------------------------------
地名的新陈代谢
2004年02月17日22:44天津青年报
许多街巷名称,其命名的历史理据早已脱落,例如针市街早已不卖针,当铺胡同也找不到当铺,驴市口也见不着驴了,但旧名称一直这么叫着,您想随便给它改个名,可能行不通。因为街巷的名字本身,就是地域文化和历史民俗的形象反映,林林总总的街巷名为今天的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历史文化考察,提供了大量的、鲜活的证据。例如西关大街和故物场大街交会处有一个胡同叫“烈女祠”,地铁西北角站西部有“贞女大街”和“贞女胡同”。这些以“贞节烈女”命名的胡同,自然蕴含着悲哀的故事,为后世提供了封建伦理桎梏下社会道德习尚的活化石。
天津地图年年在变,甚至一年两变,可仍然显得滞后。据报载:2000年,天津市新命名的地名222条,更名的92条,注销的456条。河北区东菜园居民区,经平房改造变成了花园式住宅楼。于是东菜园变成了“泰康花园”,取富泰安康之意。再如河东区郭庄子大街和李家台大街拓宽改造后,起名为“新兆路”,蕴含着新世纪有佳兆的寓意。另外,随着平房改造的次第展开,许多狭窄破旧的胡同里巷变成了广厦公寓,例如河北区小树林街的柴家大院、白衣庵巷、行善胡同、胜兴斋胡同等平房区,均不复存在,如今已变成拔地而起的“盛海公寓”;南开区的贡院胡同、冰窖胡同等平房区也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华丽雍容的“新安花园”。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一些老地名被注销,诞生了许多新地名。据报载:2003年全市办理命名、更名、注销地名635条,其中,注销老地名302条,新命名地名278条。和平区南市和劝业场、河东区唐家口、河北区鸿顺里、红桥区芥园道等地区一批老平房、小胡同已从地图上消失。
老地名比较通俗,有的甚至土得掉渣儿;新地名追求典雅新异,却显示出“西化”的倾向。地名的新陈代谢,也令人产生一丝忧虑,用冯骥才先生的话说:“现在不少商店的名字、城市建筑都在不自觉地‘西化’,把一个个的城市老街道,不仅是名字,连里面的历史、情感都丢掉了。”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97 发表于: 2004-02-22
天津地名考:街名与官署(作者:谭汝为)
--------------------------------------------------------------------------------
街名与官署
2004年02月18日22:52天津青年报
在老城里地区,以明清官署派生的街名很多,如“道署”、“府署”、“县署”、“镇署”、“运署”等。道署东箭道在东门内大街北侧,长233米,1911年成巷,因是天津旧道署衙门东侧的箭道而得名。所谓“道署”就是总督河道都察院公署的简称。府署街东起北门内大街,西至西马路,长794米,因清雍正9年(1731年)设天津府衙门(今城厢礼堂)于此而得名。旧县署后街东起晒米厂小马路,西至东门内大刘胡同,长158米。清光绪六年(1880)建房成巷,因位于天津旧县署遗址的后面,故名。县阁前街东起仓门口,西至运署西街,长70米。
清雍正9年(1731年)天津升州为府,辖天津、静海、青县、南皮、盐山、庆云和沧州六县一州。天津县是天津府下辖的“附郭县”,天津县衙门就设在鼓楼东北,旧仓廒基址,并建有过街阁,习称县阁。1912年拆阁建起民居成街,遂以县阁为街名。西门内大街北侧有镇署西箭道-镇署实胡同-镇署大墙胡同等里巷,所谓“镇署”,就是明代设置的“天津镇总兵官公署”的简称,又称镇台衙门。运署西街东起县阁前街,西至北门内大街,长160米,因长芦盐运使公署(简称运署)于此而得名。长芦盐运使的主要职能是对盐业产运销事务进行管辖和控制。
城厢西北角一带,有以“中营”、“右营”、“城守营”等为专名的系列街巷,如中营东箭道-中营东胡同-中营后胡同,右营前-右营后-右营东箭道-右营西箭道,城守营后-城守营西箭道等。这里的“中营”、“右营”、“城守营”,分别是中营守备署、右营守备署、城守营都司署的简称。城厢东北角一带,有以“河营”为专名的系列街巷,如河营前胡同-河营后胡同-河营西箭道等。所谓“河营”,就是天津河营守备公署的简称,负责城厢附近河流水域的防务、治安、交通等职能。
户部街西起北门内大街,东至乡祠东街,长336米,因明代“户部分司衙署”设于此而得名。户部是明代中央机构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财政等要务。明宣德10年(1435年),朝廷在天津卫城设户部分司,派户部主事一员监督、管理漕运税收及仓储收放事宜。经司胡同建于清道光年间,北起仓廒街,南至东门内大街,长233米,因系明代经司衙门所在地而命名,所谓“经司”是“天津府经历司公署”的简称,明永乐年间设,主要管理内河漕运事项。明清两代先后在老城里设置了大小衙署近50个,这些衙门公署早已泯没,但仍有一部分以其命名的街巷却保存了下来。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98 发表于: 2004-02-22
天津地名考:唐家口·大伙巷(作者:谭汝为)
--------------------------------------------------------------------------------
唐家口·大伙巷
2004年02月20日00:34天津青年报
在河东区地名中,“唐家口”形成了庞大的系列,包括区片、街道、里巷、地道、学校、公园、新村、泵站等,皆以“唐家口”或“唐口”为专名。其实,“唐家口”只是一个粗略的泛称,如细加区分又有“老唐口”、“新唐口”、“大唐口”、“小唐口”之别。
唐家口在河东区北部,位于十一经路与程林庄路交会处西侧。可是它的原址却在今六纬路与九经路交口一带,就是今公安河东分局、大王庄粮库一带。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天津后,唐家口沦为俄租界,强迫当地居民迁往现址定居。现址初称“新唐口”,但人们因怀念故地仍以原名(唐家口)称之,而原本的唐家口被称为“老唐口”。另外,在河东区唐家口街道办事处、河东区职大、唐家口派出所附近,还有几条名为“小唐口”、“大唐口”的里巷。小唐口在张贵庄路西北段西南侧,大唐口一条至三条在新开路东南段西南侧,1913年因俄军火烧老唐口(今六纬路与九经路交口一带),居民被迫迁此建房成巷。1920年,因占地和人口对比而以“大唐口”、“小唐口”区别之。
红桥区的“大伙巷”和“小伙巷”也是遐迩闻名的老街。大伙巷北起大丰路,南至太平街,现长290米,宽6.6米。1953年其北段先春园大街至大丰桥段并入大丰路。小伙巷东北起南运河南路,西南至大丰路,长550米,宽4米。明永乐2年(1404年)天津筑城后,城内居民不断向城外西北方向扩展,同时形成了两条街巷,以规模大小分别命名为“大伙巷”和“小伙巷”。
这里的“伙”就是共同、联合的意思,例如“伙同”就是合在一起做事;“伙房”就是集体的厨房;“伙耕”就是共同耕种;顾名思义,“伙巷”就是合在一起形成的里巷。今南开区古文化街北端,原有一个古老的地名——毛贾伙巷。该巷临近南运河南岸,为漕运集散地,初为一小渔村,船工、纤夫、脚夫、商贩等歇息于此,纷纷建窝棚筑陋舍,形成聚落。当地一毛姓渔民与山西籍贾姓商人所建房屋平行相邻,两家房后各留有约二尺宽的滴水檐,形成小巷,可通行人,俗称“毛贾伙巷”。清道光年间《津门保甲图说》在城东北角明确标出“东北界连毛贾伙巷”。后这条寻常巷陌,却逐渐发展为繁华的商业区,其巷名也就破格成为街区名了。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99 发表于: 2004-03-03
天津地名考:“大”“小”相对的地名(下)(作者:谭汝为)
--------------------------------------------------------------------------------
“大”“小”相对的地名(下)
2004年02月23日01:01天津青年报
以“大”“小”相对的地名,还有“大稍直口—小稍直口”、“大园—小园”、“大王庄—小王庄”、“小南河—大南河”等。
西青区“稍直口”有大小之分。“小稍直口”在杨柳青镇东10公里,位于南运河南岸,属西营门乡。由小稍直口往西四公里就是“大稍直口”了。大稍直口属中北斜乡,也在南运河南岸。相传元朝末年元朝在此屯兵,设立了一个渡口,村民贬称为骚子口。明初建村时,谐音为稍直口,后因两村重名,故以“大”“小”稍直口加以区别。
南开区向阳路街道办事处的“大园”、“小园”是相邻的两个区片名。1403年形成村落,初名大郎庄、二郎庄。庄子附近原为杨氏墓地,杨姓以园田为业,为当地大姓。后因杨姓家族人丁不旺,迷信为“狼(郎)啮羊(杨)亡”所致。清道光26年(1846年),更名为大园村、小园村。后逐渐建房,成为人口密集的居住区,“大园”、“小园”遂为区片。
“大王庄”位于河东区六经路与海河东岸交会处以东,九经路以西,大王庄街道办事处西部一带。清道光12年(1832年)前后形成聚落,以庄头王姓为名。当初村址在今六纬路和六经路交口。
“小王庄”位于河北区北部,泛指民安街、津浦南路东南侧,天泰路(原小王庄大街)东西两侧一带。当初此地为荒郊洼地,清末始有人家,辟为菜园。1910年以后,有王姓在此养鸭,后形成聚落,遂称小王庄。后附近新建街巷、商店、学校也以“小王庄”命名。天津人印象最深的是“小王庄刑场”,上个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初期,这里是处决犯人的刑场。1952年以后,刑场迁往它处。当时老天津人有一句调侃加诅咒的俗语——“上小王庄吃黑枣去吧!”所谓“吃黑枣”,就是被枪毙的幽默说法。
以上所述皆为区片名,至于“大”“小”相对的乡镇、街巷名,诸如大南河—小南河、大刘庄—小刘庄、大口胡同—小口胡同、大经堂胡同—小经堂胡同、大南里—小南里、大福寿里—小福寿里、大翠柏村—小翠柏村等,不胜枚举,兹不赘列。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