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晚,北京市财政局发布,2014年全市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4027.2亿元,比上年3661.1亿元增长10%,高于年初预算1个百分点。本市圆满完成年度预算任务,财政收入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为首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分析2014年本市公共财政特点时,市财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全市财政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增值税、营业税等四大主体税种占比总体稳定,高端产业功能区成为全市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重要承载区域,金融业等优势服务业贡献突出,体现了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及首都服务业的发展质量。
本市公共财政预算充分发挥了统筹资金聚焦“城市病”,推进解决城市发展难题的重大作用。去年,公共财政预算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压缩一般性支出,加大了对大气污染治理、垃圾污水处理、交通拥堵、城乡环境改善等工作的资金投入力度;完善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管理机制,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搭建促进消费平台,落实鼓励网络零售业发展的政策,为产业高端化、服务业转型发展积蓄力量;围绕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发挥财政政策调控作用,研究建立了财政转移支付与人口调控、产业疏解挂钩机制;建立了京冀协同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大力支持新机场建设。
本市公共财政预算同时积极支持首都社会事业发展,构筑保障和改善民生“安全网”。这突出体现在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支持本市全民健身事业,推进棚户区改造、保障性安居工程,完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推进社会合作办医新模式,支持教育事业、“三农”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等方面。
去年,本市还积极推进财税改革。着眼于发挥财政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本市推进“营改增”试点改革扩围工作,落实小微企业等税收优惠政策,研究提出了2014年至2016年预算管理制度改革26项任务,创新专项资金竞争性配置、政府购买服务、政府与社会资本合营模式(PPP)试点等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财税政策。
2015年,市财政部门将更好地把握国内经济发展基调,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从三个方面调整财政工作着力点。一是突出统筹,将财政资金“用好”,严格控制行政成本。二是深化改革,将财政资金“用活”,构建以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服务领域的财政制度体系。三是强化监管,将财政资金“管严”,完善绩效评估、扩大预算信息公开、健全预算管理制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