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历史上建制的81个县
信都县、襄国县、龙岗县、邢台县、青山县、邢东县、邢西县、沙河县、温阳县、临城县、
房子县、中丘县、直聚县、内丘县、赵安县、内邱县、柏乡县、鄗县、高邑县、隆平县、
尧山县、柏人县、柏仁县、寿仁县、唐山县、广阿县、象城县、大陆县、昭庆县、任县、
张县、广乡县、苑乡县、清苑县、南和县、朝平县、赤县、澧川县、和阳县、杨氏县、
瘿陶县、瘿遥县、宁晋县、宁甯县、宁南县、南宫县、缭县、垂杨县、南虊县、巨鹿县、
白起县、堂阳县、蒲泽县、新河县、振堂县、经县、西经县、广宗县、平乡县、武强县、
经城县、府城县、宗城县、斥漳县、洺水县、威县、清江县、宏毅县、企之县、 武城县、
清河县、厝县、信城县、斌强县、贝丘县、清阳县、临清县、沙丘县、永济县、临西县、
甘陵县
~~~~~~~~~~~~~~~~~~~~~~~~~~~~~~~~~~
信都县---秦代时设置,即今(邢台市+邢台县+沙河市),治所在今邢台市区
襄国县---西汉时设置,隋开皇九年废,即今(邢台市+邢台县+沙河县+永年县部分),治所在今邢台市区
龙岗县---隋代设置,即今邢台县
邢台县---宋代宣和年间设置,即今邢台县,沿用至今
青山县---唐代武德年间设置青山县,为龙岗县和内邱县部分地方,治所在今东青山村
邢东县---1941-1946年设置,为今邢台县东部,
邢西县---1941-1946年设置,为今邢台县西部,治所在浆水镇
沙河县---隋开皇十六年,析龙岗县,置沙河县,县治在沙河城,1968年县治移到褡裢镇(今沙河市区)
温阳县---唐武德四年,废除升为温州(原沙河县),复置县,改名温阳县,五代时,又复名沙河县。
临城县---唐天宝元年置临城县,公元905年更名房子县,五代后唐又更名临城县,即今临城县,县治在今临城县城
房子县---隋开皇六年,在今临城县设置房子县,至唐天宝元年更名临城县,公元905年更名房子县,五代后唐又更名临城县,即今临城县,县治在今临城县城
中丘县---西汉时设置,治所在今内邱县城西十里处
直聚县---汉代新莽时期设置,即中丘县地
内丘县---隋开皇初,因避杨忠名讳,改中丘县为内邱县,即今内邱县
赵安县---后赵石虎改中丘县为赵安县,意即后赵国之北门屏障,不久即废
内邱县---清雍正年间,因避孔子名讳,改内丘县为内邱县
柏乡县---隋开皇16年设置柏乡县,治所在固城店南十八里,即今柏乡县
鄗县---西汉时设置鄗县,东汉时改名高邑县,即今柏乡县,故城在今柏乡县固城店
高邑县---东汉初,鄗县改名高邑县,即今柏乡县,北齐时县治北迁今高邑县
隆平县---宋太宗时期,更名昭庆县为隆平县,即今隆尧县东部,治所在今隆尧县城东之旧城
尧山县---唐天宝元年,改柏仁县为尧山县,即今隆尧县西部,治所在今隆尧县尧城镇
柏人县---汉代设置,即今隆尧县西部,治所在今隆尧县尧城镇
柏仁县---东魏改柏人县为柏仁县,即今隆尧县西部,治所在今隆尧县尧城镇
寿仁县---汉代新莽时期改柏仁县为寿仁县,治所在尧城镇西十二里
唐山县---今大定年间,改尧山县为唐山县,即今隆尧县西部,治所在今隆尧县尧城镇
广阿县---西汉置广阿县,即今隆尧县东部,治所在今隆尧县城东之旧城
象城县---仁寿元年(601年)改广阿县为象城县,即今隆尧县东部,治所在今隆尧县城东之旧城
大陆县--隋大业二年,更象城县为大陆县,武德四年,复为象城县,即今隆尧县东部,治所在今隆尧县城东之旧城,一说治所在宁晋鱼台村
昭庆县---唐天宝元年,更名象城县为昭庆县,即今隆尧县东部,治所在今隆尧县城东之旧城
任县----西汉设置任县,即战国时期晋国之任县地,即今任县,治所在今县城东北18里,唐代徙治于今所
张县----西汉设置张县,治所在今任县城西南27里,包含任县和南和的一部分
广乡县---西汉时设置,在今任县境内
苑乡县---后赵石勒时期,改任县为苑乡县,并建苑乡城,为供其游玩散心之皇家宫苑
清苑县---公元333年,后赵石虎迁都于邺城,又改苑乡县为清苑县,至隋代时清苑县改回称任县
南和县---西汉时设置,即今南和县,治所在今南和县城
朝平县---西汉时设置,为今南和县一部分,治所约在今南和县境内,后汉时省。
赤县-----秦代时期在今南和县境内设置有赤县,存至汉代
澧川县---南和县的古县名,宋宣和四年,南和更名澧川,元至元二年并入沙河县,不久复置
和阳县---南和县的曾用名,元代时南和一度并入沙河,不久复置改称和阳县,明初复名南和
杨氏县---西汉时设置,即今宁晋县,治所在今宁晋城关
瘿陶县---西汉时设置,治所在今平乡县艾村;后废,隋开皇六年改瘿遥县为瘿陶县,治今宁晋
瘿遥县---北魏永安二年,析瘿陶县设置瘿遥县,治所在今宁晋城关,隋开皇六年,改瘿遥县为瘿陶县
宁晋县---唐天宝元年(742年)改瘿陶县为宁晋县,即今宁晋县,治所在今宁晋城关
甯晋县---清嘉庆25年,为避宣宗名讳,宁晋县改曰甯晋县,民国时期,复改为宁晋县
宁南县---民国抗战时期,宁晋县南部设置宁南县,1949年宁南县合并回宁晋县。
南宫县---西汉时设置南宫县,即今南宫市,故城在今城西三里旧城村,明代时徙治于今城关
缭县-----西汉时设置,即今南宫市东南部,故城在南宫县城东23里,东汉时并入南宫县
垂杨县---1940-1945年,建立垂杨抗日县,县治驻南宫县垂杨镇
南虊县---西汉时置南虊县,即今巨鹿县,故城在今县城北,隋代更名巨鹿县
巨鹿县2---隋大业初,改南亦县为巨鹿县,即今巨鹿县
白起县---唐武德元年析巨鹿县增置,故城在巨鹿县西南,武德四年并入巨鹿县
堂阳县---西汉至唐设置堂阳县,即今新河县,县治在今城关
蒲泽县---后晋曾设置,即新河县
新河县---北宋皇祜4年设置南宫县新河镇为新河县,今南宫新河县地属之,熙宁6年复设南宫县,元代时新河县治重徙今城关(堂阳镇)
振堂县----1947年改新河县为振堂县(纪念董振堂烈士),1949年复名新河县
经县---东汉时设置,故城在今广宗县城东20里,威县城北五十里的经镇
西经县---永安二年(529年)析经县地置西经县,治于汉经县故城,北齐时省
广宗县---元代析平乡县道武镇置广宗县,治今县城关
巨鹿县1---秦代置巨鹿郡和巨鹿县,郡治县治郡在今平乡县平乡镇,北魏时徙治原治东30里
平乡县----西汉时,在巨鹿县西南增置平乡县,后省,北魏景明二年(501年)于巨鹿故城(平乡县平乡镇)复置平乡县,沿用至今,1945年徙治于乞村
广宗县1---东汉时期,罢广宗国为广宗县,故城在今威县城东南20里,后改名宗城县,
武强县---北齐天宝七年,经县改曰武强县,县治在威县城北五十里的经镇
斥漳县---西汉初,设置,县治在广宗县城东南二十里的斥漳村
经城县---隋开皇六年,武强县改名经城县,县治在威县城北五十里的经镇,后并入宗城县
府城县---隋开皇十六年,析经城县置府城县,县治在今广宗县伏城,大业初并入宗城县,
宗城县---隋仁寿元年,因避太子杨广名讳,广宗县1改名宗城县,906年,避朱温父名城名讳,改为广宗县,五代时再改为宗城县,宋代徙治于今威县城东邵固,元代时,并入洺水县,徙洺水县治于今威县城关
洺水县---金代时,析宗城县北部的经城县故地置洺水县,故城在今威县北55里的古城,元代是宗城县并入洺水县,徙治于今威县城关
威县---明洪武二年,降威州为威县,即今威县
清江县---抗战时期,在威县东北部设置有清江县,后并入威县
宏毅县---抗日战争时期,在威县东南部设置有宏毅县,后并入威县
企之县---抗战时期,在威县南部设置有企之县,后并入威县
武城县---北齐时设置,故城在今清河县西北(即信城县故城),并徙清河郡治于此
清河县---隋开皇六年,改武城县为清河县,即今清河县,988年徙治于永宁镇,994年徙治于今城关,1949年徙治于葛仙庄镇
厝县-----秦代设置,故城在今清河县西北,属巨鹿郡
信成县---西汉时设置,故城在今清河县西北12里董家庙附近
斌强县---北魏时设置,在今清河县境内,唐代时并入清河县
贝丘县---北齐时清河县改称贝丘县
清阳县---西汉设置,包含今清河县地,故城在清河城关东,后废,隋开皇六年,将贝丘县改称清阳县,
甘陵县---汉代为厝县地,后汉安帝以晓得皇后葬于此,改称甘陵,县治一说在清河县,一说在山东
临清县---北魏太和21年(497年),在今临西县地设临清县,治所在今临西县城西南的仓上村,
沙丘县---隋开皇十六年,析临清县西境(今临西县)设置沙丘县,唐贞观元年省
永济县---唐大业七年,在原沙丘县地(临西县)设置永济县,唐末废
临西县---1965年,将原临清县卫运河以西地县地设置临西县,县治原为河西镇,后徙治于童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