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362阅读
  • 35回复

[旅游资讯]我们的家族历史地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5-08-18
一、从江都到沧州

如果不翻阅家谱,我是难以想象自己的祖先其实是来自江苏江都。
根据家谱,我们王氏祖先是江苏江都地方人,在明朝初年跟随燕王朱棣进行“燕王扫北”,到了北方沧州。
燕王扫北,是民间对“靖难之役”的俗称。朱元璋称帝之后,因忌惮四子朱棣握有重兵,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便封他为燕王,并让他带领大批老弱残兵到今北京天津之北去戍边、护卫首都。据说,为了削弱朱棣的实力,当时朱元璋对他提出募兵的标准是“弱冠不挑,而立不去,天命之年随军去”,意思是说,随燕王扫北的兵士,二三十岁的青壮年都不许去,只允许 五十岁以上的老弱跟随。当然,这些人都是有妻儿老小的,也就是说,燕王朱棣从家乡及周边地区即苏、皖地区招募了很多士兵,并带着成群结队的家属开赴北方——当时,他的部队一下子就达到了30万人之众。其实,民间又把燕王北上和扫北混合起来。
我的祖先就是这些老弱病残之一,据说还是个低级官员,带着家属浩浩荡荡北上,后来到了河北沧州,不幸病故,于是就地安置。
当然,沧州正将进入靖难之役的前夜,据网络记载,靖难战争时期,沧州正处在战争“锯口”上,六万多军民惨遭杀戮。古老的城池被彻底摧毁了,后来不得向此地移民,州治迁往运河岸边。在这场战争中,村落多数被毁,永乐初,朝廷曾先后三次下诏迁山西洪洞县,北直隶永平府滦州、江苏南京、安徽凤阳、山东即墨以及浙江、陕西、兰州等地数十万人充实京畿地区。沧州一带移民,多系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前后迁此占产立庄。  
沧州变成了荒芜之地,我的祖先也就在这片荒芜之地上了扎根下来,至今繁衍生息。
明朝的时候,应该是算军户,到了清朝,就完完全全变成了农民。



[ 此帖被指点江山在2015-08-19 15:14重新编辑 ]
忘记过去的人,必将重蹈覆辙。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5-08-18
二、从沧州到天津

到了清朝末年,王姓家族日益繁盛,已经分成了两个村,在我太爷的时候,可能是发生了较大的自然灾害,我太爷沿着运河,来到了天津,而我太爷的弟弟,则参加了义和团,后来还找到过太爷,还留给我太爷一把毛瑟枪,但是在义和团失败后,就再也没有消息了。
太爷到达天津后,居住在谦德庄,当时这一个贫民窟,他在法国人教堂里面办事,向神父学会了做火柴、肥皂一些技术,好像是这些。
【谦德庄】解放前,臭名昭著,远近皆知。实则当时居民多指身为业,靠卖苦力谋生。收入微薄,仅能糊口。所居窝棚“滚地龙”。民国初年,这片荒地基本上属于两家:一是天津富绅“李善人”;一是天主教会崇德堂。两家地界大体以今汕头路划线,东侧属李,西侧归于教会。李家先建有私人花园“荣园”,俗称“李善人花园”(今人民公园),占地约二百余亩。每值春秋佳日,李家家族戚友常来此游览消遣。后来,李家第三代李荩臣在荣园西北,今广东路西侧盖了南北两排土坯房,约二百多间,取名“李家小房子”,租给灾民,有的灾民无力承租而自搭“滚地龙”栖身。由此,这块地段开始形成了聚落。

太爷家就在汕头道附近,应该是在西侧,属于教会,自己建的小房。
太爷来到天津几十年后,家境终于有了改善,自己开起了木器行,主要是收购一些旧家具,然后进行翻新出售,随着年纪增大,木器行开始由爷爷打理。在解放后,进行了公私合营,爷爷被认定成分为小业主,担任公私合营的木器厂的厂长,并最后在该厂退休。









[ 此帖被指点江山在2015-08-19 15:14重新编辑 ]
忘记过去的人,必将重蹈覆辙。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5-08-19
lz

朱棣是继承了徐达集团,所以尾大不掉的

他是女婿党,多过太子党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5-08-19
第一部分基本都是民间传说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5-08-19
很羡慕有家谱的人。我连我16个高祖父母姓甚名谁哪里人出生在哪在哪死的都不知道。曾祖父母也只知道两三个的大致情况。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5-08-19
正好借这个机会在这个神通广大的坛子里问一下,有什么方法可以追根溯源寻找自己的祖先?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5-08-19
回 Good 的帖子
Good:正好借这个机会在这个神通广大的坛子里问一下,有什么方法可以追根溯源寻找自己的祖先? (2015-08-19 08:33) 

最靠谱的还是查家谱。可以回老家去找找。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5-08-19
回 小灰灰看灰机 的帖子
小灰灰看灰机:最靠谱的还是查家谱。可以回老家去找找。 (2015-08-19 13:33) 

就是因为没有家谱才想找。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5-08-19
三、留在沧州的人们

在沧州,王氏家族被分成两个村落,太爷去闯荡天津后,和家乡的联系还是很紧密的,在父亲和叔叔出生后,村里还专门送来了起名字的红纸,但是父亲和叔叔名字都已经起好,就没有按照家谱的排序起名了。解放后,由于难以供养这么多的城市人,国家鼓励城市人返乡“创业”,并分给房产和土地,在当时很有吸引力,爷爷的姐姐一家就回到了他们的沧县老家,从此又做回了农民,爷爷一家不愿意回去,就留在了天津。

后来,城乡二元化日益强化,城市人的优越性逐渐体现出来。但是老家的农村人不是没有机会的,因为它靠近沧州城,由于那里也是我姥姥家,所以我还是有机会去王家的老家农村看看的,在我90年代到沧州的时候,那里还是纯粹农村的样子,在2000年到沧州的时候,农村已经和城市结合,变成了城中村,现在整个村庄已经完全消失了。
记得2000年时候,村民都已经感受到了城市化的脚步声,所以村中所有空地上都种满了树苗,家家户户门前屋后都是简易厕所,原来的院子里都盖满了房子,大家都在静静的等待拆迁。最后,村里的人每户都分了好几套房子,都成了房东,至于分的钱我就不知道了。


忘记过去的人,必将重蹈覆辙。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5-08-19
这样的文章很好,很不错的家庭脉络,可是问题是楼主,你对清末,解放前和之后的那段历史怎么这么了解?
你爷爷高速你的?
国之兴也, 其荣非他人所得攘; 国之亡也, 其辱非他人所得代。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15-08-19
是我父亲告诉我的,但是还有误差的,因为根据太爷的年龄,在义和团的时候他还是个10多岁的少年,应该还没有去天津,和他兄弟的故事应该是发生在沧州。我个人更倾向于他是1917年左右到的天津,那年河北发了大水。
忘记过去的人,必将重蹈覆辙。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15-08-19
有意思啊。。。客从何处来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15-08-19
我看过楼主之前的某个帖子,以为是浙江江山的坛友。呵呵。
撤销地级和市辖区,合并县市区,省直辖县市,县市直管乡镇。只有内蒙古.黑龙江.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青海.新疆8个面积较大的省份可以考虑分省,其余省份面积太小没有必要分省。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15-08-19
四、从天津到内蒙古

天津是一个宜居城市,在80年代,就是有名的胖子多,我的父亲出生在这个城市,是个地道的天津人,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会离开这个城市,并且无法回来,但是,一切皆有可能,伟大领袖毛主席一声令下“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这个天津城市长大的青年就到了天津下属某县的林场了。
在那里度过了几年岁月,又参军入伍,先是在北京的南苑,后来逐步移防,到山西大同,又到了内蒙古包头市,似乎一切都是有预谋的,然后所有官兵就地复员,无论你是来自四川、江西、河北、天津,全部在当地复原,变成了建设兵团成员,内蒙古建设兵团没有新疆建设兵团出名。
这个地方是在包头市边缘的一个乡镇,背靠绵延的乌拉山,后面是主峰大桦背山,山顶有一个雷达站,在6、70年代,一切都还很荒凉,夜晚的时候,会听到山中的狼群嗷叫,平时,到公社的时候,也可以看到蒙古族同胞到供销社买东西。
这个地方现在属于九原,百度一下,九原区是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的一个市辖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北靠大青山,南临黄河,地处土默特平原与河套平原的结合部。九原区辖1个苏木、3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2个工业园区。总面积734平方公里,2012年总人口20.1万人,由汉族、蒙古族、回族、满族等19个民族构成,其中蒙古族主要聚居在西部阿嘎如泰苏木
历史上也是赫赫有名,战国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00年)后,九原是赵国最西部的一个建置,也是现九原区境内最早设置的行政建制,敕勒川估计也就是这里吧


当地老百姓主要是山西移民之后,说一口山西方言,什么干甚,唱晋剧山西梆,唱二人台。生活习俗上和内地也有些不同,他们很少吃猪肉,没有养猪的,也不吃鱼,尽管附近的黄河里很好抓。




[ 此帖被指点江山在2015-08-20 08:26重新编辑 ]
忘记过去的人,必将重蹈覆辙。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15-08-19
回 Good 的帖子
Good:正好借这个机会在这个神通广大的坛子里问一下,有什么方法可以追根溯源寻找自己的祖先? (2015-08-19 08:33) 

可以去祖居地的图书馆查查,说不定就有。
撤销地级和市辖区,合并县市区,省直辖县市,县市直管乡镇。只有内蒙古.黑龙江.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青海.新疆8个面积较大的省份可以考虑分省,其余省份面积太小没有必要分省。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15-08-19
回 指点江山 的帖子
指点江山:那是因为未完待续。 (2015-08-19 20:52) 

好贴。     等待中。
撤销地级和市辖区,合并县市区,省直辖县市,县市直管乡镇。只有内蒙古.黑龙江.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青海.新疆8个面积较大的省份可以考虑分省,其余省份面积太小没有必要分省。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15-08-19
前几年回老家祭祖。通过堂兄得知家谱,他是千辛万苦,搜集打听后叙写的,比较简明,但还是让我非常欣喜.

我觉得有没有家谱,老家祖上的人必须有此好,喜欢地方志,历史和传承的.
[ 此帖被齐越在2015-08-21 02:16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15-08-19
我家也有族谱,下次回家去翻翻看。。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15-08-20
有家譜好。
分省分縣直轄市、GDP有參考價值、市管縣縣改區、曲學阿世指鹿爲馬顚倒黑白挑戰常識,四大謬。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15-08-20
五、不准回家

那个偏僻的地方有大批的复员军人,作为建设兵团工人在军工厂里工作,但是根据国家政策,工厂在70年代末已经“下马”。那里的现役军人撤离了,留下的复原军人们无所事事,所以在80年代后,开始在工厂及周边荒地上种植蔬菜,主要是自给自足,我还记得工厂东边种植了成片的土豆。
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所以在这个形势下纷纷自找出路,很多人想回到自己的家乡,有些人成功了。
那里原来也有很多高干子弟,但都回到了北京。父亲也一样想回到自己的老家,但是天津市大城市,作为一个平头百姓,没有关系是回不去的,那个年代不像现在,没户口没关系,那个时候没户口就没工作没工资,就没有粮票,在城市里是没法生存的。
叔叔那时候作为下乡青年,在沧县的农村里面,一样回不了天津。
一切都要等到90年代政策放宽,两个下乡青年可以回来一个,叔叔还是通过关系,回到了天津,但是叔叔在回天津的时候,父亲必须签下了永远不调回天津的证明。
后来,又想回到母亲的老家,但是在80年代还是难以做到。
最后,一个机缘巧合,终于在80年代中期离开了包头,前往了当时可以说遥远的浙江。

在前往浙江那日,家当装了一卡车,就向包头进发了,不知走了几个火车站,最后在一个叫做新贤城的车站托运了行李,人也踏上了南下的列车。
当年在那里的复员军人,最后有许多回到了家乡,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留在了当地,政府解决了就业,他们至少了是下一代也变成了包头人。


忘记过去的人,必将重蹈覆辙。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15-08-22
本县认为,很好,必须支持一下。
帮祖:斗鸡眼
帮主:哪里来的谁
帮友:海里来的龙
            冲绳来的妖
我是帮渣:琉球来的尚
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我帮成员正在持续负增长中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15-08-24
嗯?断更了麽,楼主呢》?
黑龍江省德都縣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15-08-24
我祖先也是从江南到江北的
一阴一阳 无终无始
终者日终 始者自始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2015-08-24
这个是沧州广场上那个复制的铁狮子吧
复原后与旧县的原物差别很大呀
只看该作者 24 发表于: 2015-08-24
六、成了“南方人”

包头所在的河套平原在内蒙也算得上肥美之地,我住的那里完全的贴近大自然,一望无边的原野,童年在那里也是有很多乐趣的,在那里,可以摘沙枣,枸杞,挖甘草根,在原野上抓蚂蚱、扁担勾,在沙地上抓沙虎子,上学的时候只要下雨就不用上学,因为没有人有雨伞,相反下大雪倒是要去上学的;夏天热的时间很短,印象中在9月份就要穿起来毛线衣,也许是小孩比较怕冷吧。父母所说的沙尘暴倒是没有印象。如果没到南方,生于此,长于此,班里面大多数都是本地小孩,爷长大就是个地道的“内蒙古仍”了,实际上,在上学的时候,已经开始零零星星的说起了当地话了。
但是一次意外的机会,把父亲带到了南方,在一家集体小厂里干了两年,并最终把母亲和我接到这里,在离开内蒙的那日,上午我还在上学,好像还是一篇“大雪山”,红军过大雪山的。离开内蒙没有一丝眷恋,心中充满了惊喜,不知远方的那个地方是个什么样子。
火车向东,不知开了多久,到了天津,进到爷爷奶奶,第一次看到了大城市,后来又去了沧州,看了姥姥姥爷和在沧县农村的伯伯,最后就一路向南,最后到了浙江这个小城,并且今天还生活在这里。
这个小城和内蒙古风格迥然不同,内蒙是苍茫开阔的,这里是局促狭窄,不过并没有什么不习惯,而且还更习惯,以前在内蒙每年春季都要长红疙瘩,在这里竟然不长了;这里的学生都差不多大,不像内蒙那种大大小小在一起的,在内蒙那种小学,成绩只是中等,在这里居然第一年就跑到最前面了。
以前的时候,在这里被称为外地人,而到了外地却被成为这里人。这么多年过去了,本地方言虽然会说,但是依然有些疙瘩,敏感的本地人还是听得出来;我老是对小孩说,记住,咱们是北方人,小孩就会说,不,你是北方人,我是南方人。


忘记过去的人,必将重蹈覆辙。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