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934阅读
  • 16回复

[历史文化名城]尧舜禹时期的都城潘邑在涿怀盆地之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6-08-10
                    尧舜禹时期的都城潘邑在涿怀盆地之二
    中华文明历史源远流长,有关黄炎时期、尧舜禹时期的历史,认为是传说者有之,认为是信史者亦有之,众说纷纭。
    黄帝出生于青丘、杀蚩尤于涿鹿之野、三战炎帝于阪泉之野、建都于涿鹿之阿(又称黄帝城)的史实,已经得到史学界、民间的公认。其因地震,死后葬于涿鹿桥山而不是陕西桥山,目前也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在此不多叙,现在重点说尧舜禹时期的都城在哪里?
    据《汉书·地理志》云:“河东土地平易,有盐铁之饶,本唐尧所居……”。又师古注引应劭曰:平阳,“尧都也,在平河之阳”。
   《后汉书·郡国志》云:河东郡平阳“尧都此”。西晋的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讲到:“尧都平阳;舜都或咸阳.或营蒲阪妫汭.;禹自安邑都晋阳.以后逐渐演化为尧都平阳(临汾县),舜都蒲坂(蒲州),禹都安邑(夏县),并且得到诸多后世史家的引用。《读史方舆纪要》云:“《禹贡》冀州也,即尧舜之都,所谓平阳也。”
    但是,皇甫谧著的《帝王世纪》,内容多有牵强附会、猜测之处。其史料参考价值,远不如《史记》、《竹书纪年》、《左传》、《尚书》等。在东汉之前的史籍著作中,也没有“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的记载。
据《逸周书尝麦解》记载:蚩尤乃逐(赤)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疑。赤帝大摄,乃说于黄帝,持蚩尤,杀之于中冀。
   《竹书纪年》记载:帝尧陶唐氏……元年丙子,帝即位,居冀。
                                             “帝舜有虞氏……元年乙未,帝即位,居冀。
                                             “元年壬子,帝(禹)即位,居冀。
                                             “元年癸亥,帝(启)即位于夏邑,大飨诸侯于钧台。
                     诸侯从帝归于冀都,大飨诸侯于璇台。
    黄帝杀蚩尤的地名“中冀”即为涿鹿之野,这个已为公认,不过多解释。问题是“冀”字的来源是什么?“冀”字做何解?“冀”作为地理名词时,它最初的范围包含哪里?以后的是如何演变成冀州、冀国的?
    在已经出土的甲骨文中,冀字的原型是“  ”,这就是一个人戴着面具,手舞足蹈的样子在跳舞。冀字的历史创造背景就是蚩尤戏,黄帝杀蚩尤后,青丘城(黄帝城)所在地的居民为纪念这一事件,制作了面目狰狞的蚩尤假面具,戴在头上互相追逐嬉戏,逐渐演化为蚩尤戏。以后随着夏启率领华夏族主体南迁中原,蚩尤戏传播到了中原,并且扩展到了江南,又演化成了傩舞。
       “字表面含有希望的意思,就是希望百姓记住蚩尤之乱。
    因蚩尤被杀于涿鹿之野,蚩尤戏起源于涿鹿之野,所以“冀做地理名词而言,最初的地理范围就是涿鹿之野,也就是现在的涿怀盆地。
    舜“肇造十二州”之冀州,“禹贡九州”之冀州,那是在舜帝、大禹在位时做得地理划分,这时距离黄帝杀蚩尤早就过了数百年。所以说尧帝时期、舜为平民时期居住的冀地,就在现在的涿怀盆地,而不是冀州。这样去理解《竹书纪年》中记载的:帝尧陶唐氏……元年丙子,帝即位,居冀。” “帝舜有虞氏……元年乙未,帝即位,居冀。”“元年壬子,帝(禹)即位,居冀。就可知此冀指的就是涿怀盆地,即尧舜禹三人称帝、建都、居住都在涿怀盆地。至于西周王室册封的冀国,河北的冀县,河北省简称为冀,那更是以后的事情了。
    据《尚书.尧典》记载:(尧)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
        《尚书.舜典》记载:舜让于德,弗嗣。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
   《尚书.大禹谟》记载:“正月朔旦,(禹)受命于神宗,率百官若(舜)帝之初。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正月上日,舜受终於文祖。文祖者,尧大祖也。
    由以上《尚书》、《史记》的记载可知:尧聘二女(娥皇、女英)给舜,居妫汭;舜受禅帝位在尧的大祖(太祖)庙;禹受禅帝位,也在尧的大祖(太祖)庙。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尧舜禹时期的都城不仅是同在涿怀盆地,而且是在同一个城址。
    今涿怀盆地涿鹿县的保岱村,汉代称潘城,城中有潘泉(又称蟠泉),泉水盘旋而涌出,城因泉而得名。潘泉水外流,称妫水。妫水东汇协阳关水(岔道河,今已干涸),最终向北流入灅水(桑干河)。《水经注·漯水》记载:“漯水又东,迳潘县故城北,东合协阳关水,水出协溪。”《地理志》曰:“其泉(潘泉)从广十数步,东出城,注协阳关水。雨盛则通注,阳旱则不流,惟湃泉而已。关水又东北流,注于漯水。”在潘城之内,妫水由西南向东北流,妫水拐弯之湾内之地称妫汭,即是娥皇、女英与虞舜的居住地。《山海经》中对汭的解释为:“水周之。”此处的实地环境与山海经的解释相符。
    尧为帝王,舜为平民,尧频二女给舜,居妫汭。那么妫汭所在的潘邑(潘城)自然就是尧帝所都,也就是舜都。再下来,禹受禅帝位也在尧的太庙,那么禹都必然也在潘邑。
   《竹书纪年》中记载:元年癸亥,帝(启)即位于夏邑,大飨诸侯于钧台。诸侯从帝归于冀都,大飨诸侯于璇台。河南省禹州市内,有钧台遗址却无璇台,它不是冀都,也就是说它不是禹都;山西省的安邑(今夏县),既无钧台也无璇台,所以它也不是冀都(禹都)。今涿鹿县的保岱村,内有潘泉(蟠泉),妫汭、璇台遗址,这里才是真正的禹都所在,也就是尧舜禹时期的都城所在。皇甫谧同期的西晋著名学者杜预,在为《左传》作注解时,有哀公六年杜预注:“唐、虞及夏同都冀州(地)”的注解。
    另外,《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生于姚墟,其为平民时)“耕于历山,渔于灅泽,陶于河滨,做什器于寿丘。”《公孙尼子》也记载:(舜)“牧于黄阳。”今涿鹿县的历山,位于保岱村(古城潘邑)西北三里,此山山巅的北部,是一块洼蚀盆地,覆盖着厚厚的黄土层,面积有四百余亩,又称四顷地,山巅就有泉水涌出,此即为舜耕历山之地。在历山山巅的东南部,有建于虞舜、夏商之际的唐尧庙、虞舜庙的遗址。另外还有历山圣母祠(舜帝生母)、瞽叟祠(舜帝之父)遗址。
潘城、历山之北,就是桑干河,古时桑干河称灅水(又称治水),灅泽就是灅水泛滥形成的沼泽,也即是舜捕渔之地。
    涿鹿历山周围的山岭,多有高岭土、白云土资源,即是古时舜制作陶器之地。现在的历山周边,还有东窑沟、西窑沟的地名;历山南麓的小河边,还有龙山文化时期的黑陶遗址存在。
    在涿鹿历山之北、桑干河北岸的黄阳山,即是舜牧于黄阳之地,现在还有人在放牧。黄阳山万千年来有涿怀盆地的独特自然景观—“黄阳雨笠”。每年的夏秋季节,涿怀盆地的湿气在黄阳山颠集聚成云,远远望去就像给黄阳山带了一顶雨笠,每当“黄阳雨笠”出现,涿怀盆地必然下雨。雨润土地,带来农业丰收,因此黄阳雨笠一直被当地百姓视作祥云、卿云、景云。黄帝战蚩尤时,就曾利用黄阳雨笠的自然力量,水冲蚩尤城,击败蚩尤。以后黄帝给诸侯封官时,多以云字命名,如青云氏、缙云氏、黑云氏等等。舜禅位给禹时,黄阳雨笠出现。据《竹书纪年》记载:“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索轮囷,百工相和而歌《卿云》。帝乃倡之曰:“庆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舜“做什器于寿丘”的解释就更有意思了。尧舜禹时期,中国早已经进入金石并用时代,什器不可能还是石器、木器,也不可能是陶器,它只会是铜制的礼器、祭器、生活用具。因此舜“做什器于寿丘”就是舜“做铜器于寿丘”。山东的寿丘(位于曲阜地区)、河南的新郑,从来就没有铜矿资源,它们不可能是舜做什器之寿丘。再说舜作为冀地一个平民百姓,哪来的经济条件跑到千里之外的黄河以南且没有铜矿资源的地方去制作铜器?既然不是真正的寿丘,那么山东的寿丘、河南的新郑就与黄帝出生的寿丘无关,山东寿丘、河南新郑冒充黄帝故乡的谎言可以休矣。
    舜“做什器于寿丘”的真实所在地,还在涿怀盆地之内,就在黄帝故都的青丘附近。之所以青丘变寿丘,就是秦汉之际的方士宣扬黄帝长生不死,改青丘为寿丘。后来司马迁也随众,改青丘为寿丘。《山海经》中有记载:“轩辕之山,其上多铜,其下多竹。”现在河北省涿鹿县黄帝城以南的涿鹿山,仍然还有铜矿开采。在涿怀盆地之内,黄帝城(古称青丘)在东,保岱(古称潘邑)在西,二者相距约五十华里。这个距离在古时是在一个平民可以承受的经济负担之内的,因此舜做什器之地还在涿怀盆地之内。

    题外话,山西的两处历山,一在永济,一在沁水。永济之历山,在《括地志》蒲州条下:解释为蒲州河东县雷首山,一名中条山,亦名历山,亦名首阳山,亦名蒲山,亦名襄山,亦名甘枣山,亦名猪山,亦名狗头山,亦名薄山,亦名吴山。”它的主要名字是雷首山、中条山,历山只是它十一个名字之一;此山上也没有成片的耕地;该地把妫汭解释为妫汭泉。《山西通志.》在卷之五《山川上·蒲州》条下,有云:历山,在州东南三十里,相传即舜耕处。上有舜庙,山下有两泉,名妫汭,东西相距二里,南流者为妫,北流者为汭,合流入黄河,即尧釐二女处。” 尧帝聘二女给舜,不住在城中,反而住在离城三十多里的荒野之中,可能吗?把妫汭解释为妫汭泉,属于无根之附会。所以永济之历山并非舜耕历山之地。
    沁水之历山,在民国十八年《翼城县志》载:“舜王坪即历山,相传大舜所耕处”。又说,“历山在邑东南一百四十里,山界翼、垣、沁三县,世传大舜耕处,又名舜王坪。森林密布,药草种类极多。西南有瞽冢、诸冯二村属垣曲,东有析城及沩汭泉,属沁水,西北有谷村及舜所浚之二井,相距十数丈而匿空相通,此汲则彼水动,其旁又有舜庙,俱属翼城,立有碑记可考。” 查《括地志》、《元和郡县图志》等书,都无翼城、垣曲、沁水三县交界这处“历山”的任何记载。这处“舜王坪历山”与根据娥皇、女英所居的“妫汭”地名而附会出来的“沩汭泉” 在一处,本身就说明其所谓“舜耕历山处”之假。

    山西境内,没有真正的舜耕历山之地,而且宣传的“尧都平阳”却无妫汭,“舜都蒲坂”却无景云,“禹都安邑”却无璇台;所以尧舜禹时期真正的都城在今河北涿鹿县的潘邑(今涿鹿县的保岱村)。

    备注:本文对冀字的解释参考曲辰著《冀字缘何而创造》;
          对山西历山的资料介绍皆引自曲辰著《舜耕耘的历山在何处》;
          《潘城、姚墟、妫汭、历山》遗址地图亦由曲辰提供。






[ 此帖被汉疆唐土在2016-08-11 07:38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6-08-11
潘城城墙遗址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6-08-11
潘泉(蟠泉)遗址1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6-08-11
潘泉遗址2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6-08-11
潘城遗址上的夹蚌红陶、黑陶残片。
[ 此帖被汉疆唐土在2016-08-11 07:49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6-08-11
涿鹿县黄阳山巅的“黄阳雨笠”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6-08-11
潘城、妫汭、姚墟、历山遗址图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6-08-11
涿怀盆地历史遗址分布图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6-08-11
尧舜禹夏商周,这些不过是中国北方在当时比较大的部落而已。
找尧舜禹时期的都城,其实问题很大。
压根儿就没有都城嘛。
一年成落,三年成市,五年成镇,十年成城,百年成会,千年成都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6-08-11
回 東七區 的帖子
東七區:尧舜禹夏商周,这些不过是中国北方在当时比较大的部落而已。
找尧舜禹时期的都城,其实问题很大。
压根儿就没有都城嘛。
 (2016-08-11 08:23) 

对待五帝时期、夏商周时期的中国历史,各有各的看法。我只对历史真相感兴趣。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16-08-11
认识一个摩洛哥人,说只有摩洛哥的阿拉伯语才是标准阿拉伯语,埃及沙特等地的都不标准。
im Tugendland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16-08-11
就二里头的情况看,相当于夏时代应该还是有城市形态的,只是规模较小,但作为统治中心的城市仍可称为都城。但更早的历史时期就很难说了,很多时候可能只是后人将“都城”概念加到了前人身上。

另外,黄土高原和今日河北的西北部在4000年前应该还处于采集农业和半游牧状态,作为统治中心的聚落迁移还很频繁,要形成“都城”这样长期固定的城市很难。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16-08-11
尧舜禹不同姓,也就是说属于不同部落,部落联盟首领变化,联盟中心自然也就变化,所以三者的都城或中心不会在同一个地点,除非是舜灭尧,禹灭舜,抢了对方人和地。而从记载来看并非如此,顶多是囚罢了。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16-08-11
回 sinol 的帖子
sinol:尧舜禹不同姓,也就是说属于不同部落,部落联盟首领变化,联盟中心自然也就变化,所以三者的都城或中心不会在同一个地点,除非是舜灭尧,禹灭舜,抢了对方人和地。而从记载来看并非如此,顶多是囚罢了。 (2016-08-11 10:00) 

尧舜禹虽不同姓,但都属于鸟图腾民族(也有说尧属于龙图腾民族)。尧舜之间不仅是禅让,还是翁婿相传。舜禅位禹后,也没有被囚禁,他死于南巡途中。”崩于苍梧之野,葬于九嶷山下。“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16-08-11
4千年前中国能确定的北方大城市是陕北石峁和山西陶寺,南方有浙江良渚古城和湖北石家河古城,已产生原始文字和青铜器,各属不同文化百花齐放,尧舜禹只属于西北周人自己的传说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16-08-11
回 中国崛起 的帖子
中国崛起:4千年前中国能确定的北方大城市是陕北石峁和山西陶寺,南方有浙江良渚古城和湖北石家河古城,已产生原始文字和青铜器,各属不同文化百花齐放,尧舜禹只属于西北周人自己的传说 (2016-08-11 14:01) 

尧舜禹属于鸟图腾民族,黄帝、炎帝与周人才是属于龙图腾民族,何来尧舜禹只属西北周人自己的传说?
陶寺遗址历史是悠久,但是它也没能对妫汭做出合理的解释,不能认定它就是尧都遗址。
中国的历史也不是只有4000年、5000年,而是7000年左右。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16-08-12
回 niesuper 的帖子
niesuper:认识一个摩洛哥人,说只有摩洛哥的阿拉伯语才是标准阿拉伯语,埃及沙特等地的都不标准。 (2016-08-11 09:05) 

就事论事,扯那么远干啥?你反对,请说出理由。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