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未必可靠”?这“未必”2字是很难反驳的,所以我只能说你的“得名于盛产黄梅”的说法也是“未必可靠”。
不过宋濂这样的大儒所写的自然不会毫无根据凭空捏造,比之别的说法更为可靠。
另见以下旁证:http://meicheng.org/meicheng/ls1.htm
周初,武王灭商后,梅国也随之翦灭。随后,姜子牙不断对殷商残部用兵,迫使殷商遗民南迁,这支遗民改姓梅,所到之处多以梅命名,成为春秋时扬越的主支。越王勾践灭吴后、苏南、皖南尽归越国。其后越国称霸,居苏皖境内的扬越为避赋役,越过昭关(在今含山县北,原为吴楚界,吴亡后为楚越界),
其中有一支远迁鄂境,今鄂境也有不少以梅命名之地,当属扬越主支梅姓越人地名遗址。
至于黄梅县是否出自黄梅山并不重要,因为黄梅山既可来自“生产黄梅”,也可来自“黄地之梅山”(梅人迁徙过处有一堆地方命名为梅山,见同一个link http://meicheng.org/meicheng/ls1.htm)
以下是引用山豆杰在2004-5-31 15:06:35的发言:
[quote]以下是引用Caprylicacid在2004-5-31 13:39:32的发言:
“而黄梅山得名于山上盛产黄梅。” 存疑!
http://culture.qianlong.com/6931/2004/03/03/1340@1918385.htm
亡国后的黄氏遗民,有的逃至今河南中部,大批被迁到今湖北境内,有的在楚国做了官。据说今黄冈、黄陂、黄梅等地,都是因为黄人迁来而得名的。
(眼见得此处的黄并非黄色的黄)
http://www.fjxy.com/xssy/mei.htm
宋濂的《梅府君墓志铭》也更详细地指出:“梅本子姓,其先梅伯,为殷纣所废,周武王既伐纣,封伯诸孙黄梅,号曰忠侯,遂以梅为氏”。
http://www.china-stemmata.com/bjxcsjp/MEI1-1.htm
出自子姓,是汤王的后裔。殷商时,商王太丁封他的弟弟于梅(今安徽毫州东南),为伯爵,世称梅伯。商纣王时,梅伯在朝中任卿士。他忠直敢谏,对纣王的荒唐行径多次提出批评,结果触怒纣王被废黜,后又以酷刑杀死。周武王灭商以后,又封梅伯的后裔于黄梅,号忠侯,其支庶子孙便以封地命姓,称梅姓
你所引的资料未必可靠。
黄梅县于隋朝时始得“黄梅”县名,此前叫新蔡县、永兴县和寻阳县。
[/quo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