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223阅读
  • 1回复

[地名由来]滕州市21个镇街名称来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21-10-20

北辛街道:北辛街道以“北辛文化”命名。
荆河街道:因滕州“荆河”横贯辖区东西而得名。
龙泉街道:因辖区内建有“古滕八景”之一的“龙泉塔”,故名龙泉街道。
善南街道:滕州古有“滕国”、“善国”之称,善南街道办事处地处滕州城之南,故取名为善南。
鲍沟镇:此地原有村庄,名陈许村。宋代中期(1066年~1172年),鲍氏来此建村,因濒临郭水,沟洫相连,更村名为鲍家沟。1949年初,称鲍沟。
滨湖镇:因地处微山湖畔而命名。
柴胡店镇:柴胡店一带早在夏禹时就已形成村落。后为古薛国属地,传为孟尝君柴草囤积处,时名“柴禾园”。后人于此聚居成村。因村址在南北官道之侧,过往车马、行人较多,村民多设店房,后演变为“柴胡店”。
东郭镇:战国末期,齐国官员姓东郭名武雁携家眷来此建村,以姓命名东郭村。
东沙河镇:明代即有此村,名南刁庄,位于今址西南里许。后因洪水泛滥,全村迁此,更名为沙河寨。清咸丰年间(1851年~1861年),北刁庄之集市迁至沙河寨外沙河滩上,又位于县城东,故名东沙河集。村因集演变为东沙河。
大坞镇: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此即有村,名大吴。明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张氏自山西忻州(今忻县)徙此,时村中有泉,水浊名乌泉,村名称大乌。后以“乌”字不雅,以“坞”代之。
官桥镇: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此处已有村庄,因近古薛城北门,为孟尝君迎接门客的地方,故名为迎仙村。汉代于村南修桥,名固本桥,俗称官桥。隋开皇八年(公元588年),始称官桥镇,后简称官桥至今。
洪绪镇:明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红氏来此地定居,继有李、王、班诸姓来此同建村落,以红姓命村名为红绪。绪是开头和延续之义,意为本村始于红姓。后为防水患村北筑一防洪坝,村名改称前洪绪。因镇政府驻前洪绪村而得名。
界河镇:因境内北部有与邹城市(邹县)分界的河流 ——界河一条,故名界河镇。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滕县令赵邦清在白水河(今界河)南岸(今南界河北首)立碑一通,名界碑,以此为滕邹之界。至此白水河改称界河。
级索镇:一说:索氏以姓氏爵位取村名;另一说:“级索地形如梯级,级级蜿蜒如索,故称级索”。相传西周初年始建滕国时,有索氏来这里居住,最初名“索”。又传索的四周地势高低如级(阶梯),土冈蜿蜒如索,遂得名“级索”,是滕国开国之后的经贸集镇。元代这里叫“吉相集”,明清时代叫“级索集”或“级索街”。《滕志》据传,错叔绣来滕立国带来了“百工”,周代“百工食官”,吃国家俸禄,其中有索匠,后称绳匠,主管监种桑麻和制绳在这里安家落户,传说索氏故宅就是后来级索供销社旧址。
姜屯镇:南宋宝庆年间(1225~1227年),姜氏迁此建村,名姜家屯。宋末元初,因该村常为官居兵碾米,故有姜碾屯之称。因镇政府驻地位于姜屯村,故名姜屯镇。
龙阳镇: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年),刘氏从山西迁此建村,因居龙山之南,故名龙阳店。1949年改称龙阳。
木石镇:相传,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阮、胡二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分别建阮庄、胡桥二村。明初,华姓迁至两村之北建村名为华庄。三村逐年扩大,至明代中期已连成一体。据《李氏家谱》载:明万年间(1578-1619年),该氏由陈村迁入,以三村居目夷亭侧,将三村统称木义亭。明末,改称木时,后演为木石。
南沙河镇:明洪武二年(1369年),王氏由礼教乡紫檀村迁此建村,因处郭河之侧,名沙河店。清初郭河北移,其故道俗称南沙河,村随改称南沙河店。清末(1875~1911年)简称南沙河。
西岗镇:相传,此地有村,建于唐代(618年~907年),村中曾有唐代古庙“永庆寺”,寺前有古槐,寺西南角有丁字形街道旧址。地势较高,而处于县城西南,得村名为西岗。
羊庄镇: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建村。后成集市。集市中心立若干石柱,供卖羊者栓羊之用,故取村名为羊桩,后演为羊庄。又据传,春秋战国时政治家、著名商人范蠡,隐居陶山,见此地草肥水美,于此养羊,得羊桩之名,后演变为羊庄。
张汪镇:金大定年间(1161~1189年),张氏迁此建村,名张阿。清顺治二年(1645年),李氏由李谷堆迁入,因村周围低洼,积水成汪,故改称“张汪”。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21-10-21
县城实打实超过50万人了吗?
中央行政区划委员会是行政区划改革工作的核心领导和决策部门。主要职责:1.编制规划地方管理体制。2.审核批准各级政区的设立标准和规模,地名和边界标准化。3.组织建立指导各个政区的官员级别套改工作。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