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水利部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河湖大典黄河卷(2009年出版)说明:
最早有关黄河源的记载是战国时代的《尚书禹贡》,有“导河积石,至于龙门”之说。所指“积石”在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附近,距河源尚有相当的距离。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侯君集与李道宗奉命征击吐谷浑,兵次星宿川(即星宿海),达柏海(即扎陵湖),望积石山,观览河源。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刘元鼎奉使入蕃,途径河源区,得知河源出紫山(即今巴颜喀拉山)。
正式派员勘察河源是在元代至元十七年(1280年),世祖命荣禄公都实为招讨使,佩金虎符,往求河源,历史4个月,查明两大湖的位置(元史称“二巨泽”,合称“阿剌脑儿”),并上溯到星宿海,之后绘出黄河源地区最早的地图。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命拉锡、舒兰探河源。探源后他们绘有《星宿河源图》,并撰有《河源记》,指出“源出三支河”东流入扎陵湖,均可当作黄河源。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间齐召南撰写的《水道提纲》中指出:黄河上源三条河,中间一条叫阿尔坦河(即玛曲)是黄河的“本源”。
1952年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黄河河源查勘队,进行黄河河源及从通天河调水入黄可能性的查勘测量,历时4个月,确认历史上所指的玛曲是黄河正源。1978年青海省人民政府和青海省军区邀请有关单位组成考察组,进行实地考察,提出卡日曲作为河源的建议。1985年黄河水利委员会根据历史传统和各家意见确认玛曲为黄河正源,并在约古宗列盆地南隅的玛曲曲果,东经95°59′24″,北纬35°01′18″处树立了河源标志。1999年10月,水利部、青海省人民政府及黄河水利委员会在玛曲曲果树立了“黄河源”碑。
河源当地称玛曲。“玛”即玛夏,藏语意为孔雀,“曲”是河,“玛曲”即孔雀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