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535阅读
  • 7回复

[国家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布及分类情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02-22
转载资料,谢谢原作者。

[ 此帖被jvwei2006在2024-02-22 20:59重新编辑 ]
现在:以地理为纲,梳理历史和文化的脉络。
以前:为了能查找资料,多发帖。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02-22
我国国保单位体系完整、

内涵深厚、分布广泛,

其中古建筑最多,

其后依次是古遗址、近现代重要史迹

及代表性建筑、古墓葬、石窟寺及石刻等。

各类型文物在时空分布上的特点

总体反映了各区域独特的文化面貌。

分析国保单位的统计特征,

研究文物的空间分布特点,

有利于把握文物保护利用规律,

推进文物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本期推出的文章是,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统计特征分析与研究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统计图

我国按照文物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将不可移动文物划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下简称“国保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等不同种类和保护级别,实行分级管理。“文物保护单位”制度是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自1956年实施以来,有效保护了大批文物资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三普”)共登记766 722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具有较大价值的文化遗产被核定为国保单位。本文旨在通过对国保单位的统计分析,探讨其在数量、种类、空间分布、时代跨度等方面呈现的特征。



国保单位数量统计

2019年10月,国务院核定公布国保单位后,我国国保单位总数达到5058处(不包括港澳台地区,下同)。之前国务院分别于1961年3月、1982年2月、1988年1月、1996年11月、2001年6月(后增补三次)、2006年5月(后增补一次)、2013年5月(后增补一次)公布了七批国保单位。



国保单位之最

(一)空间分布之最

1.省级行政区划

国保单位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均有分布,数量排名前十位的依次是山西、河南、河北、浙江、陕西、四川、江苏、湖南、山东、安徽。其中,排名第一的山西以530处占全国国保单位总数的10.4%,相当于排名后十位的总和,比排名第二位的河南多111处。国保单位数量最少的三个省级行政区划单位依次是天津、海南和宁夏,分别为33处、35处和36处。

省级行政区划单位的国保单位数量排名随公布批次有所变化:如江苏原排名第八位,第六批国保单位公布后,排名超过北京;浙江在第八批国保单位公布后,排名超过传统文物大省陕西,位列第四。究其原因,应是近年来更多具有地域特色的红色史迹、乡土遗产被纳入遴选范围。

2.地级行政区划

第八批国保单位公布后,全国333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中,山西运城新增12处(达102处),仍为数量最多的地级市。其后依次是河南郑州(83处),山西长治(73处)、晋城(72处)、晋中(69处),河北保定(68处),江苏苏州(61处),陕西渭南(61处)、西安(59处)以及江苏南京(55处)等。山西省有四个地级市的国保单位数量位列全国前五,其中运城更是冠绝全国。拥有50~99处国保单位的地级市有11个,20~49处国保单位的地级市有64个,1~19处国保单位的地级市有214个。

仅就第八批国保单位而言,数量增加最多的是安徽黄山(增加了18处),新增10处以上的地级市还有山西吕梁(13处)、福建泉州(13处)、山西运城(12处)、山东忻州(12处)、浙江金华(12处)、山西临汾(11处)。

此外,在第八批国保单位公布时,安徽阜阳突破了零记录,有1处古遗址列入国保单位;82个地级市无新增。目前,仅有黑龙江伊春、七台河和四川攀枝花尚无国保单位。

3.县级行政区划

第八批国保单位申报工作启动前,我国的市辖区、县级市、县、自治县、旗、自治旗、林区、新疆建设兵团县级市等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共2852个。第八批国保单位公布后,拥有数量最多的县级行政区划单位是北京市西城区(44处),其次是北京市东城区(37处)、河南登封(24处)、苏州市姑苏区(24处)、山西高平(22处)、河北蔚县(22处)、北京市海淀区(22处)、安徽歙县(22处)、山西泽州(20处)、山西平遥(20处)、重庆市渝中区(19处)、南京市玄武区(19处)、广州市越秀区(19处)、陕西韩城(17处)等。这些县(区)文化积淀深厚,文物遗存众多,是公认的文物大县。

目前我国县级行政区划单位中拥有15处以上国保单位的有17个,占我国县级行政区划单位总数的6‰;拥有11~15处的有26个;7~10处的有79个;4~6处的有353个;1~3处的有1525个。

目前,尚有852个县级行政区暂无国保单位。

(二)时代分布之最

按照考古学和历史朝代分期法,国保单位共分为22个时代,分别是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夏、商、周(西周和春秋)、战国、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各时代留存文物的多少与其距今年代远近、延续时间长短、人类活动频繁程度等有密切关系。明、清两代因历时长和距今较近,国保单位的数量较多,居于前两位;民国时期因为近几批公布了较多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而排名第三;夏、秦、三国、晋、十六国等朝代或因年代久远,或因历时较短,或因战乱频繁,留存国保单位均不超过30处。宋、辽、金处于封建社会中期,前后历时319年,期间封建经济有较大发展,文化教育、科学技术高度繁荣,留存的国保单位总数达658处。其中宋代有439处、辽代有91处、金代有128处,宋与辽、金是几乎并立的政权,宋、辽、金时期堪称国保单位数量最多的时代。唐代和汉代分别存有294处和248处国保单位。汉唐是大一统时期,社会繁荣、国力强盛、延续时间长,因而留下众多价值重大的文化遗产。



▲各时代国保单位数量统计图

(三)各批次、各类型国保单位之最

已公布的八批国保单位中,第二批数量最少,仅62处。第六批起列入国保单位的数量迅速增长,第六批公布了1081处,数量接近前五批次的总和(1271处);第七批1944处,数量最多,接近前六批之和(2352处)。

国保单位公布时也会根据需要,把相关文物与原有国保单位合并,此举增加了原国保单位的分布地点和范围,丰富了国保单位的价值和内涵。第六批公布时合并了106项,是合并项目最多的一次。第八、第七、第五、第四批分别合并了50项、47项、23项、12项,其他批次没有合并项目。



▲各批次、各类型国保单位数量统计图



国保单位类别分析

我国现有国保单位以古建筑最多,总计2162处,占总数的42.7%,其后依次是古遗址(1189处,占比24.5%)、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946处,占比18.7%)、古墓葬(420处,占比8.3%),石窟寺及石刻(308处,6%)、其他(33处,占比0.6%)。

上述国保单位在省级行政区划中的分布情况是:古遗址最多的是河南(157处),古墓葬最多的是陕西(42处),古建筑最多的是山西(420处),石窟寺及石刻最多的是河南(35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最多的是湖南(67处),这些特征也反映了这些区域独特的文化面貌。

古建筑国保超过100处的有六个省份,分别是山西、河南、浙江、四川、河北和江苏。北京、海南是仅有的两个尚无“石窟寺及石刻”类国保单位的省级行政区。此外,有10个省级行政区没有“其他”类国保单位。

(一)古遗址数量统计特征分析

古遗址是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是古代人类各种活动留下的遗迹,既包括一般认知中的民居、宫殿、寺庙、村寨、城堡等各类建筑遗迹,也包括不太引起关注的“人类对自然环境利用和加工而遗留的一些场所”,如洞穴、采石场、窑址等。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留存的古遗址十分丰富,古遗址和其他文物一样,作为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力量、基础资源、战略支撑。

目前,共有1189处古遗址被公布为国保单位,可分为16个子类,即洞穴遗址、聚落遗址、城址、窑址、窖藏遗址、矿冶遗址、古战场遗址、驿站古道遗址、军事设施遗址、桥梁码头遗址、祭祀遗址、水下遗址、水利设施遗址、寺庙遗址、宫殿衙署遗址、其他古遗址。数量位居第一的子类是聚落遗址,占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如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山西芮城西王村遗址、福建三明南山遗址;第二是军事设施遗址,如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和甘肃酒泉金塔境内的居延边塞遗址、内蒙古巴彦淖尔朔方郡故城遗址等;第三是寺庙遗址,如新疆库车苏巴什佛寺遗址、陕西扶风法门寺遗址、江苏南京大报恩寺遗址等。



▲“西王村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

中华文明的形成历经了“满天星斗”“多元一体”的过程,文化积淀深厚的地区文物丰富、遗址也多。即使放眼整个东亚地区,我国黄河、长江流域的文化发展程度亦相对较高,文化遗址也最为集中。黄河、长江流域的中下游地区地势比较平坦,气候四季分明,以此为基础形成的早期农业文化区是中华文明曙光的初现,故而拥有时间跨度长、类型繁杂、数量众多的古遗址。

以位处黄河中、下游过渡地段的河南省为核心的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是古代中国历经朝代最多、建都历史最长、古都数量最多的区域。夏、商、周、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五代、宋、金等二十多个朝代的三百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此。河南留存古遗址类国保单位最多,共157处,同类型占比13%,印证了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



▲各省级行政区划古遗址类国保单位数量统计图

(二)古墓葬数量统计特征分析

古墓葬是古人安葬逝者形成的相关物质遗存。根据考古资料显示,中国至迟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有墓葬,经新石器时代以至夏、商、周、秦、汉及以后各历史时代,墓葬制度随着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发展而不断演变,显示出一定的规律性。

古墓葬包括地上建筑、墓室(墓穴)、葬具及附属物等,主要有帝王陵寝、名人或贵族墓、普通墓葬等;也可以分为史前时期古墓葬和历史时期古墓葬。历史时期古墓葬成为国保单位一般应满足以下条件:各历史王朝帝王、皇家的墓葬与陵园;各历史时期分封诸侯王、藩王的墓葬与陵园;边疆或少数民族政权领袖的墓葬与陵园;历史时期著名人物的埋葬地;大规模的宗族(家族)墓地;反映古代埋葬制度、埋葬习俗的典型墓地或特殊形制结构的墓葬;反映中外文化交流或特殊意识领域的墓葬;反映特定历史活动及特殊群体的墓葬,如战争墓地、刑徒墓葬等。

三普数据显示,我国共有古墓葬类不可移动文物139 458处。第一至第八批分别公布了19处、7处、29处、22处、50处、77处、195处和35处古墓葬类国保单位,合计为420处。拥有20处以上古墓葬的有陕西(42处)、河南(35处)、新疆(29处)、辽宁(27处)、河北(26处)、山东(24处)、四川(23处)、内蒙古(22处)、山西(20处)、江苏(20处)。仅天津尚无此类国保单位。



▲各省级行政区古墓葬类国保单位数量统计图

从数量上看,陕西是古墓葬类国保单位最多的省份。陕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保存着黄帝陵、秦始皇陵、西汉帝王陵、唐代帝王陵等众多重量级古墓葬。中国古代历史上包括周、秦、汉、唐等辉煌盛世在内的14个王朝或政权都曾在这里建都,其丰富的文化遗存、深厚的文化积淀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

从时间上看,隋唐时期古墓葬类国保单位最多。以第一批国保单位中公布的19处古墓葬为例,各时代数量为新石器时代1处、商周1处、秦汉3处、魏晋南北朝3处、隋唐五代6处(其中五代时期1处)、宋辽金1处、明清4处。隋唐时期最多,这是因为此时期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科技上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是中国历史上强盛的时期之一,而且统治持续时间长,社会普遍重视丧葬文化和礼制风俗。

(三)古建筑数量统计特征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建筑物、构筑物以及建筑方法和相关形制等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反映了各个时代的审美趣味与艺术水平,蕴含着厚重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中国古建筑追求创造具有良好的空间组织形式和艺术形象的人居环境和活动场所,在世界建筑历史上独树一帜,占有重要地位。



▲各省级行政区划古建筑类国保单位分布数量图

(本图由作者依据国家测绘局2008年6月制图

——审图号为GS(2008)1357号——绘制)

按照功能划分,古建筑大体分为城镇与村落,宫殿、府邸、衙署与官邸,宅第民居,坛庙祠堂,园林,宗教建筑,学堂书院、学校,驿站会馆、旅舍,店铺作坊、商业和手工业场所,桥梁和水利工程,防御工程等11个子类别。古建筑类国保单位知名度高、类型繁多,数量亦蔚为可观,其中山东长清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等九处东汉石质建筑被列为第一批国保单位,它们是国内现存地面上最古老的建筑物。两宋以前的木构建筑物多已列入前三批国保单位。第六批国保单位遴选时秉持元代以前木结构建筑“应保尽保”的原则,因而有二十余处元代以前的木构建筑得以列入。



▲山西佛光寺东大殿 @吴吉明

山西省是现存古建筑最多的省份,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山西省保存完整的古建筑群数量达1848处,单体古建筑可能达三十多万处,其中国保单位420处,约占全国古建筑国保单位的五分之一,占本省国保单位总数的五分之四。山西古建筑不仅数量丰富,其年代之久远更是其他省份无法比拟的。我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均位于山西省,如五台县南禅寺大殿重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另有五台县佛光寺东大殿、平顺县天台庵、芮城县广仁王庙等三座唐代木构建筑。山西之所以能保存如此之多的古建筑,主要得益于山西是中华文明起源、民族融合、佛教兴盛之地,受到大规模的战乱侵扰较少,晋商的巨额财富为大型建筑群落提供了资金保障,干燥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古建筑留存,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文物保护工作高度重视等。

(四)石窟寺及石刻数量

统计特征分析

石窟寺及石刻包括石窟寺、摩崖石刻、碑刻、石雕、岩画和其他石刻。三普数据显示,石窟寺及石刻类不可移动文物有24 422处,308处为国保单位,占国保单位总数的6%。河南以35处成为此类国保单位数量最多的省级行政区,其后依次为四川(34处)、甘肃(24处)、浙江(21处)、河北(19处)、山东(18处)、山西(15处)、云南(15处)、陕西(14处)、江苏(14处)。北京和海南尚无此类国保单位。



▲各省级行政区划石窟寺及石刻类国保单位数量统计图

岩画是在岩穴、石崖壁面或独立岩石上涂绘、磨刻、凿击图形的总称。岩画反映了古代先民的生活形态、民俗信仰、宗教意识,可弥补少数民族地区文物、文献史料不足的缺憾,为研究早期历史、文化、艺术、宗教等提供了大量翔实、直观的材料,是历史学和考古学、美术学和艺术学、人类学和民族学等学科研究的重要对象。

据三普统计,我国现存岩画1226处,分布在28个省份,已公布为国保单位的有17处,其地域分布和时代特征基本反映了我国岩画的主要特点:一是年代集中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商时代,此时人类已走出洞穴,建造房屋居住,岩画主要刻绘在石崖壁面或独立岩石上;二是地域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甘肃、云南、广西等地区,多属少数民族混合经济文化或游牧经济文化区域;三是文化面貌呈现交替性和间断性,每种内容和风格的岩画随着创作民族的兴衰和迁徙而存在或消失,不同于中原地区自彩陶文化开始后便呈现连续性发展的特点。



▲宁夏贺兰山岩画

图源:雅昌

2016年7月15日,广西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在土耳其举行的第40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The World Heritage List),填补了中国岩画类世界遗产项目的空白。

(五)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数量统计特征分析

近现代重要史迹是指1840年以后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重要不可移动文物。近现代代表性建筑是指1840年以后建造的具有重大价值的建筑物和构筑物,主要有: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名人故居、传统民居、宗教建筑、名人墓、烈士墓及纪念设施、工业建筑及附属物、金融商贸建筑、水利设施及附属物、文化教育建筑及附属物、医疗卫生建筑、军事建筑及设施、交通道路设施、典型风格建筑或构筑物等。

三普数据显示,我国共有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类141 449处,946处为国保单位,占国保单位总数的18.7%。湖南是该类国保单位最多的省级行政区,有67处,其后依次是江苏(61处)、广东(52处)、浙江(47处)、湖北(46处)、江西(45处)、北京(43处)、云南(40处)、山东(38处)、辽宁(38处)。



▲各省级行政区划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类

国保单位数量统计图

例如自19世纪60年代起,随着中外交流的日益频繁,西方先进的图书馆办馆模式、管理思想及相关理论传入中国,一批有远见的仁人志士倡立公共图书馆,他们中既有提倡西学的士大夫林则徐、魏源等,也有维新派代表梁启超、郑观应等。19世纪末期,外国传教士在一些大城市的教堂及教会大学创建了新式图书馆,其新式的阅览规则和对藏书的利用程度与中国传统的私人藏书楼形成鲜明对比,开启了中国古代藏书楼向现代公共图书馆转变的历史进程。尽管部分近代图书馆或毁于战火、或已作他用,在城市化的发展中难寻旧址,但仍有多处保存下来,并有13处入选了国保单位,它们是:浙江杭州西湖区及上城区浙江图书馆旧址、湖州嘉业堂藏书楼及小莲庄,北京市西城区北平图书馆旧址(现为中国国家图书馆分馆主楼),云南腾冲和顺图书馆旧址,黑龙江齐齐哈尔图书馆旧址、哈尔滨南岗区伪满洲国哈尔滨警察厅旧址(东省特别区图书馆),河南新乡河朔图书馆旧址,湖北武汉武昌区省立图书馆旧址,上海市长宁区及普陀区圣约翰大学近代建筑(含图书馆)、徐汇区交通大学早期建筑(含图书馆)、杨浦区沪江大学近代建筑(含图书馆),福建泉州市鲤城区安礼逊图书楼,重庆市渝中区罗斯福图书馆旧址。



▲北平图书馆旧址

图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1904年湖南和湖北正式将省级公共图书馆命名为“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成为中国第一个省级图书馆,即如今的国保单位“湖北省立图书馆旧址”;和顺图书馆旧址位于云南腾冲和顺镇十字路村,创建于1928年,是中国第一座乡村现代图书馆,建馆资金、馆藏图书由华侨捐赠,建筑中西合璧,结构新颖;重庆罗斯福图书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以外国总统名字命名的图书馆,并被指定为联合国资料寄存馆,是我国保存联合国资料最早的图书馆,以此纪念在抗日战争中给予中国极大支持与帮助的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Franklin Roosevelt)。

(六)其他国保单位数量统计特征分析

未归入上述类别的具有重大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如盐田、梯田、茶园等,有33处为国保单位,典型的有海南儋州洋浦盐田、西藏昌都芒康县盐井古盐田和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普洱澜沧县景迈古茶园等。



▲各省级行政区划其他类国保单位数量统计图

以茶园为例。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代,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已有4700多年的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茶文化糅合佛、儒、道诸家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茶文物遗存主要集中在我国西南和东南地区,其中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和茶叶的重要产地。与茶有关的国保单位有浙江金华玉山古茶场、湖州顾渚贡茶院遗址及摩崖,云南普洱景迈山古茶园、临沧凤庆茶厂老厂区旧址,湖南益阳渠江茶园等。另外,连通川滇藏等地的茶马古道、横跨亚欧大陆“中俄茶叶之路”的万里茶道也串联了不少与茶叶生产、经营、流通有关的文化遗产。其中的景迈山古茶园迄今已经有1800多年的历史,茶园总面积2.8万亩,为当地布朗族、傣族先民栽培,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重要历史见证,充分体现了人类认识自然、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的高超智慧,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典范,被誉为“茶树自然博物馆”和古茶活化石,被列为第七批国保单位。



▲云南普洱景迈山古茶园及景迈大寨环境格局图

辉煌的历史、广袤的疆域、多元一体的文化造就了中国文物资源的鲜明特征:一是在时代与构成上,时代久远、自成体系;二是在总量与分布上,量大面广、分布不均;三是在种类与形态上,种类繁多、形态各异。与此相适应,在管理体制上,形成了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管理模式。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价值突出、真实而完整的不可移动文物,是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从省级和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中,选择具有重大历史、艺术、科学价值者确定或者直接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报国务院核定公布,是文物的最高保护级别。分析国保单位的统计特征,研究文物的空间分布特点,有利于把握文物保护利用规律,对推进文物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BY|东南文化

文|一言 陈昀

原文刊登于《东南文化》2021年第4期



现在:以地理为纲,梳理历史和文化的脉络。
以前:为了能查找资料,多发帖。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02-22
文章不错 但是没有图啊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02-22
回 小小狼 的帖子
小小狼:文章不错 但是没有图啊 (2024-02-22 11:01) 

一楼图片已上传。
二楼转载的图片弄不上来。
现在:以地理为纲,梳理历史和文化的脉络。
以前:为了能查找资料,多发帖。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02-25
最好有分省图。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02-25
密密麻麻。。。。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02-25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03-11
回 jvwei2006 的帖子
jvwei2006:一楼图片已上传。
二楼转载的图片弄不上来。 (2024-02-22 21:03) 

谢谢
这个图也就看个大概。出版过一个两拼的中国文物保护单位地图 定价120,截止到第六批。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