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谈谈村组干部的施政问题
村级政权组织在塑造我国政府形象,建立政府信誉尤其是在农民中的信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村级政权组织的“善治”对于维护和巩固我党在农村中的政权的稳定性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该看到,当前绝大多数基层组织,无论是在内部管理还是外部管理上均已形成了一定的制度,如干部岗位责任制度、考核评比制度、党员干部学习制度等;基本上形成了工作有计划、学习有安排、考核有依据、评选有条件的工作程序。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村组干部的随意性行为较多。相当多的村组干部法制、政策水平偏低,难以依法行政。有的甚至对中央三令五申的政策明知故犯。比如“减轻农民负担”,由于利益的驱使,加上乡镇政府组织硬性下达“指标”,村组干部故意压制农民对政策的知情权,制造信息不对称,而为自身谋取利益。应该指出,这种“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观念在当前的基层干部中颇有影响力,必须认清其内在的巨大危害性,彻底加以清理。
三、 社会转型期推进我国行政区域规划现代化的设想
邓小平同志1982年在中共中央讨论中央机构精简问题会议上指出: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此后,中央在论述改革、稳定与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时一再指出:改革是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现在改革已处于关键部位的深水区,各项政策的顺利推进必须要靠深化改革才能实现。可见,要实现稳定和发展,改革是关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例如扩大了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职权,健全了国家军事指挥体制,精简了政府机构。调整了党政关系与政企关系等等。但是,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度、经济建设发展的速度相比,毕竟相对滞后的多。这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脱胎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为了维护稳定必须梯次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经济比政治同人民的生活具有更高的关切度密切相关,加之我国的政治发展没有现成的相对完善成熟的社会主义政治体系作为参考,只能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因此,必须小心谨慎。但是,我国也因政治发展相对滞后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例如,腐败滋生蔓延,思想道德滑坡,改革成本急剧上升,调控难度更大等等问题。这表明,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是有限度的,如果政治体制改革滞后,就会使其发展和完善失去最好的时机,使固有的政治弊端越来越多,使继起的发展难度越来越大,不仅经济改革难以深入,法治国家难以确立,政治腐败难以消除,还会极大的威胁到民主政权的稳定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行政区域规划改革,作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的成功与否对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与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与否具有极其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尽管行政区域规划改革并不属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部分,但是,它却是政治体制改革必不可少的前奏与前提基础。因此,必须抓住国泰民安、政通人和的大好时机,加快我国行政区域规划现代化的建设进程。
1、 撤消地级行政建制,市县平级,实行省直接管市、县的行政管理体制
实行市县脱钩,彻底取消所有地级行政建制,虚化自治州的行政建制,弱化市辖区建制,建立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市、旗)两级行政区划体制,关键在于打破市与市、市与县之间行政级别上的界限,不再将直辖市以外的市分为地级市和县级市,使市与市之间同级;取消地级市与县(县级市)之间在行政区划上的层级差别,使市与县同级。这样,虽然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置的目的和性质不同,但它们都是把国家分块管理的行政区域,同为地方行政建制的最高层次。虽然市和县之间的功能和特点不同,但它们都是省分块管理的行政区域,都是处于省之下的第二级行政建制。同级行政建制上的每一行政单位,不论大小一律平等,它们之间不存在谁管谁的问题,都统一由所属的上一级行政单位管辖。实行市、县同级和市、县脱钩,是实现市不再管县、省直接管县(市)的关键。
如此以来,原市级行政机构就可按县级行政机构定编定制,公务人员必然大大减少,市财政集中县财政的现象也自然得到解决。县财政可以增加积累,加上国家与省财政的支持,应能解决当前的县级财政亏空与财政紧张状况。县级政府机构可以切实转换职能,变被动的执行市级政府机构的命令为主动的进行县政建设。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婆婆”也会大为少,农民负担亦可得到一定程度的减轻。对于巩固基层政权也具有重要意义。
2、 并县
当前的省级行政划分已无须大动。最近部分专家提出实施增加省级行政建制的举措,以解决省辖县较多的问题。笔者以为,省辖县级行政机构较多,虽然确有部分省偏大的因素,但是,部分省内县的规模偏小却也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有必要把规模偏小的县进行合并或是将小县并入大县。这样,不但可以精简政府机构和公务人员,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减轻人民的负担,省政府也便于管理。此外,当前形势下,进行任何形式的行政区划改革,都应当以建立“精简、高效、廉价”的政府为目标,增加省级行政建制,势必将大幅增加省、县级行政官员以及下属行政机构官员的数量,这显然与新时期现代化的行政建设目标相悖,并不可行。
3、 修改《宪法》,撤消乡级行政建制
徐勇根据多年的调查思考,并参照古今中外的乡村治理经验,认为随着市场化、现代化和民主化发展和乡村社会转型,乡村治理应该进行结构性转换,实行“县政、乡派、村治”。即县以下的乡成为县的派出机构,专事县政府委托的任务。乡财政由县财政开支,乡不必与政府设立对等对口的机构,以达到精简机构、更好的行使事权、减轻农民负担的目的。(18)贺雪峰和王习明对于徐勇的看法表示赞同。(19)此外,贾康和白景明在论述如何解决县乡财政解困与财政体制创新一事时,亦指出应当实行“乡派”,并建议把地市一级也作为省的派出机构。(20)笔者以为,实行“乡派”,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乡村治理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公共机构的膨胀存在一个“帕金森定律”,是指由于公共部门自利性的存在,机构的膨胀与权力的扩张是必然的事情。因此,裁减后的“乡派”机构仍然可以再膨胀起来,早晚还会进行下一次的乡级行政机构“收缩”。要使乡级行政机构无“胀”可“膨”,切实达到精简机构、提高行政效率、减轻农民负担的目的,只有修改《宪法》,彻底撤消乡级行政建制。但是,撤消乡级行政建制必然会增大税收的征缴与乡村的治安方面的难度,因此,必须保留税务机构与治安派出所,以按时征税,维护社会稳定。
4、 切实转变村委会的职能,使村委会成为真正的村民自治组织
当前村委会的“行政末梢化”明显,村组干部“官僚化”倾向日益凸显。必须切实转换村委会的职能,使村委会成为真正的村民自治组织。修改并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对村委会和村党支部两者之间的权限职能进行明确的划分,使上述两个法规具体并具有可操作性,切实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使村级民主建设健康、稳定的发展。
5、建议引导各村村民自发成立农民协会
建议引导各村村民自发成立农民协会,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并在省政府与县政府的引导下进行促进基层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使健康向上的精神文明占领基层思想文化领域,以达到稳固基层政权的目的,同时也有助于促进行政区域规划改革的顺利进行。
作者简介:
下班 王劲松(1978-),男,汉族,河北深州人,经济学硕士,总参陆航部军代局参谋,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行政,公共经济理论。曾在《美中经济评论》、《当代财经》、《探索》等中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两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所刊发的《公共行政》《审计文摘》等刊物收录。
注释:
①贾康、白景明:《县乡财政解困与财政体制创新》,《经济研究》[J],2002年第2期
②贺雪峰、王习明:《村级债务的成因与危害——湖北J市调查》,《管理世界》[J],2002年第3期
③贾康、白景明:《县乡财政解困与财政体制创新》,《经济研究》[J],2002年第2期
④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237页
(5)宫桂芝:《我国行政区划体制现状及改革构想》,《政治学研究》[J],2000年第2期
(6)宫桂芝:《我国行政区划体制现状及改革构想》,《政治学研究》[J],2000年第2期
(7)卢梭:《社会契约论》[M],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83页
(8) 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3页
(9)杨善华、苏红:《从“代理型政权经营者”到“谋利型政权经营者”——向市场经济转型背景下的乡村政权》,《社会学研究》[J],2002年第1期
(10)徐勇:《县政、乡派、村治:乡村治理的结构性转换》,《江苏社会科学》[J],2002年第2期
(11)唐兴霖、马骏:《中国村民自治民主的制度分析》,《开放时代》[J],1999年第3期
(12)刘鹏:《结构性贫困:对中国农民弱势处境的分析》,《东北师范大学学报》[J],哲社版2002年第1期
(13)萧楼、王小军:《互构村庄:权力转换机制与村庄治理结构》,《开放时代》[J],2001年第3期
(14)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保障课题:《不能把农民的保障仅系于土地》,《经济参考报》[N],2002年2月27日
(15)贺雪峰、王习明:《村级债务的成因与危害——湖北J市调查》,《管理世界》[J],2002年第3期
(16)贺雪峰、王习明:《村级债务的成因与危害——湖北J市调查》,《管理世界》[J],2002年第3期
(17) 《特供信息》2001年第30期[J]
(18)徐勇:《县政、乡派、村治:乡村治理的结构性转换》,《江苏社会科学》[J],2002年第2期
(19)贺雪峰、王习明:《村级债务的成因与危害——湖北J市调查》,《管理世界》[J],2002年第3期
(20)贾康、白景明:《县乡财政解困与财政体制创新》,《经济研究》[J],200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