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经济观察网,作者土哥涅夫:
撤市设区成就常州辉煌
常州的崛起,成功的产业政策固然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但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区划调整的助力。
前面提到,常州市区脱胎于过去的武进县,但其实,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常州,市区仅新北、天宁、钟楼、戚墅堰四个区,总面积不过280平方公里,城市发展较为局限。2002年,武进撤市设区,常州市区面积显著扩大至1864平方公里,增长率达565.71%。这一变化为常州的城市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空间,促进了城市扩张和现代化建设。2023年,武进区经济总量突破3200亿元,实现3222.84亿元,经济总量占常州市的三分之一。如今,武进已成为常州全市体量最大以及最重要的板块之一。
2015年,常州再次调整行政区划,将金坛市撤市设区。扩区后的常州,市本级面积增长了52%,达到2837.63平方公里,基本奠定了大城市的格局。2023年,金坛区经济总量超过了千亿元,实现1302.97亿元,其经济总量虽然没有武进区高,但名义增速达7.12%,位居全市第二名,比武进区高3.22个百分点,高于全市平均线1.19个百分点。
事实上,当时这么做的不止常州一家。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逐渐从县域经济转向都市经济,为了因应这一变化,包括南京(江宁县)、苏州(吴县市)、无锡(锡山市)、扬州(邗江县)、镇江(丹徒县)、盐城(盐都县)、宿迁(宿豫县)在内的江苏各地,相继完成了对郊县的撤设。市区面积大幅增加,市本级也因此可以动用更大的财力谋划大平台,孵化产业大集群,从而奠定了今天江苏“十三太保”在全国城市竞赛中大杀四方的优势局面。
反观隔壁的浙江,在此期间除了杭州撤销萧山、余杭两个县级市,设置萧山区和余杭区,宁波将鄞县变为鄞州区外,其他地市基本维持着以县为主、单打独斗的行政格局,直到2013年才有绍兴撤设柯桥、上虞两区。这也使得江浙两省的经济差距越拉越大。2000年时,浙江GDP与江苏的差距为2524亿元;2017年,二者差距已达34133亿元。
正是因为看到了撤县设区的好处,过去一些年,很多地方都热衷于这么做,以扩大市区范围。据统计,过去十年全国市辖区增加了110个,而县的数量则减少了141个。这样大范围撤县设区肯定是有问题的,比如有些地方,为了上马地铁项目凑数据而撤县设区,但新区与中心城区相距100多公里。
为此,2022年5月,中央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书》,明确“严格控制撤县设市建区”。最近,有媒体联系甘肃、湖北、山东等曾打算撤县设区的地区的民政部门,对方均表示此事已处于搁浅状态,何时重启无明确时间。
一哄而上撤县设区固然不好,一刀切叫停也有问题。像常州、温州、嘉兴这类GDP近万亿,但市区面积狭小,建成区范围已经溢出市区的长三角城市,确实应该推进撤县设区,增加城市发展空间。相反北方有些地级市,明明没多少人,产业经济也不亮眼,却撤设了五六个区,这就明显不合适。
类似的情况过去在土地领域也存在,导致沿海地区及大城市用地指标紧张,房价高企。而广大中西部县市,因为有土地指标倾斜,建了一堆“鬼城”空城。好在现在建立了新增城镇建设用地指标与常住人口增加相协调的配置机制,撤县设区也应该按照这个思路,实行“一城一策”。
毕竟中央明确提过,“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而金坛设区之后产业大爆发,常州经济破万亿并晋升“新能源之都”的例子,正好印证了这一点。
这表明,至少在长三角这样人口稠密、市县面积狭小、数量众多的发达地区,发展都市经济还是比固守县域经济要更符合城市化的发展趋势,也更能激发区域增长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