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9287阅读
  • 14回复

[河北]河北省及县市简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4-08-31
中国·河北 
  本省位于黄河下游以北,东临渤海。人口6525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43人。面积19万平方公里。
  本省高原和山地的面积约占全省面积五分之三,太行山和燕山从西部和北部环抱着东南部的河北平原。
  本省煤、铁、石油、天然气、铝土矿、金储量及产量居全国前列。渤海湾沿岸是我国重要海盐产区之一。沿海及河、湖渔产丰富。
  本省是我国最大的产棉基地,其它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花生等。张家口地区畜牧业发达。张北羔皮和口蘑、河北鸭梨、宣化葡萄、深州蜜桃等农畜产品十分有名。本省是我国著名的石油、煤炭、纺织工业基地,石家庄和邯郸是重要的棉纺织工业中心。开滦煤矿有我国"第二煤都"之称。唐山钢铁和陶瓷工业全国驰名。山林树种有栎、杨、桦、椴、落叶松、云杉等。
  历史上,本省春季干旱和夏季洪、涝灾害频繁。解放后,本省水利建设大发展,修建大中型水库40多座,综合治理了30多条骨干河道,筑起防洪大堤约3000千米,建闸、涵等建筑50000多座,扬水站1700多处,打井50多万眼,发展灌溉面积5000多万亩,初步治理了二分之一的水土流失面积和三分之二以上的盐碱洼地。
  农副产品有小麦、玉米、高梁、谷子、红薯、水稻、大豆、红小豆、花生、棉花、麻类,海产小黄鱼、鲙鱼、对虾、毛虾和淡水鱼虾,温带果品深县大蜜桃、宣化葡萄、沧州金丝小枣、昌黎苹果,魏县、定州和交河的鸭梨,涉县、武安和灵寿的核桃、迁西栗子等,还有安国等地的药材白芷,张北的“口蘑”、“口马”和羔皮羊等。
  京沪、京广、京包、石太等铁路经过改造,修了复线,新建铁路有丰沙、京承、大秦、京原、京通等线。公路里程已达35000多千米,为解放初的7倍。蓟运河、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等经治理,已能通航机动船。海港秦皇岛大大提高了机械化程度,建有专用油码头。此外设有输油管道,联系北京、大庆油田和本省秦皇岛、沧州、冀中油田。
  本省以铁路为骨干,有京哈、京沪、京广、京九、京包、石德、石太、京承、京秦等线;秦皇岛与黄骅为主要海运港口;内河通航里程1300多公里。

保定市概况
--------------------------------------------------------------------------------

??保定是河北省省辖市。位于河北省中西部,与京津呈三足鼎立之势,相距均约140公里。西界山西省,北邻北京市、张家口市,东临廊坊市、沧州市,南接石家庄市、衡水市。介于东经113°40′~116°20′,北纬38°10′~40°之间。东西最大横距约240公里,南北最大纵距约200公里,辖区总面积22113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12.3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54平方公里。现辖南市区、北市区、新市区、易县、徐水县、涞源县、定兴县、顺平县、唐县、望都县、涞水县、清苑县、满城县、高阳县、安新县、雄县、容城县、曲阳县、阜平县、博野县、蠡县等3个区18个县。代管定州市、涿州市、安国市、高碑店市等4个市。总人口1070万。保定历史悠久,是尧帝的故乡,春秋、战国时期,燕、中山就在境内建都,具有三千多年历史,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定区位优越,市场广阔。京广铁路、京深高速纵贯南北,神黄铁路、津保高速横跨东西。随着建设“大北京经济圈”战略构想的提出,从保定市向外扩展,在150公里半径内,构成了北京、天津、石家庄、保定等城市为主,拥有4000多万人口的多层次、大容量消费市场。

唐山市历史沿革
    唐山,因市区中部的大城山(原名唐山)而得名。唐山历史悠久,早在 4 万年前就有人类劳作生息。商代属孤竹国,战国为燕地,汉代属幽州,清代分属直隶省永平府和遵化直隶州。这里在唐朝时原为一片村落,从明朝起有一定程度的开发,主要为农业、采石业和制陶业。随着清代晚期“洋务运动”的兴起,清光绪三年( 1877 年)在唐山设开平矿务局,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办矿挖煤。 1878 年唐山建乔屯镇, 1889 年改名唐山镇, 1938 年正式建市,是中国近代工业发祥地之一。 中国第一座近代煤井、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第一台蒸汽机车、第一袋水泥、第一件卫生瓷均诞生在这里,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和“北方瓷都” 。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候,唐山市仍为省辖市,辖区12个。
    1955年3月,唐山市第一届二次人民代表大会将唐山市人民政府改为唐山市人民委员会。辖区未变。
    1958年4月28日,国务院批准唐山市规划唐山专区领导。同年8月29日,河北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唐山专员公署驻地由昌黎县迁至唐山市。
    1959年6月3日,经中央决定,唐山市为全国45各开放城市之一。6月8日中共河北省委、省人委决定,唐山专署和唐山市人委合并改设唐山市人民委员会。1960年4月2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撤消唐山专区,原唐山专区管辖的秦皇岛市和迁安、昌黎、乐亭、宝坻、玉田、蓟县、遵化划归唐山市。唐山专区撤消后实际划归唐山市的还有滦县、丰润两县(原为市辖区)和柏各庄农场。同时,唐山市改为省辖市。
    1961年5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恢复唐山专区的建制。同年6月1日,河北省人民委员会第14次会议通过恢复唐山专区的决议。从此,唐山专、市分开,唐山市改为专辖市。
祖国是人生的大舞台,愿每个人都活出自己的精彩,结伴而行,然后分享彼此的快乐。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4-09-08
【修改说明:同一主题发在一个帖子里,纯粹转贴只需给出原链接】

沧州市简介
沧州地处河北省东南,东临渤海,北靠京津,与山东半岛及辽东半岛隔海相望。现辖10县4市2区和2个管理区(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原中捷友谊农场]、沧州市南大港管理区[原南大港农场]),面积1.4万平方公里,人口677万,是河北省省辖市。198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环渤海经济开放城市,1995年被国家化工部批准建设全国第三座化工城。
  沧州交通便利。京沪、京九铁路贯穿南北,京广、京福、银歧等多条国道纵横全市。随着朔黄铁路、京沪、石黄高速公路和黄骅港的相继通车通航,使沧州成为冀中南、鲁西北以及晋、陕和内蒙古等西部地区连接国际市场的重要通道和出海口。

  沧州人杰地灵。古代有战国时代名医扁鹊,军事家孙膑,唐代地理学家贾耽,著名边塞诗人高适,清代有《四库全书》总编纂纪晓岚,清末洋务派首领张之洞等。近代革命将领有赵博生、马本斋等,现代有著名作家王蒙、柳溪、蒋子龙、艺术家李德伦、斐艳玲等。沧州是全国著名的“杂技之乡”、“武术之乡”、“鸭梨之乡”、“金丝小枣之乡”、“铸造之乡”和“弯头管件之乡”。中国吴桥杂技大世界被国家旅游局列入民俗旅游景点。沧州铁狮子、清真北大寺是国家、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境内白洋淀素有“华北明珠”之称。

  沧州资源丰富。拥有95公里海岸线,盛产原盐,是全国四大产盐基地之一。有鱼、虾、蟹等海产品,年水产品捕捞量达11万吨;有华北、大港两大油田,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

  沧州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农业,形成了畜牧、牧草、蔬菜、林果四大产业;工业,形成了以化工为主,轻工、纺织、机电、医药、建材等协调发展的工业经济框架。沧化、沧炼、大化、华油一炼是四大化工龙头企业,化工主导产品有化肥、烧碱、石油制品、PVC树指、TDI等70多种。沧州还是全国著名的电线电缆生产基地,电线电缆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非国有经济发展迅速,2000年乡镇企业增加值已占到全市GDP的51%。
沧州地处环渤海中心地带,是河北省确定的“两环” (环京津、环渤海)开放一线地区,也是京津通往东部沿海地区的交通要冲。京沪、朔 (州) 黄(骅港) 铁路和京沪、石黄高速公路在沧州交汇。京九、朔 (州) 黄(骅港) 铁路在我市肃宁县交汇,并建有编组站。国家“九五”重点工程黄骅大港和朔黄铁路的建成, 黄骅港成为西煤东运新通道的出海口和冀中南、鲁西北以及晋陕和内蒙古等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区位优势将日趋明显。


张家口市概况
张家口市是一座塞外古城,具有悠久历史,历为北方各民族杂居之地。 春秋时北为匈奴与东胡居住地,南部分属燕国、代国。秦时南部改属代郡、 上谷郡。汉时分属乌桓、匈奴、鲜卑。隋时东为涿郡,西属雁门郡。唐时 多属河北道妫州、新州,少属河东道蔚州。北宋时为武州、蔚州、奉圣州、 归化州、儒州、妫州地。南宋时皆属辽。元属中书省上都路宣德府,西北 部置兴和路(治今张北)。明为延庆州、保安州、云州、蔚州及万全都指挥 使司十二卫、所地。清时北属口北三厅(多伦诺尔厅、独石口厅、张家口 厅),南属宣化府(治今宣化)。民国二年(1913年)属直隶省察哈尔特别区口 北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设察哈尔省,张家口为省会。民国二十八年(19 39年)初设立张家口特别市。
   1952年12月察哈尔省建制撤销,察南、察北两专区合并后称张家口专区,划归河北省,张家口市为河北省直辖,并为专 区治所。1958年5月张家口市改属张家口专区。1959年5月撤销张家口专区, 所辖各县划归张家口市。1961年5月复置张家口专区,张家口市及所属各县 隶属之。1967年12月,张家口专区改称张家口地区,辖张家口市,县属不变。1983年11月,张家口市改为河北省直辖市。1993年7月1日,张家口地、 市合并,称张家口市。

张家口市位于东经113度50分至116度30分、北纬39度30分至42度10分。全市总面积3686155公顷,现有耕地面积898751公顷、牧草地475873公顷、林地面积679060公顷、水面积78955公顷。全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阴山山脉横贯中部,将全市划分为坝上坝下两个自然地理区域。坝上高原区,自尚义县套里庄、张北县狼窝沟,到赤城县独石口一线以北的沽源、康保、张北、尚义4县为坝上张北高原,属内蒙古高原南缘。该区域面积为12480平方公里,海拔1300-1600米,南高北低,地势较平坦,草原广阔,多内陆湖泊(淖),岗梁、湖泊、滩地和草坡、草滩相间分布,是典型的波状高原景观。南部坝下4区9县,地处华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带,海拔500~1200米,该区域地形复杂,山峦起伏,丘陵与河谷盆地相间分布,面积24467平方公里,河川占24.5%,丘陵占18.7%,山区占56.8%。
  河流,坝上多数为内陆季节性河,一般流程短、河床宽、河槽浅,由南向北注入内陆湖泊,较大的内陆河有安固里河、大青河、五台河。坝下河流属永定河水系主席要有洋河、清水河、桑干河。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4-09-09
保定历史沿革
北魏太和元年(477)分新城县置清苑县,因清苑河得名,系保定设县之始。五代后唐同光元年(923)置奉化军(治清苑县),天成三年(928)升为泰州,为保定设州之始。北宋建隆元年(960),因清苑为宋太祖赵匡胤祖籍,又为北宋军事重镇,故于清苑县治所设保塞军。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太宗率军北伐驻保塞半月余,称金台顿。太平兴国六年,保塞军升为保州。淳化三年(992),州、县治所迁至今保定城区。靖康二年(1127),金兵陷保州,仍沿宋制称保州,又名金台驿。金太祖天会七年(1129),保州为顺天军节度使驻地。金贞?元年(1213),成吉思汗率蒙古军南侵,破保州城,保州遂为废墟。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重建保州城,太宗十一年(1239)改顺天军为顺天路,保州为路治。元至元十二年(1275)改顺天路为保定路,保定之名自此始,寓保卫大都、安定天下之意。辖区与今行政区范围大体相近,历代政区变化多在此基础上调整。明洪武元年(1368)九月,废保定路改保定府,别名保阳郡。永乐元年(1403)朱棣称帝,定都北京,北平行都司复名大宁都司迁保。正德十年(1515),明王朝设保定巡抚署。崇祯十一年(1638)设保定总督,同时置保定总监军。清康熙八年(1669),直隶巡抚由正定移驻保定,保定始为直隶省会。雍正二年(1724),改直隶巡抚为直隶总督。民国建立后,沿清代直隶省建制,留保定府,撤清苑县。1913年直隶省会迁天津,废布政使、按察使各署,撤保定府,恢复清苑县,设范阳道(治清苑),次年范阳道改为保定道。1916年9月,置直隶督军署,1918年改川粤湘赣经略使署,1920年易直鲁豫巡阅使署。1935年6月6日,河北省政府由天津迁至保定。1936年保定设行政督察区。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侵占保定,为河北省日伪军政首脑机关驻地。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河北省政府由北平迁保定,1947年10月迁回北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河北省人民政府在保定建立,保定为省会和省辖市。1958年5月,省会迁天津。1966年5月,省会由天津迁回保定。1968年2月省会迁石家庄。1994年12月,保定地区与保定市合并,为省辖市。

保定城市特点
保定历史上是中国北方三雄镇之一,元代以后又是拱卫京师的门户,现存有全国惟一保护较好的总督署衙门,城区文物古迹众多,198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定市北控三关,南通九省,宣化、大同为之屏障,倒马、紫荆、龙泉三关为之阻隘,联络表里,拱卫京师,历来为军事重镇。清代以来,为直隶(河北)省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古城建筑有一定的特点。境内文物古迹众多,有冉庄地道战遗址、清西陵、满城汉墓、直隶总督署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有古莲花池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2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保定城具有衙署多、驻军多、学生多的特点。现成为新兴工业城市。



保定城市现状
1994年底保定地市合并后,形成大保定市的格局,增强了保定市的总体实力。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460.4亿元。现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2933家,大中型企业129家。年总产值619.15亿元,年利税23.18亿元。其中有世界闻名的化学纤维联合厂、全国最大的感光材料厂以及纺织、机械制造工厂等一批大型骨干企业。彩色电影胶片市场占有率达35%,印刷胶片达78%,蓄电池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0%以上,大型变压器产量占全国总产量30%以上;天娥牌粘胶长丝、大型变压器、五洲牌砂轮机等远销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居全国之首。保定是农业大市,农业耕地面积79.89万公顷,有效灌溉面积67.44万公顷。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30.68亿元。交通通讯事业发达,京广铁路、京广公路(国道107线)、京深高速公路纵贯市区,京原铁路横穿西北部山区,即将建设的保霸铁路和在建的朔黄铁路、津保高速公路将连通京九、京广、津沪三大铁路干线,打通出海通道。省级公路有京获、京原、津保南线和北线等7条,共有公路干线50余条,通车里程7000多公里;另有地方铁路3条,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邮政新兴业务有速递业务、代办国内国际运输航空货运、国际国内电子信函等。电信业务发展到移动通讯、数据通讯、声讯多元化。全市电话进入长途自动网直拨国内国际,无线寻呼、移动电话进入全国移动通信网。现有市话26.62万部,农话9.71万部,无线寻呼用户12.12万户。商业贸易有了长足的发展,拥有众多专业市场、大型综合商场和农村集贸市场,如白沟箱包、小商品、针织品、服装市场,曲阳石雕,安国药材,蠡县留史皮毛,高阳纺织等市场。保定市区2万平方米以上的十大商场陆续建成,装修豪华,商品齐全,各具特色。199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7.23亿元。旅游资源丰富,国家级风景旅游区有涞水野三坡、涞源凉城、白洋淀等。全市已开发利用各类景区(点)300余处,年均接待国内外游客380多万人次。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设施逐步完善。在市政建设方面,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定市区建成区面积达54平方公里,有纵向主干道11条,横向主干道7条,总铺装面积300余万平方米。城市供排水设施齐全配套,供水管道总长500多公里,排水管道总长200多公里,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十几万吨。有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24个,公共图书馆21个,总藏书量105.9万册,电视台6座,广播电台22座。保定自清代以来即有"学生城"之称,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学校7000多所,普通高校在校学生2万多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近2万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52万多人,小学在校学生143万多人。




保定的名城保护与发展规划
1986年保定被列为历史文化名城后,在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指导下,由市有关部门和清华大学建筑系李钰年教授等师生共同编制了《河北省保定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接着又在1993年编制完成了《保定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1998年编制完成了跨世纪《保定城市总体规划纲要》,都对名城保护做了全面系统的规划。保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是2.3平方公里的古城区。古城区内重点保护大慈阁周围街区、城隍庙街、北大街以及以总督署、莲池、文化广场为核心形成的清代建筑风貌区和西大街、光园等地段"东西合璧"的清末民初建筑街区,同时加强保护以淮军公所为主的淮南特色建筑景观区和清真寺周围伊斯兰建筑风格的回民居住区。目前对名城的各项建设工作正在逐步实施,直隶总督署经过全面修复,已成为旅游与展览相结合的博物馆,直隶总督署前的大旗杆已复建,署前广场也已动工兴建,将成为古城旅游、购物和文化活动中心。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4-09-12
河北省的名称及其来历

作者:杨广富


  河北,因位于黄河下游以北而得名。“河北”是个古老的名称,最早以地域名称见诸于战国史籍,唐初始成为大行政区的名称,中华民国(1928年)由直隶省改为河北省。
“河北”一词最早见于战国时的《周礼·职方》,中有“河北之地”的记载。《战国策·赵策三》则有“赵有河北,齐有河东”。《尔雅·释丘》记载:“天下有名丘五,三在河南,其二在河北”。文中的“河”,指“黄河”。黄河,古称“河”。后世以河水多泥沙而色黄,故称“黄河”。战国时的黄河,由今河南省濮阳流向东北,经今河北省大名、馆陶,及山东省平原等地,于山东省庆云县入海。其北有赵,其东有齐。从黄河流经的地域,可知那时的“河北”,大抵包括今河北省中、南部广大地区和今山东省东北隅、河南省北部小部分地区。古代河北与今河北有着地域上的部分重叠关系,从而可以看出当今河北省这个名称悠久的历史渊源①。
“河北”自战国出现,历经秦、汉,至隋,它一直作为黄河以北广大地域的泛称存在,但并无具体严格而明确的地区范围。《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陈余为将,将卒数万人而军巨鹿之北,此所谓河北之军也”。此书还记载刘邦对项羽所言:“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当时“巨鹿”在今河北省邢台市境内,“河北之军”指在邢台“巨鹿之北”。“将军战河北”,指项羽之军是在今河北省中南部地区。《隋书·五行志》记载:“仁寿二年,河南、河北诸州大水”。“河北”,指太行山以东,黄河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包括今河北省及其相邻地区②。总之,“河北”在唐代以前是个约定俗成的地域泛称。
唐代初期,“河北”开始成为全国一级大行政区的名称,沿袭到宋、金两朝。《旧唐本·地理志》记载:“贞观元年,悉令并省。始于山河形便,分为十道:一曰关内道,二曰河南道,三曰河东道,四曰河北道……”。这是“河北”成为大政区名称的开始。根据“山河形便”的命名原则,在黄河以北设道,名曰“河北道”,这是顺理成章的。河北道辖孟、怀、魏、博、相、卫、贝、澶、邢、洺、惠、镇、冀、深、赵、沧、景、德、定、易、幽、涿、瀛、莫、平、妫、檀、荆、营等29州及东安都护府。此时黄河已向南改道,即由河南省濮阳向东北经今山东省阳谷、东阿、禹城、商河、滨县等至利津入海。河北道的范围大体包括今河北省全部辖域及山东省、河南省北部一隅和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的南部地区。由上可知,当时“河北”的地域十分辽阔。宋代将河北道改为河北路。金代沿用河北路。元代推行省制,便废除了河北路③。
省,原是官署的名称。作为政区名的行省,起源甚早。魏、晋时已有“尚书省”、“中书省”之称,是中央行政机构。元代以中书省为中央政府,除京师附近地区的山东、山西和河北直隶于中书省外,又在路之上于河南、浙江、湖广、陕西、辽阳、甘肃、岭北、云南等处设十一个行中书省(略等于中书省办事处或中书省行署),简称行省。后来行省正式成为行政区划名称,简称省④。古称“天子之居”为“京师”,即今首都。明代直隶于京师的地区为“直隶”。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朝自南京迁北京后,因称直隶北京的今河北、天津等地为“北直隶”;直隶南京的今江苏、安徽省为“南直隶”。清初,改北直隶为“直隶省”,南直隶为“江南省”⑤。明、清沿用元代行政区为“省”的名称,至今。
民国初期,中华民国政府定都北京,全国省级行政区设置多袭清制,大体在今河北省辖域仍设直隶省。1927年8月,民国党政俯迁都南京以后,直隶省不仅失去了原来较其他省重要的政治地位,而且已名不符实,于是便产生了更改直隶省名的问题⑥。1928年6月20日,国民党政府决定,直隶省改称河北省,京兆尹公署撤销,所属二十县划归河北省。北京改为北平,天津为河北省省会⑦。同年6月28 日,中华民国政府又明令公布这项决议。1928年7月4日,国民党河北省政府于天津成立,国民党政府行政院任命晋军将领商震为河北省主席。从此,“河北”又作为政区名称出现了,它指称着黄河下游以北的某一广阔地域。
河北省地处华北平原的北部,首都北京市的周围,东邻天津市,东临渤海,西依太行山与山西省相邻,南邻河南省,东南与山东省毗连,西北、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东北与辽宁省相连。70多年来,河北省的辖域虽有变更,但今昔河北省标志辖域的范围大体是一致的。
因河北省古为冀州之域,所以河北省简称冀。冀州历史悠久,早在四千多年以前就出现了。《尚书·禹贡》中说:大禹治水以后,按当时的山川河流,把全国划分为九州(当时的州不是行政区划,而是地理区域):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冀为九州之首”。《冀县志》中说:“冀为最古之州,唐虞之前,圣贤帝王多为冀产”,是“尧、舜建都之地也”。《汉书》中说:“冀州,尧所都,故禹治水自冀州始也”。冀州的由来,则是由冀之地而得名。《说文解字》中说:“冀,北方州也,北方名冀,因而以名其州也,”。《尔雅·释州国》中说:“以取地以为名也!” 《尔雅·释地》中说:“两河间,曰冀”。“两河”,指黄河和辽河。“冀”,指冀州。“两诃间”指黄河和辽河之间,为冀州之地。那时所说冀州的地域范围,实际包括现在的河北、山西两省,及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域,可见冀州地域之大。西汉杨雄等对古冀州的描写,“洋洋冀州,鸿原大陆”,“东近瀛海则资储可充,南临河济则折冲易达,据河北之中,川原饶衍,控带燕齐”。
到了东周列国时,九州又分为十二州,冀州析为幽、并二州。此时的冀州,包括今河北省的大部分地域。
在秦汉以前,无论是“九州”,还是“十二州”,都是传说中的地理区域,而不是行政区划。冀州作为实际上的行政区划是从汉代开始。西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开始把京师附近地区外的地区划分为13个监察区,称为13州,置刺史巡查境内。今河北省主要属冀州刺史部(有10郡郡部在今河北)和幽州刺史部(有5郡郡部在今河北)管辖⑧。东汉政区基本沿袭西汉,历经魏、晋、南北朝。冀州的辖区曾多次变更,辖境愈变愈小,逐渐变成县级的州、市。
河北省简称冀,那么,“冀”是什么意思呢?“冀”属多义字,其中有一义是“希冀”、“冀望”、“期望”等词。东汉时有一部推究事物命名由来的书叫《释名》,它在解释“冀州”地名的由来时写道:“其地有险有易,帝王所都,乱则冀治,弱则冀强,荒则冀丰也。”《释名》对“冀州”名称的解释,就使用了含有“希望”的意义。这样,冀州就是寄予希望之州。那么,如今简称“冀”的河北省,就应是寄予美好希望之地了⑨。
河北省的别称燕赵,也称燕赵中山。因为战国初期在今河北省辖域内建都的有三个诸侯国,即燕、赵、中山,故有燕赵中山之称。赵国灭中山国后,因在战国“七雄”争霸时期,今河北省辖域,北为燕国之地,南为赵国之地,故又有“燕赵”之称。
“燕赵”和“燕赵中山”之称,为何以“燕”字当头呢?这与燕建国时期较早和成为战国“七雄”之一有关。《中国史话》中说:“周初封的大国有山东的齐国、鲁国,河南的卫、陈、蔡、宋,山西的晋,河北的燕,湖北的楚……等。”《可爱的河北》中说:河北省“战国时分属燕、赵、中山以及魏、齐等国,其中以燕、赵最为有名,故也有‘燕赵’之称。”
燕,本作匽、郾,西周时分封的姬姓诸侯国,始封之君为召公奭。燕国在战国时代逐渐强盛起来,号称七雄之一。国都在蓟(今北京市西南),称为上都。燕昭王时修建武阳(在今河北省易县),称为燕下都。这个下都武阳,就是燕太子丹派荆轲刺秦王的出发地⑩。燕国强盛时的疆土,包括今河北省北部,内蒙古自治区南部,辽宁省西南部及山东省北部。公元前226年,秦攻燕,取蓟,燕迁都辽东。公元前222年,秦攻辽东,燕灭亡⑾。
赵国,原赵大夫赵衰的后代赵籍伙同魏、韩瓜分晋国而来,史称“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赵被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建都晋阳(今太原市西南)。公元前386年迁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赵国最强盛时的疆土,包括今河北省中部和南部,山西省中部和北部,陕西省东北部,山东省西部及河南省北部⑿。公元前228年,赵被秦灭亡。
中山国,原名鲜虞国,是由鲜虞水而得名,始建于西周,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狄建立的国家。约在春秋末年鲜虞改为中山,公元前506年“中山”国名正式见于史籍。中山国因定都于中山城(在今唐县城西)而得名⒀。《水经注》记载:“城中有山,故名中山”。“子系中山狼”诗句中的“中山”,即指“中山国”。中山国曾三次亡国,两次复国迁都。第一次被晋国灭亡,复国后于公元前414年,建都于顾(今定州市)。第二次被魏国攻灭,于公元前378年桓公复国后,迁都于灵寿(今平山县三汲)。国力强盛后称王,成为仅次于战国七雄的“千乘之国”。疆域的北界是从安新经徐水向西的燕长城,南界到房子和鄗(今赞皇、高邑一带),西到太行山麓,东至衡水。第三次亡国,即公元前296年,中山国被赵国灭亡⒁。中山虽然亡国了,但“中山”这一国名却长期被后世沿用。如,汉高祖置中山郡,汉景帝封皇子刘胜为中山王,建中山国⒂,等等。
河北省的别称,还有畿辅。畿,古称天子直接所领之地,后多指京城附近由京师直辖的地区。辅,古代也指京城附近的地方。畿辅,指国都附近的地方,或京城附近由京师直辖的地区。因为元、明、清三代先后都建都于北京,河北省是京畿、藩屏之地,政治、经济、军事地位十分重要,故又有“畿辅”之誉。河北古称畿辅之地,所以清代所修的河北通志就叫《畿辅通志》⒃。



小号:长白小侠。是留给儿子的,不知道他有没有兴趣传承?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4-09-12
保定的由来

作者:杨广富


  保定市位于河北省中部,地处京、津、石三角地带的中心,京广铁路穿过市区。西依太行山脉,东为冀中平原,北控三关,南通九省,被称为“天下通道”,“京畿重地”、“北京南大门”。保定市是河北省辖市,现辖3区(新市、北市、南市)4市(涿州、定州、安国、高碑店)18县(满城、清苑、涞水、定兴、容城、安新、蠡县、博野、阜平、唐县、涞源、易县、雄县、徐水、高阳、望都、曲阳、顺平)。
保定的由来,与战事有关。公元前295年,赵武灵王约燕、齐灭中山。燕赵重新划定疆域,现保定市区的地域范围划归燕国,以南为赵国地。据明弘治版《保定郡志》记载,燕昭王曾于今保定城东五里建广养城,俗称空城,为放牧战马之城。保定始有燕南赵北之称。由上可见,保定最初出现城镇,就是为保卫燕国安全所设的战备城市。
960年,因宋太祖赵匡胤祖陵在河北西路清苑县境,清苑又为宋朝的北部边塞重地,所以宋朝于清苑县置保塞军,取保卫边塞之意。做为政区名称兼地名的“保”字,首次出现。又因燕昭王所筑黄金台位于保定地区境内,亦称金台顿。保塞军和清苑县治在今保定市。981年,保塞军升为保州,以寓永保安定之意。清苑县改名保塞县,并将满城南境划入保塞县,以加强保州势力。保州治所在保塞县。
1127年,北宋灭亡,金兵陷保州,仍沿宋制,称保州,又名金台驿。1129年于保州设顺天军,保州为顺天军节度使驻地。保州曾辖清苑、满城、遂城三县。
1213年,元兵攻陷保州,焚屠三天,使其变为一片废墟。1217年,金将张柔投降蒙古军,驻满城。1227年,蒙古军兵马都元帅张柔率军由满城移驻保州,画市井,定居民,置官廨,重建城池。遂使保州成为“燕南一大都会”。此为现保定筑城之始,当时已有一定规模。1239年,元朝改顺天军为顺天路,寓“顺应天命”之意,保州为路治。因为保州为元代大都的南大门,1275年顺天路改为保定路,寓“保卫大都,安定天下”之意。保定之名自此始有。保定路辖清苑、满城、唐县、庆都(今望都)、行唐、曲阳、新安、博野、易州(含易县、涞水、定兴)、祁州(含蒲阴、深泽、束鹿)、雄州(含归信、容城、新城)、安州(含葛城、高阳)、遂州(今遂城)、安肃州(今徐水)、完州(今顺平县)等州县。
1386年,明朝改保定路为保定府,又称金台郡,因保定城位于保定府河之阳,故又有保阳郡之称。此为保定设府之始,辖3州17县。1669年,直隶巡抚由正定移驻保定始为直隶省省会。直隶省辖顺天(今北京)、永平(治卢龙)、保定、正定、河间、顺德(治邢台)、广平(永年)、大名八府。1724年,改直隶巡抚为直隶总督署,辖区增口北道宣化府、热河厅承德州、张家口厅。1748年,直隶总督署下属辖区达11府(123县)六州(含17县)三厅(张家口、独石口、多伦诺尔)。清代,保定市为省、府、县三级官府所驻地。
1912年,直隶省会由保定迁往天津,今保定城仍为保定府和清苑县二级官府驻地。1935年,河北省始以保定城为省会。1937年9月24日,保定被日军占领,河北省政府遂成为流亡政府。1946年6月14日,国民党河北省政府由北平迁至保定。由于当时保定四周各县基本解放,因而国民党河北省政府于1947年10月10日开始由保定迁回北平。
1948年11月22日保定解放,12月6日成立保定市人民政府。这是保定建市之始。保定市辖一、二、三、四区。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在保定市宣告成立,决定保定市为河北省省会及保定专署驻地。1958年4月18日,河北省人民政府由保定市迁往天津市。1967年河北省省会又迁回保定市,次年2月3日河北省会迁往石家庄市。1968年8月18日,建立保定地、市革命委员会。1982年7月19日,保定市革命委员会改为保定市人民政府。1983年11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保定市又升格为河北省辖市。
保定是一座军事重镇,历为兵家必争。春秋战国时期,保定为燕、晋、中山、齐、赵等国角逐的战场。战国后期,中山国灭亡后,燕赵重新划分疆界,今保定市区重新归属燕国,成为燕国南部的边防重地。今保定市南大街的“列国石”,俗称“保定府的大裂瓜”,即为燕南赵北的分界石。
保定第一次做为军事重镇,是宋辽之际。石敬塘割让燕云16州,泰州、清苑成为后晋北部的边沿城市。宋朝建立后,太祖、太宗一直把收复幽燕作为一大战略目标,对河北军事防御十分重视。960年清苑县置保塞军,981年保塞军升为保州。随之,清苑县改为保塞县,并将满城南境划入保塞县,以加强保州势力。保州与雄州(今雄县)、霸州(今霸州市)等地同为北边重地,形成一道由西南向东北的军事防线。宋朝常在此屯兵驻将,把保州做为北部边防要塞。宋朝著名将领呼延赞、杨嗣等曾驻保州。1000年,抗辽名将杨延昭任保州缘边都巡检使。1003年升为保州防御使,凿河渠为障,防敌骑入侵。辽帝隆绪同其母萧氏倾巢南犯,宋守将魏能、石普败其先锋。敌再趋保州,杨延昭固守并设伏出奇兵,敌军败溃,延昭获其将,函首以献。
1125年,金兵攻陷保州北部城镇之后,直趋保州,未陷。1126年,金兵再次南下,因保州防守严密,易守难攻,金兵为避免在保州消耗过多实力,绕过保州直趋宋都东京(今开封)。1127年,金兵破开封,俘徽宗、钦宗二帝北上,并乘势攻破保州。
1213年,蒙古军陷涿、易等州后,乘势袭保州。由于保州防御坚固,连攻数日不破。于是蒙古军改变战术,填城壕,造云梯,竭力强攻。由于蒙古军攻陷保州付出很大代价,于是焚屠三日,保州变为一片废墟。
1399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对抗建文帝。第二年四月,保定知府雒佥降燕王。此后,保定成了朱棣南下夺取政权的主要军事基地。1403年,朱棣称帝,定都北京。北平行都司复名大宁都司,移驻保定,辖前、后、中、左、右五卫和紫荆关、茂山卫,其常驻保定的军马约数万,成为保卫北京的专门驻兵之地。
清代,保定仍为京畿重地。清廷对保定的军事地位非常重视,乾隆皇帝六次巡视江南,都在保定驻跸。1853年,太平天国北伐,林凤祥、李开芳北上,出临洺关,由赵州、晋州、藁城等地东趋深州。京师震动,清政府急命僧格林沁统禁兵进驻保定,以守门户。
在历史上,保定曾是一座著名的文化城市,素有“文化古城”和“学生城”之称。宋代,保定就建有最早的官学,即“州学”。明清两代,保定的儒学教育一直比较发达,三所官学(府学、卫学、县学)同时并立于一城之内,达几百年之久。另有社学26所、义学30所。还有金台书院、上谷书院和莲池书院等教育机构。清政府对莲池书院十分重视,乾隆皇帝曾六次来此视察,并亲笔题诗,勉励学生。光绪年间,书院大盛。我国历史上最末一名状元刘春霖就是莲池书院的学生。
清末,“停办科举以广学校”。保定推广新学,首先是从军事学校开始的。1902年,袁世凯在保定训练新军,先后建立将弁学堂(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前身)、陆军速成学堂、参谋学堂、测绘学堂等等。保定有高等学校十余所。同时,保定府立中学堂、直隶女子学堂、直隶第二师范学堂、清苑中学、育德中学等等中等学校也大量出现。故保定当时有“学生城”之称。1917年,育德中学开设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李维汉、李富春等为第一班学员。1918年,刘少奇等入校为第二班学员。在中国近代史上有许多高级军事指挥官,是从保定军事学校培养的,如我党著名军事将领叶挺,辛亥革命骨干李济深,宁都起义领袖赵博生、董振堂。国民党的许多高级军政首脑,如蒋介石、张群、白崇禧、陈诚等,还有北洋军阀吴佩孚等,也都是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或保定军校的学生。




小号:长白小侠。是留给儿子的,不知道他有没有兴趣传承?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4-09-12
唐山的由来

作者:杨广富


  唐山市,因“唐山”得名。“唐山”,在唐山市路北区境内,现名大城山。
唐山之名始于后唐。据《滦县志》记载:“唐山周回数里,复岭重岗,其东麓则徒河萦带。相传后唐李嗣原曾屯兵于此,立石城二百余丈。又后唐姜将军斩蛟有功,葬于此,后人建庙祠之。山以唐名,实由于此。”
明初,明太祖驱逐鞑靼,北方地广人稀。为充实边境,除招抚流亡复业外,还从江、淮、浙、鲁等地迁入户口。永乐二年(1404年),明王朝开始在唐山编屯置村:土民编社,迁民编屯。因而,逐渐形成桥头屯、刘家屯、马家屯等古老的村庄。
唐山原来是一个荒僻的村落,它是伴随着煤炭资源的开发而发展起来的重工业城市。清政府为了开发煤铁矿,光绪二年(1876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派轮船招商局总办唐廷枢,谐同美国矿师马立斯到开平镇勘测,勘察结果很好。唐廷枢向李鸿章报告,认为要雇用洋匠,采用西法,开采煤铁,大有作为。1877年,李鸿章指定唐廷枢主持开平煤矿的开采工作。因而当年建立开平矿
务局,在桥头屯买地造房,购置机器。随着煤矿的发展,人口增多,商贾繁盛,1878年桥头屯升格为镇(乔头镇),与开平镇平行。
1898年,乔头镇以镇北有“唐山”,而改名为唐山镇,此为唐山行政名称之始。二十世纪初,唐山从工业镇逐渐发展为工业城市。1928年,唐山镇改称唐山市,仍属滦县八区管辖。1938年,日伪北平临时政府明令设唐山市,市区范围扩大,增加30个自然村。1939年10月,正式成立唐山市政机构。1948年12月12日唐山解放,唐山市人民政府建立,属晋察冀边区冀东区。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唐山市为河北省省辖市。




小号:长白小侠。是留给儿子的,不知道他有没有兴趣传承?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4-09-12
张家口市的来历

作者:杨广富


  张家口市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北接内蒙古自治区,南连保定市,东邻北京市,东北与承德市相连,西与山西省接壤。张家口市是河北省辖市,现辖4区(桥东、桥西、宣化、下花园)13县(万全、怀安、宣化、阳原、蔚县、涿鹿、康保、沽源、张北、崇礼、赤城、尚义、怀来)。
张家口人类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宣化县王家窑遗址可将其追溯到原始社会。历史上有名的“涿鹿之战”和“阪泉之战”,就发生在张家口的涿鹿和怀来一带。

黄帝部落的发祥地大约在今陕西的北部,后来向东迁徙,沿着北洛水南下,到现今陕西的大荔、朝邑一带,再东渡黄河,顺着中条山和太行山边,向东北走,最后定居在涿鹿附近。
炎帝部落的发祥地约在今陕西的渭水上游一带。其东迁路线是沿着渭水东下,顺着黄河南岸向东,到达今山东一带。
蚩尤部落,史书上又称九黎族,是原来居住在我国东部的夷人部落。他的活动范围大致是北自山东南部,西至河南东部,西南至河南南部,南至安徽中部,东达海边。
炎帝部落东迁的结果,在山东、河南一带与原居住在这一地区的蚩尤部落发生了冲突。经过长期的斗争,炎帝部落被打败,逃往涿鹿投靠黄帝部落。这两个部落联合起来与蚩尤部落在涿鹿进行了战争,结果蚩尤被打败后逃到冀州一带,被杀死。这就是史书上有名的“涿鹿之战”。
不久,因炎帝部落要争做霸主,于是炎、黄部落又发生冲突,大战于阪泉(今怀来一带)。结果炎帝被打败。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阪泉之战”。
战后,炎帝部落归顺了皇帝部落,加上蚩尤部落留在北方的成员,进一步结合。以后,又向南发展,进展到黄河流域一带定居下来。春秋以来,这些中原地区的居民自称“华夏族”和“炎黄子孙”。
张家口之名始于明代。由于连年战争,河北人口锐减。明朱棣迁都北京后,为充实京畿人口,巩固边防,增加兵源,与永乐二年(1404年),有计划地从山西人烟稠密的县、区,移民到张家口、宣化一带,由官方筑起土堡,以居新迁之民。为防御北方游牧部族骚扰,于各地筑烽火台,每台屯兵把守,士兵父子相承,并可携眷久居耕种。由此形成的村落,以“堡”、“台”命名的甚多。城镇属县各隘口均筑砖城,分设参将、守备、千总、指挥、游击等武官驻防。由于“大境门”地形险要,明宣德四年(1429年),由张文指挥负责在口南五里许建张家口堡,屯住重兵,守卫边塞,有“武城”之称,即今武城街名之由来。《万全县志·张家口概况》记载:“张家口在明代原属万全右卫,宣德四年(1429年)始筑堡城,为与蒙古通商互市之要镇。”相传因其北五里有东太平山与西太平山,两山相距数百步,对峙 如门;又因该堡城为指挥张文所筑,故名张家口堡,后改称张家口。请顺治二年(1645年),在大境门边墙开豁建门,曰“大境门”。
明清时期,张家口商贸兴盛。1551年,大境门外开设“马市”,由官方以布釜之类易蒙古鞑靼马匹、皮张。1570年,鞑靼首领俺答臣服受封,张家口被辟为蒙汉“互市之所”。1613年,张家口堡之侧筑来远堡,以张家口堡和来远堡为基础,张家口逐渐发展成为蒙汉民族贸易交往的中心。时摊铺栉比,商贾云集,来远堡外“穹庐千帐”,民族商业贸易十分兴盛。1676年,清军击垮葛尔丹,打通了通往漠北的商道,立大境门为蒙古与本部贸易的场所。到1906年各店铺已有1037家。北平、天津、山西等地客商来张家口经商者日众。1860年,俄国商人已开始在张家口出现。1884年,英、美、法等过商人纷纷到张家口收购皮张和羊毛,张家口逐渐成为陆路大商埠,“百货之所灌输,商旅之所归途”,年进出口平均银高达15000万两。张家口的皮毛在国内外影响日益扩大,“天下皮裘,经此输入海内,四方皮市经此定价而后交易”,成了誉满中外的“皮都”。由于货优物美,享有盛誉,“口羔”,“口皮”驰名国际市场。
京张铁路的通车和张家口火车站的建立,是张家口近代经济发展的起点,对其城市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1905年5月,清政府批准修筑京张铁路,委詹天佑为总工程师兼会办。1906年1月6日,京张铁路开始从丰台铺轨,詹天佑在路轨上钉下第一个道钉。1980年5月,京张全线关键工程,长1091米的八达岭隧道竣工。1909年7月,京张全路铺轨完成。9月20日,张家口站为京张铁路全线正式通车举行庆祝茶会,招待官商各界。24日,京张铁路全线通车,全长201.1公里。同年,又自张家口向西展筑张家口至归绥(今呼和浩特)铁路,即京绥铁路。京张、京绥铁路的通车,大大促进了张家口工商业的发展。
1982年9月17日,国民党政府将热河、察哈尔、绥远三特区改建为省,张家口为察哈尔省会。1037年8月27日,日军占领张家口,尔后成立伪“察南自治政府”。1939年初,肇建张家口特别市,成立伪市公署,张家口始设市。同年9月,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成立,首府驻张家口市。
1945年8月23日,张家口第一次解放,随之成立张家口市人民政府,属晋察冀边区,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晋察冀边区委员会均设于张家口市。同年11月改属察哈尔省,张家口为省会。1946年10月,我军战略转移,撤离张家口。1948年12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次解放张家口,复建市人民政府。1949年1月15日,察哈尔省人民政府成立,省会张家口市。1952年11月7日,撤销察哈尔省建制,张家口市划归河北省,为省辖市。




小号:长白小侠。是留给儿子的,不知道他有没有兴趣传承?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4-09-12
高碑店的由来

作者:高巍


  高碑店,即今新城县。高碑店的名字比较特殊,它既以“碑”命名,应该与碑有关。既然名为“高碑”店,是否真有“高碑”呢?
据我们考证,高碑店真因“高碑”而得名。
高碑店又名驻跸庄。驻跸,指皇帝出行时在沿途暂住之处。据《一统志》记载,至治三年(1323年)元英宗硕德八剌曾经驻跸于此,想驻跸庄之名即由此而得。元孛术鲁翀所写《驻跸颂》对英宗出行驻跸高碑店一事作了比较详细的描述,并提到了石碑之事:至治元年,皇帝下诏:“丞相安童,弼我世祖,功在社稷”。至治二年,在范阳立忠宪王碑以纪念安童。至治三年(1323年)皇帝驾临易州(今易县),从易县回京时在此碑以南附近暂住。英宗在休息时对安童的后人拜住说;“汝祖考功绩之盛,世代帝室惟朕不忘,亦惟汝之贤有以相朕,益懋世德。”第二日,英宗从帐殿出来散步,在石碑右侧小坐,拜住献万寿觞给英宗,以示感恩之情。君臣呆了很久才离去。
《新城县志》又记载:至治年间,英宗巡游打猎至此,俗呼此地为高密店。为何称其为“高密”,我们猜测大概是因为皇帝在此暂住需保密的缘故。据《新城县志》及《一统志》记载,此碑在“新城县城西北三十五里”,经查,旧新城在现新城(即高碑店市)东南约三十五里处,也就是说史籍所载的此碑“在新城县城西北三十五里”处。随着时代的变迁,新城县治在文革后迁到了此高碑之处,即现在的高碑店。
从这两处记载中我们可以得知,至治三年(1323年)元英宗巡游打猎曾经在高碑店驻跸,称此地为“高密店”;从易州回京时更在石碑南侧追忆石碑主人。高碑店确有一石碑,碑乃东平忠宪王安童之碑。
安童,元世祖忽必烈的宰相,官拜光禄大夫中书右丞相之职。据元明善撰写的碑文所载,安童为人资质聪敏,深得民心。中统二年(1261年),朝廷平定了一场叛乱,俘虏了一千多名叛党,忽必烈要将他们全部杀死。当时安童任环卫之职,年仅十六岁,却敢于进谏;“两国之争,彼安知有陛下?且甫定神器,不推旷荡恩德而奋私憾杀无罪之人,何以安民侧?”忽必烈听后非常惊奇,认为安童少年老成。他听从了安童的进谏,没有杀这一千多人,并且从此十分器重安童。至元二年(1265年)安童官拜光禄大夫中书右丞相。一直兢兢业业,被称为国之柱石。后阿合马上奏立尚书省,建议安童为忠宪三公,这是以忠宪三公的虚名来代替中书省的实权。安童就立尚书省一事与阿合马意见相左,曾经弹劾了几次,为皇帝所不喜。至元十二年(1276年)安童随太子戍边十年,十年不与朝廷通。二十一年跟随太子重回京师。皇帝召安童入宫慰劳他,并且留他在卧室内深谈。同年十一月,安童复拜中书右丞相,进金紫光禄大夫之职。至元二十四年,皇帝执意立尚书省。二十五年,安童见天下大事均归尚书省,便屡次上中书印,皇帝不许。第二年,宰相安童止掌环卫之职。至元三十年(1294年)正月,安童病死于京师,年四十九岁。忽必烈十分悲痛,派重臣监护其丧事。
明善撰写的碑文最后写道:“大德七年(1304年)成宗(铁穆尔)下诏建开国元勋命世大臣之碑于良乡”。按这个记载,安童碑为成宗铁穆尔所立,在良乡,而良乡古属范阳,新城县古称方城地,也属范阳郡。又据民国《新城县志》中提到的《金石分域编》记载,东平王安童碑在新城县西北三十五里高碑店,后清乾隆年间被制府裁作他用,已无存。《新城县志》中“金石篇”也记录了东平王安童碑,称此碑在高碑店。由此可见,高碑店确有安童之碑一座,乃元英宗硕德八剌下诏所立。
清代文人所写的有关高碑店诗中,提到了安童碑的下落,也可从侧面印证高碑店确有安童碑。清代边裕礼的《高碑店诗》写到:“东平碑已踣,村墅胜空名。”东平,即安童,安童封东平王。踣,即向前仆倒,意为毁坏或遗失。李邺《高碑诗》写到:“谁家村落半疏离,丞相高碑迹尚遗。欲问东平旧事业,荒烟蔓草共迷离。”清人描写高碑店的两首诗也可以反映出东平王安童碑应该在高碑店村,同时也可推断,此碑在清代已经倒了,乾隆年间挪作他用,到民国时期已无存。
从上面这些资料记载中我们可以推测:高碑店,又称驻跸庄。概因元英宗硕德八剌在此地驻跸时俗称为高密店,又因此地有东平王安童碑一座,久而久之,地名演变为“高碑店”。
建国后,高碑店镇隶属新城县,位于新城县城西北三十五里之处。因京广铁路路经高碑店镇,其地交通发达,而新城县城却无此便利条件,“文革”后县政府便迁往高碑店镇办公。





小号:长白小侠。是留给儿子的,不知道他有没有兴趣传承?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4-09-12
香河县的来历

作者:侯迅 杨振环


  香河县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这里就有人类生息。 春秋战国属燕;秦属渔阳郡;西汉至隋隶雍奴县;唐天宝元年 (724年),更雍奴县为武清县,香河属之;后晋天福元年(936年), 归辽;因城东有“长沟”,夏秋之间,菱荷其香馥郁,故名“香河”。 辽会同元年(938年),始建香河县;金大定十二年(1172年), 析香河县东部15000家置宝坻县,香河隶中都路大兴府;明永乐十九年 (1421年)至清,属顺天府;民国17年(1928年),隶河北省;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后,先后属河北省通县专区、唐山专区、天津专区、天津地区、廊坊地区。1989年,改属河北省廊坊市至今。境内古遗址有五百户兴隆庄遗址、渔阳院弹唱坡遗址、宣教寺后花台遗址、仓头官坟遗址、“安平事件”谈判遗址;古树有香城白果树、戴家阁老楸树;古建筑仅存文庙1处;著名的“天下第一城”就坐落在香河县安平镇。




小号:长白小侠。是留给儿子的,不知道他有没有兴趣传承?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4-09-12
三河市的来历

作者:贾翠


  三河市位于廊坊市最北部,北与北京市顺义区、平谷县搭界;东与天津市蓟县接壤;南与天津市宝坻县、廊坊市香河县、大厂回族自治县相连。幅员643平方公里。市人民政府驻地泃阳镇,位于廊坊市偏东径距61.5公里处。
三河市春秋战国属燕,秦属渔阳郡,汉属幽州潞县。唐开元四年(716年)废临泃县,置三河县,以地近七渡、鲍邱河、泃河三水而得名。宋时先为辽属蓟州,后为金属通州。元属直隶中书省通州。明属北平府。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属通县专区、唐山专区、天津市、天津专区、天津地区、廊坊地区、廊坊市。199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为省辖县级市,河北省人民政府授权廊坊市管理。
三河市境内的古遗址有:临泃故城、军下荒城、孟各庄新石器时代遗址、西小汪遗址、东城子村遗址、大姆圪塔、大掠马村东古遗址、燕郊“大将台”、刘白塔新石器时代遗址。




小号:长白小侠。是留给儿子的,不知道他有没有兴趣传承?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4-09-12
石家庄的由来

作者:杨广富


  石家庄市位于河北省中南部,西倚太行山,东、南、北三面为广阔的华北平原,是京广、石太、石德铁路交汇处。石家庄市现辖6区(桥东、长安、桥西、新华、裕华、井陉矿)5市(鹿泉、辛集、藁城、晋州、新乐)12县(井陉、栾城、正定、行唐、灵寿、深泽、高邑、无极、赞皇、元氏、赵县、平山),是河北省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中心。石家庄市交通方便,四通八达,素有“燕晋咽喉”之称,西扼进出山西要道,东接山东,南连鄂豫,北通京津。

石家庄市的名称来源于石家庄村。一百年前,石家庄是获鹿县(今鹿泉市)的一个小村,面积不足半平方公里,只有百余户,六百多人。从1902年起随着京广、石太、石德铁路的兴建,逐渐发展为现代都市。现在石家庄市面积14164平方公里,人口九百多万,成为“天下第一庄”。

石家庄村名最早见诸于明代。现在上京毗卢寺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4年)重修碑记中,有石家庄村名。清光绪四年本《获鹿县志》记载:“石家庄,县三十五里,街道六,庙宇六,井泉四”。当时石家庄村的位置和范围,在今新华区东南部的北大街以西,大桥路以北,北后街以南,北于家胡同以东。石家庄由何而得名,传说颇多,有说因“石”姓而得名,有说由“十家庄”讹传而得名,还有说因村中多石匠而得名,但都无史籍记载,有待进一步考证。
石家庄之所以从一个小村发展为大城市,关键是由于京汉(今京广)铁路与正太(今石太)铁路交汇点的确定。1897年4月,津海关道兼督办铁路大臣盛宣怀,受清廷委派兴建卢(沟桥)汉(口)铁路。同时,山西巡抚胡聘之筹划修建正太铁路。几经勘测,权衡利弊,决定将两条铁路交汇点选定在正定府南滹沱河南岸的柳林铺。因此,山西人将正太铁路称为“柳太铁路”。1901年,在八国联军的威逼下,清王朝同意将卢汉铁路北端延伸到北京正阳门,从此改称京汉铁路。1902年,京汉铁路通至石家庄村东,并建站。因当时石家庄村小,知名度低,所以取七里外的大镇——振头作为站名。这一站的设置,对石家庄的发展起了历史性的决定作用。为了压缩开支,就将正太铁路东端起点由柳林铺向南移至振头站(今石家庄站)。正太铁路,1904年动工兴建,1907年全线竣工通车。从此,石家庄成了京汉、正太铁路的交汇点,成为晋冀间物资转运枢纽,有力的促进了石家庄的经济发展,成为城市崛起的先导。
石门市是石家庄市的前身。在谈石门市之前,有必要先说一下休门的情况。“休门”,在当地方言中读作Qiu men。休门位于今桥东区中部,北临中山东路,南临四中路,西至南、北人子街东段,东临建设大街。休门原是获鹿县的一个村镇。据村民介绍,约于1939年在小站村东南地内,曾出土一块古砖,上刻:“大隋大业七年石邑县休门乡赵氏”字样。由此可见,隋朝已有此村。名嘉靖本《获鹿县志》也有“休门乡”名。休门原为一较大集镇,每逢旧历四、九为集日。东西大街有店铺,一些街巷名称至今仍留下了集市的痕迹,今南、北、中花市街就是当年的棉花市。这个街市一直延续到解放后才逐渐消失。
由于京汉、正太铁路通车,火车站建立,石家庄的工商业迅速发展。1925年初,石家庄商务会要求石家庄自治建市。同年6月24日,经中华民国临时执政批准,筹建石家庄市,以石家庄为其区域。由于人口不足等原因,临时执政又于8月29日指令,将休门、栗村并入,取石家庄、休门首尾各一字,更名为石门市,同时建立了市政公所。“石门”之名,就始于此。1928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撤销市政公所,筹建中的石门市遂告搁浅。1938年1月15日,经伪中华民国临时执行委员会批准,成立伪“石门市政公署筹备处”,直属伪河北省公署领导。1939年伪河北省公署呈文伪华北临时政府行政委员会称:“石门当地冲要,居京汉铁路中枢,正太路起点,物产集中,工商会萃,人口不足三十万,而政治、经济具有特殊情形,拟请准予设市”。同年10月7日,王克敏签发《行政委员会指令》批准石门设市,并按照《普通市组织大纲》拟具市政公署办事细则。11月13日,伪石门市政公署举行成立庆祝大会。当时,石门市的行政区划是:
东北至北宋、尖岭;西至大马村、大郭村、西王村、西谈村、西岗头;南至五里庄、塔谈村、塔冢、东王村;北至大安舍、赵陵铺、董家庄、西古城、东古城。1945年日本投降以后,国民党统治时期仍称石门市。
1947年11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石门。12月26日,《石家庄市政府通知》中说:“石门市自即日起改为石家庄市”。 1968年1月29日,河北省会由保定迁往石家庄。1978年3月11日,石家庄市改为省辖市。1987年,石家庄市列为对外开放城市。这些都是石家庄发展的有利条件,但使石家庄成为大城市崛起的根基,则是修建了三条铁路交汇点的石家庄火车站。




小号:长白小侠。是留给儿子的,不知道他有没有兴趣传承?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4-09-12
邯郸市的由来

作者:杨广富


  邯郸市位于河北省南部,太行山东麓的华北平原西侧,是京广、邯长(山西长治)两铁路交叉点,东与山东省聊城市毗邻,南接河南省安阳市,西同山西省晋中、晋东南相连,北与本省邢台市接壤。邯郸市是河北省辖市,现辖4区(邯山、丛台、复兴、峰峰矿)1市(武安)14县(邯郸、永年、曲周、馆陶、魏县、成安、大名、涉县、鸡泽、丘县、广平、肥乡、临漳、磁县)。
邯郸历史悠久,殷商时期,邯郸一名已经出现。战国时期成书的《竹书纪年》称:“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二百五十三年,更不徙都。纣时稍大其邑,南距朝歌,北据邯郸及沙丘,皆为离宫别馆”。《春秋·谷梁传》记载:周灵王二十五年(公元前546年),卫献公借故杀大夫宁喜,宁喜的同伙卫献公的弟弟专,恐遭牵连,逃到晋国,“织絇邯郸,终身不言卫”。絇,是古时鞋子头上的装饰,犹今之鞋梁有孔,可以穿结鞋带。《玉篇·系部》记载:“絇,履头饰也。”
邯郸一名的来历。据《汉书·地理志》张宴注:“邯郸在东城下,单,尽也。城廓从邑,故加邑云。”即东城下原由一座山,名教邯山。“邯”字来自山名——即古时的邯山。“单”是山脉尽头的意思,因作城廓名加“邑”(阝)为“郸”,故名邯郸。《后汉书·光武纪》注亦云:“邯,山名,郸,尽也,邯山至此而尽。城廓字皆从邑,因以名焉。”另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邯”,本应作
“甘”,系山名,在城东南五里。“郸”,本作“单”,与殚同,训尽意,取甘山至此而尽之意,故名甘单。1957年,邯郸战国墓葬出土陶瓷,刻有“甘单”字样,建城邑后,始为邯郸。至于甘山之名,张宴等又称邯山、邯郸山,盖以后的邑名又转为山名。
邯郸是赵国的国都。赵国,是由原晋国大夫赵衰的后代赵籍伙同魏、韩瓜分晋国而来。公元前403年,被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建都晋阳(今太原市西南
)。公元前386年迁至邯郸(今邯郸市)。最强盛时的疆土包括今河北省的中部和南部,山西省的中部、西北部和河套地区,陕西省的东北部,山东省西部以及河南省的北部。赵武灵王时,赵国军事力量强大,打败了北方的胡人,开辟了上千里的疆土。赵国是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228年,被秦国所灭。
赵邯郸故城,由赵王城和大北城西部分组成。赵王城也称宫城,位于邯郸市西南,由东城、西城和北城三部分组成,平面近似品字形,总面积为512万平方米。城址周围至今仍留着3至8米夯土城墙,状如岗峦,蔚为壮观。大北城在赵王城的东北,是赵邯郸故城的商业、手工业作坊和居民区。战国时期,邯郸的工商业十分发达,尤其冶铁。邯郸与楚国的宛(今河南南阳)、韩国的棠溪(今河南西平县西北),都是当时最负盛名的铁冶中心。大商贾吕不韦“贩贱卖贵,家累千金”。
邯郸在西汉时期是“五都之一”,被誉为“天下名都”。《汉书·食货志》记载:“遂于长安及五都立五均官,更名长安东、西市令及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市长皆为五均司市师”。邯郸在“五都”中仅次于洛阳,位居第二,古代邯郸城市的发展臻于顶峰。邯郸不仅存留名胜古迹众多,而且还有很多富有意义的历史故事流传下来。如完璧归赵、将相和、胡服骑射等,都脍炙人口。
邯郸约兴起于春秋时期,战国和西汉发展到繁荣阶段,东汉以后逐渐衰落,20世纪又逐渐发展为现代的工商业城市。1906年京汉(今京广)铁路全路通车和邯郸火车站的建立,是近代邯郸开端的标志,对邯郸近代城市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1945年10月4日,邯郸解放,由军事管制委员会临时接管政权。不久,中共冀南区党委决定,以原邯郸县城为基础,设立邯郸市。15日,邯郸市政府正式宣告成立。16日下午,邯郸市政府举行市长就职典礼。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此邯郸市才真正走上复兴,在近代城市发展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成为以现代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城市。




小号:长白小侠。是留给儿子的,不知道他有没有兴趣传承?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04-09-12
秦始皇与秦皇岛

作者:杨广富


  秦皇岛之名,是由海岛和秦始皇而得名的。
秦始皇,姓嬴名政,生于公元前259年,是中国历史上有远见有作为的政治家。他13岁即王位,21岁行加冕礼,开始亲政。为了统一六国,他扫除障碍,消灭了嫪毐、吕不韦两大敌对集团;招徕贤能,委任卫国人缭担任国尉,主管全国军事;委任楚国人李斯为廷尉(司法长官)和丞相,治理朝政和实施统一六国。由于实行变革,经济迅速发展,国势蒸蒸日上,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的强盛者。经过十年战争,秦先后灭了韩、魏、楚、赵、燕、齐。公元

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后,建立秦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39岁的秦王政,改称为“始皇帝”,即“秦始皇帝”,也称“秦始皇”。
在统一六国后,秦王政高兴地说:我是德兼“三皇”,功过“五帝”的天子,我应该称做“皇帝”。三皇五帝,指古代传说中的帝王,说法不一。一般称天皇、地皇、人皇(或泰皇)为
三皇,黄帝、颛 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秦王政取“三皇”的“皇”字和“五帝”的“帝”字合成“皇帝”。皇帝即君主,是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号。因为秦始皇是统一六国后秦朝的第一个君主,所以叫做“始皇帝”。依他的计划,他的儿子应该是“二世”,孙子是“三世”,依此类推,直到“万世”,还延续往下传,直传到无穷。但事与愿违,秦始皇死后三年,即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秦王朝就被农民起义军推翻了。

为什么秦王政要改称“始皇帝”?这在史书中多有记载。《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林汉达在《战国故事·统一中原》中说:公元前221年,齐国一亡,六国全都归并到秦国,天下统一,这“才合成了一个大国。秦王政跟着就是改变国家制度。当初六国诸侯都称为‘王’,如今‘王’没有了,那么自己又叫什么呐?他觉得自己的功劳威望比古时候的三皇五帝还大,就采用了‘皇帝’这个名称。自己是中国头一个皇帝,就叫‘始皇帝’,人们就称他为秦始皇。以后就用数目字计算:第二个皇帝就叫‘二世’,第三个叫‘三世’……这么下去一直到万世。”范文澜 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说:“皇帝是秦始皇新创的名词,是地主阶级的总首领。”“皇帝独裁——皇帝自称为朕,表示至尊无二。政事不论大小,全由皇帝一人裁决。”
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秦始皇第四次出巡,从上郡(今陕西榆林)过九原,经云中、雁门、上谷、渔阳、右北平,至碣石,并且刻有著名的《碣石门辞》。其辞曰:
“遂兴师旅,诛戮无道,为逆灭息。武殄暴逆,文复无罪,庶心咸服。惠论功劳,赏及牛马,恩肥土域。皇帝奋威,德并诸侯,初一泰平。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地势既定,黎庶无徭,天下咸抚。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惠被诸产,久并来田,莫不安所。群臣诵烈,请刻此石,垂著仪矩。”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刻碣石门。坏城郭,决通堤防。”
据考古发现,今北戴河金山嘴,就是当年秦始皇东巡到达的碣石和刻《碣石门辞》的地方。金山嘴外是秦始皇东巡碣石驻跸的行宫遗址。1986年发现柱础石摆列如初,六间配殿和炊灶遗迹清晰可见,陶锅也较完好。
今秦皇岛市区内的东山、南山,原系小岛。传说,秦始皇东巡到碣石,派燕人卢生到蓬莱、瀛洲、方丈三座仙山去求长生不老之药,就是从这里入海的。秦始皇登此山观海求仙,留有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所立“秦皇入海求仙处”石碑一通。俗谓此岛为“秦皇岛”。这就是“秦皇岛”一名的来历。
秦皇岛的地名,最早见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版《山海关志·山川》中记载:“秦皇岛,城(山海关)西南二十五里,又入海一里。或传秦始皇求仙驻跸于此。”
清朝康熙年间的《抚宁县志》提出,秦皇岛应该叫“秦王岛”,说与唐太宗征高丽路过于此有关。但是,唐太宗征高丽发生在他登上皇帝宝座之后十九年,不会再以其称帝前的封号秦王为该地命名。《山海关秦皇岛北戴河》记载:“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太宗从辽东班师回朝,曾‘次汉武台,刻石纪功’。”由上可见,《抚宁县志》的说法,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秦皇岛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北依燕山,南濒渤海,东有长城山海关,西有避暑胜地北戴河,是一座山海壮丽的滨海城市。它是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不冻良港,国际著名港口,被誉为“海滨之城”、“海上门户”。秦皇岛是联系华北与东北的主要枢纽,素称“京津门户”,因盛产玻璃而获“玻玻城”之美称。
秦皇岛市的发展历史,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海岛——半岛——城市。

(一) 海岛

秦皇岛是岛吗?秦皇岛在历史上曾经是一个面积约一平方公里的四周皆水的海岛,即现在当地人称其为东山和南山。清朝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版《临榆县志》对它有过明确的描述:“秦皇岛,距城西南二十五里,又入海一里,四面皆水,惟岛居中。”

(二)半岛

二百多年前,秦皇岛距陆地有一华里,尽管这个岛很小,却能使它背后的海岸受到遮挡保护,很少受波浪、潮汐和海流的侵蚀。这个受岛屿保护的区域,叫“波影区”。波影区内因波浪作用减弱,而形成泥沙堆积,久而久之变成为连接陆地和海岛的连岛沙洲。这样,秦皇岛逐渐由岛屿演变成为半岛了。民国十七年(1928年)版《临榆县志》中写道:“秦皇岛,距城西南二十五里,山脉由东转西插入海水,横压水面,远望形如卧蚕。”显然,这里的秦皇岛已经变成一个半岛了。

(三)城市

秦皇岛原为一个荒凉的村落,俗称澡塘子。在清朝同治以前,只有帆船停泊,有两三家代卸粮盐的栈房。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清朝帮办路矿大臣张翼(张燕谋)奏请朝廷开辟秦皇岛为商埠。经光绪皇帝钦定,在此辟为商埠,自开口岸。因港兴市,是为肇始。1916年,京奉铁路车站由汤河迁至秦皇岛,从而加速了它的发展。
秦皇岛为什么能发展成为我国北方著名的不冻良港呢?因为它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秦皇岛港内海岸弯曲如弓,又有岩石岬角作为屏障,港阔水深,风平浪静。在严寒的冬季,渤海湾各港中唯有秦皇岛港能够照常通航。论纬度它比天津港几乎高一度,为什么反而不冻呢?这是因为秦皇岛面临较深的海区,受大气温度影响较小;较大的黄海暖流恰好又流经这里,给海水增加了热量;秦皇岛附近没有较大的河流入海,海水含盐量高,海面不易结冻。
随着市政建设的发展,秦皇岛这个地名早已不再专指东山和南山构成的半岛了,而是包括整个秦皇岛市区了。秦皇岛建市,是在秦皇岛解放以后。1948年11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秦皇岛,同年12月1日建立秦榆市,1949年3月11日改为秦皇岛市,同年8月1日改为河北省省辖市。
1983年实行市管县,将抚宁、昌黎、卢龙、青龙四县划归秦皇岛市领导。1984年4月,中央决定秦皇岛市为我国沿海十四个开放城市之一。现在秦皇岛市的辖区则包括三个市区(海港区、北戴河区、山海关区)和四个县(抚宁县、昌黎县、卢龙县和青龙满族自治县)。全市的行政中心在海港区,通常说秦皇岛,即海港区。





小号:长白小侠。是留给儿子的,不知道他有没有兴趣传承?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04-09-12
廊坊市的由来

作者:侯迅 贾翠


  “廊坊”由来已久。早在一千多年前,安次人吕琦(宋朝宰相吕端之父)在后晋做兵部侍郎。吕琦在家乡建一庄园,园大房高,远近闻名,被当地人称之为侍郎房。久之,侍郎房成为村名。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为了叫着方便,便叫成郎房。19世纪末,京山铁路经过郎房,车站将站牌名称写成廊房。这样,廊房从此为外界所知。建国后,当地人为书写方便逐渐将廊房写成廊坊。
廊坊历史上出现过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和突出的历史人物。有震撼半个中国,并且令明王朝三次戒严的刘六、刘七农民起义;清朝末年义和团抗击“八
国联军”取得战略性胜利的廊坊大捷;廊坊世纪步行街
民国时期的安平事件。在历史人物中有被毛泽东主席称为“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的宋朝宰相吕端;西晋的大文学家、政治家张华;元朝的开国功臣史天泽;民国北洋政府总理张绍曾;现代的革命烈士陈然,他是小说《红岩》中成岗的原型。在当代还涌现出许多知名人士,有长征老将军孙毅、北京市原常务副市长张百发、体育界老领导荣高棠、贺龙元帅夫人薛明、世界乒乓球冠军郗恩庭等。不过,也有山东军阀韩复榘。
廊坊市位于华北平原中东部,河北省中部。廊坊境域北起燕山南麓丘陵地区,南抵黑龙港流域。北部与北京为邻;西部与保定市的涿州、雄县、高碑店接壤;南部与沧州市的任丘、河间、青县相连;东部与天津市的武清、宝坻、蓟县交界。廊坊城区拱卫于北京东南,与北京、天津两大城市成一条直线位于中间。廊坊市距北京、天津各60公里,距省会石家庄280公里,距首都机场和天津机场70公里,距天津港100公里,距京唐港、黄骅港200公里,形成了依托中心城市和空港、海港发展经济的独特区位优势。既得近海开放之利,更占接受京津辐射之先,具有形成北方市场物流、人流、信息流中心的趋向。
廊坊市历史悠久,境内多处出土的文物表明,早在公元前4300年,廊坊人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聚居耕种,创造和延续着人类文明。廊坊现境内在春秋战国时为燕国封疆,秦时属渔阳郡、广阳郡、巨鹿郡。汉、三国时为幽州。唐时属幽州、蓟州、莫州、瀛州。宋、辽时属河北东路、南京道。元时属中书省。明时属顺天府。清时属直隶。民国至今先后属直隶、河北省。
廊坊行政区划成立于1949年8月7日,时称河北省人民政府天津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地在杨柳青镇。1950年11月1日改称河北省人民政府天津区专员公署。1955年改称河北省天津专区专员公署。1958年6月与沧县专区合并,仍称河北省天津专区专员公署。1958年12月撤销天津专区并入天津市。1961年6月恢复河北省天津专区专员公署,驻地天津市。1967年11月改称天津地区革命委员会。1974年1月称廊坊地区革命委员会,驻地在廊坊镇。1978年8月改称廊坊地区行政公署。1989年4月改称廊坊市人民政府。





小号:长白小侠。是留给儿子的,不知道他有没有兴趣传承?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04-09-12
井陉的由来

作者:许文辉


  井陉本古地名,以地形而得名。《太平寰宇记》云:“四方高,中央下,如井之深 ,如灶之陉,燕赵谓山脊曰陉,下视如井,故谓井陉”。
井陉是太行八陉之第五陉。《述征记》载:“太行首起河内( 即今河南黄河以北地区), 北至幽州(即今河北北部), 凡八陉:第一轵关陉,第二太行陉,第三白陉, 第四滏口陉, 第五井陉 , 第六飞狐陉,第七蒲阴陉,第八都陉。”关于对“陉”字的解释,《说文》:“山绝坎也”;《尔雅》:“山绝腔”;《疏》:“山形连延中忽断者名腔”。《辞海》释陉有两种含义:一是山脉中断的地方为陉, 二是陉同 “径” 。据此可知, 陉系山脉受河流切割而自然形成的横谷。
井陉又被称为天下九塞之第六塞。《吕氏春秋·有始》:“何谓九塞?太汾、冥厄、荆阮、方城、殽、井陉、令疵、句注、居庸。
"关于“井陉”一名 , 当地还有“穆王狩猎”的民间传说。祖传周穆王闻王母深居西天瑶池,欲往求取长生不老之药。从成周启程,渡黄河,越王屋,临钘山。一日,穆王行至高山顶上, 环顾四周,只见层层峰峦银装素裹, 道道山岭此起彼伏。忽然, 发现横亘南北的钘山山脉至此突然中断。穆王沉思片刻道:“此山顶平无脊,称‘猎台’最宜。”接着, 俯瞰山下平川说:“山脉中断为陉,此山形似井状,称‘井陉’若何 ?”众臣拍手称颂,遂作为西征所经第一胜地, 作铭以志,昭示天下。
井陉历史悠久。据胡家滩、吕家等地发现的陶器、石器等物考证,此地方为新石器时代遗址。至迟在原始社会晚期,这里已有人类聚居。
相传,陶唐时区别寰宇,北曰冀州,井陉为冀地。虞舜分冀为幽、并,井陉为并州地。春秋时属鲜虞国。战国时属中山国。秦始皇l8年(公元前229年),派王翦伐赵,攻克井陉。秦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井陉为恒山郡属县。井陉置县始此(1979 年版《辞海》释井陉为秦置县)。西汉时,避文帝刘恒讳, 改恒山为常山,井陉为冀州常山郡属县。隋开皇十六年(596年),于县置井州。唐元和十五年(公元 820 年),避穆帝李恒讳, 改恒州为镇州,井陉为河北道镇州属县。唐末,于天长镇置天长军。北宋时,宋仁宗改镇州为真定府,井陉属之。金天会中,改井陉为威州。元天历三年(l330年), 井陉为中书省广平路属县。明洪武二年(l360年)井陉为京师真定府属县。清时井陉为直隶省真定府属县。雍正元年(l723年),因避世宗胤祯讳,改真定正定。民国元年(l9l2年),井陉为直隶省正定府属县。1928年6月28日,改直隶省为河北省,井陉为河北省属县。1949年l月,井陉为华北人民政府建屏专署辖县。8月l日,井陉为河北省石家庄专区所辖。 l958年11月5日,井陉、获鹿合并,称井陉县,治所在微水。同年12月I1日,井陉、获鹿又分立。 l984年l月,井陉为石家庄市属县。
井陉县位于石家庄以西40公里。井陉境内崇山峻岭,层峦叠嶂,地势险耍,所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史记·淮阴侯列传》。东之土门,西之固关,史称井陉口,又称井陉关。自古以来,井陉即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历代名将在井陉留有战迹者,不乏其人。如王翦、韩信、郭子仪、李光弼、李克用、徐达等。而以韩信东下井陉背水阵大破赵国最为著名。





小号:长白小侠。是留给儿子的,不知道他有没有兴趣传承?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