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码头与明清时期上海地区的交通
上海黄浦区东南部,原南市区境内,有一个地名叫"南码头",泛指陆家浜路、中山南路交汇处一带,许多老上海是很熟悉的,65路公交车的终点站曾设在这儿。那么,这儿为什么叫南码头,是怎么起源的,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南市区是上海县的老城厢。上海县建于元代,至明嘉靖三年(1524年),知县郑洛书命上海人高企编修新志,是为嘉靖《上海县志》,这是上海县第三部县志。全志分为总叙、山水、风俗、特产、户役、贡赋、建置、祠祀、官师、名宦、登用、人物、古迹、杂志、文志上、文志下等8卷15篇。卷首所载的《上海县境图》、《上海县市图》等2幅地图,尤为重要,是了解400多年前老上海的宝贵资料。
《上海县市图》是上海第一份城市地图,也是唯一的筑城前的城市图。此图上北下南,图中但见河流纵横,一派江南水乡境象:东侧是黄浦江,江边有新涨出的沙洲--新洲,东西向有八、九条河流,南北向有数条河流,分别穿过县市。县署四周的公共建筑有:四牌楼街以东为巡抚行台、社学、顺济庙、儒学、税课局、察院、仰高祠、水仙宫、济农仓、水次仓等;四牌楼街与三牌楼街间有县署、旌善亭、四明亭、总铺、惠民药局、社学、城隍庙、府馆、山川坛等;三牌楼街以西有积善寺、演武场、养济院、晏公庙、社稷坛和义冢等。引人注目的是,沿黄浦江边有北马头(约在今大东门一带)、南马头(即今南码头)。码头边上分别建有接官亭,这是上海最早见诸于地图的码头。据明《天下水陆路程》记载,上海县城与松江府城等内地城市间,有2条水上交通道路。一条是从北码头出发,沿黄浦向北,转西溯吴淞江,三十里至今嘉定区江桥镇,二十里至南翔镇,四十里至陆家阁,向南四十里至今松江区洞泾镇砖桥,三十里到达松江府城。然后由松江城到达当时江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苏州城;也可到达浙江境内的嘉兴府城。另一条是从南码头出发,沿黄浦向南,转西十二里到龙华寺,二十四里至今闵行区的七宝镇,二十里向西到今松江区泗泾镇,三十里到跨塘桥,十四里到今松江区西南的斜塘桥,十三里至今金山区内的朱泾镇,又向西九里到泖桥,十八里到达今天上海和浙江交界的枫泾镇,由此前往嘉定、杭州等城。经上述两条水路前往上海的官员、商人均在这两个码头登岸,货物也在此装卸。这二条水路,一直至上海开埠前,始终是上海与太湖流域其它城市间的主要内河航路。
北码头由于受黄浦潮流的影响,变化很大,在清代已经影响不大。而南码头这个地名,历经400多年,见证着上海交通的变迁,一直流传下来。近年建成的南浦大桥,它的浦西引桥就造在原来的南码头处。大桥建成后,南码头这个地名日趋湮没。65路公交车的终点站名称,也由南码头改作南浦大桥。
http://shanghai.online.sh.cn/fj/zl/zl_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