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9189阅读
  • 27回复

[江苏][转帖]三江合并的个人看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5-01-19
三江合并的个人看法

<P>三江合并的个人看法----与关心此事的朋友共享


<p>
<P>
<P></P>
<p>
<P>从理性的角度来说,三江合并与否,不在于有多少人提议和呼吁,也不在于一些利益相关团体和人士的推荐和力挺(当然这些会起到一些推动作用),而是在于经济、社会、政治、人文等方面发展的客观需要。如果经济、社会、政治、人文等等诸多方面的条件和机会不成熟,强行推行三江合并,结果可能是差强人意,适得其反;而当各方面的条件和机会成熟的话,不顺应形势需要和发展规律阻止或不推动三江合并,也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p>
<p>
<P>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给我们留下的其中一笔遗产和财富(不是褒义也不是贬义)就是多级的行政管理体制(不同时期,层次和链条长短有不同,元之前主要是二级和三级,之后多级为主),这种管理体制能存在几千年特别是在明清时期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作出贡献,说明体制本身是有其合理性和适应性的(清嘉庆以后,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逐渐明显衰落,原因很多,不能简单将之归咎于此多级的行政管理体制,其原因属话题之外,在此不详述)。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实行过不同的行政管理体制,大约是在80年代,开始实行国务院、省(直辖市)、地、县、(区)、乡(镇)的五级行政管理体制(另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军队建制的行政单位),市管县由此在全国推广。这些体制符合中国一定时期内特定经济社会发展历史阶段的实际情况,也为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的发展作出了其应有的贡献。
<p>
<p>
<P>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的各个领域和范畴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行政区划的调整也在全国各地大面积展开,其中规模最大的是乡镇合并,最著名的是海南建省和重庆直辖,另外各地的县改市、县(市)改区也有比较大的动作。这些行政区划的调整,总体来说是成功的,大多数达到了调整的目的,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p>
<p>
<P>这些行政区划的调整之所以取得成功,我们可以套用一句老话,“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用白话来说,就是政府顺应了形势发展,做了该做的事。目前,我们可以大致分析三江合并的条件和机会是否成熟:
<p>
<p>
<P>中国成为世界的制造工厂已经是一个客观事实,这一趋势和程度还会加速发展,这是由国际生产要素的构成和分布,产业分工以及中国经济发展历史阶段决定的,中国的现代化前提之一就是工业化,而中国目前在全国范围内还远未完成工业化的任务,工业化的进程基本上是由沿海向内陆逐步推进,工业化水平、程度也大体上是由沿海向内地逐步降低。在此过程中,沿海和内陆的中心城市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青岛,南京,杭州,武汉,成都,重庆,沈阳,西安,郑州等),上海,北京,广州的龙头作用尤其明显,三城市所处的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也正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这三个城市的辐射能力正以梯次或波状的方式扩大影响,在对本地区影响继续加深的同时,也正在扩大的辐射和影响的范围。江阴(张家港)和靖江正处于苏南经济带和苏中经济带的缝合部,苏中和苏北接受上海和苏南的经济辐射和带动,是不可能跳开靖江这个桥头堡而快速发展的(南京长江二桥和润扬大桥桥头的六合和扬州因其地理位置和所连接的城市经济发展程度暂时还难以承担此重任,虽然扬州的经济总量大过靖江;苏通大桥迟迟未能开工,制约了南通发挥承南启北的作用,其地理位置对广大苏中苏北地区也稍显偏东,不是很合适)。一江两岸的资源和产业结构存在很强的互补性,江南需要江北的土地,港口,江岸,人力,市场等资源,江北需要江南的项目,资金,管理,人才,观念,市场等资源,这些生产要素的流动早已开始,但受限于行政体制的约束,远远没有达到自由、充分、合理的双向流动。地理上的长江随着交通的高速发展没有再成为两岸三地的阻隔,行政上的三江分治却实实在在地在长江两岸人民的面前竖立了一堵高墙。江阴经济开发区靖江园区的设立和顺利运行三年,是一件好事情,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三江分治的弊端,但还远远不够,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经济和产业的角度看,两岸三地需要彻底解决行政体制带来的障碍。
<p>
<p>
<P>中国实现现代化面临的诸多问题中,最复杂、最艰巨、最敏感也最有发展潜力的就是如何解决9亿农民实现共同富裕。不同的个人、机构、国家和组织对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和出路有很多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看法和思路,但实现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业人口向工业人口转移,加快农村城镇城市化是绕不过去的坎,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动力。在未来可见的30-50年内,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将以不可逆转的趋势或快或慢地坚定前行,而这一变化将主要在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等沿海地区以及上述提到的中西部的中心城市周围得到突出的显现。以一江两岸的江阴(张家港)靖江的实际情况看,城市化的进程是比较快的,南岸要比北岸的程度高些,这主要得益于始于70年代末发展于80,90年代的乡镇企业的巨大发展吸收了大量农村人口,壮大了地方财政,不但中心城市得到了快速发展,所辖的乡镇也向小城镇发展并进而连接成片,就地实现了城市化。但是,这一城市化的阶段是比较初级的,并且显现出了一定程度的混乱和无序,对城市化的良性发展和社会、环境等方面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导致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县(市)范围内的规划缺位和县(市)范围外的规划缺位同时存在,根本的原因则是行政体制的制约。前者可以在目前的行政框架下通过调查研究专家咨询合理决策得以解决,后者却不大可能突破行政的制约而得以及早合理的解决。一江两地要寻求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尽早实现现代化和人民的富裕安居,客观上要求在行政区划改革上取得支持和突破。
<p>
<p>
<P>从政治的角度来说,三江合并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和光影效应,三江合并的成功将会极大地在全国甚至世界范围放大共产党执政能力的正面形象。
<p>
<p>
<P>从人文的角度上说,靖江属于吴文化的一部分,这已经是一种共识,相关的论述和文章俯拾皆是,在此不在多说。靖江就象一块吴文化在江北的文化飞地,融入江南远比融入泰州要容易得多,行政上整合入江南更可能从根本上实现靖江人在自我认知上的归属。长江两岸一衣带水,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具备成为和谐完整人文社会的文化基础,三江合并不存在人文上的障碍。
<p>
<p>
<P>综上所述,我们似乎找不出不进行三江合并的理由,因为现行的行政区划安排确确实实、实实在在地对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造成了阻碍。那么,在现在的三地分治的情况下,有没有可能既不进行行政区划的调整,又能彻底解决行政体制带来的障碍呢?答案是有可能,就是三地所处的经济环境是完全市场经济,政府不再对经济要素的流动和配置发挥作用特别是进行违背事物发展规律的干预,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配置完全由市场决定的时候,可以达到上述的目的(不幸的是,我们的政府经常会出于不同目的、不同程度地伸出这只“有形的手”,对市场进行一些于结果与意愿相反“调控”)。在未来可见的30-50年之前,该区域似乎不太可能达到这种理想的状态。事实上,中国经济也不可能实行完全的市场经济,因为完全市场经济也并非是最合理、最理想的经济模式,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的减少政府对本因由市场来调节的事情进行干预。三江合一进行统一规划、协调发展取得成功的可能性无疑要远远高于三江分治取得成功的可能性,三江合并之后取得的经济发展总量肯定也会比三市可比期间的经济总量相加之和要大得多。
<p>
<p>
<P>在一江两岸谈到三江合并的时候,舆论很多时候是将矛头直接指向现行的市管县制度并进而联系到前些日子纷传的省份区划重新调整增加省份的事情上来,而读者也会在我上面的论述中得出我反对市管县制度的结论或含义。其实,这是一个错觉或者说是一种误解。我个人并不反对市管县制度,正如我在文章开头提到的,历史上多级的行政管理体制对我国的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现在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我所主张的是,行政制度的安排要符合经济社会政治人文等方面的实际发展需要,不是一味的一成不变,也不是所谓彻底的破旧立新。依我国目前的具体情况,市管县制度可能在某些省份和地方给当地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障碍,而在我国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和行政区域比较大,经济发展不均衡的东部省份,这种代管制度可能仍是目前的最佳制度安排,实行省县(市)直管反而可能引发许多预料之外的问题,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损失。先试点后推广的改革方式往往比一刀切的方式更加容易成功,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在条件比较具备的东部、中部、西部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选取几个省份进行省县直管的试点,视其效果再确定是否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辽宁和浙江已经作为试点在进行改革。在全国进行省级试点的同时,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在一个省的内部也进行试点呢?——并且不一定非得套用一些既定的模式,——比如,江阴、靖江、张家港合并为一个城市,没有所辖县(市),就只有区,和现有的13个地市同级别,也不用去比较别的地市下辖多少区,多少县(市)。为什么非得大家都一样呢,各地有各地的实际情况,当然不可能套用同一个框框,甚至上纲上线地冠以“独立”之类的大帽。最重要的是,始终要记住:政策和制度是为实际情况服务的,发展才是硬道理。
<p>
<p>
<P>在谈论三江合并的时候,江阴和靖江似乎比张家港投入了更多的关心,在一些人心中甚至会产生张家港是不情愿地被拉到同一条船上的想法。应该说,有这种想法是合理的,也是正常的,毕竟比较江阴和靖江之间以及张家港和靖江之间的联系,无疑前者要紧密得多。造成这一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交通上的便利程度不同。长远来看,两岸之间还会增加一座过江铁路桥(或公铁两用桥),一座可车行步行的大桥,一座较少受恶劣天气影响通行的过江隧道。这些过江工程有的三江没有合并也要修建,有的则会随着三江的成功合并而加速修建。这些工程的开工和通车,无疑江把三座城市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其中多数工程的选址主要在现江阴大桥的东面)。如实现三江合并,最好就以现在三市所辖的全部区划范围作为新城市的区划范围,不将其中的部分乡镇划出或吸收周边县(市)的乡镇。行政区划的调整往往以独立的地理单元(如海南)以及相对独立的地形和文化区域统一调整比较容易成功(如重庆),而拆分和重组往往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以现在三座城市的经济实力,灵活的筹资模式,再考虑到合并成功带来的政策利益(如三年财政不上缴)和将来城市大发展带来的额外财政增量,不需要国家投入一分钱,就可以将上述几项工程全部完成。工程全部竣工后,三市将组成一座多中心、疏密有致、景观迷人、功能齐全、居住舒适、经济强劲、辐射力强的新型大城市,不但能很好地整合一江两岸的资源,现有三市的人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和提高,还可以直接很好地带动广大苏中甚至苏北地区的经济发展。</P>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5-01-20

“比如,江阴、靖江、张家港合并为一个城市,没有所辖县(市),就只有区,和现有的13个地市同级别,也不用去比较别的地市下辖多少区,多少县(市)”

人口已经比镇江多了

李清微信:13520508091
公众号:每天一杯好酒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5-01-20

可是市政府放到哪里好呢,江阴、靖江还是张家港呢,可能又要争了

/撤销省区,地市直辖中央,一级行政区有州、盟、直辖市,可民族自治。/二级行政有县、市、旗,也可民族自治。/乡撤销,行政村直属县政府,镇作为县下面的直属小城市管理。/直辖市的市区和较大的市区可分为若干监察区,不设政府,街道为城市基层自治机构直属市政府。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5-01-20
市政府设在一条船上,常年在长江南北两岸漂泊
说务实有用的话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5-01-20
[转帖]三江合并的个人看法
省县直辖,独立发展,靠行政区划变动认为造一座大城市有什么意义呢?
吾之所愿——复我汉唐 兴我华夏!
大中华帝国——万世长存!
自由—民主—我可以为此奋斗终生!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5-01-20
苏、通之间,就叫“苏通市”吧。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5-01-20

我发的帖子不见了,再说一下。从地图上看,划出江阴后,无锡就缩小在太湖边了,就剩下宜兴,看上去似乎面积太小。

能不能这样,把靖江、江阴都划归无锡,宜兴给常州?

一方面,无锡既跨了江,有利于辐射苏中,又保持了还是吴语区。另一方面,宜兴入常,也有利于壮大常州,一个同学就是宜兴人,她说她们那里原来就是常州的,宜兴划给常州他们应该可以接受。

长桥寂寞春寒夜,只有诗人一舸归。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5-01-25
不好,靖江的市区不在长江边上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5-01-25

看了楼主的文章我觉得与其说是三江合并是发展规律的需要,不如说是政治的需要。

10年前花这么大力气把泰州分出来,期间的喻意已经很明显。从酝酿九五计划开始,江苏就一直在为一件事准备着,所有的工作——无论是苏南、苏中、苏北新三块论还是沿江大开发,都在围绕这个中心展开。有人说如果南京直辖,江苏省省会会在江阴或是新的三江,此说绝非空穴来风。当然,如果让宜兴与溧阳协同发展,无锡跨过江去,那么到时最有资格做省会的是谁呢?在所有的城市中谁最不希望看到这样的局面呢?从而谁最热衷推动三江合并就一目了然了。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5-01-26

泰州升地酝酿了十年之久,初期来自扬州和江苏省的阻力非常大。86年是时候胡主席还在甘肃。江苏哪个风水先生算准了真命天子,为他精心准备泰州升地?泰州升地最大的原因还是区划的不合理和扬州地区人口规模过于庞大。

再说一次,无锡和江阴相距40公里以上,就是代管了靖江,也不能因此成为无锡做省会的理由。省会不是拼经济,脱去宜兴抓到靖江之后,新无锡地区的经济实力仍差苏州地区一大截。所以你所谓的苏州怕无锡并江阴从而成省会,在经济上说不过去。省会不是拼区位。江阴靖江的区位优势不直接属于无锡。而且,新苏南中心中,江阴也占不到绝对上风,新长铁路形同虚设,江苏省铁路轻轨长远规划中只字不提,无锡市区内更是一站不设。而常熟铁路过江已经摆到了桌面上,苏嘉轻轨已经提上了规划日程。在江苏,区位对无锡有挑战力的远不止苏州一家。另一个强劲对手扬州的交通中心地位的确立,对无锡的压力不言而喻。境内高速四通八达,铁路线也已经规划成十字交点(包括扬镇第二通道,公铁两用)。去处拼经济的因素,无锡在扬州面前毫无优势可言。

经济上,无锡逊于苏州(包括纯市区),而区位和政治影响力上,无锡又远非扬州的对手。所以,江苏各市谁惧无锡成省会?

林香雨气新,山寺绿无尘。
遂结云外赏,共游天上春。
鹤鸣金阙丽,僧语竹房邻。
待月水流急,惜花风起频。
何方非坏境,此地有归人。
回首空门路,皤然一幻身。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5-01-26
我预测的是:将无锡和泰州合并,成为南京直辖后新的江苏省会。
中央—州(都)—县(府)—乡(市)—村(镇)。更多文章详见http://inkred.i.sohu.com/blog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5-01-26

1、泰州升地级市,据我所知江苏省是持支持的态度,而非反对。当时上至陈焕友,下到扬州市的主要领导姜永荣都没有意见。更何况老领导沈达人、储江都是支持扬泰分治的坚实后盾。国家开发银行在最近批准泰州一揽子低息贷款项目时这样写道:“泰州这个年轻地级市的诞生有着十分重要而特殊的意义。”恐怕绝非只为了开发苏中吧。

2、十年前,江阴长江大桥和新长铁路开建的时候,有人预言会给江阴和靖江带来大发展。结果十年后,预期的大发展并没有到来。因此,现在有人担忧润扬、苏通大桥建好后,扬州、苏州会对无锡的区位优势产生影响。我个人认为:影响总是有的,但有没有这么大还是值得商榷的。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05-01-26
以下是引用区区在2005-1-20 12:10:41的发言:
市政府设在一条船上,常年在长江南北两岸漂泊


哈哈 兄台高明


想得好点子


说不定就解决市府驻地驻何处的矛盾了

双双瓦雀行书案    点点杨花入砚池
小窗闲坐读周易    不知春去几多时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05-01-26

当年泰州诞生前夕,扬州主要领导人都是三泰帮人,包括那个搞色钱交易的女市长。扬州的都知道,大权在三泰人手中,哪有削弱自家的道理?这几年不说,就凭泰州,在扬州面前有什么威力可言?如果各方面都支持,泰州升格为什么酝酿了十年之久?《十年磨一剑》都说得清清楚楚了。

说到区位优势,无锡有任何占先的地方吗?何来建好大桥之后对无锡产生影响?无锡境内虽有新长铁路,但一站不设。扬州苏州绕城高速已经或者基本建成,无锡尚无明确规划。苏州历来为苏浙沪物资流通十字路口,坐享物流中心的优势,而无锡背靠太湖,来往南北十分不便。有人会怀疑苏通大桥的车流量和货运承载能力,其实我们只要比较一下各桥对岸是什么情况就不难得出结论。江阴虽对接同三线,而无奈对岸城市实力有限,发挥不了明显的经济交互作用。反观常熟镇江,对接的是苏中两大中心城市南通和扬州。无论在客流和物流上都远远大于靖江。现在不小一部分的江阴大桥流量还是南通扬州等往苏南绕道而走,待大桥建成后,江阴大桥不受影响是不可能的。

一座江阴大桥成就了江阴的区位,但是成就不了无锡成为交通中心:往南是断头路永远是无锡的痛。而苏通大桥可以造就苏州成为苏北苏南浙江上海的十字交通中心;扬镇大桥北接京沪高速,南连宁杭高速,上至北京,下抵杭州,俨然一条新京杭运河,区位优势明显。而无锡夹在三大中心之间,是不是有可能体会到扬州苏州百年前一样体会到的被无锡边缘化的感觉呢?

江阴大桥带给了江阴大发展,但是新长铁路却是废路,重修在即。奢望如此一条铁路带给无锡新的区位优势宛如水中捞月。而南通在常熟的过江铁路和淮扬镇铁路已经成为规划的新主人公。谁在被边缘化,谁还在迷梦中,外人一眼便知,只是当事人看不清罢了。

林香雨气新,山寺绿无尘。
遂结云外赏,共游天上春。
鹤鸣金阙丽,僧语竹房邻。
待月水流急,惜花风起频。
何方非坏境,此地有归人。
回首空门路,皤然一幻身。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05-01-27
你我争论来争论去也没有意义,留待时间来印证吧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05-01-27
我的预测是:泰州升地级市和未来南京升直辖市有关;宿迁升地级市和未来设立淮海省有关。等待验证此预测时间:2年。
中央—州(都)—县(府)—乡(市)—村(镇)。更多文章详见http://inkred.i.sohu.com/blog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05-01-27

扬州绕城高速公路完全是高速公路性质,承接大桥和京沪高速,何来一级公路?饶城范围内区域600多平方公里,将江都囊括其中,规模还小?

泰州和宿迁完全是拆分规模过大的地级市的需要。按楼上的观点请楼上验证阜阳拆分的政治依据。

林香雨气新,山寺绿无尘。
遂结云外赏,共游天上春。
鹤鸣金阙丽,僧语竹房邻。
待月水流急,惜花风起频。
何方非坏境,此地有归人。
回首空门路,皤然一幻身。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05-01-28
以下是引用cookie在2005-1-27 19:18:40的发言:

泰州和宿迁完全是拆分规模过大的地级市的需要。按楼上的观点请楼上验证阜阳拆分的政治依据。



——————————————————————————————————————————


我预测:阜阳拆分是为淮海建省做准备,因为未来的淮海省只能包括阜阳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因此将计划划归淮海省的部分组成亳州市。另外请你注意:安徽分出亳州和江苏分出宿迁、泰州都是回书记在两省轮流做书记的作品,而完成这些基础工作后,回书记就成了现在分管民政工作的副总理了。


以上预测等待证明时间:2年

中央—州(都)—县(府)—乡(市)—村(镇)。更多文章详见http://inkred.i.sohu.com/blog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05-01-28

按楼上的观点,拆分保定又是建什么省呢?还是建什么直辖市?

相见不如怀念,
怀念不如忘却。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05-01-28

扬州绕城高速南段是宁通高速而非沿江高等级公路。虽两条道路平行

林香雨气新,山寺绿无尘。
遂结云外赏,共游天上春。
鹤鸣金阙丽,僧语竹房邻。
待月水流急,惜花风起频。
何方非坏境,此地有归人。
回首空门路,皤然一幻身。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05-01-30

二是要选择人口规模在20万至50万之间、区位和资源条件良好的中等城市,通过科学规划、准确定位、明确分工,适度扩张规模等,积极培育其发展成为大城市,进一步完善江苏省的城镇体系结构。

 具体措施为:增加建设过江通道,建立快速路网系统等,完善跨江城市组团结构,重点培育一批新中心,强化沿江两岸融为一体,

  江阴城市人口以达35万的中等城市,江苏省领导要求江阴按100万人口大城市进行规划.区位和资源条件良好,跨江城市组团结构以见雏形.符合江苏重点培育一批新中心全部要求,是否意味着江阴升地快了!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05-01-30
以下是引用叶星侠在2005-1-28 17:07:44的发言:

按楼上的观点,拆分保定又是建什么省呢?还是建什么直辖市?



保定什么时候被拆分的?
中央—州(都)—县(府)—乡(市)—村(镇)。更多文章详见http://inkred.i.sohu.com/blog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07-06-05
干吗一定要合并?三市各自发展,确需合作可以设立区域协调委员会,统一协调三市之间的关系。
既是三市的市区真的发展连到一起,分开的区划也不应该成为影响啊。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2007-06-05
引用第27楼zkj151于2007-06-05 23:37发表的  :
干吗一定要合并?三市各自发展,确需合作可以设立区域协调委员会,统一协调三市之间的关系。
既是三市的市区真的发展连到一起,分开的区划也不应该成为影响啊。


兄台,这是在社会主义新中国,不是在腐朽没落的资本主义美国,要想你所谓的“区域协调委员会”发挥出你所设想的功效,可不是一般的难啊!
只看该作者 24 发表于: 2007-06-07
引用第10楼cookie于2005-01-26 15:55发表的  :
泰州升地酝酿了十年之久,初期来自扬州和江苏省的阻力非常大。86年是时候胡主席还在甘肃。江苏哪个风水先生算准了真命天子,为他精心准备泰州升地?泰州升地最大的原因还是区划的不合理和扬州地区人口规模过于庞大。再说一次,无锡和江阴相距40公里以上,就是代管了靖江,也不能因此成为无锡做省会的理由。省会不是拼经济,脱去宜兴抓到靖江之后,新无锡地区的经济实力仍差苏州地区一大截。所以你所谓的苏州怕无锡并江阴从而成省会,在经济上说不过去。省会不是拼区位。江阴靖江的区位优势不直接属于无锡。而且,新苏南中心中,江阴也占不到绝对上风,新长铁路形同虚设,江苏省铁路轻轨长远规划中只字不提,无锡市区内更是一站不设。而常熟铁路过江已经摆到了桌面上,苏嘉轻轨已经提上了规划日程。在江苏,区位对无锡有挑战力的远不止苏州一家。另一个强劲对手扬州的交通中心地位的确立,对无锡的压力不言而喻。境内高速四通八达,铁路线也已经规划成十字交点(包括扬镇第二通道,公铁两用)。去处拼经济的因素,无锡在扬州面前毫无优势可言。经济上,无锡逊于苏州(包括纯市区),而区位和政治影响力上,无锡又远非扬州的对手。所以,江苏各市谁惧无锡成省会?



经济上,无锡逊于苏州(包括纯市区),而区位和政治影响力上,无锡又远非扬州的对手。所以,江苏各市谁惧无锡成省会?
苏州市区没法和无锡市区比.苏州只是有五强县在撑腰.无锡只有二个县.所以综合(大市)苏州NO.1,无锡只能排第二,人均目前无锡最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