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233阅读
  • 0回复

[经济]对浙江全国百强县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与思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5-01-31
来源:浙江省统计局 2004-12-6 主题词: 县域 经济
   
县(市)是社会经济功能比较完善的基本单元。县域经济既是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的结合体,又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体,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为准确评价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全面比较和了解各县(市)之间的差异,促进县域社会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从2000年开始,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每年根据县域社会经济统计资料,从发展水平、发展活力、发展潜力三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全国2000多个县(市、区)(只有半级财政的区除外)的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进行测算,按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得分高低排名,公布前100位的县(市、区)名单(简称全国百强县,下同)。
今年9月25日,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公布了2003年度全国百强县排序结果,我省萧山区等30个县(市、区),跻身全国百强,个数比2002年增加了4个,新增加的分别是长兴县、临安市、桐庐县和宁海县。本文对我省百强县社会经济发展特点以及与广东、江苏和山东等省的百强县对比分析,找出差距和问题。
一、浙江入围全国百强县队伍稳步壮大
近年来,我省的县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跻身全国百强县数量持续增加,所居位次稳中有升,在整体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大。
1、百强县个数连年全国第一
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历年公布的结果显示,全国百强县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苏、福建、山东、广东等东部沿海地区。广东的顺德连续四年稳居榜首,浙江以遍地开花、蓬勃发展的民营经济为后盾,在百强县中占据了最多席位,连续四年百强县个数列全国第一,江苏凭借强劲的苏南板块在前十强中占据6个席位(详见表1)。

2、百强县所居位次稳中有升
四年来,在我省进入全国百强县的个数呈不断增加之势的同时,我省大部分百强县在全国所居的位次稳中有升(详见表2)。
二、省内比较:浙江百强县发展快,实力强,贡献大
在全国百强县的排名中,我省之所以能够三分天下有其一,主要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对发展县域经济的高度重视和全国独有的财政管理体制,以及上世纪90年代以来民营经济、块状经济的蓬勃发展。从全省比较分析,百强县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经济发展速度快,实力强
从实力看,2003年我省30个百强县的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4万元,人均财政收入2569元,分别是非百强县域的2.35倍和2.68倍 。与2000年相比,30个百强县的生产总值增长了50%,平均每年递增14.5%(不扣除物价因素,下同),财政总收入增长了138.5%,平均每年递增33.6%。平均增速比非百强县域分别快2.7和5.4个百分点。县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达到485家,是非百强县的4.08倍,与2000年相比增长82.6%,平均每年增长22.2%,年均增速比非百强县快1.9个百分点。
2、发挥作用大,贡献多
从贡献看,随着我省跻身全国百强县数量持续上升,百强县在我省县域经济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增大。2003年末,我省有县域单位数61个,国土面积89125平方公里,其中30个全国百强县国土面积为36236平方公里,占全部县域面积的40.7%。2003年30个百强县实现生产总值4859.9亿元,占全部县域生产总值的77.2%,比2000年提高1.2个百分点;实现财政总收入为516.9亿元,占全部县域的79.4%,比2000年提高2.1百分点;出口总额达到18.3亿美元,占全部县域的90.3%,比2000年提高3.6个百分点。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711.2亿元,占全部县域的77.3%。由此可见,我省40%的百强区域产出了近80%的财富(详见表3)。
3、工业化程度高,出口总额大
从工业化程度看,2003年我省30个百强县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91.5%,比非百强县高5.6个百分点。非农从业人员在所有乡村从业人员中的比重为66.7%,比非百强县高15.9个百分点。平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达到484.87家,比非百强县域多3.09倍;人均出口总额达到911万美元,是非百强县域的6.48倍。
4、投资规模大,利用外资多
从投资规模和利用外资看,2003年,我省30个百强县县均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8.2亿元,县均贷款余额126.4亿元,分别是非百强县的2.8倍和4.2倍;县均当年合同利用外资1.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0.88亿美元,分别是非百强县的6.3倍和7.3倍。
三、省外比较,浙江百强县平均水平高于山东,低于江苏和广东
2003年,浙江、江苏、山东和广东四省的全国百强县(市)数分别为30个、16个、16个和10个,合计已占全国百强县(市)的七成多。浙江与其他三省比较,虽然入围县(市)数较多,但无论从县均综合得分,还是发展水平、发展活力和发展潜力三个方面的分项得分看,均低于广东省和江苏省。2003年,我省百强县的县均综合指数得分为65.636分,比山东的61.017分高4.619分,但比江苏的73.697分和广东的68.712分,分别低8.061分和3.076分。
1、发展水平比较
发展水平主要反映县(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主要包括经济规模、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四个方面的内容。发展水平指数由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非农产业比重、经济密度、人均生产总值、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水平、每万人拥有社会福利院床位数、每万人中的医院和卫生院床位数、每万人拥有医院和卫生院技术人员数等11个指标构成。2003年,浙江百强县县均发展水平指数为65.831分,比山东的59.884分高5.947分,但低于江苏的75.760分和广东的67.154分,分别低9.929分和1.323分。
从经济规模看,浙江省百强县的平均经济总量不大。2003年,浙江百强县县均生产总值为162.00亿元,低于江苏的247.17亿元和广东的190.38亿元,略高于山东的157.74亿元;浙江百强县县均地方财政收入为7.87亿元,远低于江苏的17.05亿元,也低于广东的10.20亿元,高于山东的5.92亿元。
从产业结构看,2003年,浙江百强县县均非农产业比重为91.5%,低于江苏的94.8%,与广东的91.8%接近,高于山东的87.7%。
从经济发展的人均水平看,2003年,浙江百强县人均生产总值为2.42万元,低于江苏的3.07万元和广东的3.04万元,略高于山东的2.22万元;浙江百强县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为1174元,远低于江苏的2120元,也低于广东的1626元,高于山东的832元。
从社会发展水平看,2003年,浙江百强县每万人拥有社会福利院床位数为17.71床,高于江苏的14.22床、广东的11.54床和山东的13.23床;但每万人中的医院、卫生院床位数恰恰相反,浙江百强县为22.35床,比江苏的26.48床、广东的26.18床和山东的26.75床均低,且差距不小。
2、发展活力比较
发展活力主要反映县(市)的发展能力。主要包括经济发展速度、贸易、外资和投资等方面的内容。发展活力指数由生产总值指数、工业企业发展速度、实际利用外资额与生产总值之比、外资企业比重、每百户居民民用汽车拥有量、每百户的电话拥有量、人均各项贷款、人均基本建设投资完成额和投资变动率等10个指标构成。2003年,浙江百强县县均发展活力指数为77.815分,略高于山东的76.664分,但明显低于广东的87.454分,比江苏的79.601也要低1.786分。
从发展速度看,2003年,浙江省百强县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按现价计算)为18.2%,低于江苏的22.8%和山东的19.1%,高于广东的9.6%。
从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情况看,浙江百强县是利用外资最少的省份,外贸的发展主要是依靠民间资本。2003年,浙江百强县实际利用外资额与生产总值之比仅为4.5(以生产总值为100计算),而江苏、广东和山东的比例分别达到12.1、10.2和10.4,差距明显;浙江百强县出口总额与生产总值之比为31.3(以生产
总值为100计算),仅高于山东的18.8,但低于江苏的42.4,与
广东的61.8差距更大。
从投资情况看,浙江百强县县均基本建设投资增长明显低于
其他三省。2003年,浙江百强县的县均投资变动率为1.53(以2002年基本建设投资额为1计算),远低于江苏、广东、山东的2.00、1.89和2.29;浙江百强县人均各项贷款余额为1.89万元,低于江苏的人均2.03万元和广东的2.97万元,但高于山东的0.92万元。
3、发展潜力比较
发展潜力主要反映县(市)的发展后劲,主要包括资金、生产效率、基础设施、自然环境、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发展潜力指数由地方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比重、人均科教文卫事业费支出、农业劳动生产率、工业劳动生产率、耕地产出率、人均耕地面积、公路密度、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每万人中的中学生人数、每万人中的小学生人数、小学密度和每个教师负担学生数等12个指标构成。2003年,浙江百强县县均发展潜力指数为57.554分,是三个子系统中得分最低的,远低于广东的66.444分,低于江苏的61.247分,略高于山东的57.360分。
从财政实力情况来看,2003年,浙江百强县平均地方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86(以生产总值为100计算),低于江苏和广东两省的6.90和5.36,高于山东的3.76。
从生产效率来看,2003年,浙江百强县农业劳动生产率为
1.12万元/人,低于山东和广东两省的1.34万元/人和1.42万元/人,略高于江苏的1.11万元/人;从工业劳动生产率来看,浙江百强县的生产效率也不高,30个全国百强县只有5个县(市)超过30万元/人,比重仅为16.7%,而江苏、山东、广东三省的该项比重分别为37.5%、37.5%和50.0%。
从资源环境和基础设施方面来看,耕地已成为制约浙江经济发展的最大因素。2003年,浙江百强县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62亩,只高于广东的0.47亩,比江苏、山东分别低0.31亩和0.43亩。同时,浙江百强县每平方公里的公路里程数也是四个省中最低的,只有0.569公里,而江苏、山东和广东分别为0.858公里、0.642公里和0.961公里。
从文化教育方面来看,浙江百强县和其他三省百强县也有一定的差距。2003年,浙江百强县每万人中、小学生数为1372人,和江苏的1380人、山东的1388人十分接近,但和广东的1985人差距较大;每个教师负担的学生数浙江百强县平均为20.29人,比江苏的18.15人、山东的15.04人和广东的19.92人都要多,教师负担重于三省。
综上所述,虽然浙江入围全国百强县(市)的数量较多,从排位情况来看也比较理想(前50名中浙江有21个)。但我们不可就此盲目乐观,我省的县均发展水平仍不高,特别是发展潜力
和后劲还相对较弱,与江苏和广东两省比较还有较大差距,浙江
的百强县还需要继续做大做强。
四、浙江百强县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思考
作为我省县域经济的排头兵,我省百强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已达到了相对较高的水平,但是与大、中型发达城市相比,与发达国家相比,与全面小康的要求相比,仍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
1、发展潜力指数普遍不高,发展后劲有待增强
发展潜力一般是由两方面的因素构成,一个是不可变因素,如自然资源状况、区位条件等,即资源禀赋的差异,它们在不同的县域之间是不可流动和变更的;另一个是可变因素,如劳动力素质、基础设施、教育水平等,它们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提高。根据县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测算结果,我省30个百强县域在发展水平指数和发展活力指数上大大领先于其他县域,但是发展潜力指数却与县域平均水平基本接近。而且我省30个百强县的发展潜力指数在全国的得分和排位也明显靠后,得分均在65分以下,200位以后,位次最好的绍兴县也仅为209位,有16个县(市)排位在500位以后,其中有3个县(市)在1000位以外(详见表4),我省30个百强县发展潜力指数普遍不高,发展后劲有待增强。
2、城乡差距依然较大
我省百强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城乡的差距首先体现在居民的收入水平上。2003年,我省30个百强县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大致为农村居民的2倍左右,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率只有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率的一半左右。
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制度尚在起步阶段,还面临着许多体制方面的问题。与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相比,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尚不规范,表现在保障标准较低,而且各地差别很大,保障范围较为狭窄。特别对于未在各类企业中就业的农村居民来说,加入医保、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较为困难,失业救济更无从谈起。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也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农村居民就业仍受到一些限制。虽然,由于民营经济的发展,就业的户籍限制在大多数地区和单位已经打破,但在政府部门等一些单位的就业竞争中,农村居民还是处于明显的劣势。
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问题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虽然城镇建成区基础设施、绿化美化水平明显提高,但是农村地区建设规划和环境改善仍较为滞后。
3、经济结构仍需进一步调整
目前,我省百强县已形成了以二、三产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但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比重明显低于第二产业。2003年,我省30个百强县的生产总值中第三产业的增加值的比重只有31.2%,比全省平均水平低8.5个百分点,与我国大中型发达城市以及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相比,该比重约低20-30%,与世界高收入国家相比,则低30-40%。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为强县在最大限度节约能源和土地的情况下,扩大劳动力就业并进而扩大经济总量。因此,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是我省百强县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的重点。
另外,知识创新型经济体系尚未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仅初具规模。形成知识创新型经济体系是完成第二次现代化的标志,也是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的必由之路。总体上看,一些强县研发力量严重不足,知识创新型经济体系尚未形成。
4、环境保护和社会事业发展仍需努力
统计数据表明,当前百强县的发展已受耕地减少、环境污染和人才资源不足等种种因素的制约。
教育和卫生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现象十分突出。从投入看,2003年我省30个百强县教育事业费开支仅占生产总值的1.3%,低于全省全部县域平均1.5%的水平,远远没有达到中、高收入国家平均4-5%的水平。与上年相比,我省30个百强县的教育事业费支出增长23.3%,但低于财政总支出的增速,使财政支出中科教文卫支出的比重比上年下降。虽然九年制义务教育已基本得到普及,但离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小康目标之一─基本普及高中教育的目标尚有一定的距离,每万人拥有医生数和床位数仅比全省平均水平略高。
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成为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到2003年
底,浙江百强县的人均耕地资源只有0.62亩,仅为世界中等收入国家人均耕地的四分之一,高收入国家的八分之一。耕地的持续减少已对百强县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在环境方面,虽然近年来下了很大的功夫,总体上看,森林和大气环境得到一定的改善,但水污染和水资源缺乏问题十分突出,一些县(市)甚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水荒,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课题负责人:洪玉
课题组成员:张兴华 王科跃
张芙桦 章公雨
执 笔:张芙桦 章公雨
国之兴也, 其荣非他人所得攘; 国之亡也, 其辱非他人所得代。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