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9308阅读
  • 32回复

[浙江]浙江萧山简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6-06-11

萧山历史悠久,境内的“跨湖桥文化”距今有8000年。出土有大量的陶器、骨器、木器、石器以及人工栽培水稻等文物,特别是独木舟,世界罕见!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会稽郡,萧山属会稽郡地。


西汉初至元始二年(公元2年)间,始建县,名余暨,属会稽郡。“余”为越语,越人称盐为“余”,因当时萧山产盐,又临暨浦(今浦阳江),所以称 “余暨”。


孙权黄武年间(公元222-229年),改名永兴,属会稽郡。


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永兴为萧山,以萧然山为名,沿用至今。


1949年5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萧山,为省直属县。


1949年6月底,划归绍兴专区。


1952年起,复为省直属县。


1957年划归宁波专区。


1959年改属杭州市。


1987年11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萧山县,设立萧山市(县级)。1988年1月1日,萧山县改称萧山市,仍属杭州市。


2001年3月25日,萧山举行撤市设区挂牌仪式,杭州市萧山区正式成立。


萧山区辖22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全区739个行政村, 91个居委会。全区面积1420平方公里,2005年末总人口1157405 人。


萧山地处浙江南北要冲,临江近海,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 钱江一桥、二桥、三桥、五桥和六桥飞架钱塘江南北。浙赣、萧甬铁路,沪杭甬高速公路、104国道、省道杭金公路和杭金衢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浙东运河和钱塘江、富春江、浦阳江也在境内汇流,我国东部地区大型现代化航空港——杭州萧山机场2003年航空旅客发送量215.4万人次。?


萧山经济发达,多次荣获“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全国明星县(市)”、“全国十大财神县(市)”、“国家卫生城市”等称号,是浙江省的首批小康县(市)。近几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工业总产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实绩居浙江省县(市、区)级前位。2000年和2001年全国县(市)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排名中萧山分别列第9位和第7位,2002年再列第七位,浙江省第一位。被命名为中国纺织生产基地、中国羽绒之都、钢结构之乡等称号。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工业总产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实绩均保持全省县(市、区)级首位。


萧山历史名人荟萃,初唐贺知章(659—744),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萧山)人。武则天证圣元年(695)进士,历任礼部侍郎、集贤殿学士和秘书监等官职。他的诗以绝句见长,通俗清新,自成一格。代表作《咏柳》诗云:“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李白还是一个布衣,诗才也只初露头角。贺知章读了李白写的《蜀道难》一诗后,赞叹不已,称李白是“谪仙”。两人年龄相差40多岁,但一见如故,对饮畅叙,结为忘年知己。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宦游生涯,年迈的诗人回到了故里,见到家乡的山山水水,感慨万千。脍炙人口的《回乡偶书二首》,即属此时所作: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贺知章回到永兴后,因体弱多病,不久去世。他一生创作的诗很多,但自己不喜收存,故大多散失,仅留19首,收录在《全唐诗》中。


古时余暨(今萧山)苎萝施家村被穿村而过的浣纱溪分成东、西二村,夷光出生于西村,故名西施。(村姑采萍,生于东村,故名东施,“东施效颦”之成语典出于此)。

公元前494年,吴越交战,越国兵败,越王勾践称臣于吴国,携妻带臣在吴充当人质三年,归国后,他听从大夫范蠡制定的兴越灭吴九术之计谋,励精图治 、卧薪尝胆、养精蓄锐、图谋灭吴。

为了精心演译实施范蠡策划的九术之一:“美人计”,深明大义的浣纱女--西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入选吴宫,成为吴王宠妃,表现了一亇传奇女子的髙尚爱国情操。西施到吴国后,把吴王夫差迷惑得终日沉缅酒色、不理朝政,众叛亲离。她和范蠡里应外合,利用吴国奸臣伯嚭,离间吴王夫差和忠臣名将伍子胥,终使吴王赐死伍子胥,从此,吴国奸佞当道、政治腐败,军事力量大大削弱。后吴国被越王勾践所灭。吴被灭后,她与早有婚约的范蠡泛舟五湖,隐居乡间,又为历史留下一篇美丽的爱情传说。

北宋太平三年,西施出生地确定为萧山县苎萝乡西施里。南宋淳熙年间,为表彰这位深明大义、沼吴复越的巾帼传奇女子,孝宗皇帝敕封西施为萧山苎萝四十八村土谷神,曰苎萝村土地西施娘娘。二千五百余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敬仰和记念。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6-06-11

两块遮羞布,地方治史的通病:


1,不提当年下诸暨县的建立,


2,不提当年曾经被废(唐高宗仪凤二年(677),划诸暨、会稽部分地重置永兴县)]


记载错误处:


萧山解放后不是省直属的,是隶属于萧绍诸杭公署


另外萧山有一处不被国家认可的地方:西施故里


"传说中西施是诸暨人(现浙江).......不过,当今有的地方政府为了抢夺旅游资源,争着标榜自己的县才是真正的“西施故里”,想当年,浙江的萧山和诸暨两县为争夺西施故里而反目成仇,闹得全省乌烟瘴气、沸反盈天。当时的一位漫画家画了一幅漫画讽刺此事,在画中东施也来凑热闹,她和西施一起对顶住牛的两县说:“别争了,干脆我们俩一县一个,平均分配好了。”"


因此浙江省曾邀请广大专家专门研究讨论,翻阅大量古籍,并对两地进行了充分实地考察,最后确定西施故里在诸暨南苎萝村.没想到萧山人就是不认帐,不知萧山人如何上初中那一课,对课文下:"西施:.......出生苎萝村(今诸暨南)"的解释如何评论.


不过,我认为西施即使是出生在萧山也可以认为是诸暨人,以下是引述萧山人的文章:


古代,沿浦阳江有“上诸暨”和“下诸暨”之分,西施出生在下诸暨,下诸暨即浦阳江下游之地。秦时置诸暨县包括这两部分,西汉时把下诸暨单独置县.......唐天宝元年正式改名为“萧山”,一直沿用至今。西施的故里虽在今萧山县境内,但它属诸暨县故地,所以人们习惯上称西施为诸暨人。


颇有仿照黑格尔之风(黑格尔生长在普鲁士的哥尼斯堡,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但黑格尔算德国人)



市府作为市区行政;道署作为地区机构。绍兴县区并为市,宁波六区设市,舟山区上设市,会稽道署辖原三地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6-06-11

国家认可的国家3A级风景区:西施故里景区概况

西施故里景区位于诸暨市区南侧,浣沙江畔,苎萝山下,是为纪念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的绝代佳人西施而建。景区以古越历史为背景,以西施文
化为主题,由西施殿、浣沙石、苎萝山、浣江、西施滩、金鸡山、鸬鹚湾和
范蠡岩、陶朱山等景点组成。

西施殿是西施故里的主体景点。

唐诗人李商隐留有“西子寻遗殿,昭君觅故村”的诗句;唐咸通年间女诗人鱼玄机亦有“只今诸暨长江旁,空有青山号苎萝”的咏叹。可见西施殿
最早筑于唐代或之前。后历宋、元两代“茂草荒台,苎萝枕冷闲愁”的景况
,但庙宇未废。至明崇祯初年,重修西施神祠,颇具规模。其后屡损屡修。

市府作为市区行政;道署作为地区机构。绍兴县区并为市,宁波六区设市,舟山区上设市,会稽道署辖原三地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6-06-11

另外还有西施韩国说,韩国人认为孔子西施都是韩国人

还有西施和越南人同胞说.

市府作为市区行政;道署作为地区机构。绍兴县区并为市,宁波六区设市,舟山区上设市,会稽道署辖原三地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6-06-11
西施故里是萧山临浦

说到“西施故里”,一般人都会说是诸暨,但事实上,真正的西施故里是在萧山临浦镇。
古代,沿浦阳江流域有“上诸暨”和“下诸暨”之分,既是上游和下游之分,古代诸暨是指浦阳江流域,与现代行政上的诸暨概念不同,含义不一致。西施出生在下诸暨,下诸暨即浦阳江下游之地。西汉时下诸暨为“余暨”,三国吴时改称“永兴”,唐天宝元年正式改名为“萧山”,一直沿用至今。西施的故里在今萧山县境内,但它久属诸暨流域,所以人们以讹传讹,习惯上称西施为诸暨人。历史上临浦行政区划确实多变,自古以来,临浦镇归萧山和绍兴两地共同管辖。尤其是镇上山阴街,自古就有“山阴不收,会稽不管”之说。
再如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当时籍贯越州(绍兴)永兴人,永兴即萧山。萧山解放以前一直隶属于绍兴,后改属杭州。现就有许多书籍说贺知章是杭州人了。从事实上讲贺知章是萧山人,当然也是杭州人。但从文化这个角度上讲说他是绍兴人更加合适。因此关于西施故里的考辩也就可以解释。西施是诸暨人,但他更加是临浦人。诸暨利用西施搞旅游、文化产业,但就西施故里是哪里,我觉得是一个严肃的问题。关于西施出处的考辨是不是应该用一种更加严谨的科学态度,是哪里人就是哪里人。
悠悠的西小江经麻溪桥进入临浦,向西北流至浴美施桥,此流段亦唤作“浣纱溪”。这里水陆交通发达,商贾贸易频繁。
当年西施入吴时,由范蠡陪同,舟从越国会稽出发,顺西小江而行,过苎萝山来到这里。此时已近黄昏,西施望着夕阳西下的家乡,想着自家背井离乡,前往吴国,将委身于吴王,便泪流不止。范蠡深知西施的心情,于是决定在此停泊一宿。当时正值夏末秋初,江南天气依然炎热,俗称“秋老虎”。西施为了洁身自爽,欲留清白于此,便在两水交汇的潭中沐浴。从此,这里的潭、桥、路都贯上了“浴美施”三个字。
浣纱溪东的苎萝山,主峰海拔127米,系会稽山余脉,乃越地之正宗。苍翠挺拔,别具风姿。山上有红粉石,据说手在石上一抹,会抹下些许红粉来。在苎萝山下,浣纱溪西岸,有西施庙,此庙原先是西施宅,南宋才改为西子祠。乡人祀西施为四十八村之土谷神,一直俗呼“(先施)娘娘庙”,。庙坐西朝东,面对苎萝山,建筑规模现仍清晰可辨,有殿五楹,余屋三楹,演台一座。庙前有苎萝亭,临溪。亭前有小桥,具江南水乡的建筑风格。浣纱溪畔还有范蠡庵、起步庙。范蠡庵乡人称日思庵,以范蠡在此访得西施,有功于越,乡人思之,故名。今祠之后殿及戏甘犹存。起步庙又称后江庙,相传越灭吴后,西施与范蠡归越隐居,在此弃舟上岸,故称起埠庙。苎萝村附近还有施家渡。施家渡是当年西施回越都的下船处。现有施姓在此聚族而居,殆为西施所居村的施姓后裔。
这不仅仅是传说,萧山临浦的西施古迹,至今犹存。据明·嘉靖《萧山县志》(宁波天一阁藏本)载,北宋太平兴国三年,萧山就有苎萝乡西施里的建制。该志所附的《县境之图》,明白地标绘了苎萝山在萧山临浦施家渡。历史众多典籍记载萧山临浦是之西施故里。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6-06-11

实在已经提供资料,整个绍兴府都曾经是浦阳江流域,因此诸暨指整个流域的说法是错误的.下诸暨其实是在浦阳江中游.

关于西施故里的考辩早已结束,学术界都以诸暨为准,国家也批准了浣江·五泄国家级风景区和西施故里省级风景区

同样是西子祠,诸暨就要比萧山的早数百年(西施的老房子是不可能存在那么久的).同样是苎萝山也同样是系会稽山余脉.此外灭吴后范蠡居于陶,人称陶朱公,并未归越,可见萧山西施故里传说体系中的伪处.说历史典籍也是以诸暨说为多,所谓相关西施的乡里诸暨早在宋代前就有了,因此所谓的古物年代上萧山都不是对手,这也是专家认可诸暨说的理由之一.

市府作为市区行政;道署作为地区机构。绍兴县区并为市,宁波六区设市,舟山区上设市,会稽道署辖原三地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6-06-11
以下是引用之江云梦在2006-6-11 14:31:58的发言:

实在已经提供资料,整个绍兴府都曾经是浦阳江流域,因此诸暨指整个流域的说法是错误的.下诸暨其实是在浦阳江中游.


关于西施故里的考辩早已结束,学术界都以诸暨为准,国家也批准了浣江·五泄国家级风景区和西施故里省级风景区


同样是西子祠,诸暨就要比萧山的早数百年(西施的老房子是不可能存在那么久的).同样是苎萝山也同样是系会稽山余脉.此外灭吴后范蠡居于陶,人称陶朱公,并未归越,可见萧山西施故里传说体系中的伪处.说历史典籍也是以诸暨说为多,所谓相关西施的乡里诸暨早在宋代前就有了,因此所谓的古物年代上萧山都不是对手,这也是专家认可诸暨说的理由之一.


空口无证,请以资料为证。不然空口大话,都可以大放之!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6-06-11
以下是引用areye在2006-6-11 18:58:53的发言:
>

空口无证,请以资料为证。不然空口大话,都可以大放之!



下诸暨是浦江中游请见实在引自<水经注>的一段,浦阳江古代竟然是向东汇合曹娥江后入杭州湾


至于当年的争论胜利者是谁,国家认可谁,诸暨的西施故里风景区(国家3A级)的批文就足够说明一切了.至于萧山私自搞的估计是没有等级的吧,我猜萧山自己都不敢安上哪怕是区级风景区的头衔吧.不仅仅如此,试一试在网上搜索"西施故里"或"西施故里 萧山",看一看搜索的答案,说萧山是西施故里的条目不满恐怕没有手上的指头多

市府作为市区行政;道署作为地区机构。绍兴县区并为市,宁波六区设市,舟山区上设市,会稽道署辖原三地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6-06-12
以下是引用之江云梦在2006-6-11 19:50:42的发言:
>


下诸暨是浦江中游请见实在引自<水经注>的一段,浦阳江古代竟然是向东汇合曹娥江后入杭州湾


至于当年的争论胜利者是谁,国家认可谁,诸暨的西施故里风景区(国家3A级)的批文就足够说明一切了.至于萧山私自搞的估计是没有等级的吧,我猜萧山自己都不敢安上哪怕是区级风景区的头衔吧.不仅仅如此,试一试在网上搜索"西施故里"或"西施故里 萧山",看一看搜索的答案,说萧山是西施故里的条目不满恐怕没有手上的指头多



果然夸夸其谈。除了一条水经注的资料以外,什么都拿不出来。国家认可的不一定是正确的,譬如香格里拉,本来是一片区域,硬是叫人改成一个县的名字,由此可见,不可尽信!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6-06-12
请诸暨人拿出历史资料来证明,否则你在别人眼中只是一个吹牛和夸夸之徒。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6-06-12

一是关于诸暨名字来由:考古发现和文献残,商时在诸暨周围已经有一个叫"诸稽"的国家,注意是"稽"字不是"暨"字,应当和会稽山的"稽"作同解,即为"到,往,及"的意思,因此大禹到及而得名的这种说法得到了普遍赞同.另宋代诸暨有诸山乡,诸暨城内曾有诸山(详情请见<诸暨行政区划管理>),所有诸山暨水说有一定市场

二是关于西施故里,当年认证的原因之一是古物的历史,同是西子祠(诸暨的西施殿和萧山的娘娘庙),诸暨的根据县志等文献可考的最早年限为唐朝,而萧山的文献可考是宋朝,差有百年.诸暨有又王羡之(东晋)的"浣纱"题字石,至今在西施殿尚存晋唐碑文数块,唐咸通年间,女诗人鱼玄机有诗"只今诸暨长江旁,空有青山号苎萝",另宋代诸暨南隅(隅是古代区划单位)也有西子里,以上都有相关文献记载,都是唐宋以前,比萧山可要早啊

另外告诉你一个消息,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已经收录了诸暨的西施传说,同时萧山的被否决.而有争议的梁祝传说则同时收录了浙江省宁波市、杭州市、上虞市 江苏省宜兴市 山东省济宁市 河南省汝南县.可见西施出生地早已没有争议可言

市府作为市区行政;道署作为地区机构。绍兴县区并为市,宁波六区设市,舟山区上设市,会稽道署辖原三地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6-06-12
以下是引用之江云梦在2006-6-12 16:27:15的发言:


一是关于诸暨名字来由:考古发现和文献残,商时在诸暨周围已经有一个叫"诸稽"的国家,注意是"稽"字不是"暨"字,应当和会稽山的"稽"作同解,即为"到,往,及"的意思,因此大禹到及而得名的这种说法得到了普遍赞同.另宋代诸暨有诸山乡,诸暨城内曾有诸山(详情请见<诸暨行政区划管理>),所有诸山暨水说有一定市场


二是关于西施故里,当年认证的原因之一是古物的历史,同是西子祠(诸暨的西施殿和萧山的娘娘庙),诸暨的根据县志等文献可考的最早年限为唐朝,而萧山的文献可考是宋朝,差有百年.诸暨有又王羡之(东晋)的"浣纱"题字石,至今在西施殿尚存晋唐碑文数块,唐咸通年间,女诗人鱼玄机有诗"只今诸暨长江旁,空有青山号苎萝",另宋代诸暨南隅(隅是古代区划单位)也有西子里,以上都有相关文献记载,都是唐宋以前,比萧山可要早啊


另外告诉你一个消息,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已经收录了诸暨的西施传说,同时萧山的被否决.而有争议的梁祝传说则同时收录了浙江省宁波市、杭州市、上虞市 江苏省宜兴市 山东省济宁市 河南省汝南县.可见西施出生地早已没有争议可言





一、关于“诸暨”国,是哪一次考古和什么文献,请列出来,否则难以取信。



二、关于你引用<诸暨行政区划管理>材料,因为近代来本土本乡编纂的材料多有自我包庇,所以我没有引用,那么请你也不要引用。县志之类的,只许引用民国之前的。


三、行政的东西往往以命令盖过事实,这方面我国有很多不良的记录,我也不举出来,所以请不要拿出这么可笑的理由来支持。书籍和文物材料才是王道!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06-06-12
以下是引用areye在2006-6-12 19:50:16的发言:
>

一、关于“诸暨”国,是哪一次考古和什么文献,请列出来,否则难以取信。

二、关于你引用<诸暨行政区划管理>材料,因为近代来本土本乡编纂的材料多有自我包庇,所以我没有引用,那么请你也不要引用。县志之类的,只许引用民国之前的。

三、行政的东西往往以命令盖过事实,这方面我国有很多不良的记录,我也不举出来,所以请不要拿出这么可笑的理由来支持。书籍和文物材料才是王道!


首先的是你不认可官方的承认,那么萧山那个皇帝的策封也不应该做准,那个所谓什么苎萝乡西施里也是来自乡土县志也不能为准,那么只有诗赋和文物,我刚才说了,萧山年代差一点

你那边有证据吗?

市府作为市区行政;道署作为地区机构。绍兴县区并为市,宁波六区设市,舟山区上设市,会稽道署辖原三地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06-06-12

把西施作为吴、越关系中一个起作用的人物,始于东汉人的著作袁康、吴平辑录的《越绝书》和赵晔编的《吴越春秋》,这些东汉人的著作是把美人计主角西施说得来历分明的最早资料。然而两书只说西施是苎萝山下卖柴人的女儿。

《越绝书·外传记地传》:“土城,勾践所习教美女西施郑旦宫台也。女出苎萝山……”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乃使相者国中,得苎萝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郑旦。”——至于苎萝山的地理位置,两书都未明示,制造了西施文化之谜!其实,当时苎萝山仅余暨(今萧山)境内一处!


清·钱培名辑《越绝书·逸文》:“余暨,西施之所出。”


《后汉书·郡国志》注:“会稽郡·余暨(六),《越绝》曰:西施之所出。”此注为南朝梁·刘昭所下。

他是一位勤学善属文的史学家,当过剡(今嵊州)令,且卒于官,熟悉越中故实。因此他的话非常可信。


刘注说明现存《越绝书》外,尚有更早的《越绝》存在。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06-06-12
以下是引用areye在2006-6-12 20:04:49的发言: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乃使相者国中,得苎萝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郑旦。”——至于苎萝山的地理位置,两书都未明示,制造了西施文化之谜!其实,当时苎萝山仅余暨(今萧山)境内一处!


清·钱培名辑《越绝书·逸文》:“余暨,西施之所出。”



《后汉书·郡国志》注:“会稽郡·余暨(六),《越绝》曰:西施之所出。”此注为南朝梁·刘昭所下。







《越绝》就是《越绝书》,简称而已,就像《左传》代称《春秋左氏传》





以下是CCTV网站上的话:





 追寻西施历史的源头,后人发现,第一次把西施和吴越战争联系起来的是两本书,一本叫做《越绝书》,一本叫做《吴越春秋》,因为其中包含着大量的传说与神怪,他们一直没有被认为是严格的史学著作。





可见,你引述的书和《山海经》一样不能作为考据材料


元‧徐天祜注引《会稽志》:「苎罗山在诸暨县南五里。」。
《会稽记》:「诸暨县有罗山,越时西施、郑旦生处,名苧萝村,所在有方石,是西施浣紗处。今名苧萝山。」。
《舆地志》云:"诸暨苎萝山,西施、郑旦所居。"
南北朝《会稽记》云:"诸暨苎萝山,有西施浣纱石。"
《会稽志》和《会稽记》是整个府的历史,不会有偏颇之处。《舆地志》就更不用说了。

市府作为市区行政;道署作为地区机构。绍兴县区并为市,宁波六区设市,舟山区上设市,会稽道署辖原三地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06-06-12

可笑你的孤陋寡闻了。北宋·欧阳修(1007—1972年)的重孙欧阳忞编北宋地理总志《舆地广记》,对西施故里作过总结性表述:“紧,萧山县本余暨县,两汉属会稽郡。汉末童谣曰:‘天子当兴东南三余(余姚、余暨、余杭)之间。’故孙权改曰永兴,晋因之。隋省入会稽县,唐·仪凤二年(677)复置,属越州。天宝元年(742)改曰萧山县。泮水所出,《水经》以为疑浦阳江之别名,自外无水以应之。越人西施出于此县。”是书出于太平兴国三年之后,末句即出自刘昭注《后汉书·郡国志》所引的《越绝》,与现存的《越绝书》有异。


这段文字介绍了萧山的建置沿革。其叙事之翔实胜过其它地志。尤其是最末一句,有画龙点睛之妙,应该说是有说服力的。


又清·西吴·悔堂老人作过考察比较,然后在《越中杂识·山》中写道:西施故里苎萝山,“当以萧山者为是”。因为萧山邻县的“苎萝山”,“俗呼张家山”。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06-06-12

《舆地广记》和《越中杂识》声名不显,且也没有《会稽志》和《会稽记》作为本乡本土可信啊。

就像一个外人和一个家人说的话,当然会认为是以家人的话跟近事实

市府作为市区行政;道署作为地区机构。绍兴县区并为市,宁波六区设市,舟山区上设市,会稽道署辖原三地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06-06-13
以下是引用之江云梦在2006-6-12 22:11:08的发言:

《舆地广记》和《越中杂识》声名不显,且也没有《会稽志》和《会稽记》作为本乡本土可信啊。


就像一个外人和一个家人说的话,当然会认为是以家人的话跟近事实



家乡人写书,多有包庇,所以我尽量不引用,既然你认为家乡人的书正确,那么就就给你材料看看,看你如何反驳。


南宋·嘉泰《会稽志》说:“苎萝山,在县(今萧山县)东南三十里,有西施庙。”


比那个元代的要老吧!而且元代编纂史书,向来荒谬不堪,看看宋史就知道了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06-06-13
以下是引用areye在2006-6-13 9:21:40的发言:
>


家乡人写书,多有包庇,所以我尽量不引用,既然你认为家乡人的书正确,那么就就给你材料看看,看你如何反驳。


南宋·嘉泰《会稽志》说:“苎萝山,在县(今萧山县)东南三十里,有西施庙。”


比那个元代的要老吧!而且元代编纂史书,向来荒谬不堪,看看宋史就知道了


难道南北朝比宋朝晚?注意是元人引述,不是元朝的史书!

并且注意,我引述的都直接表明是西施故乡所在,而你引述的这条则只是说明有西施庙.关庙遍及全国,难道关公能生在全国?

市府作为市区行政;道署作为地区机构。绍兴县区并为市,宁波六区设市,舟山区上设市,会稽道署辖原三地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06-06-13
以下是引用之江云梦在2006-6-13 11:24:30的发言:
>

难道南北朝比宋朝晚?注意是元人引述,不是元朝的史书!

并且注意,我引述的都直接表明是西施故乡所在,而你引述的这条则只是说明有西施庙.关庙遍及全国,难道关公能生在全国?


看来你的语言水平有问题。这并不是在说西施庙,而是在说:苎萝山在萧山县东南三十里处,山上有西施庙。主语在苎萝山。苎萝山是西施的出身之所,难道这还不能证明?我举例的《越绝书》和《越绝》,乃是东汉,比你的更早。而cctv既然能把大汉奸塑造成民族英雄,其可信程度能够有几分?

明·曹树声(萧山苎萝王氏宗谱·记》:“萧南望族,首推苎萝王村,山有雾楼(文笔峰)之崷崒,水有龙湾之潆洄;佳木森耸,丛篁荫翳……”
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进士、福建右布政使来斯行(《槎庵小乘》:“西施实生于吾萧,今萧山有苎萝乡。《后汉书》:会稽郡余暨既萧山,注西施之所出。以为诸暨者误。”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06-06-13
以下是引用areye在2006-6-13 15:36:06的发言:
>

看来你的语言水平有问题。这并不是在说西施庙,而是在说:苎萝山在萧山县东南三十里处,山上有西施庙。主语在苎萝山。苎萝山是西施的出身之所,难道这还不能证明?我举例的《越绝书》和《越绝》,乃是东汉,比你的更早。而cctv既然能把大汉奸塑造成民族英雄,其可信程度能够有几分?

明·曹树声(萧山苎萝王氏宗谱·记》:“萧南望族,首推苎萝王村,山有雾楼(文笔峰)之崷崒,水有龙湾之潆洄;佳木森耸,丛篁荫翳……”
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进士、福建右布政使来斯行(《槎庵小乘》:“西施实生于吾萧,今萧山有苎萝乡。《后汉书》:会稽郡余暨既萧山,注西施之所出。以为诸暨者误。”


《越绝书》是类似《山海经》之类的书,有点像演义,因此作为史料是不科学的。

而你引述的只是说有苎萝山,要知道天下之大同名同姓的有多少啊,同时华山,就有五岳华山,褒禅的华山,两地在百里之外。

另,永兴县改名萧山县在唐朝之后,与《后汉书》年代差很多,因此你引述的《后汉书》条文出现“萧山”字眼明显为做假。

另,你引的另一个条文来自萧山人之口,根据你上文所讲,此类言语不能做准。

我认为还是以《会稽志》和《会稽记》为比较科学的引述来源。

市府作为市区行政;道署作为地区机构。绍兴县区并为市,宁波六区设市,舟山区上设市,会稽道署辖原三地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06-06-14
以下是引用之江云梦在2006-6-13 17:29:42的发言:
>

《越绝书》是类似《山海经》之类的书,有点像演义,因此作为史料是不科学的。

而你引述的只是说有苎萝山,要知道天下之大同名同姓的有多少啊,同时华山,就有五岳华山,褒禅的华山,两地在百里之外。

另,永兴县改名萧山县在唐朝之后,与《后汉书》年代差很多,因此你引述的《后汉书》条文出现“萧山”字眼明显为做假。

另,你引的另一个条文来自萧山人之口,根据你上文所讲,此类言语不能做准。

我认为还是以《会稽志》和《会稽记》为比较科学的引述来源。


你如何证明《越绝书》有伪,请拿出证据来,不要开头大话。连史记都有刘邦斩白蛇等神话,难道你也说史记也是胡说的?

第二,我真是佩服你,你的语文功底真是有问题。

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进士、福建右布政使来斯行(《槎庵小乘》:“西施实生于吾萧,今萧山有苎萝乡。《后汉书》:会稽郡余暨既萧山,注西施之所出。以为诸暨者误。”

这个的意思是:《后汉书》说的会稽郡余暨县就是(现在的)萧山,注明西施之所出。大家都错把诸暨当作余暨的谬误了。只是省略状语,又不是说东汉就改名萧山了。

我再拿出证据来,看你如何反驳,如果反驳,请拿出具体证据来。

清初考据大家阎若璩《潜邱劄记》中有西施诗:“两地苎萝山,谁生窈窕颜?信从端木笔,疑是子皮还。蓉采若耶近,艳逢浣浦艰。年年春赛日,歌舞不曾闲。”“端木”即端木子贡,春秋末期人,孔子弟子中72贤之一。阎氏认为刘注中所引《越绝》:“余暨,西施之所出”源于子贡手笔,是可信的。“子皮”即范蠡。越灭吴后,他化名为“鸱夷子皮”,离越适齐,治产获千万,受任为齐相。诗前阎氏有按语:“则知(西施)为诸暨人者非,喜而正之。”可知这是纠谬之作。诗的末句是说:自南宋·淳熙年西施封神后,每年九月二十三日城隍(萧山城隍为隋·越州总管庞玉)生日时,举行赛会,西施一角请杭州漂亮的歌女扮演。此风一直延续到明崇祯时期。说明西施故里的乡亲对西施的深深怀念。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06-06-14

建议两位拿出所有的论据及论据来源[但是不要加入你们自己的任何一句评语],

相信大家的理解能力

把(媳妇=儿子妻子)当(媳妇儿=自己妻子:部分北方城市的方言口语)叫扒灰。媳妇指儿子妻子而非自己妻子
把(女婿=女儿丈夫)当(女婿儿=自己丈夫:部分北方城市的方言口语)叫乱伦。女婿指女儿丈夫而非自己丈夫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2006-06-14
以下是引用areye在2006-6-14 13:15:41的发言:
>

你如何证明《越绝书》有伪,请拿出证据来,不要开头大话。连史记都有刘邦斩白蛇等神话,难道你也说史记也是胡说的?

第二,我真是佩服你,你的语文功底真是有问题。

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进士、福建右布政使来斯行(《槎庵小乘》:“西施实生于吾萧,今萧山有苎萝乡。《后汉书》:会稽郡余暨既萧山,注西施之所出。以为诸暨者误。”

这个的意思是:《后汉书》说的会稽郡余暨县就是(现在的)萧山,注明西施之所出。大家都错把诸暨当作余暨的谬误了。只是省略状语,又不是说东汉就改名萧山了。

我再拿出证据来,看你如何反驳,如果反驳,请拿出具体证据来。

清初考据大家阎若璩《潜邱劄记》中有西施诗:“两地苎萝山,谁生窈窕颜?信从端木笔,疑是子皮还。蓉采若耶近,艳逢浣浦艰。年年春赛日,歌舞不曾闲。”“端木”即端木子贡,春秋末期人,孔子弟子中72贤之一。阎氏认为刘注中所引《越绝》:“余暨,西施之所出”源于子贡手笔,是可信的。“子皮”即范蠡。越灭吴后,他化名为“鸱夷子皮”,离越适齐,治产获千万,受任为齐相。诗前阎氏有按语:“则知(西施)为诸暨人者非,喜而正之。”可知这是纠谬之作。诗的末句是说:自南宋·淳熙年西施封神后,每年九月二十三日城隍(萧山城隍为隋·越州总管庞玉)生日时,举行赛会,西施一角请杭州漂亮的歌女扮演。此风一直延续到明崇祯时期。说明西施故里的乡亲对西施的深深怀念。



首先我问问你冒号的用法,按权威的《新华字典》第672页冒号用法字条,最符合的提条是“4,用于总说性话语的后边表示引起下文的分说”,后有举例“北京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和西华门”


所以在“《后汉书》:会稽郡余暨既萧山,注西施之所出”。这句话中,“会稽郡余暨既萧山,注西施之所出”是对《后汉书》的分说,即是《后汉书》内的内容,注“西施之所出”也是《后汉书》内的注。


所以按正常的语法来说该句是违背历史的,另此人在话语中有言“吾萧山”,因此不足为凭。


另请问子贡是何时人,“余暨”之名起于何时?要知道萧山临浦此前一直作为诸暨的一部分而存在,并且有可能是在永兴县复立时候才划归永兴的(上文曾引文说永兴县一度并入会稽县,后又合会稽县内永兴故地和诸暨县一部重新立永兴县),阎若璩的推测是实在是鬼神莫辩。


另外,各地赛会出现西施这个角色不足为奇,屈原也被中国人供奉于端午,何况,绍兴若耶溪也以西施为主题正角。


另范大夫出越而居陶,号陶朱公,不知何时出任的齐相

市府作为市区行政;道署作为地区机构。绍兴县区并为市,宁波六区设市,舟山区上设市,会稽道署辖原三地
只看该作者 24 发表于: 2006-06-15

一、
史记越王句践世家: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

浙江通志:返越后,蠡辞句践而去。越王收其妻子,将离都城十八里的苦竹城封其子,使良工铸范蠡金像(今已不存),置之座侧,朝夕论政。蠡后游齐国,称鸱夷子皮。治产钜万,受任齐相。

诸暨人少见多怪,史记上不是清清楚楚写着嘛?定是你读书不够,枉自来考据,贻笑大方也!

二、
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进士、福建右布政使来斯行(《槎庵小乘》:“西施实生于吾萧,今萧山有苎萝乡。《后汉书》:会稽郡余暨既萧山,注西施之所出。以为诸暨者误。”


这是明人引用后汉书所说的,我光是解释了“《后汉书》:会稽郡余暨既萧山,注西施之所出。以为诸暨者误。”,懒得解释前面一句,诸暨人就开始没有理解,大谬!

三、
清初考据大家阎若璩《潜邱劄记》中有西施诗:“两地苎萝山,谁生窈窕颜?信从端木笔,疑是子皮还。蓉采若耶近,艳逢浣浦艰。年年春赛日,歌舞不曾闲。”“端木”即端木子贡,春秋末期人,孔子弟子中72贤之一。阎氏认为刘注中所引《越绝》:“余暨,西施之所出”源于子贡手笔,是可信的。“子皮”即范蠡。越灭吴后,他化名为“鸱夷子皮”,离越适齐,治产获千万,受任为齐相。诗前阎氏有按语:“则知(西施)为诸暨人者非,喜而正之。”可知这是纠谬之作。诗的末句是说:自南宋·淳熙年西施封神后,每年九月二十三日城隍(萧山城隍为隋·越州总管庞玉)生日时,举行赛会,西施一角请杭州漂亮的歌女扮演。此风一直延续到明崇祯时期。说明西施故里的乡亲对西施的深深怀念。

奇怪,我在上面怎么也找不到“吾萧山”三个字,莫非是你凭空捏造的?

子贡春秋人不假,萧山汉初设立也不假。但是请看清楚,这是后人引用,自然按照后世的习惯,改成他们熟悉的称谓了。

四、
清初大学者朱彝尊作《湘湖赋》,表示了与阎氏相一致的观点:“瞻牛头与苎萝兮,信不远而伊迩;爱山川之清淑兮,斯生长夫西子……以余暨为诸暨兮,验往牒之非是。”朱氏认为西施故里在山川清淑的萧山境内,离湘湖不远。有人误将余暨作诸暨,应予纠正。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