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此篇文章系转载自我国某网站!
(上篇)
南海诸岛外来地名的命名背景及其历史影响
孙冬虎
摘要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30年代英法等国在我国南海海域的测绘活动,给这里的岛礁留下了一大批以英语为主的外语名称。本文论述了南海诸岛外来地名的命名背景及其对我国3次公布官方名称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在总结历史教训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处理南海地名问题的缺陷,提出了若干改进建议。
关键词 外来地名命名背景历史影响南海诸岛
The Background and Influence of the Exotic Toponymsin
the South China Sea Islands
Sun Donghu
Abstract The island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were reached and named by ancient Chinese people in 2000 years ago. However,few island''s name noted down in the official books and maps,local folk toponyms recorded in Geng Lu Bu,a navigation guidebook composed by the ancient fishermen of Hainan Dao,had no remarks in official maps.After the middle of 19th century,foreign imperial country such as Great Britain,United States,Germany etc,entered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practiced surveying and mapping,naming most islands in their language.Lacking native actual survey maps,large numbers of exonyms from sea?chart in foreign language mainly in English were adopted in native maps and books in Chinese characters,most of island names were transliteration or free?translation from foreign forms.The first published official names by the Commission on Examination of Land and Water Maps of the Public government in 1935, mainly adopted the foreign?source names. The second published names list by the Ministry of Internal Affairs in 1947, added some new island names,and modified several translation words,still continued the foreign influence.The third official list published by the China Committee on Geographical Names in 1983,adopted large numbers of local folk names and standardized the place names,but conceded most translation in 1947. Therefore,a valuable opportunity of correcting foreign?source island names was passed.Concluding above,the toponymists would pay much attention to modify the stipulations of place names,especially the naming on island name sourced from exotic words,with the clear identification to their history and influence long continued.
Key words exotic toponymbackground and influencethe South China Sea Islands
中国人民发现并命名南海诸岛,有着悠久的历史。自东汉至清鸦片战争之前的两千多年间,我国记载南海地理、航运以及对南海诸岛行使主权的史志和地图,比较重要的就有120多种[1],但所表示的岛礁名称相当稀疏,而海南岛渔民在自己的航海针经《更路簿》中对南海诸岛的命名,却无缘进入官方图籍。进入19世纪以后,区域地名分布的格局为之一变。英、美、德、法、日等国相继侵入,测绘地图,命名岛礁,致使谬种流传,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国人不察其来龙去脉,在文献或地图上不同程度地承袭了这些外来地名(exotic name)。对中国人而言,外文图籍上的这些地名可以归入外语惯用名(exonym)的范畴。但在我国图籍上,如果以外语惯用名的音译或意译汉字为基础命名南海岛礁,进而将其作为官方地名(official name)使用,那么,它们就属于必须正本清源、区别对待的外来地名了。考察南海诸岛外来地名的命名背景,客观地评价它们曾经产生过的影响,有助于站在历史的高度审视两个世纪以来我国在南海海域的地名与测绘工作,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以应付21世纪南海变幻不定的局势。
1坚船利炮支持下的外国测绘与命名
早在鸦片战争前40年,即1800年,英国船只Bombay号就曾窜入我国西沙群岛海域。伴随着清朝的衰落,英、俄、德、美、法、日等国,相继派出军舰或测量船到南海从事地理调查和测量制图,作为其政治、经济侵略的先行。而我国康熙乾隆时期曾经相当先进的测绘技术,不幸随着“宫廷秘本”的编成而被束之高阁。清代中期以后,官方再也没有组织人力进行实地测量。新图的制作以康乾舆图为蓝本或增或删,坊间地图多用计里画方法绘制,间有以山水画形式绘制的,技术水平陷于停滞状态,南海地区尤其缺乏实测资料。国力与技术上的空虚,恰恰在这一时期被外国乘势利用。他们比较精确地测制了南海地图,编辑了相关图集和航海指南,其中以各种外国语命名的地名,又在翻译之后深刻地影响了我国地图上对于南海地名的表示。自1800年至1933年,外国在南海涉及地理调查、地图测绘的重要活动就不下60次[1]。其中俄国调查船在1806、1818、1819、1820、1826、1827、1829、1853年8次调查南海,但对我国命名南海诸岛没有明显影响。在侵入南海调查测绘的各国中,英国活动最早、最频繁、历时最久,自1800年至1926年计33次;美国的2次活动发生在1835年和1842年;德国的5次活动集中在1881-1884年间;日本的7次活动发生在1907-1933年间;法国的2次活动发生在1925年和1927年,1933年占领南海九小岛。这个前后相继的过程,决定了19世纪初开始的外国在南海海域测绘的地图,以英文最早最详。德法等国的地图多译自英文版地图,日文图上的地名虽基本不受英文影响,但它们对我国命名南海各岛礁的作用也微乎其微。因此,所谓外来地名,也就是以英文为主要基础的汉译名称。英国舰船多次侵入南海的调查测量所得,陆续刊行于海军部编辑的航海指南和海图中。仅19世纪80年代,见于文献著录的南海区域地图,比较著名的就有下列数种:①China Sea, Southern Portion. Eastern Sheet. London:Admiralty,1882.②China Sea,Northern Position. London:Admiralty,18 Sept.1882. ③Paracel Islands. London:Admiralty,25 June 1885.④China Sea, Northern Portion. Western Sheet. London:Admiralty,1886.⑤China Sea. London:Admiralty,30 may 1887.⑥Reefs in the China Sea.London,Admiralty,23 Oct.1888。这些海图既有关于南海全貌的,也有分幅的,其制作年代正处于1800-1868年间几十次调查以后。其中的地名,除了描绘地理特点如位置(East Reef,Central Reef)、形状(Antelope Reef,Crescent Group)、地质(Rocky Island,Pyramid Rock)、植被(Palm Island,Tree Island)等之外,更多的是以海洋调查船舰名称(如Discovery Reef,Investigator Shoal,Rifleman Bank,Bombay Castle)、船舰长名(如Pratas Island,Reed Bank, Ross Reef)、本国人名(如Robert Island,Marie Louisa Bank)、本国地名(如London Reefs,Glasgow Shoal)作为南海岛礁滩沙的专名。这种作法相当普遍,在美国的海图和文献中,Connell Reef,Pennsylvania Reef,Owen Shoal等名称,同样以本国地名或人名为基础。以英语为主的外来地名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从清代后期的文献和地图中就可以得到初步证明。曾任出使英国大臣的郭嵩焘,在《使西纪程》中记载,光绪二年(1876)10月24日,他经过西沙群岛,“左近拍拉苏岛,出海参,亦产珊瑚,而不甚佳,中国属岛也”[3]。同行的随员张德彝,在《随使日记》中亦记载,同日“行八百三十一里,在赤道北十七度三十分,左近巴拉赛小岛,中国属岛也”[3]。拍拉苏、巴拉赛,均为Paracel之译音,即使同行的两人,译法也不一样。对于中国属岛而无中文名称,张德彝发出感叹:“若华人自古有航海觅得其地者,当各予一名,则无须按洋字还音而呼之矣。”这也表明近代我国地图测绘的落后及对渔民习用地名的忽视。对清末民国了解南海地理和地名影响最大的外国文献,当属1868年由英国海军部海道测量局刊行、J.W.Reed和J.W.King编辑的《China Sea Directory》[4],即《中国海指南》。光绪二十七年(1901),陈寿彭据该书1894年的修订本译出,定名为《新译中国江海险要图志》。“图志”一作“图说”,由上海经世文社印行,1907年广雅书局重印。这部图志在以后的中外交涉中屡被征引,但它的地名以音译英语名称为主,并随着地理知识的传播而进入其它中文图籍,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官方和知识界人士。光绪三十三年(1907)日本侵占东沙岛,英国也对此提出主权要求。两广总督张人骏次年8月23日电请外务部在东沙岛设立我国标志时,称东沙岛“即《新译中国江海险要图说》内之蒲拉他士岛”[5]。两江总督端方8月29日致电外务部:“此岛之属,中国广雅书局译刻之《中国江海险要图志》即系英国官局原本,彼既列诸中国海内,其非我之私言可知,似可即由大部据此图志照会英日,宣布此岛为中国属岛”[6]。由于测绘地图的落伍,导致外交上极为被动,明知主权属我,却又不得不以外国所测海图为依据,更不用说图上的地名了。经过这样一番波折,张人骏深切体会到了其中的痛楚:“中国志书,只详陆地之事,而海中各岛,素多疏略”[7]。“我国舆地学详于陆而略于海,偏于考据方向远近,向少实在测量,记载多涉疏漏。沿海岛屿,往往只有土名,而未详记图志。欲指天度为言,旧书无考。所恃者,仍是英国海图”[8]。1910年7月31日出版的《东方杂志》第7卷第6号,发表了《广东西沙群岛志》一文,“或足备调查该岛之一助也”。该文译自德国人的著作,所述地名当然也是外语的音译汉字,这同样反映了外文图籍的影响。
2外来地名对我国三次公布南海诸岛地 名的影响
外敌入侵刺激了国人海疆意识的觉醒。1909年广东水师提督李准率领170余人,分乘伏波、琛航、广金三舰巡视西沙,其中包括测绘人员16名。此行命名了15座岛屿,或以军舰名,或以珊瑚、甘泉等地理风物为名,或以有关人员的籍贯为名,并勒石竖旗,测绘地图[9]。1933年4月7日至12日,法国占领南沙群岛的九个小岛,引起了我国政府的严正交涉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同年6月7日,国民政府成立了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1934年12月21日召开了第25次会议,“审定中国南海各岛屿华英岛名,”从此开始了由我国官方审定和公布南海诸岛地名的历程。在迄今为止所公布的三批地名中,外来地名的作用既呈现出逐步衰减的趋向,又保持着根深蒂固的特点。
1935年1月出版的《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会刊》第1期61~69页,刊登了《中国南海各岛屿华英地名对照一览表》,包括136个岛礁滩沙名称。当时,我国还没有关于中国地名罗马字母拼写法的官方规定,全球性的地名罗马化倡议,还是在20多年后才由瑞典提出来的。因此,以英文图籍为基础选定其常用的外文拼写形式,放在相应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并没有严格的是非界线,问题的关键在于,它们的汉字书写形式严重违背了“名从主人”的原则。初步分析,除了东沙岛、南山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团沙群岛是汉语名称外,其余都来自外语地名的音译和意译。音译大致有85个,分为两种情形:其一,英文地图音译了海南方音旧有名称后,《一览表》又据该英文形式译为汉字。经过这样的往复,就很难从字面上看出它的汉语语源。例如,南沙的“辛克威岛”,其英文形式为Sin Cowe Island,而Sin Cowe原来是记录“秤钩”一词的海南方音,再据以译成汉字,却成了“辛克威”这样一个洋味十足的名称。这样的地名有5、6个。其二,据英文名称音译,大约有80个之多,如英文有Royal Charlotte Reef,其汉字译名作“无劳柴乐礁”;与Johnson Patch对应的是“庄臣怕余”……。在音译过程中,也有部分修饰词意译,还有的用些貌似汉语的词语,如West London Reef对应着“西零丁礁”,Prince of Wales Bank对应着“比邻无畏滩”之类。意译的地名约有45个,如Discovery Reef对应着“觅出礁”,Half Moon Shoal对应着“半月滩”,Commodore Reef对应着“司令礁”之类。第一次公布南海地名显示了官方的重视,但忽视民间的命名而单纯依赖外国海图,音译部分自然不像汉语,意译部分从字面上看比较顺畅,可一旦实事求是地追寻起它们的语源,历史上外国军事侵略和文化侵略的痕迹就暴露无遗了。外来地名的地位以中英两种文字形式得到了强化,1934年的南海地名审定,对后世的消极作用远远大于其积极作用。其原因就在于,“我国因向乏全国实测详图,故坊间出版图籍,年来有如雨后春笋,类多抄袭陈编,以讹传讹,甚至翻印外国出版之中国图,不加审察,致国疆界域,任意出入,影响所及,关系非浅”[10]。而负责纠正这一偏差的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诸君,恰恰走了这样的失着。
南海诸岛因抗战胜利而恢复故土,奉命于1946年10月至1947年2月负责接收的部员,在呈请行政院核准颁布的地图和文件中,有“内政部绘制南海诸岛位置图、西沙群岛图、中沙群岛图、南沙群岛图、太平岛图(实测)、永兴岛、石岛图(实测)六种及南海诸岛新旧名称对照表一种”[11]。这个对照表作为郑资约编著《南海诸岛地理志略》的附录,于1947年11月面世,12月2日《申报》亦以《南海诸岛名称,内政部核定公布》为题予以报道。此次公布的《南海诸岛新旧名称对照表》,与1935年的《中国南海各岛屿华英地名对照一览表》相比较,地名数量由136个增加到171个。此外,原有的“南海各岛屿”改为“南海诸岛”,两个“东沙岛”之一改为“东沙群岛”,原“南沙群岛”调整为“中沙群岛”,原“团沙群岛”调整为“南沙群岛”,名地关系和等级层次更为协调。在减少外来地名影响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1-4 7:02:50编辑过]
[ 此帖被长白游侠在2010-02-27 19:53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