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3514阅读
  • 66回复

[首都]中国从古至今建都趋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25 发表于: 2006-12-28
其实,北京应该被称为700年来最成功的“候补首都”。从朱棣之后,定都北京,我认为只有一个理由,就是老首都坐不下去了。

成祖皇帝不要讲了,比较好理解,所以要北迁北京。清也是从沈阳迁来北京的,因为满人进关了,要是不南迁就鞭长莫及。
北洋政府还是都北京,这跟朱棣是一个道理,因为南京的那帮混蛋个个不听我猿世凯的。
本朝还是舍南京都北京,因为江南新解放区,都没进行完改造呢,都在南京,如坐针毡啊。

所以我开个玩笑,中国的建都史,就是逃跑和回避史。
曹操迁许不就是因为在许昌好坐吗。项羽那个武夫,说什么要衣锦还乡,我看多半是借口,以他一路杀将坑秦兵焚阿房的风格和口碑,关中老百姓不咬死他才怪,哪敢都咸阳啊。

所以说呢,今天的中国,北京地方的老百姓,还算是政治觉悟最高的。这么好的地方不都,迁到一个政治觉悟不高的地方去,小心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将来要是信阳出个国家主席什么的,那就再谈迁信阳吧
只看该作者 26 发表于: 2007-04-17
引用第25楼北极星2006-12-27 14:27发表的:
长安距离长城多远,北京又距离长城多远,自己去看吧



    长安其实就是西北边境,往北不到100公里以外的黄土高原,汉唐时期就是游牧民族经常出没的地区,跟北京往北100公里差不多,唐朝强盛以后,整个黄土高原才完全汉化了吧,把游牧农耕分界线推到现在的陕西北部边缘(榆林)一带?

  长安往西有200公里吧进入甘南,差不多是吐蕃、羌的势力范围了~~相当于北京以东200公里就是山海关~~~吐蕃人很容易就趁唐朝虚弱攻陷长安。。。
只看该作者 27 发表于: 2007-04-21
引用第0楼唐傲2006-12-12 20:55发表的:
到了隋唐,统治的眼光看得远了,扩大至黄淮地区;
宋明时期,中原地区已经不能满足统治者势力欲望了,而此时南方的经济开始萌芽,定都于南方这样就更好地管理南方。
.......

楼主这两句话我看不懂。
隋唐定都不还在长安洛阳吗,与你说的定都地点扩大至黄淮地区......?
宋朝定都南方,应该指的是南宋。南宋定都临安是不能满足统治者的势力欲望吗?真可笑。地球人都知道,那是让人家打的没办法了啊!
至于明朝定都南京才区区几十年,怎么能以偏概全呢?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只看该作者 28 发表于: 2007-04-21
引用第23楼北极星2006-12-23 15:12发表的:
汉唐首都在长安,距离北方边境也很远,还不是击败了匈奴、突厥,开创了盛世。
用首都去戍边,是最大的笑话。


北宋就是个例子。
用开封去戍边。开封在和平的年代。绝对是一个经济政治中心,水陆畅通。
四周没有关口可守,只有十万禁军做人关。
只看该作者 29 发表于: 2007-04-21
引用第28楼曹操2007-04-21 11:37发表的:
楼主这两句话我看不懂。
隋唐定都不还在长安洛阳吗,与你说的定都地点扩大至黄淮地区......?
宋朝定都南方,应该指的是南宋。南宋定都临安是不能满足统治者的势力欲望吗?真可笑。地球人都知道,那是让人家打的没办法了啊!
至于明朝定都南京才区区几十年,怎么能以偏概全呢?




我老哥说的是宋末明初。大家都知道宋朝是一个崇文抑武的王朝。这也是其统治者将理想化重附现实。
南宋没有学太祖将都城定于武昌,襄阳,南京,长沙。而是富庶江南地区当数杭州,(其时杭州已有雏形海关部门了)。一是有长江,太湖天险可守,二是因为有足够的税银。也就有了妥协,谈判的资本了。

朱元璋选南京,一是因为这里是他的老窝,二是其时南方都已开化。为了更好统治这个号称水米之乡的江湖广地区,粮草充足,什么湖广熟,苏常熟,天下足的话,太多。最后也可以发展官方沿海经济,禁止民间私自出海。

又历来中原的战争都来源于北方,明清以后开始走向东南沿海地区。
只看该作者 30 发表于: 2007-04-21
明成祖遷都北平,跟他的奪位方式有關,跟他的擁護勢力有關(每一個統治者的背後都有一個集團在支撐其統治),跟他的北方政策有關。

成祖的北方政策不是太祖的以守為主,而是要以北平為軍事基地,以攻為守,深入草原將韃靼人驅離大明北邊。顯然都北京利攻不利守。對後來的無能國君來講,都北京當然不便於迴旋了,連妥協的餘地都沒有。
只看该作者 31 发表于: 2007-04-22
引用第27楼联邦总统2007-04-17 11:23发表的:
长安其实就是西北边境,往北不到100公里以外的黄土高原,汉唐时期就是游牧民族经常出没的地区,跟北京往北100公里差不多,唐朝强盛以后,整个黄土高原才完全汉化了吧,把游牧农耕分界线推到现在的陕西北部边缘(榆林)一带?
长安往西有200公里吧进入甘南,差不多是吐蕃、羌的势力范围了~~相当于北京以东200公里就是山海关~~~吐蕃人很容易就趁唐朝虚弱攻陷长安。。。


你知道“关中”是什么意思吗?
当时的黄土高原,林木茂密,水草丰美,游牧民族当然要在这一带活动,但很少直接从正北方攻入过关中,因为沟壑纵横,那个道路是十分难走的,不利游牧民族骑兵作战。长安往西200公里还没有出现在的陕西省西界,就到了甘南,吐蕃,羌?简直是胡说,应该是西安往西大约近400多公里,再往南约2,300多公里才到羌的边界范围,再往西南才是吐蕃。而且这是今天的观念,当时的条件,中间隔有秦岭和陇山,六盘山南延山脉,道路万分艰险根本不可能行军,吐蕃进军也要走到兰州一带,再沿大致是今天西安-兰州公路的路线(丝绸之路)才能进入关中。
只看该作者 32 发表于: 2007-04-22
楼上说的关中我还真不知其义。
我理解中应该是函谷关,大散关,武关,萧关之中的平原地区吧。
真实的含义请各位不吝赐教!
只看该作者 33 发表于: 2007-04-29
引用第2楼曲径通幽于2006-12-12 23:19发表的  :
中国经济中心的东靠南移是不以各朝代统治者意志位转移的我国区域发展的客观规律,政治中心虽然不必然要求选择在经济中心区域,但势必受到经济中心转移的影响,并在国都的具体选择在有所体现。

比楼主说得好多了
只看该作者 34 发表于: 2007-04-29
引用第32楼西风无雨于2007-04-22 02:11发表的  :
你知道“关中”是什么意思吗?
当时的黄土高原,林木茂密,水草丰美,游牧民族当然要在这一带活动,但很少直接从正北方攻入过关中,因为沟壑纵横,那个道路是十分难走的,不利游牧民族骑兵作战。长安往西200公里还没有出现在的陕西省西界,就到了甘南,吐蕃,羌?简直是胡说,应该是西安往西大约近400多公里,再往南约2,300多公里才到羌的边界范围,再往西南才是吐蕃。而且这是今天的观念,当时的条件,中间隔有秦岭和陇山,六盘山南延山脉,道路万分艰险根本不可能行军,吐蕃进军也要走到兰州一带,再沿大致是今天西安-兰州公路的路线(丝绸之路)才能进入关中。


唐时长安距离边境的确比较近,但没到200公里这个程度。另外那时也没有边界线这种说法,也就是大概势力范围,比较模糊吧。
只看该作者 35 发表于: 2007-04-29
现代选首都,还需要选择经济中心吗?
古代由于运输的不易,选择交通要道(如宋选汴梁)和临近经济中心(如明初选南京)。但现代交通条件下,首都选择在经济中心,只能使统治者更乐于享受,不思进取,地域经济发展更加失恒······
惟天有汉 鉴亦有光
实司群望 表我华阳
只看该作者 36 发表于: 2007-04-30
明成祖定都北京绝对正确。
假如首都仍设在南京的话,靖难之役势必一演再演,明无宁日。这与南北人的思维差异有关。北人总惦记南下,而南人贪图安逸,很少会想到北上。
所以,明成祖定都北京,不仅有利于他本人的政权稳定,也有利于整个国家稳定,客观上更是促进了北方地区的进一步开化。
假如当时呆在南京不走,除了保不准又会出现靖难之役外,南京对北方的向心力显然不及北京对南方的向心力,由此很可能给后人造成严重后果(如汉人满化等)。正是由于定鼎北京,才能使汉文化稳占全国,即使满人入关也无如奈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服务器。
zjp
只看该作者 37 发表于: 2007-04-30
引用第3楼一轩在线于2006-12-13 03:10发表的  :
政治中心还是受到气候和其他外部条件的制约的,象唐朝时期还有梦泽一片汪洋,现在则没有了了,隋唐时期西安周围还是大片的森林等植被覆盖,渭河水量也十分的充沛,适合建都,但是现在要是把首都放西安就不适合了。再宋朝时期 国土还没有到达北京,也不可能建都北京的。明朝迁都的原因大家都知道,元朝清朝是看中了北京的地理位置,进可攻南,退可守北。

应该是进可攻北,退可守南吧
省(自治省、直辖市)- 县(自治县、省辖市)- 村(县辖市、镇)

只看该作者 38 发表于: 2007-04-30
唐朝时的首都,距离北部边境超过一千公里,距离西部边境,通常也是超过六、七百公里,最糟糕的时候也有三百公里。以当时的交通方式,这个距离也很可观了。
综合规模=人口(百万)*3+面积(万km2)
面积包括陆地、内水、基线之内的内海以及12海里领海的面积。
只看该作者 39 发表于: 2007-05-03
北极星的边境都是地图上的边境?
那些什么都护府之类的玩意儿和元明清时期的朝鲜王国地位相若罢了,地图上爱怎么画就怎么画.
傻子偷乞丐的钱袋,被瞎子看到了。哑巴大吼一声,把聋子吓了一跳。驼子挺身而出,瘸子飞起一脚。麻子说:“看我的面子就算了吧。”疯子说:“就是,人要有理智!”
只看该作者 40 发表于: 2007-05-06
明朝正式遷都北京之後,其黃金時代就一去不復返了,明朝幾乎所有的大事如永樂大典,下西洋都是南京時代完成的。
只看该作者 41 发表于: 2007-05-24
引用第30楼唐扶言于2007-04-21 18:26发表的  :
我老哥说的是宋末明初。大家都知道宋朝是一个崇文抑武的王朝。这也是其统治者将理想化重附现实。
.......


南宋不设行在于金陵的确是个失误,杭州太狭小了。江南唯金陵可都
反大一统主义者
只看该作者 42 发表于: 2007-05-24
明清建都北京严重影响了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是已经有定论的,遥远荒凉的京城是国家沉重的负担。
本朝还好有个东北撑在后面,而且华北有能源,虽然缺水,但比明清强了很多
反大一统主义者
只看该作者 43 发表于: 2007-05-24
引用第39楼北极星于2007-04-30 12:17发表的  :
唐朝时的首都,距离北部边境超过一千公里,距离西部边境,通常也是超过六、七百公里,最糟糕的时候也有三百公里。以当时的交通方式,这个距离也很可观了。


唐初不惧突厥,坚守长安,是大气度。
中后期吐蕃逼近,凤翔已经是边境(的确200公里不到),那时候还要固守长安,只能说是无处可去。因为关东已经不是唐的天下了(洛阳以东就是和各藩镇的战场)
反大一统主义者
只看该作者 44 发表于: 2007-05-24
建都北京完全凭借统治者的一家之喜好,不顾国家与民族的利益
只看该作者 45 发表于: 2007-05-24
陷入定都困扰中的朱元璋(转贴)

    朱元璋登基称帝前后,对于国都的确定几经周折。最初朱元璋参加农民起义军后,一直活跃在江淮之间。然而这里土地贫瘠,民生艰苦,而且接近元朝的军事力量,不利于自己的发展壮大。为了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成就不世之伟业,必须另择一个既有经济保障又地形险要的根据地,这样金陵就进入了朱元璋的视野。金陵,北有长江天堑,为形胜之地,三国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五代十国的南唐都曾以此为都城。冯国用首先向明南京城墙朱元璋建议攻取金陵,“金陵龙蟠虎踞,帝王之都,先拔之以为根本,然后四出征伐,倡仁义,收人心,勿贪子女玉帛,天下不足定也”。陶安也建议先取金陵,据形势以临四方。叶兑也上书请求定都金陵,然后就可以拓地江广,进军两淮,北征蒙古,退军又可以据长江以自守。元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听取谋士的意见,攻取金陵,改称应天府,修建宫殿,以此为争夺霸业的基础。此后十余年间,朱元璋南征北战、四出征讨,将江南群雄依次消灭。洪武元年(1368)正月,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在即位诏书中称应天为京师。
  然而朱元璋只是暂时肯定了应天作为京师的地位,并没有正式确立国都。作为自己成就霸业的地方,朱元璋为何不肯确立应天为国都呢?首先,朱元璋觉得以应天为国都的历朝都是气数不久,似乎不太吉利。其次,有些大臣认为“有天下者,非都中原,不能控制奸顽”,而且应天偏处江左,在位置上作为国都不是十分理想。三月,朱元璋派兵攻取汴梁。许多人建言定都汴梁。朱元璋很重视,于四月亲自前去实地考察。他认为汴梁虽然位置适中,但是无险可守,四面受敌,论形势不如应天。八月,朱元璋正式下诏,以应天为南京,汴梁为北京。朱元璋既然对汴梁不甚满意,为何又要定为北京呢?原来他考虑到汴梁是宋朝的旧都,北上征讨元朝时可以唤起北方民众的民族情感,有很大的号召力;而且当时西北未定,需要将汴梁作为运送粮草和补充兵力的基地。
  虽然确定了应天、汴梁的两京制度,但是朱元璋并没有修建汴梁的打算,他还在寻找更加合适的地方。洪武二年(1369)八月,平定陕西。在这种情况下,定都之议再起。九月,朱元璋召集大臣商议国都之地。大臣各抒己见,主要集中在长安、洛阳、应天、汴梁、北平等地,“或言关中险固,金城天府之国;或言洛阳天地之中,四方朝贡,道里适均,汴梁亦宋之旧都;又或言北平元之宫室完备,就之可省民力”。朱元璋在分析各地利弊之后,提出了以临濠为中都的想法,“所言皆善,惟时有不同耳。长安、洛阳、汴京,实周、秦、汉、魏、唐、宋所建国,但平定之初,民力未苏息,朕若建都于彼,供给力役悉资江南,重劳其民。若就北平,要之宫室不能无更,亦未易也。今建业长江天堑,龙蟠虎踞,江南形胜之地,真南京莫愁湖胜棋楼(传说太祖与徐达在此下棋)足以立国。临壕则前江后淮,以险可恃,以水可漕,朕欲以为建中都,何如?”临濠在元朝时称为濠州,洪武七年改称凤阳,是朱元璋的家乡,群臣岂敢有异议?这样,明初就形成了南北两京、中都并存的情况。从九月开始,朱元璋下令仿照南京规制在临濠营建中都。他之所以决定以临濠为中都,甚至一度想迁都临濠,除了这里是他的家乡,还与优待淮西功臣集团有关。众所周知,朱元璋在起兵反元建立明王朝的过程中,淮人多随同他东征西讨,立下功劳,成为开国功臣,包括丞相李善长、徐达和功臣汤和、耿君用、耿炳文、郭兴、郭英、周德兴、常遇春、陆仲亨、曹震、张翼、陈桓、谢成、李新、何福、张龙、张赫、胡泉、陈德、王志、唐胜宗等人,其中汤和与周德兴还是朱元璋同村伙伴。能够光宗耀祖、荣归故里,当然是他们所愿意的。
    然而洪武八年(1375)四月,朱元璋在巡视中都修建情况后,突然下令停止修建。此时中都修建达6年之久,已经颇具规模。停建的理由是劳民伤财,其实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朱元璋与淮西功臣集团矛盾日益加剧。淮西功臣恃功自傲,多有违法乱纪之事,而且在朝廷中结党谋取私利,与朱元璋加强皇权背道而驰。他担心在淮西功臣集团的老家建都,会更加助长他们势力的膨胀。洪武十一年(1378)正月,朱元璋下诏改南京为京师,定都问题才算告一段落。
    其实,朱元璋对南京一直不是很满意,迁都的想法从来没有打消过。洪武二十四年(1391),朱元璋派太子朱标巡视关中,颇有迁都关中的打算。当时,明朝的主要威胁是蒙古草原上的北元残余力量。迁都西北,可以加强北方边防,安定边界。朱标考察了西安和洛阳,比较两地地形,回来后向朱元璋献陕西地图。不料世事无常,太子朱标于第二年病逝,使朱元璋受到沉重的打击,再也没有精力和心情考虑迁都的问题了。他在当年年底亲自撰写的一篇祭灶文中,表达了万般无奈的心情:“朕经营天下数十年,事事按古就绪。维宫城前昂后洼,形势不称。本欲迁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初定,不欲劳民。且兴废有数,只得听天。惟愿鉴朕此心,福其子孙。”听起来真是异常的凄凉,也能感觉到国都问题一直令朱元璋不能释怀。
惟天有汉 鉴亦有光
实司群望 表我华阳
只看该作者 46 发表于: 2007-05-24
北宋开国初期,太祖、太宗及群臣为建都问题曾有一番争执。

“帝(宋太祖)生于洛阳,乐其土风,尝有迁都之意。始议西幸,起居郎李符陈八难,帝不从。既毕祀事,尚欲留居之,群臣莫敢谏。铁骑左右厢都指挥使李怀忠乘间言曰:‘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陛下居此,将安取之?且府库重兵,皆在大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摇。’帝亦弗从。晋王(宋太宗)又从容言迁都非便,帝曰:‘迁河南(洛阳)未已,久当迁长安。’王叩头切谏,帝曰:‘吾将西迁者,非它,欲据山河之险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王又言‘在德不在险’,帝不答。王出,帝顾左右曰:‘晋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续资治通鉴》太祖本纪)。
惟天有汉 鉴亦有光
实司群望 表我华阳
只看该作者 47 发表于: 2007-05-24
朱元璋的确不满意南京,但南京也是没有办法的选择
他还派太子去考察西安,欲迁都西安
但后来太子病故,此事也作罢了
朱棣纯粹是为了自己的残暴统治,将都城迁到北京
是中国落后于西方文明
朱棣虽称雄一时,但他确是燕贼,叛贼,怪不得朱元璋不把皇位传给他
他生性残暴野蛮,专制独裁,使万马齐喑,怪不得他开创的盛世马上就腐烂变臭了
他的子孙除孝宗外没一个好东西,要不是那些能臣将相辅佐,明朝早完蛋了
朱棣注定只能被无情地抛弃在历史的垃圾堆里!
只看该作者 48 发表于: 2007-05-27
成祖都燕,与后来的袁世凯同出一辙。
惟天有汉 鉴亦有光
实司群望 表我华阳
只看该作者 49 发表于: 2007-05-27
江南唯金陵可都,成都也不差
中央行政区划委员会是行政区划改革工作的核心领导和决策部门。主要职责:1.编制规划地方三级管理体制。2.审核批准各级政区的设立标准和规模,地名和边界标准化。3.组织指导各个政区的官员级别和套改工作。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