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560阅读
  • 2回复

[每周一府]每周一府(27):新城府(松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1-10
新城府:繁,疲,难。省西北省六百里。即伯都讷副都统城。古扶馀国地。明,三岔河卫。后属乌拉部。嘉庆十五年,置伯都讷?。光绪三十二年,改隶西北路道。广四百二十里,袤一百七十里。北极高四十五度十五分。京师偏东八度三十七分。南:大青山、鹰山。东南:松花江自德惠缘界农安,又西,左岸迳城南,又西北,左岸蒙古郭尔罗斯前旗界,至三岔口会嫩江。折东,缘黑龙江界,右会拉林河。自榆树缘界,复缘双城,合灰塘、薛家窝铺河,入双城府境。松花环其南、北、西三面,拉林流其东,川原广衍,水陆辐辏,富庶甲全省。旧设站五:自榆树盟温西北五十里入陶赖昭,又西五十里逊札保,又四十里伯都,又五十里社哩,又北八十里伯都讷,至松花渡口出境。官商路四:东北长春岭达双城;东南集厂达榆树;西渡江历郭尔罗斯前旗达奉天洮南;一由社哩渡江至郭尔罗斯镇国公府。有轮船埠。东清铁路站三:蔡家沟、石头城、陶赖昭。有通松花铁桥。

长岭县:省西北五百二十里。蒙古郭尔罗斯前旗地,曰长岭子。光绪三十三年,析农安之农家、农齐、农国三区置,隶西南路道。南:硃克山、团山。境无河流。北有大漠如瀚海,俗呼北海。冬夏恆苦风沙,惟东、南二乡繁盛。新安镇,主簿。官商路四:东南至长春;西北至奉天开通;北历郭尔罗斯前旗达安广;南历科尔沁达尔罕旗达辽源。

注:由于吉林、黑龙江省府县制实施较晚,其府并未领县
[ 此帖被北极星在2008-12-29 13:50重新编辑 ]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1-10
扶余历史悠久,地灵人杰。早在西汉初期,古老的岁貊人便在这里建立了我国东北地区第一个地方民族政权部落国家——夫余国,开创了北疆历史文化的先河。历史不断前进,社会屡经变迁,但扶余作为开启东北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始终令全国瞩目。这里隋属靺鞨,唐属渤海;辽时为加强边防和繁荣边贸,曾设立宁江州;金太祖反辽誓师和首战宁江州也源属此地元隶开元路,明置撒叉河卫( 也作三岔河卫)。清初设治以来,曾先后设置副都统衙门、长宁县、伯都讷厅、新城府。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改设新城县,次年为避免重名,以曾为夫余国属地改称扶余县。1945年11月,东北人民自治军嫩江纵队长白支队进驻扶余,次年2月,成立扶余县人民政府。1987年10月国务院批准撤销扶余县。建立扶余市。1992年7月,设立松原市 ( 地级 ) 撤销扶余市,改称扶余区,1995 年 7月恢复设立扶余县。有史以来 , 归属、分合屡有变化,幅员、疆域有增有减,以至演变成今日之县域。
据对松原的历史遗址、遗物考证,早在新石器时期和青铜时代,就有人类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上自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下至南北朝中期(公元493年)古夫余国灭亡止,约一千五百多年间,松原地属 岁貊族建立的部落国家夫余领土的一部分。据《后汉书·夫余传》记载“夫余国去玄菟北千里,南与高句丽,东与挹娄(勿吉)接,西与鲜卑(乌桓、契丹)接,北有弱水,地方二千里,本岁地也”。又经考证,两汉时期松原地属汉玄菟郡管辖。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即高句丽文咨王三年,东部的勿吉部族灭夫余国,松原地被高句丽所踞。
隋(公元589年)统一中原后,松原是靺鞨七部之一的伯咄部居地(伯咄是今宁江区,即原扶余县地见于文献最早的名称;伯咄、部渚泺、伯都讷是同音的不同汉译)。唐灭隋之后,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十一月,以契丹部窟哥为都督,并设置了松漠都督府。经考查,今乾安、长岭一带归其所辖;宁江区、扶余、前郭则隶属河北道室韦达后部。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拔平壤城而灭高丽,置安东都护府统理其地,松原地属安东都护府。唐武后圣历元年(公元698年),粟末靺鞨大祚荣自立为震国王。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唐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以其辖区置忽汗州都督,去靺鞨号,专称渤海。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以后,松原地属渤海扶余府。
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建国号契丹,后改号为辽。辽初,松原地属达鲁噶部。为巩固北方统治,与北宋抗争,道宗清宁四年(公元1058年)起,辽先后在松原地设置长春州(今前郭县塔虎城)、宁江州(今伯都古城址,另说在今扶余县新城局乡石头城子)。长春州辖前郭、长岭、乾安等县;宁江州辖宁江区、扶余县。  
辽保大五年(公元1125年)金灭辽。这时的行政区划仍沿用辽的州县建制。天德二年(公元1150年)长春州降为县,隶属于肇州(今黑龙江省肇源县八里城)。承安三年(公元1198年),将长春州改为新泰州。今宁江区、扶余县地归上京会宁府肇州所辖;长岭县地归会宁府信州(原怀德县信州城)所辖;前郭、乾安地归北京路临潢府新泰州所辖。
公元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了中国,改国号为元。元初,松原地属斡赤金的分封地。公元1286年,忽必烈平定乃颜叛乱之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制,开始对行政区域进行改革,设省、路、府、州、县行政组织。今宁江区和扶余、前郭、长岭、乾安等县部分地区属辽阳行中书省开元路(今农安县)肇州所辖(据载长岭县部分地区隶属行中书省宁昌路折连川)。今宁江区伯都乡所在地为肇州通泰宁路交通线上的驿站。公元1368年,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推翻了元朝,建立明朝。明初,松原地属兀良哈三卫蒙古族居地,隶于大户都司。朱元璋完成统一中国大业后,在东北建立卫所三百八十余个。其中松原地建立三个,即:塔山前卫,治所设在纳哈出,辖今乾安、长岭、前郭等县的部分地区;撒叉河卫,治所设在今宁江区伯都乡伯都村西北30公里三岔河口处,辖今扶余县、宁江区;亦东河卫(治所待考),辖今长岭县的部分地区。明朝后期,松原地为科尔沁所踞。公元1627年,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清太宗)即位,1636年改女真为“满洲”,年号崇德,国号改清。今前郭、乾安、长岭一带属郭尔罗斯前旗,扶余、宁江区地由科尔沁划出。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在讷尔浑(址在今宁江区伯都乡所在地)设伯都讷站。后来,于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移吉林副都统于伯都讷,称伯都讷副都统,设副都统衙门,隶宁古塔将军。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伯都讷副都统在旧城南约13公里处,另建新城(今宁江区址)。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向全国颁发了“新政”,对内蒙古宣布解除蒙地封禁令,准许东北设官局,主持各蒙旗出荒,安置难民,鼓励汉人移住蒙地,开荒或租佃。随着各旗蒙古王公贵族放荒卖地,清朝政府开始在松原一带设置府、厅、县。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将伯都讷升府,更名为新城府,设知府,隶西北路道。光绪三十四年五月(公元1908年),在新安镇以北新垦地设长岭县,隶属吉长道长春府。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开始废府州,存道县。 新城府改为新城县,因其与河北省新城县同名,又于民国三年(公元1914)改称扶余县(含宁江区,下同)属吉林省滨江道;长岭县属吉林省吉长道;乾安于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六月筹建县城,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四月正式建县,定名为乾安,属吉林省吉长道。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废道级建制,扶余、长岭、乾安等县直隶于吉林省。“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建立伪“满州国”傀儡政府。改革省制,先后将东北三省改为十四省,实行“分而治之”。扶余、长岭、乾安和郭尔罗斯前旗均为吉林省所辖。1941年(伪康德八年)7月1日,成立四平省,长岭县划归四平省管辖。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投降。我党我军挺进东北,建立东北根据地,解放了松原地区,并于1946年2月,先后建立了扶余、长岭、乾安、郭尔罗斯前旗等四县(旗)委、政府。扶余县先隶属于西满局吉江区行政主任公署,嗣后同年6月改属嫩江省第四专署。1947年2月,因黑龙江与嫩江两省合并,又改属黑嫩省第四专署,同年10月,黑嫩省分开,扶余属嫩江省。1949年4月,黑嫩两省合并为黑龙江省,经东北行政委员会决定,扶余划归吉林省。长岭县先于1946年2月隶属辽西省二专署,同年6月辽西省改称辽吉省,长岭县改隶辽吉省二专署,即中国共产党辽吉省第二地区委员会,简称中共辽吉二地委。1948年7月,辽吉省改称辽北省,长岭县隶属辽北省二专署,1949年4月,东北实行新区划,长岭县划归吉林省。乾安县于1946年3月归辽吉省三地委领导。同年9月,辽吉二、三地委合并(仍称二地委),乾安归辽吉省二地委领导。1947年9月乾安县划归嫩江省管辖,1949年4月划归吉林省。由于形势的不断变化,郭尔罗斯前旗也曾几易隶属关系,先隶属于吉江省,嗣后划归辽吉行政公署、辽北省、嫩江省和吉林省。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扶余、长岭、乾安和郭尔罗斯前旗仍属吉林省。1955年2月,扶余县属吉林省怀德专区(1956年10月,改名公主岭专区),1958年11月划归吉林省白城地区行政公署。乾安县于1954年8月划归吉林省白城地区行政公署。长岭县于1956年划归吉林省白城地区行政公署。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归属吉林省白城地区行政公署。1988年6月23日,吉林省委、省政府从建立吉林省第二个石油化工城、建立吉林省中西部中心城市的设想出发,决定在松原地区建立前扶开发区建设办公室,1991年4月29日,建立前扶经济开发管理区,地级建制,隶属省政府,辖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扶余市(1987年11月撤县变市)。1992年6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建立地级松原市,辖扶余区(撤市变区)、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长岭县和乾安县。1995年7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吉林省设立扶余县(驻地三岔河),扶余区更名为宁江区。经此调整变更,松原市辖宁江区、扶余县、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长岭县、乾安县。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1-10
长岭县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建县前为游牧地,其历史沿革溯至公元前。商至西周介于鬼方、肃慎两族之间,东周至秦归东胡,汉至三国属鲜卑族,晋至隋归契丹族,唐属河北道松漠都督府辖,五代十国复归契丹族据,辽至北宋属上京道乌古部乌古敌烈统军司辖,金至南宋属金临潢府路东北路招讨司辖,元为蒙古王公斡赤斤封地,属中书省宁昌路折连川辖,明为蒙王兀良哈领地,清初仍为兀良哈领地,后封为扎萨克辅国公牧地,属哲里木盟郭尔罗斯前旗辖,清末设吉林巡府,归东三省总督制。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月9日),东三省总督徐世昌等向清廷奏请,在吉林“省城之西郭尔罗斯所放蒙荒地,长春、洮南两府道,拟于适中之长岭子地方设知县一员,名曰长岭县”。同年12月26日,光绪御笔朱批会议政务处议复,增设“吉林省属长岭县”,“酌派设治委员先行试办”。
  1913年(中华民国2年)实行官制改革,长岭县划归吉林省西南路道尹管辖。
  1914年6月,西南路改为吉长道,长岭县隶属吉长道管辖。1919年将11个乡改为11个区。1929(中华民国18年)2月25日,废除道级建制,长岭县直隶吉林省。1930年遭涝灾后,将全县11个区缩变为8个区:一区(县城)、二区(流水坨子)、三区(太平山)、四区(利发盛)、五区(新安镇)、六区(七号即鲍家烧锅)、七区(北正镇)、八区(泰和镇)。
  1938年1月,日伪政权实行街村制,全县8个区改划为一个街(长岭街),16个村(固鲁玍、流水坨子、二龙山、太平山、老爷庙、李药铺、利发盛、三县堡、福庆长、腰坨子、新安镇、郎家窝堡、鲍家烧锅、西八大公司、北正镇、泰和镇)。1941年7月1日,四平省成立,长岭县划归四平省管辖。太平山、老爷庙、李药铺、泰和镇划出,太平川、保康划入,全县辖1街14村。
  1946年2月,长岭县建立了人民政府,下辖6个区,隶属辽西二专署。同年6月,辽西省改称辽吉省,长岭县改隶辽吉省二专署。1947年,长岭县下辖9个区。1948年7月辽吉省改称辽北省,长岭县隶属辽北省二专署。1949年4月,东北实行新区划,长岭县划归吉林省。1956年长岭县隶属吉林省白城专员公署(白城地区行政公署)。同年3月,保康划出。6月茂林划入。同时,县内撤销9个区,重建3个区、48个乡和4个乡级镇。1957年5月,将3个区调整为5个区。1958年2月,撤销5个区,将48个乡、4个镇调整合并为22个乡、2个镇。同年9月,全县24个乡镇组合成立10个人民公社:黎明(长岭镇)、跃进(流水)、超英(利发盛)、新华(新安镇)、红光(茂林)、松辽(前七号)、东风(大兴)、红旗(太平川)、金星(北正镇)、红星(太平山)。
我本楚狂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