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484阅读
  • 11回复

[每周一府]每周一府(42):淮安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1-26
  淮安府:冲,繁,疲,难。隶淮扬海道。顺治初,因明制,州二,县九。雍正二年,升海、邳为直隶州,赣榆、沭阳属海,宿迁、睢宁属邳。九年,析山阳、盐城地置阜宁。南距省治五百里。广三百八十里,袤二百七十里。北极高三十三度三十二分。京师偏东二度五十二分。领县六。

山阳 冲,繁,疲,难。倚。漕标副将驻。北运河南流,乌沙、涧河诸水注之。东六草荡,南白马湖,汇洪泽湖水,与宝应错,东北会于运河。北黄河故道。咸丰三年徙,今堰存。河所经南北岸,设同知、管河县丞、主簿、巡检,弁官废置不常。咸丰十年裁。板徬镇有钞关巡司一。镇二:北神、庙湾。菱陵、高堰、杨家庙有汛。驿一:淮阴。驿丞裁。

阜宁 繁,疲,难。府东北一百六十里。雍正九年置。东北:大海。有堰曰范公堤。射阳湖上承苔大纵湖水,汇淮水为湖,又东流,会诸水入海。运盐河受射阳湖水,迳城南流,循范公堤入盐城。西有黄河故道。镇三:马逻、北沙、蒙龙。草堰巡司一。

盐城 繁,难。府东南二百四十里。东:大海。港二:新洋、斗龙。有新兴、五佑盐场,盐课大使驻。运盐河自草堰口环城流,至便仓镇入兴化。苔大纵湖西南与兴化错。县西诸水所汇。有天妃徬,徬官裁。小关、刘庄、新阳、沙沟有汛。镇九:上冈、大冈、沙沟、冈门、新河、安丰、清沟、喻口、新兴。上冈、沙沟巡司二。

清河 冲,繁,疲,难。淮扬道治所。江北提督、总兵驻。旧置总河,后省入总漕。自府城徙此,光绪三年裁。里河同知及河库道均先后裁。府西北三十五里。北:清江浦。明陈瑄开,宋沙河也。运河西北自桃源入,歧为盐河。又东为中河口,水经谓之中渎水,出山阳白马湖。又东迤南至清口屈而东,迳三徬,与清江浦合,东南入山阳,是为淮南运河。南:六塘河自桃源入,东北迳刘家庄入沭阳。盐河东北流,迳西坝,淮安分司运判驻,乾隆二十八年移海州。又东至周庄入安东。西南:洪泽湖,西有黄河故道。镇十:王家营、洪泽、老子、西坝、渔沟、官亭、大河口、涧桥、马头、周桥。王家营、马头、河北、渔沟有汛。一驿:清口。有驿丞,裁。涧桥巡司一。

安东 繁,疲,难。府东北六十里。西南盐河自清河入,贯县境,入海州,与六塘河合。东北:一帆河自海州入,南至旗杆村。水经,淮水东左右各合一水,至淮浦入海。东北:黄河故道。淮海河务兵备道驻,咸丰十年裁。镇三:太平、长乐、鱼场口。五港、佃湖有汛。佃湖巡司一。

桃源 冲,繁,难。府西北一百二十里。运河自宿迁南来,迳古城驿,入清河,歧为六塘河,一曰北盐河,东北流入沭阳。洪泽湖西南与清河错。西北有黄河故道。镇七:三义、河北、崔镇、众兴、张泗冲、白洋河、赤鲤湖。崔镇、洋河、三义有汛。二驿:桃源、古城。驿丞裁。有巡司。
[ 此帖被北极星在2008-12-29 13:55重新编辑 ]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1-26
淮安历史沿革
淮安市位于“日出斗金”的洪泽湖东畔,古老的京杭大运河和年轻的京沪高速公路在这里交汇,璀璨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在这里共辉。市境跨古淮河两岸,相传大禹曾至境内治水,“使淮水永安”,市名即淮水安澜之意。正象那悠悠的淮水,淮安的历史源远流长。

早在五六千年前,市境就有先民们活动的踪迹,并留下载入史册的“青莲岗文化”。

夏商周时期

市境已获相当程度的开发,“交通灌溉之利甲于全国”,既有邗沟(即淮扬运河)沟通江、淮,又有陆上干道—善道通达南北,故成为春秋战国列强争夺的重要地区,先后为吴、越、楚所有。

秦汉时期

秦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市境始置县邑有淮阴(今淮阴区码头镇)、盱眙(今盱眙县城北)、东阳(今盱眙县马坝)。在秦末农民大起义中,淮安人民蜂起响应。著名军事家韩信即于此时仗剑从戎,立下赫赫战功。西汉年间,市境又增置淮浦(今涟水县西)、射阳(今楚州区东南)、富陵(今洪泽湖中)等县。秦汉时期,境内农业生产条件特别是灌溉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东汉末年广陵太守陈登筑高家堰(今洪泽湖大堤)30里,遏淮河洪水,保护农田,并修破釜塘灌溉农田。铁制农具和牛耕也得到推广,故虽迭经战乱农业生产仍有较大发展。同时交通运输也有改善。秦始皇修筑的驰道自境内穿过,陈登则筑邗沟西道,使江淮交通更便捷。由此,承平之年,境内手工业和商业比较繁荣,文化也发展到较高水平,汉代兴起家学和私学,并涌现出一批文学大家,如汉赋大家枚乘、枚皋父子,“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
魏晋南北朝时期

市境长期处于战争和对峙的前沿。长年战乱带来的是“江淮之间,赤地千里”的凄惨景象,经济和文化遭到严重破坏。值得一提的是,南齐永明七年(489年),割直渎、破釜以东,淮阴镇下流杂100户置淮安县,“淮安”之名始见。

隋唐五代时期

境内长期处于安定的环境,经济得以持续发展和重新繁荣。其间大运河的开凿和淮北盐场的建滩对市境的繁荣产生了巨大的作用。隋大业年间,自洛阳至扬州的漕运(供给皇粮的水上运输)要道——大运河凿成,境内则成为漕运重要孔道。自隋至清末,朝廷一直在淮安设置官署,委派大员掌管、督办漕运。唐初,涟水成为全国四大盐场之一。为运销淮盐,垂拱年间开运盐河,淮安盐运又兴。楚州(治今楚州淮城)、泗州(治今盱眙县城对岸)成为运河沿线的两座名城,其中楚州被白居易誉为“淮水东南第一州”

宋元时期

北宋年间,境内较为太平,漕运、盐运得到进一步发展。政府鼓励垦殖,修复和增建灌溉设施,引进推广“占城稻”。“黄柑紫蟹见江海,红稻白鱼饱儿女”,正是这一时期的生动写照。南宋和金、元对峙时期,市境再度成为前线,遭受兵火的长期荼毒。经历长期战乱,市境一片凄凉。而由黄河夺淮带来的频繁水灾,又使市境雪上加霜,益加萧条。宋元时期,境内文化在太平之年有所发展,府、州、县学普遍建立,受教育者增多。文化名人也颇多,如著名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主修《奉元历》的著名盲人天文历算家卫朴,开明清写意画先河的著名画家龚开,《画鉴》作者、著名书画鉴赏家和理论家汤卮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盱眙第一山的宋元题刻,其中不乏苏轼、黄庭坚、米芾、蔡京、赵孟兆页等大家的珍品。
明清时期

境内置淮安府。明永乐年间,淮安漕运又兴,清江浦开始兴起。明中叶以后,黄河全流夺淮,境内水患愈演愈烈,农业衰落,鱼米之乡的盛景不再。明清两朝都委派大员驻淮治河。以清江浦河轴心的两淮城市扼漕运、盐运、河工、榷关、邮驿之机杼,进入鼎盛时期,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运河线上的“四大都市”。两淮城市的繁华,带来了人文荟萃的局面。明清两朝仅山阳(今楚州)一县就有进士200余人,河下镇还出了状元、榜眼、探花,留下“河下三鼎甲”的佳话。这里还产生了《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著名经学大师阎若璩,“扬州八怪”之一的花鸟画家边寿民,中医四大经典之一《温病条辨》的作者吴鞠通等一批名人。

民国时期

淮安府撤销,市境大部始属淮扬道,后属淮阴行政督察区。境内漕、盐、河、榷之利皆失,进一步衰微。而长年战乱又给刚刚兴起的近代交通运输业和工矿业以沉重打击。中国共产党组织于1927年成立。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境内成为重要的根据地和解放区,中共中央华中局新四军军部、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华中军区、苏皖边区政府等都曾驻节境内,刘少奇、陈毅、黄克诚、彭雪枫、邓子恢、罗炳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人民军队高级将领都曾在此战斗过。淮安人民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建立了巨大功勋。1948年12月,市境全部解放。1949年5月,成立淮阴专区。

建国后

几经调整,至1971年今市境始全属淮阴专区。1983年,淮阴专区改为淮阴市。1987年,辖县淮安、宿迁改为县级市。1996年8月,宿迁、泗阳、沭阳、泗洪四县(市)从淮阴市析出,成立地级宿迁市,同时灌南县划归连云港市。2001年2月,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原县级淮安市改为淮安市楚州区,原淮阴县改为淮安市淮阴区。

  建国以来,淮安人民发扬老区人民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就,把一个“一穷二白”的淮安建设成为江苏新兴的交通枢纽、工业城市,全国重要的农副产品产加销基地,江淮平原的重要商埠。




民国《辞海》中有关淮安地区地名的若干注释
淮安:
(一)府名。明置,清仍之,今属江苏省,治山阳,辖山阳、阜宁、盐城、清河、安东、桃源六县,民国废。
(二)县名:
(1)旧县名。南齐置,即今江苏省淮阴县地。
(2)今县名。属江苏省。在宝应县西北;地濒运河东岸。旧名山阳县,明清并为淮安府治;民国废府,改改山阳县曰淮安。

淮阴:
(一)今县名。属江苏省。在淮安县西北。始置于秦,汉仍之,高祖封韩信为淮阴侯于此,故城在今治东南。今治本为清江浦镇,旧为清河县治;民国改淮阴为清河,仍治此。
(二)郡名。梁曰北兖州淮阴郡,东魏仍之,北齐废。隋初复置,又废,故治在今江苏省淮阴县东南。

楚州:
唐于山阳置东楚州,改曰楚州,又改为淮阴郡;宋曰楚州山阳郡,改为淮安州。故治在今江苏省淮安县。

清河:
旧县名。宋置清河军,兼置清河县,故城在今江苏省清河县东;清乾隆间移今治,属淮安府。民国改曰淮阴。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1-26
明罗洪先《广舆图》中标注的淮阴

明时无淮阴县,淮阴县已在元至元二十年并入山阳县(1914年后改名淮安县)。图中淮阴标注在当时山阳县运河以西部分。《广舆图》转绘自元朱思本《舆地图》,其时距淮阴县存在的时间不远。
唐宋时淮阴县地在元至元二十年(1283)并入山阳县,明时为山阳县之西乡。现为洪泽县、淮安市清浦、清河区大部,楚州区运河以西、淮阴区张福河东南部分。其中在今淮阴区的地方极少,尚不足二十分之一。
现淮安市淮阴区其实绝大部分地区都在淮北,唐时为泗州清河口,宋立清河军,明时为清河县。语言、人文、风俗都与真正的淮阴——淮南的洪泽县、清浦区等地有较大区别。



现在介绍淮阴历史的几乎所有资料均把淮阴县和清河县混为一谈,称淮阴县“明改名清河县。民国恢复淮阴县原名” ,包括本行政区划网站地名索引中关于淮阴的介绍也是如此。其实都未经过最基本的考证,以讹传讹,结果就闹出了现在淮阴区却位于淮河以北的笑话来。


《宋史》、《元史》中的清河县和淮阴县:
清河县 :
宋史:

志第四十一 地理四

清河军,咸淳九年置。县一:清河。

元史 志第十一 地理二
清河。下。本泗州之清河口,宋立清河军,至元十五年为县。


同期的淮阴县 :

宋史:

志第四十一 地理四


楚州,紧,山阳郡,团练。.......县四:山阳,望。建炎间入于金,绍兴元年收复。绍定元年,升淮安军,改县为淮安。   盐城,上。有九盐场。建炎间入于金,绍兴元年隶涟水,三年,又来属。   淮阴,中。绍兴五年,废为镇,六年,复。嘉定七年,徙治八里庄。,   宝应。紧。宝庆三年,升为宝应州,而县如故。

元史 志第十一 地理二

  淮安路,上。   唐楚州,又改临淮郡,又仍为楚州。宋为淮安州。元至元十三年,行淮东安抚司。十四年,改立总管府,领山阳、盐城、淮安、淮阴、新城、清河、桃园七县,设录事司。二十年,升为淮安府路,并淮安、新城、淮阴三县入山阳,,兼领临淮府、海宁、泗、安东四郡,其盱眙、天长、临淮、虹、五河、赣榆、朐山、沐阳各归所隶。二十七年,革临淮府,以盱眙、天长隶泗州。户九万一千二十二,口五十四万七千三百七十七。领司一、县四、州三。州领八县。至元二十三年,于本路之白水塘、黄家疃等处立洪泽屯田万户村。




从以上史实可见,淮阴县与清河县本即两地。

淮阴县唐宋时均属楚州,其间数度并入山阳县,最后一次并入山阳是在元至元二十年,其后再未分置。

而清河县在唐时为泗州清河口,宋立清河军,且均不属淮阴县所在的楚州。直到元时,为统制需要,混一南北,清河、淮阴才同属淮安路管辖。

淮阴县在淮南,而清河县则在淮北(清河原为河名,即泗水,是位于淮北的一条淮河支流)。本来就不是一家。

淮阴县在元至元二十年并入山阳县(民国后的淮安县)后再未分设,明清时原淮阴县地为山阳县的西乡。所以在明清时淮阴一直作为山阳县的别称,与清河县没有任何关系。比如明清时山阳县的驿站叫淮阴驿,清河县则为清口驿。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 淮安大雨8昼夜,水与城平。山阳县清江浦镇划归清河县,作为清河县治。

清河,为淮安境内古县名,唐时为泗州清河口,宋立清河军,元至元十五年为县。纵观历史,除因水患等原因,县治曾少时迁徙于淮南甘罗城外,清河县辖区、县治都是在淮河以北,1914年1月民国政府内务部改定各重名县,江苏清河县改名为淮阴县,即为现淮阴区。现清河、清浦前身古清江浦镇也是至清乾隆二十六年才因水患原因从山阳县划入清河县作为其县治驻地。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1-26
不难看出,淮阴和淮安时分时合,可以代指一处地方。而清河则是另外一地。1758年山阳县(即淮安县)清江浦镇划归清河县,作为清河县治,造成混乱。而民国政府内务部改定各重名县,江苏清河县改名为淮阴县,则更加剧混乱。
淮阴市无须改淮安。倒是淮阴县(淮阴区)改为清河区或泗水区。
欢迎讨论。
[ 此贴被爱在战国在2007-01-26 20:55重新编辑 ]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01-26
盐城,周以前为淮夷地;周时属青州,春秋时属吴,后属越。战国时属楚。秦代属东海郡;西汉初为射阳侯刘缠封地,汉武帝元狩四年建盐渎县,这是盐城置县的开端;三国时属魏,废县制;西晋又复县制;东晋义熙七年改名盐城,此为现名之始;南北朝称盐城郡;隋初仍为县,属江都郡;隋末,韦彻据盐称王,分为新安、安乐两县,唐初复置盐城县;宁代属楚州;元朝属淮安路;明代属淮安府;清初为江南省的一部分,康熙六年划归江苏省;民国初属江苏省第十行政督察区。1946年盐城一度改名为叶挺市,后仍恢复原名。其它县的设置:清朝雍正九年建阜宁县;乾隆三十三年建东台县;抗日战争中期,建台北、盐东、阜东、建阳4县;1966年新建响水县。1983年撤销实行市管县新体制,下辖城区、郊区和响水、滨海、阜宁、射阳、建湖、大丰、东台等7县。1987年后,东台、大丰先后建市,1996年,郊区撤销,建盐都县。这就是盐城历史变迁的轮廓。
  盐城在远古代是陆地,后陆沉变为滨海平原。建国后,大丰西团一带出土的古陆生物化石可以考定,盐城至少在二、三万年前即已成陆。阜宁县羊寨一带的石器、骨器的发现,表明至迟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盐城境内就有靠渔猎为生的原始部落群活动的踪迹。远在西周初年,鲁侯伯禽令奄民南迁,途中有部分奄民留在盐城一带定居,他们可以说是盐城早期的开拓者。
  盐城历史上盐、渔、农业较为发达,尤以产淮盐著名。先秦时期开始零星煮盐,从西汉至清代中叶,淮盐一直是封建王朝的主要财源之一。在唐代,盐城还是我国主要出活海口之一,据新、旧《唐书》记载,高丽僧人封大圣、新罗国王了金士信、日本国使者粟田真人、小野石根以及阿倍仲麻吕,都是经盐城登陆转赴长安或出海的。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为了恢复沿海经济,从苏州、松江等地大规模移民来盐屯垦,盐城人口大增。盐城的手工业也颇为发达,明清时期的建湖周氏冶铁、李氏花炮,东台曹氏木雕、唐氏羽扇以及滨海的泥彩塑,大丰的西团发绣和东台安丰的木芙蓉织品等,在江淮之间是负有盛名的。
  在中国革命现代史上,盐城是革命老根据地之一,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1926年春,盐城建立了党的组织。1932年间,胡乔木同志在盐城加入地下党,办报宣传革命。1940年10月,东进北上的新四军与南下的八路军在白驹狮子口会师,成立了华中总指挥部。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陈毅为代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从此盐城成了苏北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心脏。华中局党校、抗大五分校、鲁艺华中分院,在盐城为党培养了大批抗日干部。刘少奇、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留下了战斗足迹。1947年10月底盐城获得解放,1948年上半年全盐阜区回到了人民怀抱,又成为解放战争的大后方,为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的胜利,为解放全中国作出了贡献。
文化的发达是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盐城也是“人文荟萃”之地。在盐阜大地上,哺育过文雄海内的“建安七子”之一陈琳;南北朝产生过名医徐道度,清代有治水专家冯道立;明清出现过诗人吴嘉纪]陈玉澍、书法家宋曹、画家万岚以及评书的开创者柳敬亭等。建湖的“百戏”在唐代即享有盛誉,庆丰十八团是我国杂技三个半发源地之一。明代中叶还出现过东台安丰人王艮为代表的具有全国影响的泰州学派。近、现代盐城出现的学者名流甚多。
  盐城历史上出现过不少仁人志士、民族英雄。元末,草堰场盐民张士诚起兵于白驹场。南宋末年的陆秀夫是盐城长建乡人,与文天祥同榜进士,官至左丞相,抗元于崖山,背负幼帝投海殉国。明末清初的王之桢,是抗清名将史可法的得力幕僚。近代的马玉瑗在三河、宝坻等县任上,反抗洋人入侵,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和尊严。
在中国革命现代史上,盐城是革命老根据地之一,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1926年春,盐城建立了党的组织。1932年间,胡乔木同志在盐城加入地下党,办报宣传革命。1940年10月,东进北上的新四军与南下的八路军在白驹狮子口会师,成立了华中总指挥部。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陈毅为代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从此盐城成了苏北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心脏。华中局党校、抗大五分校、鲁艺华中分院,在盐城为党培养了大批抗日干部。刘少奇、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留下了战斗足迹。1947年10月底盐城获得解放,1948年上半年全盐阜区回到了人民怀抱,又成为解放战争的大后方,为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的胜利,为解放全中国作出了贡献。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01-26
古阜宁境域,数度“陵谷互易,沧桑改观。”大海夺田时,“怒潮啸涌,百里为墟”,陆地遂成浅水湾。海潮东退,水湾又成陆地。新石器时代,距今约6000年前的一次海潮东退,海岸线始长期稳定在北沙、羊寨、施庄一线。此后,沧海变桑田,海岸线逐渐东移。黄河夺淮后,黄水夹带大量泥沙于河口附近沉积,“淤垫日远,增地日多,”至清雍正九年(1731)立县时,海岸线已东移90公里。古阜宁境域,新石器晚期已有人群活动。春秋战国时,阜宁境域是吴国的辖地,吴亡属越,越亡属楚。西汉时属古射阳、盐渎县,晋属山阳、左乡、盐城县。此后,历朝属山阳、盐城县。清雍正九年(1731)析山阳县东境马逻、羊寨等图,盐城北境仁义、长乐诸里,合场灶及海滩新涨之地设县,名阜宁县,属淮安府。彼时阜宁地域广阔,东临黄海,西以苏嘴与山阳相连,南至草堰河与盐城接壤,北以云梯关与安东毗邻,总面积5766.75平方公里。民国初年,隶江苏省淮扬道,民国21年(1932)隶江苏省第十督察北部分地区。民国29年(1940)建立抗日民主政权,隶淮海区,民国30年(1941)隶盐阜区。是年析县境东北部分地区,建立阜东县。民国31年(1942)析东南部分地区建射阳县。民国34年(1945)隶盐阜分区,是年12月,隶苏皖边区第五行政区。
  县治阜城镇古名黄浦,隋以前为射阳湖入海口,宋嘉定年间于射阳河轭湾处建真武庙,得名庙湾,明处时产盐称庙湾盐场。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为防倭患,垒土筑城,称庙湾镇,立县后称阜宁城,民国时称城厢镇,民主建政后称阜城镇。阜城镇位于县境东北部射阳河、串场河与通榆路交汇处,至盐城58公里,至南京277公里。水陆交通方便,工商业繁荣,文化、教育、卫生、体育设施较全,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阜宁古镇北沙和庙湾分别为淮河和射阳河的入海口,素为兵家必争之地,梁侯景之乱,两军争夺,“阜境绝烟”。陈霸先北伐,隋文帝伐陈,射阳湖为两军舟师和粮运争夺的要津。唐末黄巢起义,曾在喻口筑城屯兵,虎视扬州。宋时韩世忠于凤谷筑城,练兵抗金,曾大败金兵于庙湾、北沙等地。明嘉靖三十六年以后,设厅、汛(三厅七汛),分兵驻守,从未间断。民国初,国民革命军北伐部队与军阀孙传芳领导的5省联军在阜宁反复争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阜城镇为盐阜一带的军事重镇,因屡经战火摧残,使繁华古镇成为废墟。射湖八景,荡然无存。

  阜宁人民勤劳勇敢,富有斗争精神和光荣的革命传统。明朝时倭寇多次犯境,每次均遭军民痛击;清初厉豫起义,姜兼我兄弟等热烈响应;清末捻军涤荡阜宁之际,群众奋起反抗清廷;辛亥革命时期,更有许多志士仁人,追随孙中山,献身革命。

  民国14年(1925)5月15日,在上海的阜宁籍工人顾正红带领工友一起反对日本资本家解雇工人遭日商枪杀。接着爆发了“五.卅”工人运动,阜宁籍工人孙小宝、陈阿金等在党的领导下,振臂而起,英勇奋斗。民国16年(1927),共产党人开始在阜宁传播革命火种。11月,于城厢小学建立起第一个党支部。民国17年(1928)1月,成立中共阜宁县委。同年9月,中共阜宁县委创办了《阜宁真理报》。县委领导农民进行抗租、抗税、抗捐、抗债等斗争;工人、店员要求增加薪水,举行罢工、罢市斗争,此伏彼起。民国17年和民国19年中共地下党于蛤蜊港、蔡桥等地两次酝酿组织武装暴动,民国27年(1938),日军犯境,国民党爱国官兵于沟墩、阜城等处作殊死抵抗,北沙等地群众对日军暴行怒不可遏,鸣锣擂鼓,奔走呼号,集结数千人,运用土枪、土炮、大刀、长矛、木叉、铁锹、棍棒,奋勇围攻日军。国民党爱国将领马玉仁于三淤尖抵抗日军,战斗中英勇捐躯。

  阜宁成立抗日民主政府后,中共中央华中局、新四军军部移驻阜宁。刘少奇、陈毅、黄克诚、张爱萍、洪学智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数年在阜宁领导华中和苏北的抗日斗争,一时阜宁成了华中地区政治、军事领导中心。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阜宁历经千百次战斗、战役,著名的有单家港战斗、陈集战斗、潮河战斗、阜宁战役、益林战役等。在此期间,阜宁人民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参军参战,发展生产,支援前线,作出了巨大贡献。全县有11220余名青年参军,27万多人次参加支前,3700余名优秀儿女献出了宝贵的青春。与此同时,阜宁人民在共产党和国民政府的领导下,在战争的艰难困苦环境里,对社会各个方面进行革命性的改造,结束了几千年来的封建统治。在政权建设、文化思想建设、发展经济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阜宁县隶盐城行政区,1983年隶盐城市。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7-01-26
涟水历史悠久,从青莲岗和三里墩两处出土的文物看,在新石器时期,已有人类在涟水居住,距今已有五六千年历史。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建淮浦县,是涟水建置的开始,距今已有2120年。 南齐建元元年(479年),北东海郡侨治连口(今涟城附近),次年于境北置襄贲县,建武二年(495年)并淮浦入襄贲县。隋开皇五年(585)必襄贲为涟水。唐武德四年(621)境北置金城县,贞观元年省。宋景定三年(1262),改为安东。民国3年(1914)复称涟水。从唐代至元代,曾升为州、军。民国16年成立国民党县政府。民国29年9月,涟水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民国30年2月,民主政权以盐河为界,划河西为涟水县,属淮海区东为涟东县,属盐阜区。1950年6月,涟水、涟东两县合并为涟水县。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7-01-26
泗阳历史悠久,已有5000余年的文明史。泗阳县从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始建县治至今经历了二千二百多年的历史,县城从古城、凌城、桃园滩、城厢街、到今天的众兴镇经历了不同时代的变迁。县城置县始于周而定于秦,汉武帝元鼎元年,始名泗阳。元鼎四年立泗水国,置于凌城(今众兴镇凌城村),元朝时因有“夭桃千顷”、“翠柳万行”之美景而更名桃源县,至1914年复称泗阳。1996年由原淮阴市划归新建地级宿迁市。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7-01-26
2楼、3楼的内容似曾相识。。。
文化的三种境界:身历其境、潜移默化、熟视无睹
weibo.com/kkhszdj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7-01-26
引用第8楼飞鸟寻鱼2007-01-26 22:15发表的:
2楼、3楼的内容似曾相识。。。

历史当然是一样的。
3楼是我的评论。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7-01-27
淮阴清河地名考辨

  淮阴、清河分别是今淮安市的辖区名称,历史上也均是淮安境内的重要地名。1914年,民国政府改定重名县,江苏清河县因与直隶清河县同名,改名为淮阴县。其后清河淮阴两地名就渐混为一谈,现在流行的说法是淮阴县“明改名清河县,民国恢复淮阴县原名”。揆诸史实,其实不然。
    淮阴即淮河以南之意,古淮河下游河道在今淮安市内大致为今废黄河(杨庄以下)+张福河(杨庄以上,民国时的导淮入海河道)。白居易有诗“淮水东南阔,无风渡亦难”,水宽浪险的淮河不仅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也常是行政区划的界线,比如唐时今淮安地区的淮河南北就分属淮南道楚州和河南道泗州。淮阴是指淮河以南,现在的淮阴区包括王营镇在内的绝大部分地方怎么却在淮河以北呢?
    我们来看《宋史》、《元史》对淮阴县及清河县的记载:
  《宋史》志第四十一 地理四
    淮阴县:“楚州,紧,山阳郡,团练。……县四:……淮阴,中。绍兴五年,废为镇,六年,复。嘉定七年,徙治八里庄。”
    清河县:“清河军,咸淳九年置。县一:清河。”
  《元史》志第十一 地理二
    淮阴县:“淮安路,上。……(至元)二十年,升为淮安府路,并淮安、新城、淮阴三县入山阳。”
    清河县:“清河。下。本泗州之清河口,宋立清河军,至元十五年为县。”
    从以上史实可见,淮阴县与清河县本即两地。淮阴县唐宋时均属楚州,其间数度并入山阳县,最后一次并入山阳是在元至元二十年,其后再未分置。而清河县在唐时为泗州清河口,宋立清河军附郭清河县,且均不属淮阴县所在的楚州。直到元时,为统治需要,混一南北,淮阴、清河才同属淮安路管辖。淮阴县在淮南,而清河县则在淮北,本来就不是一家。
    清河本为河名,明中期以前,泗水在今泗阳县三岔分为两支,一名大清河,一名小清河:小清河大致为今淮阴区境内杨庄以上的废黄河,大清河在小清河东北(渔沟原即为大清河边一大镇),至大小清河口(相距约十里,均在码头镇北)入淮。南宋末咸淳九年(1273)在清河口设清河军,附郭清河县,即以河名为政区名称。五年后的元至元十五年(1278),元政府撤销了清河军,仅存清河县。
    在设立清河县之前,清河县的主体在唐宋金时属宿迁县(762年前名宿预县),宿迁县唐时属河南道泗州,宋时属京东东路淮阳军,金时属山东西路邳州。而清河县西南的吴城一带在唐宋时则属泗州临淮县,1077年划属楚州淮阴县,1127年分设吴城县,1133年废吴城县,1141年,金复以吴城地属泗州临淮县。
    唐宋时清河地属宿迁县的记载见唐《元和郡县志》及宋《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舆地广记》。《元和郡县志》记泗州宿迁县“淮水入县境南与楚州山阳县分中流为界”;《太平寰宇记》亦称淮阳军宿迁县“淮水入县境南与楚州山阳分中流为界”;《元丰九域志》则记淮阳军宿迁县下有“崔野、桃园、鱼沟三镇”;《舆地广记》称淮阳军宿迁县下有泗口。这也与《旧唐书•地理志》“贞观元年(627),省淮阳县入宿预”的记载一致。淮阳县城即在清河口西不远,《水经注》记“淮水又东径广陵淮阳城南,城北临泗水,阻于二水之间”。《元史》称清河县本泗州清河口,是指唐代,《元史•地理志》中各地沿革基本上从唐代写起。
    光绪《清河县志》以及《王家营志》等称唐宋时清河县曾属涟水分出的金城县,应误。金城镇在涟水北,说清河县在唐宋时属金城县殆因明时渔沟北有金城驿,其实明时设渔沟北的叫小金城驿,与金城镇并非一地。
    淮阴县并入山阳县之前的县境范围大致包括今淮安市清浦区、洪泽县全部、清河区西部、淮阴区码头附近以及楚州区运西部分。可参见明罗洪先《广舆图》中标注的淮阴,《广舆图》转绘自元朱思本《舆地图》,其时距淮阴县存在的时间不远。1283年淮阴县第四次并入山阳县后,再未分设,明清时原淮阴县地即为山阳县的西乡。所以在明清时淮阴一直是山阳县的别称,山阳县的驿站叫淮阴驿(清河县为清口驿),山阳城内有淮阴书院,很多文人也用淮阴来指代山阳县。
    在元、清两代,清河县曾两次得故淮阴县地:一次是在元泰定元年(1324),位于大清口的清河县城因被黄河冲毁,迁于淮河以南的甘罗城,“始得淮阴故地,而县境及淮水南”,从甘罗城到老子山一线洪泽湖堤以西的故淮阴县地从山阳县划入清河县。但清河的县域主体还是在淮北,四年后,县城又从甘罗城迁到了淮北的小清口今旧县。另一次是在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还是水患原因,割山阳县清江浦为清河新县城,码头镇也在同时割入。
    光绪《清河县志》称清江浦划入清河县后,“自其南界棠梨泾、青州涧仍属山阳外,余尽得古淮阴地云。”原注:“棠梨泾今周桥、青州涧今汊河,皆故淮阴境,今属山阳。”殆因《新唐书•地理志》淮阴县下有棠梨泾,《宋史•河渠志》有淮阴县青州涧,此两地属淮阴县无疑。但要说除此两地外,“余尽得古淮阴地”,则不够严谨。清江、周桥(在今洪泽东双沟)、汊河(即今洪泽岔河)都是古淮阴县地,它们之间当时尚属山阳县的今武墩、和平、盐河、高良涧等地不属?其实乾隆时划入清河县的清江浦附近地方并不大,仅京田291顷,而清河全县共有京田4149顷。从清河县全境来看,淮北地域还是要比淮南地域大许多,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淮阴的名称依旧为山阳县所有,直到民国初淮阴仍为山阳县的别称。
    民国初改定重名县,当时清河县城清江浦在故淮阴县地,淮阴故城码头也在境内,因此改清河县为淮阴县。其实这个改名还是有点勉强,毕竟清河县的大部分地方在淮北,而且清江浦划入清河县后,原清河县城整体迁入,人文风俗逐渐向清河县转化,与淮阴的本来面目有所不同了。而淮阴从山阳县的别称变为邻县清河县的名称,也曾有一个地名改变的混乱时期,直到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地图上,淮阴县城仍被标为“淮阴(清江浦)”。
    再来看现在的淮阴、清河地名:淮阴当在淮南,现淮阴区包括王营镇在内的绝大部分地方却在淮北;清河即泗水,应在淮北,现清河区却全在淮南。而清浦作为清江浦的简称则涉嫌杜撰。与历史地理最为相符的倒是淮安市的名称:从地区角度来看,继承了从南宋到民国初的二级政区地名;从城市角度看,三淮一体后的淮安市区也与明清时的淮安城市概念一致(明清时清江、淮城、河下、板闸等以清江浦运河为轴心,形成河漕盐关分工合作紧密的带状淮安城市格局);且淮安地名较之淮阴兼顾了淮南淮北,与当地历史及地理现状相符。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7-02-01
引用第9楼爱在战国2007-01-26 22:27发表的:
历史当然是一样的。
3楼是我的评论。


偶特指2楼,不过3楼楼主的评论还算客观,顶一下。
文化的三种境界:身历其境、潜移默化、熟视无睹
weibo.com/kkhszdj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