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374阅读
  • 5回复

[每周一府]每周一府(58):太平府(芜湖、马鞍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2-01
  太平府:冲,简。隶徽宁池太广道。长江水师提督驻。明,太平府,属江南。顺治初因之,属江南左布政使司。康熙六年,分隶安徽省。西南距省治一百九十里。广九十里,袤二百一十里。北极高三十一度三十八分。京师偏东二度三分。领县三。

当涂冲,繁。倚。南:凌家、甑山。南、东南:青山、龙山。北:采石山,一名牛渚。西:博望山,即天门山,又名东梁山,与和州西梁山夹岸对峙。大江自繁昌荻港入,过东西梁山,绕城北而东下采石入江南。东南:丹阳湖。东南再东则固城湖、石臼湖,总名三湖。徽、宁、池、广及江宁之水毕汇,南流入芜湖,北为姑熟溪上源。新坝,东南引姑熟水入城壕。中军守备驻此。黄池河自宣城入,受丹阳南入之水,西北流,合夹河入江。乌溪、黄池镇、金柱关有汛。池太分防捕盗同知一,管粮通判一,县丞一。采石、大信巡司二。一驿:采石。

芜湖冲,繁。府西南六十里。东北:★山,山色纯赤,古丹阳郡因此得名。西南:战鸟山,一名孤圻山,对岸孤立为蟂矶。大江自繁昌入,迳城西,为中江故道。南:鲁港,上承青弋江,下并高淳东灞之水入江。西南:芜湖。自丹阳湖南支分流,合青弋江及五丈、路西诸湖之水,西流迳城南,为长河,北入江。东:扁担河,即长河分流,入当涂,合大信河。东南:天成湖,亦丹阳湖下流所汇,流达长河。徽宁池太广道、监督工关钞关,驻江口。芜湖、采石有汛。芜湖关商埠,咸丰八年开。河口镇巡司。一驿:鲁港。

繁昌简。府西南百三十里。南:磕山,一名蜃居山。西北:凤皇。东北:三山矶。大江自铜陵入,迳城北而东,过芜湖、当涂入江南界,合黄浒河,汇于荻港入江。东:小淮水自南陵入,会城河入芜湖。一驿:荻港。有汛。河口镇、三山司、荻港巡司三。
[ 此帖被北极星在2008-12-29 13:56重新编辑 ]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2-01
当涂

当涂历史悠久,秦代称丹阳,是全国最早建置县。隋初易称当涂,当涂县名源自大禹妻家涂山古氏国。当涂地居襟要,县治姑孰城先后成为南朝南豫州、宋太平州、元太平路、明清太平府和清安徽学政、长江水师提督驻地,直至辛亥革命爆发。

  当涂是一个美丽而神奇的的千年名县。左天门、右牛渚,大江涛翻,雄关屏立,其险自古甲于东南。有所谓“吴头楚尾”,“南北津渡”,夺天下者必夺姑孰!更有北拱群山,百峰巉岩之阳刚;东抱石臼,三湖碧水之阴柔;西濒长江,扬子如带千里奔泻之飘逸;南怀熟地,公圩若盘万顷良田之敦厚。如此既形成了当涂自然风光秀美而奇险的特色,又孕育出当涂文化丰富多元、兼容并蓄的品格。





行政区划

一、宋元明清行政区划
  宋元丰三年(1080),全县辖14乡6镇。史籍记载的有6镇,即采石镇、慈湖镇、黄池镇、青游镇、丹阳镇和薛店镇。
  元设都、图,全县置31都,其所辖图及分布情况不详。
  明嘉靖十年(1531),全县设14乡、5镇、13市,115社。石城乡在县东北,辖知钦、钦化,寺南、寺北、黎西、黎东、武林、林西、塘南、塘北、白贮、戴伫、抄陂、故竹、故城15社。延福乡在县南20公里,辖薛和、刘村、来定、广德、长林、茅港、通泰、招西、崇平、钟基、塾和、宁东12社。姑孰乡在县东南40公里,辖泥南、石凤、清河、吕桥、华塘、福定、管侧、花城8社。黄池乡在县东35公里,辖洞阳、下平、祈香、白东、白西、咸义、范头、义同、傅南、朱村、关义1l社。化洽乡在县北7.5公里,辖青游、阳湖、荻里、夏西、夏北、交西、家山、塘里、安高、胡头10社。慈湖乡在县北25公里,辖闸南、市西、葛阳、河湖、合兴、竹山、升平7社。归善乡在县东南10公里,辖尊宿、同德、同东、忠义、安高、崇教、郁山7社。令望乡在县东北30公里,辖新城、芮东、文义、前村、招西、徐南6社。积善乡在县东南30公里,辖义和、积善、湖头、葛湾、釜北、上通、上南、上北8社。永保乡在县东35公里,辖永保、上武、马务、元极、招贤、奉上6社。贵游乡在县东35公里,辖木南、木陈、赤东、新正、令于、石西6社。白鹿乡在县东45公里,辖富平、平陂、旱阳、慈孝、河涉5社。多福乡在县东南40公里,辖新村、南柘、釜南、保城、永丰、常南、常北,兴国8社。湖阳乡在县东南35公里,辖中北、长南、大北、小南、大南、武山6社。采石镇在化洽乡,黄池镇在姑孰乡,大信镇在延福乡,丹阳镇在令望乡,慈湖镇在慈湖乡;薛店市在黄池乡,新丰市、褚桥市在永保乡,博望市在白鹿乡,江口市、黄山市在石城乡,十里市在延福乡,观头桥市、青游市在化洽乡,三湖市在贵游乡,清沟市在多福乡,新造桥市在延福乡,青山市在姑孰乡。
  清康熙十二年(1673),辖14乡、14镇,9市、115社。乡社沿明制,镇市调整为:丹阳镇、黄池镇、采石镇、慈湖镇、大信镇、薛镇、博望镇、新市镇、塌桥镇、乌溪镇、塘沟镇、青山镇、亭头镇、花津镇;褚桥市、十里市,云居市、江口市、黄山市、灌渡桥市、青游市、新沟市、三湖市。
  清宣统二年(1910)7月,推行区域自治,全县划为9个自治区,设4镇3乡8个自治公所。第一区,城区自治公所设城关府学宫;第二区,北镇区自治公所,设采石镇,第三区,北乡区自治公所,设慈湖镇;第四区,东镇区自治公所,设薛镇;第五区,东镇区自治公所,设博望;第六、七区,东南镇自治公所,设塘南阁;第八区,南乡区自治公所,设年陡门;第九区,西南区自治公所,设埭桥。4镇为北镇(采石),东镇(薛镇),东镇(博望),东南镇(塘南阁)。3乡即北乡(慈湖),南乡(年陡),西南乡(埭桥)。
二、民国时期行政区划
  抗日战争前行政区划
  民国初年,县境行政区划仍袭清制,设9个自治区。民国19年(1930),改编为10区、264乡、26镇。
  第一区辖崇教、阳德、承流、来宾4镇及源清、建德、广安、来清、焦迎、熙宁、张村、保仪、省庄、周家上乡、周家下乡、新城、三马、中乡、行春、紫林、龙来、永兴、圆通、山前、大成、三马下乡、江心洲第一、二、三、四乡等26乡。区公所设城内。
  第二区辖采石南、北2镇及五福、耕读、石船、开化、武林、竹林、广宁、新乡、竹三、三泉、金山、茗塘、嘉禾、落星、伏贤、益群、福全、殷管、盛稼、永宁、西村、三全、滨江、普育、新育等25乡。区公所设采石。第三区辖慈湖、霍里2镇及蛟山、钟期、甸门、西堡、玉桌、郑家、昭明、缘兴、宋庄、农姥、巷口、上埠、乐安、高庙、汤甸、杜塘、陶村、濮塘、积善、归善、独山、陶泉、马陈、大庙、冯杨、板山、中溪、前村、合罗等29乡。区公所设霍里。
  第四区辖章汉桥、洞阳、薛镇、关脉巷、护驾墩、花津6镇及龙泉、八团、联合、四团、广福、新圩、八卦、黄土、寺前、白墩、黄墩、故竹、故城、石城、凤岭、礼义、东德、龙山、灵墟、接涧、围屏、感义、保成、山南、塘圩、乐善、陶鸭、鲁益、谷陇、庙甸、东陈、尼坡、永宁、白山、太白等35乡。区公所设薛镇。
  第五区辖东西博望、新市、塘沟4镇及横阳、横麓、横南、松端、长乐、东溪、南溪、丽泉、秀水、贵游、沙埂、湖西、长流嘴、六团、彭塘、澄心,东七姓、唐宅、马武、黄梅、新安、文教、三合、彰教、东海、社北等26乡。区公所设博望。
  第六区辖竹园、普通、沛俭、低场、民智、万寿、洪灵、永兴、广仁、广福、广寿、角里、延福、塘南、明义、静居、观成、民德、明新、清宁、中流、大成、下兴东、下兴西、公安、新义、广禄、昭明等28乡。区公所设塘南阁。
  第七区辖黄池、乌溪、亭头3镇及上广济东、上广济西、下广济东、下广济西、福定南、福定北、贵国、沛国、上兴国前、上兴国后、保城、永丰、新义、北广济前、北广济后、永宁、南子、籍太、义城、洪潭、柘林、金成、三星等23乡。区公所设亭头。
  第八区辖公安、官陡、严陡3镇及常稔、常稔南、常稔中、三年、长年、荷池、常稔北、钓鱼、新常稔、后梅塘、高塘、上坝塘、中坝塘、·下坝塘、安东、齐石、十年、楼云、常岭、和平、福成、龙山、前梅塘、施政、上太仓、中新、下太仓、务农、太和等29乡。区公所设查家湾。
  第九区辖大桥镇及宁国南、宁国北、阜民东、阜民南、阜民北、新黄、道阳东、道阳西、港东、塔桥、连蒲、保顺、永新、五围、大信、万春、四褐、桐城、青堰南、青堰中、青堰北、界牌、大盛、慈云等24乡。区公所设大桥。
  第十区辖丹阳镇及古杨、临溪、河东、东宁、山口、启明、文祥、近保、和风、风台、永福、德洽、河西、常丰、清云、西贤、净乐、北固,惠平等19乡。区公所设丹阳。
  民国23年(1934)推行保甲制,全县编组为123联保、555保、5448甲。同年,奉令扩大区政、将原10个区合并为5个区。即原第一、四两区并作第一区,区署设城关;第二、三两区并作第二区,区署设采石;第八、九两区并作第三区,区署设大桥;第六、七两区并作第四区,区署设马桥;第五、十两区并作第五区,区署设丹阳。
  民国25年(1936),全县设5区、20乡镇、476保、5547甲。翌年,又将20乡镇划作62乡镇。
  抗日战争时期行政区划
  抗日战争时期,县境曾先后建有3个政权,并按各自控制的范围施政。
  民国27年(1938)9月,国民县政府在大官圩恢复。由于原第一区所辖区域大都沦陷,乃重设5区、25乡镇、314保。第一区(城区),区署设护驾墩附近邰徐村,辖城关镇、江心乡、护河乡、河南乡、薛津乡;第二区(采石区),区署设落星,辖黄山乡、佳冯乡、聚贤乡;第三区(查家湾区),区署设查家湾,辖年陡乡,常坝乡;第四区(大公圩区),区署设芦柴庵,辖黄池乡,乌溪乡、亭头乡、济国乡、塘南乡、伏龙乡、广星乡、福贵乡、马桥乡、大陇乡;第五区(博望区),区署设博望,辖博望乡、丹阳乡、新市乡、围屏乡、湖阳乡。民国28年下半年,日军大规模进犯大公圩和薛丹博地区,抗日游击斗争转入地下,活动区域也缩小到4区17乡。民国30年7月,国民县政府奉命整编区乡,全县设4区、25乡镇、346保。聚贤区区署设福兴乡,辖霍里镇和福兴、濮塘2乡,共39保;查家湾区区署设查家湾,辖查湾、坝塘、楼云3乡,共43保;大公圩区区署设广义乡,辖广义、户星、亭头、福贵、济国、胜利、大陇、塘南、公安、淳化、太平、广宁、福龙14乡,·共173保;沙埂区区署设沙埂村,辖四合、博望、新市、湖阳、丹阳5乡,共59保。
  民国32年(1943)冬,新四军在江宁、当涂、溧水3县边区建立横山县,下设谷里、云台、亭山、铜山、明觉、博望6个区和1个山西办事处(范围包括朱门、陆郎、濮塘、霍里等地区)。新市、丹阳、禄口、陶吴、湖阳、薛镇亦一度划入游击区。
  民国29(1940)年,汪伪县政权将当涂沦陷区划分为16乡、11镇。16乡为竹山乡、益全乡、盛管乡、落星乡、西全乡、江心乡、霍里乡、杜塘乡、藏汉乡、耕宁乡、新禾乡、洞阳乡、访贤乡、广义乡、广芮乡、滨江乡11l镇为薛镇、新市镇、丹阳镇、博望镇、采石镇、大桥镇、乌溪镇、黄池镇、马家桥镇、查家湾镇、塘南阁镇。嗣后,又在全县虚设10区、60乡镇、540保、5 510甲。民国34年1月,又改10区为4区,即薛
津区、采石区、大桥区、博望区。原城区改为姑溪镇。
  抗日战争后行政区划
  抗日战争胜利后,于民国34年(1945)9月国民县政府迁回县城,同年撤销区建制,划全县为44乡镇、448保、4 835甲。翌年又将44乡镇缩编为姑溪、采石2镇和聚贤、黄山、湖阳、薛津、黄池、公安、河南、济国、塘南、石福、灵应、霍里、新市、江心、楼云、丹阳、博望、乌溪、新塌、围屏、大桥、马桥、亭头、常坝、慈湖、佳冯、护河、永宁等28乡,共321保、4 038甲。民国37年1月,县政府奉令在县境增设4个联防区,共辖30乡镇、327保、4 264甲。采石联防区辖采石、霍里、慈湖、黄山、永宁、佳冯、聚贤、江心等8个乡镇,共86保。大桥联防区辖姑溪、河南、新塌、大桥、楼云、常坝等6个乡镇,共68保。大公圩联防区辖护河、石福、公安、亭头、马桥、塘南、乌溪、济国、黄池、灵应等10乡,共101保。博望联防区辖新市、薛津、丹阳、湖阳、博望、围屏等6乡,共72保。
  民国38年(1949)4月县境解放。8月,析当涂县城置当涂市,市区划15保、148甲;县辖4个区、30乡(镇)、302保、3 663甲。
建国后行政区划
  1、1958年前行政区划
  1950年废保甲制,建立行政村。同时撤销30个乡镇,改设马桥、塘南、湖阳、薛津、霍里、黄池、大桥、博望、采石、护河、年陡、新市、慈湖等13个区,共辖行政村303个。同年5月废市入县,增设第一区11个街道,马桥区改为亭头区,余不变。同年8月又划成325个行政村(含城区11个街道)。
  1952年4月,撤销行政村,恢复乡(镇)建置,将325个行政村划并为136乡(镇)。1953年11月,为便于对船民管理,建立当涂港(乡级),隶属市区。1954年2月,析慈湖乡金家庄,设马鞍山镇(区级);同年12月,建立湖阳乡。是年,全县共设15区、137乡、镇(港)。
  1955年1月,析慈湖乡、向山镇、马鞍山镇设立马鞍山矿区。同年12月,又将全县15个区划并为9个区,共49个乡、镇(港)。市区辖建设镇、光明镇、当涂港;黄池区辖保城乡、福社乡、兴永乡、塘南乡、马桥乡、三福乡、黄池镇;护河区辖清潭乡、石桥乡、新丰乡;大桥区辖金涂乡、三镇乡、龙山乡、永桥乡、钓鱼乡、常岭乡、大桥乡,博望区辖新博乡、博望乡、和平乡、大溪乡、澄心乡、山河乡;薛津区辖关马乡、四合乡、龙团乡、薛镇乡、藏汉乡、丹阳镇;霍里区辖霍里乡、祠林乡、濮塘乡、尚钟乡、冯杨乡;采石区辖江心乡、金山乡、小桥乡、宝庆乡、雨山乡、采石镇;马鞍山矿区辖慈湖乡、向山镇、马鞍山镇;县直属乡为中闸乡、湖阳乡和青山乡。
  1956年8月,马鞍山矿区划出,成立马鞍山市筹备处。市区撤销,成立城关镇。原市区所辖光明镇、建设镇改为街道办事处。同年11月,马鞍山镇、采石镇、向山镇、慈湖乡正式划归马鞍山市。
  1957年,全县划为4区、39乡(镇),其中区辖21乡(镇),县直属18乡(镇)。黄池区辖保城、福兴、兴永、塘南、马桥、三福6乡和黄池镇;护河区辖清潭、石桥、新丰3乡;博望区辖博望、新博、和平、澄心、山河5乡;薛津区辖四合、龙团、薛镇、丹阳、藏汉、关马5乡和丹阳镇;县直属乡(镇)有城关镇和湖阳、中闸、青山、尚钟、濮塘、霍里、冯杨、宝庆、江心、小桥、金山、金涂、三镇、大桥、钓鱼、常岭和永桥等17乡。
  2、1958—1983年行政区划
  1958年3月,县直属尚钟、冯杨、濮塘、霍里等4个乡划归马鞍山市。8月,撤区并乡,全县35个乡(镇)合并为城关镇及新桥、钟山、大桥、大公圩、湖阳、博望、丹阳、薛津、宝庆、江心共11个乡(镇)。同年10月,人民公社化,实行政社合一,共改组成立10个人民公社。原城关镇为火箭人民公社,钟山乡为钟山人民公社,大公圩乡为原子人民公社,新桥为钢铁人民公社,湖阳乡为红旗人民公社,博望乡为东风人民公社,薛津乡为卫星人民公社,宝庆乡为宝庆人民公社,江心乡为长江人民公社,丹阳乡为光芒人民公社,共辖生产大队120个。11月大桥乡划归芜湖市。1959年1月,公社名称又全部改以原乡镇名称命名。
  1962年1月,根据中央《关于改变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问题的指示》精神,社队规模普遍缩小,全县析为34个公社,303个大队,3 874个生产队,并增设6个区。大公圩区辖中闸、马桥、黄池、乌溪、塘南、石桥、大陇、护河、青山共9个公社;新桥区辖新桥、金涂、年陡、查湾、龙山桥等5个公社;黄山区辖宝庆、银塘和姑溪3个公社;博望区辖博望、和平、沙埂、新博等4个公社;丹阳区辖丹阳、山河、新市、澄心等4个公社;薛津区辖藏汉、围屏、龙山、薛镇、关马等5个公社;江心公社、湖阳公社、丹阳湖(渔业)公社和城市公社为县直属公社。
  1963年4月,黄山区撤销,所辖宝庆、银塘、姑溪3个公社改为县直属公社。5月,析塘南公社为塘南、兴永2个公社;析大陇公社为大陇、新丰2个公社;9月,沙埂公社改名安南公社。
  1964年4月,大桥公社划归县辖,为县直属公社。1965年9月,恢复城关镇建制,全县划为5个区、1个镇、36个公社、316个大队(含6个居委会)、4 019个生产队。同年12月,撤销大公圩区,改设黄池、护河和大陇3个区;撤销中闸公社,改设亭头、西河2个公社;析黄池公社为黄池、福山2个公社;析石桥公社为石桥、起陇2个公社,析青山公社为青山、河东2个公社;析护河公社为护河、光明2个公社。全县共设7个区、42个公社。
  1968年12月,撤销薛津区,所辖薛镇、关马、藏汉、龙山、围屏5个公社,并为薛津公社。1969年2月,撤销丹阳湖(渔业)公社,将所辖6个专业渔业大队分别并入湖阳、大陇、薛津、姑溪和博望5个公社。同年3只,撤区并社,又将全县37个公社320个大队并为19个公社,280个生产大队。
  1970年12月,析薛津公社为薛津、围屏、关马、龙山4个公社;析丹阳公社为丹阳、新市2个公社;析博望公社为博望、新博2个公社;析新桥公社为新桥、龙山桥2个公社;析青山公社为青山、河东2个公社;析黄山公社为黄山、银塘、姑溪3个公社,析大陇公社为大陇、新丰2个公社。1971年12月,又析亭头公社为亭头、西河2个公社,析年陡公社为年陡、查湾2个公社。1974年lo月,析塘南公社为塘南、兴永2个公社。至此,全县共划成32个公社和321个生产大队、3755个生产队。1982年3月,河东公社更名为太白公社。
  1983年7月,当涂县划属马鞍山市,原县辖大桥公社划属芜湖市。
  3、1984年以后行政区划
  1984年1月,实行政社分开,恢复乡(镇)建置。原31个公社改为31个乡生产大队同时改为行政村,生产队改为自然村。
  1985年11月,撤销姑溪乡。析围屏乡松塘、藏汉、甑山、石山、寺山5个行政村和关马乡五村,姑溪乡白伫村共7个行政村建立藏汉乡。原姑溪乡凌云、行陈、五星、坨塘、小桥、武林、焦家及姑溪渔业8个行政村划属城关镇管辖。全县共设城关、黄池、乌溪、博望、丹阳、龙山桥、银塘7个建制镇和马桥、石桥、亭头、西河、大陇、新丰、塘南、兴永、护河、青山、太白、薛津、围屏、关马、龙山、新市、新博、新桥、年陡、查湾、湖阳、江心、黄山、藏汉等24个乡,辖306个行政村,13个居民委员会和3 894个自然村。
  1987年2月,龙山乡更名龙泉乡。3月,护河乡改为护河建制镇。1989年9月,薛津乡改为薛津建制镇。


建置沿革

一、建县前隶属关系
  西周时当涂属吴国。春秋战国先后为越、楚属地。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推行郡县制,置丹阳县(治今当涂丹阳镇),属会稽郡。秦末或楚汉之际改属鄣郡。
西汉高祖六年(前201),以淮南50县置荆国,丹阳县属之。十年(前197),易荆国为吴国。景帝三年(前154)改吴国为江都国,丹阳县先后属吴国、江都国。武帝元朔元年(前128),析江都国置丹阳、秣棱、湖熟等侯国,丹阳县属丹阳国。元封二年(前109),国除,隶丹阳郡。五年(前106),置十三州刺史部,丹阳郡隶扬州刺史部。
  新莽天凤元年(14),并丹阳、秣棱二郡置宣亭郡,更始元年(23)复为旧制。
  东汉建武六年(30),丹阳郡移治宛陵(今宣州),丹阳县属之,仍隶扬州。建安三
年(198),孙策封吴侯,丹阳郡为吴领地。   .
  西晋太康二年(281),分丹阳县为二,置于湖县(今当涂城东南38里处)。   ·
  东晋咸和四年(329),江淮间战乱,民多南渡。于江南侨立当涂县及淮南郡,以置流民。当涂县置名源于古涂山氏国,《尚书·益稷篇》有禹取涂山氏女的记载。后国除为县。县名取地处临淮涂山之意。义熙九年(413),割丹阳郡于湖县属淮南郡,分于湖县南为当涂境(今宣城、南陵有其地,但非今县幅员)。至是,侨置淮南郡,当涂县 始有实南朝宋、齐、梁、陈间,丹阳县属丹阳郡,于湖县属淮南郡。
二、建县后沿革
  隋唐5代
  隋开皇九年(589),省丹阳郡置蒋州;废淮南郡,并襄垣、于湖、繁昌及西安4县更置当涂,徙县治姑孰,属蒋州,自是姑孰之当涂县始定;又并侨置当涂、浚遒等县置宣城县,属宣州。十一年(591),废丹阳县,以其地及溧阳县一部置溧水县,隶蒋州,大业三年(607),复改蒋州为丹阳郡,辖当涂、江宁、溧水3县。
  唐武德元年(618),当涂县改属宣州。三年(620),复丹阳县,属扬州。贞观元年(627),设江南道,宣州属之;后又废丹阳县,以其地入当淤,为属镇。开元二十一年(733),江南道分设东、西两道,宣州属江南西道。乾元元年(758),割宣州之当涂县属升州。上元二年(761),复归宣州。大顺元年(890),合宣、歙2州为宁国军,当涂改属升州。天佑四年(907),割当涂县南境5乡、宣城西境2乡立芜湖县,隶宣州。
  五代吴武义二年(920),改升州为江宁府,领10县,当涂县属之。南唐升元元年(937),改当涂县为建平军,保大末年又改作雄远军。
宋元明清
  宋开宝八年(975),改雄远军为平南军。太平兴国二年(977),升平南军为太平州,立当涂为附郭,隶建康府路。三年,割宣州之芜湖、繁昌2县属太平州。至道间(995~997),改属江南路。天圣八年(1030),分江南路为东、西2路,属江南东路。南宋时州县如故。   · ·
  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太平州为太平路,隶江浙行中书省,县如故。元贞元年(1295),太平路隶江东建康道。至正十五年(1355),朱元璋自采石渡江取太平路,改路为府。
  明洪武四年(1371),以太平府直隶京师。永乐十八年(1420),改京师为南京,称南直隶,府县隶属如故。
  清顺治二年(1645),改南直隶为江南省,设江南布政使司,太平府属之。十八年,分设江南左、右布政使司,左布政使司治江宁,太平府属之。康熙六年(1667),分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二省,改江南左布政使司为安徽布政使司,仍治江宁,太平府屑之。乾隆二十五年(1760),安徽布政使司移治安庆,府县均未变。
  中华民国
  民国元年(1912),废太平府,当涂县直属安徽省。民国3年6月设芜湖道,当涂县属之。民国17年8月道废,复直属安徽省。民国21年10月,划属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26年12月,日军侵占当涂,县政瘫痪。翌年10月,于县境大官圩恢复县政,屑第九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29年8月,县政府寄驻宣城县沈村,改屑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31年8月,新四军在横山地区组建当涂、江宁、溧水三县行政委员会,翌年冬改为横山县。民国34年9月,县政府迁回县城。同年11月,新四军北撤,横山县废。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4月,当涂解放。8月,析当涂县城置当涂市,县、市同属皖南行署芜当专区,专署驻当涂市。1950年5月,撤当涂市入当涂县,为第一区。不久,芜当专区撤销,当涂县改属宣城专区。1952年2月,划属芜湖专区。1971年3月,芜湖专区更名芜湖地区,县隶属关系不变。1980年1月,芜湖地区行政公署更名宣城地区行政公署,驻地由芜湖迁宣城,当涂县属之。1983年7月,大桥公社全部划归芜湖市,当涂改为马鞍山市属县。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2-01
当涂地处长江下游平原东岸,域接苏皖,周连三市五县;东毗溧水、高淳,南达宣城、芜湖,西隔大江与和县相望,北抵马鞍山、江宁。宁芜铁路、205国道穿越其境,物产富饶,交通便利;六朝以来,素以水甘鱼肥、山青水秀而盛名江左。
  当涂古称丹阳、于湖、姑孰;开皇九年(公元589年),隋移当涂治姑孰;太平兴国年间,宋设太平州于此;明设太平府,辖当涂、芜湖、繁昌三县;清代因之;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8月,改设当涂市区为当涂市;1950年5月,因重划行政,撤市归属当涂县,属宣城地区;1983年7月,划归马鞍山市。
  当涂人民勤劳而勇敢。从目前已知的材料来看,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在这块热土上生产、生活着;世代相接的先民们用他们那一双勤劳双手围湖造田、垦荒兴农,默默地改造着这片河山;尤其是新民主义革命斗争以来,当涂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争自由、争解放、改山河、建家园,谱写了一曲曲时代的颂歌,为当涂的历史增添了辉煌的一页。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当涂的青年知识分子首先行动起来,他们举行游行示威、抵制日货,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当涂人民第一次把他们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联;“五四”运动后,进步青年以省立第八师范学校为中心,不断吸收新思想、新思潮;与此同时,《新青年》、《每周评论》等进步书刊也传入当涂。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新思潮和马列主义在当涂的传播使当涂县人民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为当涂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全国人民掀起了反帝斗争的热潮,当涂旅外的学生和知识界进步人士同上海人民同呼吸、共患难,成立了“当涂县沪案后援会”,当涂的反帝斗争如火如荼。1927年初,北伐军进军当涂,当涂人民夹道欢迎,支援北伐,帮助北伐军打垮了盘踞在当涂的北洋军阀部队。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当涂各界又成立了“抗日救国联合会”,开展募捐活动,支援流亡的东北同胞,声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这些斗争又进一步唤醒了当涂人民的革命觉悟,为当涂以后的民主革命斗争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神州大地狼烟四起,烽火连天,由于日军侵华蓄谋已久,加之国民党当局的腐败,国军一溃千里;同年12月9日,当涂沦陷;以张四郎为首的一小撮民族败类,卖国求荣,为虎作伥,当涂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日寇的殖民统治下,当涂的一些热血青年、进步乡绅在邵时安、朱昌鲁、刘一鸿等人的带领下,自发组织抗日团体和抗日武装,奋起反抗日伪统治;邵时安、朱昌鲁等人在大官圩建立了“当芜青年抗日救亡团”与刘一鸿等人在采石、坝头一带建立的“抗日自卫队”,一南一此,遥相呼应,威胁着日伪在当涂的统治。
1938年4月后,新四军先遣支队、二支队在粟裕、张鼎丞、彭冲等同志率领下,立马横山、驰骋水乡,开辟当涂敌后抗日根据地。
  新四军进驻当涂后,一方面在军事上不断打击日伪,先后取得了小丹阳之战、官陡门之战和博望之战等一系列军事大捷,鼓舞了当涂人民的抗日斗志;另一方面,正确地执行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政策,积极地同当涂地区的民众抗日团体、组织联系,宣传党的抗日救国方针,广泛发动人民,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团结开明绅士,打击不法地主、锄奸除暴。
  在新四军二支队广大官兵的努力下,当涂人民的革命觉悟进一步提高,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一批进步的热血男儿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朱昌鲁、邵时安、刘一鸿等人所建立了抗日武装团体正式加入新四军;农抗会、青抗会、妇抗会、商抗会等抗日群众组织相继成立。在此基础上,1938年8月,中共当(涂)芜(湖)县委在大官圩的马家桥(今马桥)成立,这是当涂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县级党组织;接着,庄村湾、濮塘等当涂县内较早的几个党支部亦纷纷建立,自此,当涂人民开始了有组织、有步骤、有目的的抗日斗争。
  1940年7、8月间,新四军二支队在当涂人民的支持下,粉碎了封建刀会势力和国民党顽固派联手制造的“横山事件”;但是,同年9月,由于国民党顽固派再次制造了反共的“金宝圩——大官圩事件”,当涂的抗日斗争再度受挫;然而,革命烈火是扑不灭的,在党的领导下,1941年春,中共江当溧县工委成立,横山地区的抗日斗争与苏南地区的抗日斗争连成一片;同年9月,在皖南特委的指导下,中共宣当芜工委成立,山乡水网间,抗日烽火再度燃起;1943年后,在横山县抗日民主政府和中共宣当县委的领导下,新四军同当涂的抗日地方武装紧密配合,主动向日伪出击,不断扩大抗日根据地,有力地打击了日伪的殖民统治。
  抗战胜利后,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新四军北撤,在中共巢芜中心县委的领导下,一批奉命留下来的党员、干部秘密联络,继续发动人民同国民党进行斗争,发展党的组织、广泛开展统一战线工作,领导人民开展抗丁、抗粮、抗捐斗争。1947年冬,以彭醒梦为首的中共芜当宣工委在江北无为成立;接着,以孙刚为首的中共芜当宣工委成立。淮海战役结束后,为了配合大军渡江,根据沿江工委和皖西四地委共同研究将中共芜当宣工委与江南的芜当宣工委统一起来,新的中共芜当宣工委成立后,积极发展党员,建立地下游击武装,广泛发动当涂人民开展反蒋斗争,争取敌方军政人员,控制乡保政权和地方武装,收集和传递军事情报,有力地配合了大军南渡,1949年4月24日,当涂人民终于迎来了南渡的大军,千年古县终获解放!
  从“五四”斗争的声援,到人民解放军30军88师262团接管当涂,当涂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浴血奋斗,无数的革命先烈为了这一片锦锈山河的自由与解放抛头颅、洒热血,肝胆照青山,鲜血染姑溪,他们的英名将永载史册!
  新中国成立后,百业待兴,百业俱兴。当涂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历经剿匪反霸、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和“三反”、“五反”,巩固了新生的政权;在此基础上,又成功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党在过渡时期所赋予的历史任务,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转变。
  “八大”以后,中共当涂县委迅速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带领全县人民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与天斗、与地斗、志抓经济、发展生产力,当涂的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各条战线欣欣向荣。
  然而,前进的道路总是曲折的。1958年后,当涂的经济建设受“共产风”、“浮夸风”等错误路线的干扰,社会生产一度受挫;尤其是十年“文革”时期,在“打”、“砸”、“抢”逆流的冲击下,当涂的各项社会事业均没有得到应该达到的发展水平和进度,但是,从1958年到“文革”结束的二十多年间,由于党的先锋模范作用,也由于当涂人民的勤奋努力,更由于有一批敢于坚持真理的党员干部的奋斗,当涂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1976年,“文革”结束后,中共当涂县委迅速带领全县人民进行拨乱反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历届县委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全面进行拨乱反正,认真落实党的一系列政策,抓经济,促生产,社会安定,经济日趋繁荣。
  进入八十年代后,当涂县委正确地贯彻了党中央所制定的改革开放政策,在广大农村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县办工业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进而,又带领全县人民艰苦创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青山碧水间,奏起了一曲曲改革颂歌;皖江之滨,崛起了一座座乡镇企业。在乡镇企业的带动下,当涂的工业、农业、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全面发展,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千年古县成为八百里皖江上一颗璀灿的明珠!
  拥有辉煌的历史不一定有辉煌的未来;但是,追求未来,必须要牢记历史!
  二十世纪的当涂历史是一部当涂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争自由、争解放、建家园,振兴当涂的辉煌历史!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当涂人民革命斗争和建设的创业史永远值得我们借鉴,永远值得我们后继者的发扬光大!
  光阴催促着我们去奋斗,未来需要我们去创造。在新一届县委的领导下,当涂正在进行着一系列体制改革,正在进行着一场生产革命和经济革命,我们坚信有县委的正确领导,有广大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有64万当涂人民的勤劳,二十一世纪的当涂将会更加辉煌!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2-01
马鞍山城市名有着不同寻常的来历。相传楚汉战争时,楚霸王项羽被困垓下,四面楚歌,败退至和县乌江,请渔人将心爱的坐骑乌骓马渡至对岸,后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而亡。乌骓马思念主人,翻滚自戕,马鞍落地化为一山,马鞍山由此而得名。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诗句,表达了对这一段可歌可泣的史事的无限感慨。
  马鞍山地区历史悠久。西周时属吴国。春秋战国时期先后改属越国和楚国。秦至西晋,均属丹阳县(县治今当涂县丹阳镇)。东晋北方战乱,难民南迁。成帝咸和四年(329年),淮河之滨的当涂县(今安徽怀远县境内)流民南徒,遂于今南陵一带侨置当涂县,江南始有当涂县名,但非实体县。永和元年(345年),江北豫州(今河南东南部,湖北东部)侨置牛渚(今采石)。南朝梁天监元年(502年),分丹阳县置南丹阳郡,郡治采石。隋开皇九年(589年),将侨置于皖南一带的当涂县徒治姑孰城(今当涂城关镇),此是姑孰为当涂县城之始,迄今相沿不变。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设太平州,治姑孰城,辖当涂、芜湖、繁昌三县。元改太平州为太平路。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率起义军攻占当涂,改太平路为太平府,辖县照旧。明清府治隶属不变。民国裁府留县,当涂县直属安徽省。民国3年(1914年)设芜湖道,当涂属芜湖道。民国17年(1928年)废道,仍直隶安徽省。1949年4月当涂解放。1954年2月设马鞍山镇,隶属当涂县。1955年8月设马鞍山矿区政府(县级),隶属芜湖专区。1956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准设立马鞍山市,为省辖市。当涂县先后隶属芜湖专区(地区)、宣城地区。1983年7月,当涂县(除大桥公社外)划归马鞍山市。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02-01
春秋时,名鸠兹,属吴国。战国时,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越灭吴,属越国,名鸠兹。周显王十四年(公元前355年)楚灭越,属楚国,名鸠兹。秦时,分全国为三十六郡,芜湖属鄣郡,仍名鸠兹。
  西汉时,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改鄣郡为丹阳郡,领17县,芜湖为其中之一,芜湖县名始于此。三国时,吴黄武二年(223),芜湖县城由鸠兹迁至今市区东南鸡毛山一带,仍属丹阳郡。西晋时,晋武帝太康二年(281),分丹阳郡置宣城郡(驻宛陵)。移丹阳郡治于建业(今南京)。芜湖仍属丹阳郡。
  东晋时,为安置中原南渡的百姓,在沿江一带侨置郡州县。成帝咸和四年(329),芜湖县属丹阳郡,侨立豫州于芜湖;哀帝兴宁元年(363),芜湖属宣城郡(郡址移驻芜湖);孝武帝宁康二年(374)芜湖仍属宣城郡,并侨立上党郡。孝武帝太元年间(376-396)侨郡为县,省阳毂(今繁昌)入芜湖县,后又省芜湖县入襄垣县。自此芜湖县置被撤销,襄垣、上党两县均属淮南侨郡。东晋咸和初年侨置淮南郡于丹阳的于湖(今当涂县南19千米处)。
  南北朝时,刘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并上党县入襄垣县,属淮南郡;孝武帝大明六年(462)并淮南郡入宣城郡(郡址移驻于湖),襄垣县属宣城郡。大明八年(464)复立淮南县属南豫州,襄垣属之。明帝泰始三年(467)属扬州淮南郡。隋文帝开皇九年(589)撤销丹阳、淮南二郡,置蒋州驻石头城(今南京),并襄垣等县入当涂县,县治迁驻姑熟(今当涂县城),原芜湖(城)降为当涂县属镇。
  唐时,芜湖一直为当涂县的一个镇,只是属道州有变动。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属江南道宣州;玄宗开元廿一年(733)属江南西道宣州。肃宗乾元元年(758)属江南东道升州。上元二年(761)属江南西道宣州;德宗贞元三年(787)属江南东道宣州。
  五代时,南唐李弁升元年间(937-943)复置芜湖县属江宁府,自此以后到民国,芜湖县置未断。宋时,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平江南,芜湖属宣州。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升南平军为太平州,芜湖属江南路(后为江南东路)太平州。元时,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升太平州为太平路,芜湖属江浙行中书省太平路;惠宗至正十五年(1335)改太平路为府,芜湖属太平府。明时,明洪武元年(1368)建都金陵,芜湖属中书省太平府;洪武十三年(1380)罢中书省,芜湖直属六部太平府;永乐十八年(1420)改京师为南京,芜湖属南直隶太平府。
  清时,清世祖顺治二年(1645)定江南,改南京为江南省,芜湖属江南布政使司太平府;顺治十八年(1661),芜湖属江南省左布政使司太平府;康熙六年(1667)改左布政使司为安徽布政使司,从此安徽省正式成立,芜湖属安徽省太平府。太平天国年间(1857-1864)府、县属浙江省兼辖,后属安徽省徽宁池太广道。
  民国时,民国元年(1912)废府、州、厅而存县、道,芜湖县直属安徽省;民国三年至十七年(1914-1928)设芜湖道(驻芜湖),辖皖南地区二十三县,芜湖为首县甲等;民国二十一年(1932)芜湖县属安徽省第二专区;民国二十七年(1938)日军侵占芜湖,撤销第二专区,改属第五专区,同年10月25日又改属第九专区;民国三十年(1941)8月,属第六专区;民国三十四年(1945)9月,抗战胜利后属安徽省皖南行署,并为第六专区驻地。
  1949年4月24日,芜湖解放。4月27日成立芜湖军事管制委员会,直属南京军事管制委员会。1949年5月10日,成立芜湖市人民政府。从此芜湖市、县分置。5月13日设皖南行署驻芜湖市,辖芜当、池州、宣城三专区,芜湖市直属皖南行署。芜湖县属皖南行署芜当专区。1950年撤销芜当专区,芜湖县直属皖南行署。1952年2月4日,芜湖县改属皖南行署芜湖专区。
  1952年8月27日,撤销皖南、皖北行署,成立安徽省人民政府,芜湖市直属安徽省。芜湖县乃属芜湖专区,芜湖专区及芜湖县均驻芜湖市。1958年2月27日,和县裕溪口镇划入芜湖市。6月21日芜湖市改属芜湖专区领导,同年11月27日专区和市合并,以芜湖专区名义出现,直属安徽省。1959年3月12日并芜湖县入芜湖市。1960年1月14日专区和市分开设置,市属省和专区双重领导。
  1961年4月26日,芜湖市直属安徽省。同年12月5日复置芜湖县,属芜湖专区,专区与县仍驻芜湖市。1965年7月19日又划芜湖市归属芜湖专区。1971年3月芜湖县迁驻湾址镇。同年3月29日芜湖专区改名为芜湖地区,芜湖市、芜湖县同属芜湖地区。
  1973年2月25日芜湖市直属安徽省。1980年1月29日,芜湖地区改名宣城地区,行署移驻宣城,芜湖县属芜湖市。1983年7月1日,当涂县的大桥公社划入芜湖市。同时将原属宣城地区的繁昌、南陵、青阳三县及九华山管理处划归芜湖市管辖。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02-01
西汉武帝元封二年(—109)建春谷县,属丹阳郡。三国吴永安年间(258~264)地属故彰郡。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属宣城郡。
  东晋元帝大兴元年(318),司马睿即位建康(今南京),其襄城郡繁昌县(故址繁阳亭在今河南临颖县西北30里)之民因避战祸,从帝渡江,流聚春谷,遂于春谷地侨置襄城郡繁昌县,是时春谷、繁昌两县并立。成帝咸和四年(329)侨置淮南郡,领春谷、繁昌等县。晋孝武帝太元八年(383),改春谷为阳谷。晋安帝义熙九年(413)省阳谷入芜湖县,又省芜湖入襄垣县。自是春谷废,唯繁昌存。
  南朝宋邦武大明六年(462),淮南郡并入宣城郡,繁昌县属宣城郡,明帝太始三年(467)复属淮南郡。梁武帝天监元年(502),以阳谷地置南陵郡,治赭圻(故城址在今荻港镇)。
  隋开皇九年(589),罢南陵郡置南陵县,废繁昌等县更置当涂县,是时繁昌县阙,南陵县治赭圻,属宣州。
  唐武后长安四年(704),移南陵县治于青阳域(即今南陵县城),属宣城郡。
  南唐升元年间(937~943),割南陵五乡,复置繁昌县(治属在县西北延载乡,今新港办事处),属江宁府。
  北宋太祖开宝八年(975),繁昌县属宣州。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属江南东路太平州。
  南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属江南东路太平州。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改太平州为太平路。顺帝至正十五年(1355),明兵渡江,首取江浙行省江东道太平路,升为太平府。
  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定太平府直隶京师。成祖永乐十八年(1420),改京师为南京,称南直隶太平府,繁昌属之。英宗天顺元年(1457),繁昌县知县王旬,因县治濒大江之冲,据南畿上游,往来供递钜剧,邑小莫支,民滋消耗,建议朝廷改迁,邑人中丞吴琛赞之,始迁县治于金峨上乡(即今繁昌县城),以延载乡故城为旧县镇。
  清顺治二年(1645),康熙六年(1667),繁昌县先后隶属江南布政使司、安徽布政使司太平府。
  中华民国初,繁昌属芜湖道。民国16年(1927),属第二行政督察区,民国21年(1932)属第九督察区,民国29年(1940)属第六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属安徽省皖南人民行政公署芜当专区,1950年上半年转辖于池州专区,1952年划归芜湖专区,1981年上半年属宣城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7月改属芜湖市。
我本楚狂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