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710阅读
  • 9回复

[每周一府]每周一府(63):杭州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2-02
  杭州府:冲,繁,难。杭嘉湖道治所。初治嘉兴府,今改驻。巡抚,布政、交涉、提学、提法、盐运各司,粮储、巡警、劝业各道,及将军、副都统,织造,同驻。明为浙江布政使司,领县九。顺治初,因明制。乾隆三十八年,升海宁县为州。东北距京师四千二百里。广百九十五里,袤百三十里。北极高三十度十七分。京师偏东三度三十九分。领州一,县八。

钱塘冲,繁,难。倚。西:灵隐山,古武林山,西湖源此。北为南北二高峰。西南:天竺山,其东丁家山。濒湖周三十里。唐刺史白居易、宋守苏轼导。厥后水浅葑横,纵成苏堤,横成白?是。迤西为孤屿,有行宫,与城内吴山为二。其北圣塘涧水,石函三闸,以时防泄。其东涌金闸,导之入城,曰城河。浙江,古淛河,东南自富阳入。城河出武林门,会西谿入下塘河,一名宦塘河,迳江涨桥。有盐场司,兼管吴山驿。出北新关,有桥曰拱宸。光绪二十一年与日本约,定为通商埠。抵奉口陡门。左会苕溪。有西谿、瓶窑二镇。宣统元年移府同知驻瓶窑。有武林驿。城南盐场司。浙江驿。

仁和冲,繁,难。倚。南:凤凰山。西北:皋亭山。浙江,西南自萧山、钱塘入,东北流入海。捍海石塘,自钱塘乌龙庙一堡至戚井村十二堡,西防同知治。又东至翁家埠十七堡,中防同知治。城河出候潮门入上塘河,旧名运河,一曰夹官河,北流,右出枝津为备塘河,入海宁。下塘河西自钱塘入,西北流者宦塘河,与苕溪会。其北流者为新开运河,迳塘栖,歧为二,一入德清,一入海宁。苕溪自钱塘缘西北界入德清、武康为界水。有盐场司。汤镇、塘栖镇巡司二。又德胜、临平二镇。

海宁州疲,繁,难。府东北百七十里。东:黄湾山,临黄湾浦入石墩山,迤东凤凰山,并建砲台。浙江,西南自仁和入,出鳖子亹为大海。自海盐至此,潮流倒灌,与江水相薄,此为浙西第一门户,南北二大亹扼其中。潮昔趋南,后改徙北,一线危堤,屡受冲激。自仁和十七堡至南门外三十三堡,东防同知治。又自一堡至十八堡界海盐,累朝修筑。下塘河西北自石门、德清界入,迳永安桥,歧为二。北支为运河,入石门,为长安塘。东支复歧为二,一周王庙塘河,一许公塘河,入海盐。左出枝津为硖石河,入海盐、桐乡为界水。上塘河自仁和入,流为二十五里塘河,合备塘河,会袁花塘河,入海盐,为招宝塘。有袁花、郭店、硖石、石墩、长安、马牧港六镇。长安,州判驻。戴家桥有行宫,有汛。有巡司。许村、西路盐场二。

富阳冲,繁。府西南九十里。东:五泄水。下二泄属诸暨。泄或作“泄”,泄溪源此。西:贝山。北:桐岭。富春江,浙江上流,西南自桐庐入,纳浦江。湖洑水即壶源江,右合剡浦,左纳苋浦,自天目山伏流,入县西北始出山。错出复入,流为白洋溪,迳城南,合安吴川,抵渔山埠,北入钱塘,南入萧山。城河即庆春河,起观山讫苋浦。陡门二。有渔山、灵桥、场口、汤家、洋波场五镇。会江驿。

馀杭繁,难。府西北七十里。南:由拳山。西北:禹航山。北:独松岭,并百丈、幽岭为三关。南苕溪、中苕溪西自临安分入而合,会北苕溪,为瓶窑大河。又一支出武康界孔井山入焉。南苕性悍,逼临城东,厮二瀽以引之,自滚坝泄流为馀杭塘河。其南南湖,北流为黄母港,会苕溪,分上湖、下湖。镇三:双溪、石濑、闲林。

临安简。府西北百里。西南:临安山,县以此名。西:枫树岭。天目山,即山海经浮玉之山,苕水出其阴,合董、平、鹄三溪。又东南,右合潘溪,左合马跑泉,侧城北而东,锦溪合南溪入焉。又东为南苕溪,西北为中苕溪。松溪出南黄岭,其西娄塘,当苕之冲,乾隆五年圮。有青山、亭川、板桥、化龙、横坂、三口、鹤山七镇。青山近城。公、姥二山夹锁苕源,最险要。

于潜简。府西北百七十里。东:石柱山。西北:龙翔岭。西:天目,上有两池,若左右目。左属临安曰东溪,右曰西溪,出尖顶,合流,迳白鹤桥双溪口,合虞溪为浮溪。至寮车桥,左合藻溪,右合交溪。紫溪西南自昌化入合之。其上流柳溪。有千秋、白沙、桐岭、豪千、孔夫诸关。

新城简。府西南百二十里。西:大雷山。西北:青牛岭。并天目支阜。南:百丈岭,界馀杭。葛溪出,合武源、里仁二水,出大源桥,右合菖溪,左纳槎溪,上承分水广陵溪为三溪口,迳练头庄为练头溪,合松溪为双港口,曰鼍江。北有塔山堰。有东安镇。

昌化简。府西二百十里。西南:福泉山,其东芦岭。南:杨岭。西:昱岭。北:峤岭、黄花岭。并置关。又马头岭,上溪出,合高溪、仁里溪,东流为无他溪。合云溪,右纳颊口溪,迳晚山下为西晚溪,迳城南为双溪。又南为下阮溪、三溪。伽溪南峡川,上博溪东南纳分水青坑溪、览溪,西南承萧、浦二水,以达柳溪。其中柯相公潭,与于潜为界水。有手{穴手}、颊口、柯桥三镇。
[ 此帖被北极星在2008-12-29 14:06重新编辑 ]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2-02
杭州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这里蕃衍生息。春秋时,初属越。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属吴,周敬王三十年复属越,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属楚。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秦灭楚,于今杭州地置钱唐县,同时置余杭县,同属会稽郡。据《史记·秦始皇本记》载:秦始皇三十七年,东巡会稽,“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这是钱唐之名最早见于正史记载。汉初实行王国、县与郡、县(道、邑、侯国)并行制。高祖五年(前202)正月至六年 春,钱唐县境属于韩信楚王国。六年春,立刘贾为荆王,属荆王国。十二年立刘濞为吴王,属吴王国。景帝前元四年(前153),诛吴王濞,钱唐县复属会稽郡,隶江都国。武帝元狩二年(前121),江都国除。会稽郡西部都尉治(郡级治安军事机构)从山阴县(今绍兴)迁治钱唐县。元封五年(前106),会稽郡隶扬州刺史部。
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改钱唐县为泉亭县,王莽建立新朝(9—23)因之。东汉初,复钱唐县旧名。光武帝建武六年(30),钱唐县并入余杭县。顺帝永建四年(129),分会稽郡浙江以西为吴郡,以东为会稽郡,余杭县属吴郡。灵帝光和二年(179),封朱为钱唐侯,钱唐县复置(一说公元107—125年 间钱唐县已复置)。

三国时,钱唐县属吴国,并为吴郡都尉治,隶扬州。
两晋,钱唐县仍属吴郡,隶扬州。南朝宋孝武帝大明三年(459),以扬州所统六郡为王畿,吴郡属之,钱唐县隶王畿。大明八年,罢王畿,吴郡和钱唐县复属扬州。齐武帝永明三年(485),唐之在新城(今富阳新登)起兵,次年正月以钱唐为中心建立政权,国号吴,年号兴平(486—487)。梁武帝太清三年(549),以吴郡置吴州。同年,侯景升钱唐县为临江郡(不久即废),隶吴州,此为钱唐设置郡级政区之始。陈后主祯明元年(587),置钱唐郡,隶吴州。郡治钱唐县,郡辖钱唐、富阳、新城、於潜4县。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灭陈,废钱唐郡,并桐庐、新城入钱唐县,割吴郡盐官(今海宁)、吴兴郡余杭,及富阳、於潜共5县置杭州,杭州之名始此。州治始设余杭县,次年迁至钱唐县。文帝仁寿二年(602),置杭州总管府,湖州武康县划属杭州。析钱唐县复置桐庐县,次年归属睦州。炀帝大业三年(607),罢总管府,改杭州为余杭郡,郡治钱唐县,辖钱唐、余杭、富阳、於潜、盐官、武康6县。大业十四年,析钱唐县复置新城县,属余杭郡。
唐初罢郡为州。高祖武德四年(621),改余杭郡置杭州,为避国号讳,改钱唐县为钱塘县。另以武康县置安州,后改武州。武德七年盐官并入钱塘县,新城并入富阳县,又于於潜置潜州,复置临水县,属潜州。八年,废潜州,临水县并入於潜,於潜县仍属杭州。其时,杭州辖钱塘、余杭、富阳、於潜4县。太宗贞观元年(627),天下大定,分全国为10道,杭州属江南道。贞观四年,析钱塘县,复置盐官县。高宗永淳元年(682),析富阳县,复置新城县。杭州辖钱塘、富阳、余杭、於潜、盐官、新城6县。武后垂拱二年(686),析於潜县,置紫溪县。垂拱四年析於潜、余杭县,置临水县。武周万岁通天元年(696),析紫溪县,置武隆县。杭州辖县增至9。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分全国为15道,杭州属江南东道。天宝元年(742),又改诸州为郡,杭州复为余杭郡,郡治钱塘县,辖钱塘、富阳、余杭、於潜、盐官、新城、紫溪、临水、唐山(武隆县更名)9县。肃宗乾元元年(758),再改余杭郡为杭州。同年,江南东道,分置浙江东道、浙江西道两节度使,杭州属浙江西道。代宗大历二年(767)。唐山、紫溪并入於潜县, 杭州辖县减至7。穆宗长庆元年(821),复置唐山县,杭州辖8县。昭宗乾宁五年(898),钱自润州移镇海军治于杭州。光化二年(899),升杭州为都督府。光化三年,复改临水县为临安县,桐庐县由睦州划属杭州。至唐末,杭州辖钱塘、富阳、余杭、於潜、盐官、新城、临安、唐山、桐庐9县。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封钱为吴越王,次年升杭州为大都督府。后梁龙德三年(923),封钱为吴越国王,建都杭州。龙德二年(922),分钱塘、盐官两县地各半及富春县之长寿、安吉两乡置钱江县,与钱塘县同城设治,同为杭州州治。州辖钱塘、钱江、盐官、余杭、富春(富阳县改名)、桐庐、於潜、安国(临安县改名)、新登(新城县改名)、金昌(唐山县改名,后又改名唐山,横山、吴昌县)、武康(后梁开平元年从湖州划属杭州)共11县。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王钱纳土归宋,杭州复降为州。同年,从杭州划武康县还属湖州,划桐庐县还属睦州。太平兴国四年改钱江县为仁和县。太宗淳化四年(993),分全国为10道,杭州属两浙道,次年罢道,并改杭州镇海军节度为宁海军节度。太宗至道三年(997),设路、州、县三级,分全国为15路,杭州属两浙路,为路治所在。州辖钱塘、仁和、余杭、富阳(富 春县复名)、於潜、新城(新登县复名)、盐官、临安(安国县复名)、昌化(吴昌县改名)9县。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高宗避金兵自扬州南渡至杭州,以州治为行宫,升杭州为临安府,亦称行在所。高宗绍兴二年(1132),分两浙路为东、西两路,浙西路治临安府。绍兴八年,南宋正式定都临安。临安府治所钱塘、仁和两县升赤县(京都),辖余杭、富阳、临安、於潜、新城、盐官、昌化7县为京畿县。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即宋恭帝德二年),元 军攻占临安府,设两浙都督府,不久改为安抚司。次年改临安府为杭州。至元十五年,又改为杭州路,置总管府。至元二十一年,自扬州迁江淮行省治于杭州,次年 改称江浙行省,杭州为省治始此。杭州路治钱塘、仁和县,辖钱塘、仁和、余杭、富阳、临安、新城、於潜、昌化8县和海宁州(由原盐官县改建)。

明朱元璋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攻占杭州,十一月改杭州路为杭州府。同年十二月置浙江等处行中书省,治杭州府。太祖洪武九年(1376),改浙江行中书省为浙江承 宣布政使司。明于省、府之间设道,杭州府隶浙江布政司杭严道。杭州府治钱塘、仁和,辖钱塘、仁和、余杭、富阳、临安 、於潜、新城、昌化、海宁(洪武二年降海宁州为县)9县。

清顺治初承明制 。顺治二年(1645),置浙江巡抚,驻杭州。顺治七年,于杭州建旗营,置镇守将军署。康熙元年(1662),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改为浙江行省。雍正四年( 1726)置杭嘉湖道于嘉兴,杭州府属之。乾隆十九年(1754)杭嘉湖道移 治杭州,杭州府辖县仍为明代时的9县。乾隆三十八年升海宁县为海宁州。宣统三年(1911),钱塘、仁和县撤裁,由府直辖,杭州府辖6县1州。

民国元年(1912)2月,废杭州府,以原钱塘、仁和县地并置杭县,直属浙江省,并为省会所在地。民国3年,省以下设道,以清杭嘉湖道范围置钱塘道,道尹行政公署驻 杭县,辖杭县、海宁、富阳、余杭、临安、於潜、新登、昌化等20县。民国16年,废道为省、县二级制,撤销钱塘道,各县直属于省。同年5月,划杭县所属城 区等地设杭州市,杭州置市始此。同年10月市下设区,辖城区、西湖、江干、会堡、湖墅、皋塘6区。民国19年,杭州市改为13个区(第一区至第十三区)。民国23年合并为8个区(第一区至第八区)。民国24年,浙江省设立行政督察区,杭县属第二行政督察区,专署设嘉兴(后迁德清),杭州市仍为省直辖。民国 26年12月24日,日本侵略军占领杭州。沦陷期间,原8个区改为7个区。

民国34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杭州市政府、杭县县政府迁回杭州。杭州市恢复8个区。民国36年5月,杭县改省直属。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杭州市为浙江省直辖市,并为浙江省省会。原杭州市第一至第八区依次改为上城、中城、下城、西湖、江干、艮山、笕桥、拱墅区 。
1950年6月,上城、中城、下城3个区撤销。
1951年12月杭县划属杭 州市。
1952年11月杭县又改为省直辖,杭州市复置上城、中城、下城3个区,并增置古荡、上塘两个郊区,市共辖上城、中城、下城、西湖、拱墅、江干、笕 桥、艮山、上塘、古荡10个区。
1954年9月,上城、中城、下城、江干、拱 墅、西湖6个区建立47个街道办事处。
1955年5月撤销古荡区,并入西湖区。
1956年,撤销艮山、笕桥、上塘3个郊区。
1957年4月,撤销中城区,所属街道分别划归上城、下城两区,此时,杭州市共辖上城、下城、江干、拱墅、西湖5个区。同年9月杭县划归杭州市。
1958年4月,撤销杭县,原杭县的长命乡、瓶窑镇划归余杭县,其它35个乡、镇和余杭县的闲林乡划归杭州市。杭州 市增置笕桥、临平、塘栖、三墩、上泗5个郊区,同年12月撤销,在所辖境域和江 干、拱墅、西湖3区的农村建置西湖、古荡、四季青、浙麻、塘河、笕桥、九堡、临平、亭趾、塘栖、东塘、四维、三墩、良渚、留下、上泗16个农村人民公社。
1958年底,原属宁波专区的萧山县、建德专区的富阳县划归杭州市管辖。
1959年2月,撤销拱墅区,在原笕桥、临平区的全境和塘栖区部分境域置半山联社;原三墩、上泗、拱墅区的全境和塘栖区部分境域置拱墅联社。
1960年1月,半山联社与拱墅联社合并改称钱塘人民公社联社,将所辖的笕桥公社划归江干区,又将原拱墅联社中4个街道和塘河公社划出,恢复拱墅区。同年4至9月,上城、下城、江干、西湖、拱墅区分别成立5个城市人民公社。同年8月,桐庐县从金华专区改属杭州市,并撤销富阳县并入桐庐县。临安县从嘉兴专区改属杭州市,同时 撤销昌化县(含於潜)并入临安县。
1961年3月,上城等5个城市人民公社恢 复区人民委员会职能;临安县的余杭、仓前等7个公社(原余杭县所辖地)划归钱塘联社;钱塘联社所辖上泗、留下公社划归西湖区。同年4月,钱塘联社改制为余 杭县。康桥公社划归拱墅区。同年12月,析桐庐县原富阳、新登两县地,重置富 阳县。
1963年5月,建德、淳安县由金华专区划属杭州市。至此,杭州市辖上城、下城、江干、拱墅、西湖5个区和余杭、萧山、富阳、桐庐、临安、建德、淳安7个县。
1969年初,撤销西湖区。原西湖区的南山、北山、西溪街道分别划 归上城、下城、拱墅区管辖。以原西湖区7个公社和灵隐街道、拱墅区3个公社、江干区5个公社和笕桥镇,建立杭州市郊区。
1972年,恢复西湖区建制,将原西湖区所辖4个街道和西湖公社分别从杭州市郊区和上城、下城、拱墅区划回。
1 975年12月,原属江干区5个公社中的4个公社(除红卫公社)和笕桥镇从杭 州市郊区划回。1977年,撤销杭州市郊区,将原辖古荡、留下、袁浦等10个公社划归西湖区管辖。
1978年8月建立半山区。
1985年底,杭州市共辖上 城、下城、江干、拱墅、西湖、半山6区和余杭、萧山、富阳、桐庐、临安、建德 、淳安7县。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2-02
海宁是良渚文化发源地之一。据考古资料证明,距今6000-7000年间,在海宁土地上已有先民生息。在春秋战国时,海宁是越、吴、楚武原乡、李乡、御儿乡属地。秦时在海盐县、由拳县境内。东汉建安八年(203)陆逊在此任海昌屯田都尉并领县事。三国吴黄武二年(223),析海盐、由拳置盐官县,属吴郡,隶扬州,为海宁建县之始。唐武德七年(624)并入钱塘县,贞观四年(630)复置盐官县。元元贞元年(1295)升盐官州,天历二年(1329)改名海宁州。明洪武二年(1369)降为海宁县,属杭州府。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复升为州。民国元年(1912)改州为县,直属浙江省,民国37年(1948)属第一行政督察区。1949年5月解放,建海宁县,属嘉兴专区。1958年10月海盐县并入海宁县,至1961年12月复建海盐县。1986年11月,撤海宁县,设海宁市,属嘉兴市。历史上海宁县治长期在盐官镇。抗日战争期间,曾先后迁移袁花一带乡间及县境以外,抗战胜利后设于硖石镇,后还治盐官镇。1949年6月,县人民政府移驻硖石镇。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2-02
富阳历史悠久,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置县。初置县时幅员辽阔,辖境含今桐庐、建德等地。三国吴黄武四年(公元225),析富春县地置建德、新昌(后改寿昌)、桐庐3县。次年(公元226),又置新城(后改新登)县。富阳、新登两县建置以此而始。

富阳古称富春。新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改名诛岁。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复名富春。东晋太元十九年(公元394),为避简文帝生母宣太后郑阿春讳,更名富阳,富阳之名始于此。新登初名新城,五代后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太祖朱温为避其父朱诚讳,改名新登,新登之名始于此。?

富春之地,春秋属越,战国属楚。秦汉以后,隶属多变。隋、唐直至宋、元、明、清,均归杭州府(临安府、杭州路)所辖。民国时期,初属钱塘道,民国16年(1927),废道直属于省。民国27年(1938)改属第一行政区,后又多次变更,至民国37年(1948),改隶第四行政区。1949年5月4日富阳解放,初属临安专署,1952年改为省直辖,1955年划归建德专署。1958年12月,改属杭州市至今。?

富阳历史上曾两度撤并。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并入钱唐(后改钱塘)县,大业三年(公元607)复置;1960年8月并入桐庐县,1961年12月复置。新登历史上曾5次省并。三国吴黄武七年(公元228)并入桐庐县,西晋太康十年(公元289)复置;旋又废入富春,东晋咸和九年(公元334)复置;隋开皇九年并入钱塘县,大业三年复置;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并入富阳县,永淳元年(公元682)复置;1958年10月并入桐庐县,1961年12月又从桐庐县析出,划归富阳县。?

1994年1月18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撤销富阳县,设立富阳市,行政区域不变,隶属关系依旧。2005年底,全市设乡镇、街道25个,总人口有63万余人。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02-02
今余杭县地,春秋战国时先后属越、吴及楚。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设余杭、钱唐两县,为全国建县最早的一批县份。新莽时,改余杭、钱唐县名为进睦、泉亭。东汉建武元年(25年)复原名。之后,余杭、钱唐两县有合有分。三国时,余杭、钱唐均入吴国版图属吴郡,钱唐县为吴郡都尉治。南朝陈祯明元年(587年)于钱唐县置钱唐郡。隋开皇九年(589年),废钱唐郡置州,州治设余杭,名杭州,次年移治钱唐;大业三年(607年),改杭州为余杭郡,两县仍为所属。唐武德四年(621年),复余杭郡为杭州,钱唐县改名钱塘。五代后梁龙德二年(922年),划钱塘、盐官、富春三县地置钱江县,与钱塘县同城设治。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钱江县改名仁和县。建炎三年(1129年),升杭州为临安府,钱塘、仁和、余杭三县仍为其属县。八年,定都临安(杭州)。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府设路,钱塘、仁和、余杭三县均属杭州路,明、清属杭州府。
  民国元年(1912年),废杭州府,置钱塘道;并钱塘、仁和两县为杭县,与余杭县同属钱塘道。16年,实行省、县二级制,划杭县城区、西湖、会堡、江干、皋塘、湖墅6个区,置杭州市。24年,设行政督察区,余杭县属第一行政督察区;杭县属第二行政督察区。29年,余杭、杭县均属第一行政督察区。36年,杭县改为省直属县;7月,余杭县改属第九行政督察区。
  1949年5月2日,余杭县解放,3日,杭州市、杭县解放。余杭县初属第九专区(后称临安专区);1957年改属建德专区。1958年10月,撤销余杭县建制,境域并入临安县。杭县先属杭州市,后改为省直属县,又再属杭州市,至1958年4月,杭县建制撤销,划为杭州市郊区。1959年3月,杭州市郊区分设半山、拱墅两个人民公社联合社;次年1月,合并为钱塘联社。1961年3月,从临安县析原余杭县地并入钱塘联社,4月改为县建制,更名为余杭县,属杭州市,县城设临平镇。
  二、行政区划
  北宋时,余杭县分9乡,钱塘县分11乡、4镇,仁和县分9乡、4镇。南宋时,余杭县分8乡,辖9里;钱塘县分13乡,辖62里;仁和县分11乡,辖44里。明万历时,城区设坊,负郭设隅,农村设乡。余杭县城区11坊,负郭5隅,农村8乡,辖73里;钱塘县城区11坊、辖18里,负郭7隅、辖24里,农村9乡、辖115里;仁和县城区8坊、辖20里,负郭2隅、辖10里,农村12乡,辖232里。清宣统二年(1910年)划分自治区域,余杭县设县城和5个乡;钱塘县设县城和7个乡;仁和县设县城和9个乡镇。
  民国23年(1934年)推行保甲制度,余杭县分40个乡镇,辖319保、3159甲;杭县分80个乡镇,辖850保、8282甲。35年余杭县设3个区,23个乡镇,辖233保、2197甲;杭县设4个区,51个乡镇,辖579保、6532甲。
  1949年5月解放后,余杭县建1个区(黄湖区)、21个乡镇;7月改建为7个区、5个镇、16个乡。杭县,解放初建2个直属镇,5个区,47个乡镇。以后两县行政区划数度变动。至1958年3月杭县撤销前,有5个区,辖32个乡,另设5个直属镇。10月,余杭县撤销前,有4个区,辖18个乡,另有1个县直属镇。1958年10月,撤销乡建制,建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余杭县建成7个人民公社,杭县建成10个公社。1961年4月设置5个区,并调整公社规模,改建为45个公社和5个镇。1984年政社分设,恢复乡镇建制。1985年,全县设5区(临平、塘栖、余杭、三墩、瓶窑),13镇(临平、塘栖、余杭、三墩、瓶窑、闲林、乔司、良渚、黄湖、长乐、獐山、博陆、九堡),40乡(双林、星桥、小林、乾元、翁梅、亭趾、五杭、大井、下沙、塘南、超山、宏磻、沾驾桥、崇贤、东塘、云会、勾庄、运河、肇和、双桥、大陆、安溪、五常、蒋村、永建、舟枕、石鸽、中桥、泰山、仓前、和睦、吴山、长命、双溪、太平、鸬鸟、百丈、潘板桥、彭公、北湖),辖574个行政村。
  三、主要集镇
  临平镇
  位于县境东陲,为余杭县县治。公路距杭州市区艮山门28公里。总面积7.5平方公里,1985年总人口36,308人。临平之名,东汉已见诸史册,晋时已形成集市。北宋端拱元年(988年)始建镇。水陆交通便利,地理位置重要,是出入杭州的东大门,也是拱卫杭州的军事要地。沪杭铁路、杭申公路,穿越镇境南北,杭州公共汽车分两路达镇,每日有汽车班车通县内23个乡镇和杭州、嘉兴、义乌等地。上塘河横贯镇中,西通杭州,东至海宁,并经和睦港与钱塘江相联,经禾丰港与大运河沟通。1985年,全镇有丝绸、针织、服装、食品、酿造、机械、化工、制药、建筑、电子等行业的工厂125家。近年镇村工业发展较快,1985年末,有镇村企业36家,职工2105人,年产值1017万元。有各类商店360家,个体商业298户。有百货大楼、迎宾楼、二轻展销楼等综合商场,农贸市场和小商品市场购销兴旺。文化体育设施有文化馆、图书馆、电影院、剧院、新华书店、电视台、广播站、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干部活动室、游泳池、田径运动场等。学校有中学2所、小学2所,在校学生3528人;幼儿园10所,入园幼儿738人。还有县委党校、教师进修学校、电视大学、老年大学等学校。医疗卫生设施有县第一人民医院、县妇幼保健站、县地方病防治站、县防疫站、镇卫生院等。有病床206张,医务人员463人。临平胜迹甚多,镇东桂芳桥,建于宋末,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镇西有安平泉、安隐寺,现井泉尚存。镇北有被历代名人学者推崇题咏的临平山,山东部新辟临平公园,占地164亩。
  余杭镇
  原名在城镇,位于县境西南,杭徽、彭余公路在此相接,苕溪与余杭塘河穿镇而过。公路距杭州武林门26公里,距县城临平镇55公里。总面积4.1平方公里。1985年总人口16,917人。余杭镇历史悠久,从建县起至1958年撤县,一直为余杭县治,历2180年。其间,隋开皇九年(589年)曾为杭州州治;1949年5月为浙江省第九专区驻地。1961年起为中共余杭区委、区公所驻地。清末杨乃武与葛毕氏冤案发生于此镇。镇境处水陆要冲,素为茶、茧、纸等集散场所。天目山区及周围农村的竹、木、茶、茧、纸等物产,云集于此,再转运京、沪、苏、杭等地。解放后逐步发展成为县内重要工业城镇。1985年有厂矿64家、职工7628人,其中镇村办工业22家,职工878人。全年工业产值622万元。镇有商店198家和农贸市场、木材市场与小商品市场。有中学2所,小学3所,在校中小学生2927人;幼儿园5所,入园幼儿512人。并有文化站、影剧院、手工业俱乐部、退休工人俱乐部、灯光球场等文化设施和县第二医院、镇卫生院等。镇东有安乐山,上有建于五代的安乐塔,与苕溪北岸的舒公塔遥相对应,称余杭双塔。现已辟为公园。东汉时,县令陈浑筑南湖于城南,为苕溪上游的重要水利工程,现湖及塘仍存,部分虽已垦殖,但遇大洪水仍作泄洪区。
  塘栖镇
  位于县境东北,跨京杭运河两岸。公路距临平镇15公里,距杭州半山39公里,水路南至杭州市拱宸桥26公里,北通嘉兴、湖州、上海、苏州,是江南水乡著名集镇。1985年12月,丁河乡及塘南乡的部分村并入,全镇总面积达到14.76平方公里。塘栖之名,始见于南宋。元末,张士诚开浚运河武林头至北新桥段河道后,塘栖逐渐发展成为重要市镇。1985年人口34,431人。塘栖为典型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花果之地”。商品经济发端较早,丝绸工业发达。明成化时,仁和、德清两县的蚕丝均在镇内集散,一些富户开始雇工缫丝、织绸。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吴兴庞元济与杭州丁丙合资,在镇内开设大纶制丝厂,为浙江最早的丝厂之一。民国时,塘栖镇成为杭嘉湖平原上著名的丝绸产销大镇。解放后,塘栖仍是县内主要城镇和丝绸主要产地。1985年,全镇有工厂107家。镇周围盛产枇杷、青梅、杨梅、甘蔗、荸荠等水果和淡水鱼,并在此集散。镇中桥多、埠多、巷多,富有江南水乡构筑特色。明、清两代,塘栖多藏书楼,清光绪十六年,建栖溪讲舍。今设有中学2所,小学2所。县中医院也设在镇上,有病床115张。
[ 此贴被爱在战国在2007-02-02 14:35重新编辑 ]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02-02
临安市系原临安、於潜、昌化三县合并。汉以前三县均无建制。临安秦、汉时为会稽郡余杭县地,东汉建安 16年(211年)分余杭置临水县,县治在高乐。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更名临安县,隶属吴兴郡。唐属杭州余杭郡。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迁县治于西墅保锦山下,明洪武初(1368年)迁东市太庙山右。於潜、昌化秦属鄣郡。西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置丹阳郡,领县有於潜,东汉更名为於潜县。昌化属於潜县境。晋时临安、於潜(含昌化)同属吴兴郡,隋时同属杭州。唐垂拱二年(686年)析於潜置紫溪县,与临安、於潜同属杭州余杭郡。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紫溪改名称昌化县。

  自宋以后,临安、於潜、昌化县建置和名称基本稳定。北宋属杭州,南宋属临安府,元属杭州路,明属杭州府,清因之。民国元年( 1912年)废府,直属于省。民国24 年(1935年),属浙江省吴兴行政督禁区。民国37年(1948年)改属第九行政督察区,专署驻临安县衣锦镇。

  1949年临安、於潜、昌化相继解放后属临安专区。1953年撤销临安专区改属嘉兴专区。1955年,於潜、昌化划入建德专区。1957年,临安县划入建德专区。1958年,撤销余杭县,并入临安县;撤销於潜县,并入昌化县;同年12月,撤销建德专区,临安、昌化划归嘉兴专区。1960年撤销昌化县,并入临安县,划归杭州市领导。1996年临安撤县建市。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7-02-02
杭州真会打劫啊
旁边一圈的县 都被划过来了
严州直接被灭国。。。。。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9-01-03
哈哈,同意楼上的。
当台州行署驻在临海时,全国人民都说要市管县;
当台州市搬迁到原黄岩县域后,全国人民都说要省管县。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9-02-18
杭州不厚道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9-02-19
“陡门”是什么意思?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