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274阅读
  • 7回复

[每周一府]每周一府(112):汝州直隶州(平顶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3-10
  汝州直隶州:繁,难。隶南汝光道。粮捕、水利州同驻。东北距省治四百九十里。广袤各二百二十里。北极高三十四度十三分。京师偏西三度三十六分。沿明制,领县四。西南:崆峒山。东北:风穴山。其石楼、鹿台、望云、檀树、狼皋、銮驾诸山,皆中岳熊耳之支脉也。西北:永安河入伊阳,迳杨家楼。水经注“趋狼皋山东出峡,谓之汝?厄。东历麻解城北,迳周平城南,又东与广成泽水合。又东得鲁公水口,合霍阳山水”者。又东迳城西南,左纳洗耳河,又东,左合赵洛河,迳成安故城北,又东,黄水注之,即承休水,入郏、宝丰。杨家楼,州同驻。赵洛、临汝二镇。县驿一。

鲁山难。州西南百二十里。东:鲁山。南:簸箕。东南:商馀。西北:尧山,水经“滍水出”,故汝支津,今出西百七十里吴大岭,俗名沙河。水经注“与波水合,又东迳鲁阳故城南,右合鲁阳关水,又东北合牛兰水,又东迳应城南,彭水注之”者。又东缘宝丰界入。叶犨水从之。赵家村巡司。县驿一。

郏难。州东南九十里。北:绿石山。东南:紫云。西北:大刘、扈阳。汝水自州缘界合扈涧水,纳青龙河,入迳城南,右纳石河,又东,左纳蓝水。水经注“迳化民城西、黄阜东”者。又东迳摩陂入襄城。长桥、黄道二镇。县驿一。

宝丰难。州东九十里。东南:香山、扁鹊。西:锯齿岭。汝水自州缘郏界之西北。石河,古养水,源出三堆山,东南流,有柏河来会,又东南入郏。柏河有二源,皆出县西山中,东流而合,又东南注石河。氵蚩河即沙河,在县东南,自鲁山入,东入叶。应水一名瀴河,又名石渠,源出北峙山,东南注滍河。东:湛水,东南流入叶。宋村、曹二镇。县驿一。

伊阳简。州西南九十里。东南:云梦山。南:霍阳。东北:连珠。西北:筛子垛。伊水自嵩缘界合杜水,纳永定河,入洛阳。西南:汝水自嵩缘界入,迳城南,右合马蓝河,迳紫逻口,左合练溪入州。上店一镇。县驿一。

注:以宝丰、叶县地析置平顶山
[ 此帖被北极星在2008-12-29 14:10重新编辑 ]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3-10
据考古和史书记载,早在八千年前,现平顶山市区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商代为应部落所在地。西周为应国,春秋时被楚吞并,战国时又属韩国所有。秦朝时,平顶山一代隶属颖川郡,西汉时分属父城县、昆阳县,三国时此地属曹魏。隋属颖川郡。唐宋时属汝州。元明清时分属南阳府、汝州、许州。民国初属河洛道,后有分属豫东、豫西、豫南道。1954年6月建立平顶山煤矿筹备处,1956年成立矿区人民政府,管辖原属叶县的大营乡、东高皇乡和原属宝丰的西高皇乡、姚孟乡和井营乡。1957年,矿区政府改为省辖市。1958年3月,将叶县北渡乡,宝丰县的刘村乡划入,1960年将宝丰县划入;1961年宝丰县又划归许昌地区;1964年改为特区,1968年又恢复为市。1971年将韩(庄)梁(洼)矿区(在宝丰县西部,由宝丰县和鲁山县分出)划入,1977年将舞钢划入,1981年底成立平顶山市人民政府,1983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管辖叶县,鲁山县和宝丰县,1986年2月又将襄城、郏县和临汝(1988年改为汝州市)3县划归平顶山。1997年又将襄城县划归许昌市,遂成现在的建制。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3-10
平顶山建市很晚,但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汝州的槐树尹、宝丰的窦庄、叶县的文集、郏县的水泉等处发现的裴李岗文化遗址表明,约在八千年前,这一带就有较大的部落群。古为豫州地,殷商时期,居住着应、桀部落。西周为武王宗室应侯封地,春秋战国时期,分属韩、魏、晋、郑、楚。

   秦统一后,平顶山境域属颖川郡、三川郡和南阳郡;汉改三川郡为河南郡,北部仍属颖川郡。晋析颖川置襄城郡,平顶山属河南郡、襄城郡、南阳郡。南北朝时,因战乱归属不一,先后分属鲁阳郡、襄城郡、南安郡、汝北郡、汝南郡、顺阳郡、汉广郡。

   隋朝时,分属襄城郡和颖川郡。唐代先后分属汝州、许州、襄城郡。宋元岂止明清,平顶山境域分属汝州、许州和裕州。民国初年属河洛道、汝阳道,后分属豫南道、豫东道、豫西道。

   新中国成立后,平顶山地区分属洛阳专区、许昌专区。1953年国家大规模开发平顶山煤田,1954年成立平顶山煤矿筹备处,1956年1月,成立中共平顶山矿区委员会,同年3月,成立许昌专员公署平顶山办事处,下辖东高皇、大营、西高皇、井营四个乡。1957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平顶山市,属省直辖市,下辖二镇四乡,即诸葛庙镇、西高皇镇和大营乡、东高皇乡、井营乡、姚孟乡。1958年,市区设立了五个街道办事处,城市建设开始起步。1960年撤销宝丰县,将原县属行政区域划归平顶山市,次年又恢复宝丰县制,仍归许昌专署领导。1964年3月,平顶山市改为平顶山特区,实行双重领导,以煤炭部领导为主,河南省领导为辅。1968年3月,恢复平顶山市,仍为省辖市。1969年设置新华区和卫东区。1971年建立西区。1977年舞钢区划归平顶山市,1979年舞钢区又划归许昌地区管辖。1982年,舞钢区重新划入平顶山市。1983年9月,分属许昌地区的鲁山、宝丰、叶县三县划归平顶山市管辖,1986年2月有将许昌地区的襄城县和郏县、洛阳地区的临汝县划归平顶山市。1988年6月,撤销临汝县,设立汝州市,1990年9月,撤销舞钢区,设立舞钢市,二市均为河南省计划单列市,由平顶山市代管。1993年后,平顶山市进行区划调整,郊区、西区先后分别更名为湛河区和石龙区,1996年12月,襄城县又划归许昌地区。至此,全市辖四县(鲁山县、宝丰县、叶县、郏县)、四区(新华区、卫东区、湛河区、石龙区),代管汝州市、舞钢市,包99个乡(镇)、25个街道办事处、299个居民委员会、2584个村民委员会。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3-10
 鲁山,古称鲁阳。汉置鲁阳县,唐始名鲁山。县东北十八里有鲁山。据《读史方舆纪要》:“山高耸,回生群山,为一邑巨镇,县以此名。”

历史悠久,夏朝时是为尧的裔孙刘累的城邑,设置鲁阳县。唐代设置鲁州,县名叫鲁山,沿用至今。现属河南省平顶山市。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03-10
周康王时(公元前 1004 年—前 967 年)称“夹”,春秋时名夹邑,属楚,战国归韩;秦始置县,隶属颖川郡;北魏太和 17 年(公元 493 年)改为龙山县,属顺阳郡;隋开皇初(公元 581 年)改为汝南县,开皇 18 年(公元 598 年)改为辅城县;大业初(公元 605 年)改为郏城县,大德 8 年(公元 1304 年)郏县隶汝州;至1947年郏县解放前夕,隶河南第5行政督察区;1949年3 月属许昌专区;1986 年 3月归平顶山市管辖。郏县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中国共产党成立后, 1930 年,郏县就成立了党组织。1940 年毛泽东同志从延安派王树声大将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郏县是河南军区六分区、六地委、六行署和抗日禹郏民主政府所在地。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陈谢兵团在郏县创造了我军机动歼战的著名战例。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03-10
宝丰历史悠久,远在旧石器时代,已有先民在此劳作生息。商周时为应国属地,春秋初属郑,继属楚,又属晋。战国初期属韩。秦置父城县,汉因之。隋、唐时先后为汝南县、滍阳县、武兴县、龙兴县。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因当时县境内有白酒酿造,汝官瓷烧制,冶铁工场等,物宝源丰,宝货兴发,奉敕赐名“宝丰县”。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曾改宝丰为宝州,清初复置宝丰至今。现为平顶山市市辖县。全县辖8镇5乡1个办事处,320个行政村,总人口48万人。
  宝丰地扼古鸦路,为宛洛交通要冲,富有战略价值,乃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晋楚湛阪之战,东汉刘秀与王莽昆阳之战,宋代牛皋大败金兵之战,以及李自成大破明官军孙传庭之战,都曾发生在境内及近区。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7-03-10
 唐置伊阳县。因与宜阳县同音,1959年改为汝阳县,因县治位居汝河之北,故名。

伊川在周代属新城郡,西汉置新城县。汉代的《河南十二境薄》记,广城泽在新城县界黄阜。历史上划分县界的重要依据是依水系和山脉为重要参考,蔡店是黄河水系,属于新城伊川辖区。东魏改新城为伊川郡,唐代伊川改名为伊阙县。宋熙宁初改伊阙为伊阳县。1927年,国民政府将历史上的新城(伊川)县,以伊河为界一分为二,伊河东成立自由县,蔡店也在其中。伊河西成立平等县。1932年,自由、平等二县复合为伊川县。
1949年2月24日,中共豫西地委将蔡店乡划归伊阳县(后改为汝阳县)。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7-03-10
 汝州市在漫长的地质时代,经历了海洋、陆地、浅海、冰川、海湾、内陆湖沼、陆地等沧海桑田的变化,形成了两山(伏牛、嵩山)夹一川,汝水流中间的地理格局,为汝河儿女世代繁衍生息提供了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早在100万年前,寄料的张湾村一带就有先人居住,这是我国至今发现的仅次于云南元谋人的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地方。

  5000年前,市区的煤山公园一带,崎岭的槐树伊、大张一带,纸坊的阎村、中山寨一带,安沟水库神德宫一带出现较先进的原始文明村落。

  三皇五帝时,汝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中心地带。轩辕黄帝在新郑称帝,曾带人两次到汝州西部的崆峒山向广成子求教治国和养生的道理。之后把当时最富饶的汝河流域封给他和正妃嫘祖的第二个儿子昌意,昌意的儿子高阳,在黄帝死后,继承了帝位,就是五帝的第一帝颛顼。颛顼死后,让位给大伯玄嚣的孙子高辛,为帝喾。喾死后传位于儿子尧,尧继位后欲让位给贤人许由,许由避让逃至汝州北部的箕山下。尧之后让位给颛顼的后人舜。三皇五帝时代,汝州是昌意部落的管辖范围,昌意的后人出了两个伟人颛顼帝和舜帝。

  夏后期,建都于在今杨楼樊古城一带的霍国强大起来,成为夏西南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霍候支持商汤统一了天下,霍西南部的高士伊尹为商的宰相,为商的统一立下汗马功劳。汝州为世界霍姓的发源地。

  商朝,“霍”做为灭夏有功的侯国,地位得到巩固,管辖南到伏牛山东到禹州西至嵩县北至登封的广大地区。

  公元前1027年,周武王带大军打败商纣后,挥师包围霍都。霍侯开城投降,周武王封霍侯的儿子为新的霍侯。霍在整个西周相对平安,经济得以长足发展。周平王迁都洛阳后,汝州的战略地位显得十分重要,就将霍地封给自己的儿子姬唐,改霍为梁,迁霍后人至杨楼一带,建小霍城安置,为梁小邑。

  春秋时梁国西南曼氏国兴起,一度将梁和霍纳入自己的版图。曼氏国后被楚国所灭,汝州成为楚的北部边地。再后郑国打败楚国,把汝州地纳入郑国的版土。

  战国时,梁城位于洛阳东南户的战略地位被军事家们所看重,梁地区成为诸侯争夺的中心地带,韩国灭郑国后,梁地归韩国管辖,改梁为南梁,以区别开封的大梁和山西的西梁。这时南梁附近出现了注人城(庙下东一带)阳人城(梁古城)郸狐聚(临汝镇一带)赫人聚(杨楼石台村一带)等几个大的城池。汝州为梁姓的起源地之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管理。在汝州西部置梁县,归三川郡管辖,东部置郏县和阳城县,归颍川郡管辖。

  汉承秦制,汝州西部仍为梁县,公元前206年将三川郡改为河南郡,梁县归属河南郡。公元前113年在尚庄乡榆庙村一带置承休国,安置周的后人姬嘉。公元前112年在小屯一带置成安国。

  东汉改河南郡为河南尹,梁县属河南尹。

  三国仍为梁县,为魏国的司州河南尹管辖。东南部的小屯一带归豫州的颍川郡管理辖。

  公元280年,司马炎在洛阳称帝,历史进入西晋。将河南尹分为河南郡和荥阳郡,汝州仍为梁县,归河南郡管辖。东部小屯一带归襄城郡管辖。

  东晋十六国时隶属频繁。公元317年,属东晋,后归前赵;公元365年属前燕,隶河南郡;公元369年属前秦,隶豫州河南郡;公元395年属后燕,隶豫州河南郡;公元409年属后秦,隶豫州河南郡;公元417年属东晋。

  公元420年,历史进入南北时期,政府为扩大自己的虚名滥设州县。汝州的建制随北朝的变迁而变动。北魏时汝州属司州归中央直辖,公元494年在今汝州城设南汝原县,公元527年在今杨楼梁故城置汝北郡,后在今庙下东注人城置治城县,在霍城置石台县,在今小屯成安城置东汝原县,汝北郡从西到东共领石台、梁县、治城、南汝原、东汝原五个县。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西魏和东魏,汝州属东魏。同年改南汝原县为汝原县。公元539年,恢复汝北郡,在承休国旧地置承休县,移郡治至承休县;公元543年,改汝北郡为汝阴郡,废治城县入梁县。公元577年改汝阴郡为和州。

  隋文帝开皇四年(公元584年)置伊州,隋炀帝大业初改伊州为汝州,治梁县城。大业八年,移承休县至汝原县,废汝原县。改汝州为襄城郡,治承休县城,领承休、梁、阳翟、东汝原、汝南、鲁、 城八县。

  唐汝州建制多变:公元621年,改襄城郡为伊州,领承休、梁、郏三县;公元627年,移梁县衙于承休县,撤承休县,把鲁山划为伊州;公元634年,改伊州为汝州,领梁、郏城、鲁山三县;公元695年,在今宝丰置武兴(后改龙兴)县;公元712年在今临汝镇置临汝县;公元738年,划许州襄城县来属,改汝州为临汝郡,属都(指东都洛阳)畿道,领叶、襄城、郏城、鲁山、龙兴、临汝七县。公元758年,改临汝郡为汝州。唐时汝州为东都洛阳东南门户,设东都畿都防御使,驻有重兵防守。

  五代时汝州先后归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建制随唐制,仍为军事要地。周显德三年(公元956年)改临汝县为临汝镇,入梁县,汝州领六县。

  宋代汝州建制仍袭唐制,公元1105年划郏县归颖昌府。宋元和五年(公夫子1115年)升汝州为陆海军节度,属京西北路,领梁县、襄城、叶县、龙兴、鲁山五县。

  公元1127年,汝州被金占领。汝州属南京路,金中央直辖,领梁(含今汝阳)、郏城、鲁山、宝丰、叶县、襄城六县。公元1207年,划襄县属许州;1208年,划叶属裕州。

  公元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形成了军政合一的省一级地方建制。汝州属河南江北省南阳府管辖,领梁、郏县、鲁山三县,宝丰废县为镇,归梁县管辖。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对元行省作了大的改革,改省为“承布宣政司”,只管民政,但人们习惯上仍叫行省,简为省,省下设郡(州)、县。汝州仍为南阳府管辖,将梁县省入汝州,领郏县、鲁山两县。1475年4月,在汝州东南设宝丰县,汝州领三县。1476年9月,时任兵部左侍郎的汝州人滕昭,以汝州距南阳太远给群众生活带来不便为由,同好友河南布政使原杰联明奏请宪宗皇帝朱见深,将汝州从南阳分出由省直辖,汝州成为河南唯一一个由省直辖的直隶州,由县级州升格为府级。同年12月,在汝州西部今汝阳县城附近置伊阳县,划原嵩县、鲁山、汝州的部分地区为伊阳地,汝州领鲁宝郏伊四县。明中央掌管吏治的按察使司在地方设立四十一个按察分司,叫巡道,河南有二,分别叫河南道、河北道,河南道驻汝州。

  清朝沿袭明制,汝州直隶州的地位没有改变,领鲁山、宝丰、郏县、伊阳四县。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汝州隶河洛道,仍领四县。

  1913年,实行省、专区、县三级管辖,改直隶汝州为临汝县,归许昌专区管辖。

  1947年属豫西五专区。

  1949年仍归许昌专区,1951年将大小张庄和磨冢营村划归宝丰县管理辖。

  1954年10月改隶洛阳专区管辖。

  1986年,撤专区建制,实行市(地)管县,改隶平项山市。   

  1988年8月改临汝县为汝州市,属省直辖,计划单列,由平项山市代管。
我本楚狂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