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571阅读
  • 7回复

[每周一府]每周一府(135):衡州府(衡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3-22
  衡州府:冲,繁,难。隶衡永郴桂道。旧隶湖广布政使司。康熙三年来属。乾隆中增置清泉。东北距省治三百八十里。广四百六十里,袤二百九十五里。北极高二十六度五十六分。京师偏西四度五分。领县七。

衡阳冲,繁,疲,难。倚。城内金鼇山。北:岣嵝山。西北:九峰、黄龙。西南:大云山。东南:湘水左渎自清泉入,北过府治东,北受烝水。水出邵阳东,合等江水,至陡江口,岳山水南流入焉。右纳演陂,南流,武水自西南来会,纳清化河,其右岸则清泉县界也。东北迳石鼓山入湘水。又北,东入于衡山。有寒溪镇。县丞治查江市。有衡阳驿。
清泉疲,难。倚。乾隆二十一年析衡阳县东南乡置,来属。东:清泉山,县以此名。南:回雁峰,衡岳之首峰也。南:雨母。西南:七宝、探山。湘水自祁阳入,迤东流,右界常宁县,栗江水自西北来注之。又东过茭河口,西北过府治东。合耒水。北屈而东入衡山。西南:柿江水、清化水,皆东北至衡阳入烝水。东南有新城市巡司。廖田驿。

衡山冲,繁,难。府东北一百里。西北:衡山,是为南岳。东:灵山。东北:凤凰。东南:杨山,又名武阳山。湘水自衡阳入,东北合龙隐港水,至茶陵江口,洣水合永乐江自东南来注之。北过县治东,为观湘洲。右纳石湾港,左纳樊田港,又北,东入湘潭。又涓水源出湘乡,东合兴乐江,东北至湘潭入湘水。有草市、永寿二巡司。雷家镇有驿。

耒阳冲,繁,难。府东南一百五十里。西:石臼。东:侯计山,跨安仁、永兴二县。东南:天门。东北:明月。耒水自永兴入,东北流,右纳肥江,西北至城南,屈东北,浔江水自东来注之,西北入清泉。其东马水从之,亦至清泉入耒水。罗渡镇有废巡司。有驿。

常宁难。府西南一百二十里。北:憩山。西南:塔山、液麻山。东南有逍遥。东北:盟山。西北:湘水右渎自祁阳入,合吴水。又东北,左与清泉分岸。又东与宜水合。水出县南西江山,北迳县治西,左有蓝江,右有潭水,皆流合焉,又东北至江口市入湘水。湘水又东北流,右纳盐湖,至茭河口,舂水北流西屈来会。水自桂阳州入,一名茭源河,其东岸则耒阳县界也。湘水又北入清泉。有杉树堡。西南壤接瑶峒。

安仁简。府东南一百五十里。南:大湖山。西:金紫。北:军山。东北:排山。东南:大松山。西北:永乐江自永兴入,北与浦阳港合。又北流,左纳油陂港,右纳莲花港,北至安平市,大坪港西流合焉。又过城西北,宜阳港水自南来注之,西北至衡山入洣水。有潭湖镇、安平镇废巡司。

酃简。府东南三百里。北:青台。南:泰和。东南:万阳。西南:屏水山。山与桂东接界,洣水出焉。迤北至双江口,漠渡水北流西屈注之。又西合春江,即云秋水,东北合洣水入茶陵,是为茶陵江。其东沔渡水,北为洮水,下流合于洣水。
[ 此帖被北极星在2008-12-31 17:14重新编辑 ]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3-22
相传北方的大雁因惧怕塞外的凛冽的寒风,便成群结队往南迁徙,它们飞越千山万水,来到这块气候温和,风景秀丽的地方,安营扎寨、停歇栖息,这个地方就是历史的文化名城--雁城衡阳。
衡阳市历史悠久,根据出土文物考察,五六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使用石器等原始工具,在衡阳这片土地上种植水稻,饲养猪、牛,过着定居的生活。
衡阳地域古属三苗、杨越,春秋时属楚国。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将原楚国南部分为黔中、长沙两郡,长沙郡包括衡阳地域。
公元220年,孙吴于长沙郡东南设置湘东郡,郡治设在今酃县;并于长沙郡西部设衡阳郡,郡治设在今湘乡,下辖蒸阳(今衡阳县)、重安(今衡南县)、湘南、湘西(今衡山、衡东、南岳区)、湘乡、益阳等县。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以衡阳命名的郡。
公元589年,隋灭陈,改郡为州,废湘东、衡阳郡,设衡州,将临蒸改为衡阳县,州城、县城均在今江东岸。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衡阳县。
1942年元旦,衡阳市正式建市。
1943年衡阳市改为省辖市。
1949年衡阳全境解放之后,仍是市县并存。
1983年7月,原衡阳地区与衡阳市合并,实行市管县新体制。衡阳市辖衡阳、衡南、衡山、常宁、耒阳、祁东七县(耒阳、常宁为县级市),以及江东、城南、城北、郊区、南岳五个县级区。
2001年城北、城南、江东、郊区四个区分别改名为石鼓、雁峰、珠晖、蒸湘四个县级区。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3-22
衡山有着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秦统一中国后,其地属长沙郡。三国吴会稽王太平二年(257年),隶属衡阳县。晋惠帝永熙元年(公元290年),改衡阳县为衡山县,为县名之始。唐属衡州,宋属潭州,元属潭州路,后改为天临路。明清属衡州府。民国废府存县,直属湖南省。

西晋置衡山县。据《今县释名》:“西北衡山,是为南岳,山如车盖及衡轭之形,故名。”县因衡山得名。


 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狩猎霍山,置潜县,敕封霍山为南岳山,因古霍山被汉王朝设为汉室刘安的封地--衡山国,南岳衡山由此而来 。因此古衡山也引来了许多名人骚客到此探幽索奇,更留下许多扑朔迷离的故事,如何祯、杜夷、左元放、李白、皮日休、吕洞宾、苏轼、冯梦龙等。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去湖北经衡山时在东淠河之滨潜台留下了千古绝笔-- "小赤壁"三字,为古衡山增加一道靓丽的风景。1936年国民党元老、大书法家于右任先生闻此景,欣然命笔"小南岳"三个大字,五十年后于公子婿屈武老人又为南岳山书一副56字长联,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老人又题写了"南岳庙"匾额,再为古衡山增添几道秀丽的景色。二千多年过去,古衡山犹如一颗老树绽放出新芽。
  衡山镇原名城关镇,始于民国,即1937年改联保办事处为城区镇,1948年全县解放,仍称城区镇;1981年称城关镇人民政府,地址在今通贤街火神庙巷;1989年3月迁至文盛街105号;2003年根据省委乡镇区划调整精神,经省政府批准,以原城关镇为中心,撤消原东城镇,加之原佛子岭镇的三星、柳林河两村,黑石渡镇的高桥湾村、大沙埂镇的满路桥、榆树店两村和但家庙镇的果园厂、丁家山坎两个村民组,合并成立以南岳衡山冠名的衡山镇。

其地有南岳衡山忠烈祠。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3-22
追溯耒阳的历史,其建于秦,自汉以来,曾设郡,曾为州,民国时曾为省会,现为县级市。秦置耒县时,在今湖南省境内还只有5个县:郴县、耒县、湘县、益县、罗县。管辖这5个县的是长沙郡。西汉初年,高祖刘邦大封王,先后封了9个刘姓和1个异姓王。改长沙郡为长沙诸侯国,封给吴芮。西汉五年,又改耒县为耒阳县。三国时,耒阳县属于吴国。元代兴,耒阳人口繁巨,元世祖将耒阳升为直隶州,隶属湖南道宣尉司。

耒阳这块古老的土地,历为荆楚名区,湖广要冲。秦初建县,汉时设郡,元代升州,抗日战争时期曾为临时省会。耒阳地灵人杰,人才辈出。东汉蔡伦发明造纸,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西晋罗含文章甲天下,称为“江左之秀”;明代李玺、胡文壁、谢文祥,为封疆大吏,政绩斐然;清代刘厚基,捍卫国家领土,死而后已,追封“建威将军”;红军三军长伍中豪、李天柱、刘铁超,为新中国的建立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03-22
 常宁历史悠久,据清同治《常宁县志》记载:周朝以前属荆,战国时属楚,秦汉时属耒阳县,三国吴孙亮析耒阳西南地置新宁、新平二县,东晋太元二十年(396年)并新平于新宁县,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新宁为常宁,属衡州。五代及宋属衡州。元十九年(1282年)升为州,无领地,属湖广行省领北湖南道。明洪武三年(1370年)三月降为县,属湖广布政使司衡州府。清属湖南衡永郴桂道衡州府。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属衡阳道。民国11年(1922年)废道,直属湖南省。民国26年(1937年)属湖南省第五行政督察区。1949年10月12日常宁和平解放,人民政府建立,属湖南省衡阳专区。1952年4月改属湖南行政区。1954年7月仍属衡阳专区。1983年7月属衡阳市。1996年11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常宁县,设立常宁市,由衡阳市代管。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03-22
 千年古邑安仁,建镇与唐武德5年(公元622年),置县于宋乾德3年(公元965年)。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7-03-22
宋析茶陵县置酃县,取汉代酃县为名(汉之酃县在今衡阳,因酃湖为名)。据《水经注》:因县东有酃湖,水可酿酒而得名。
  1994年4月5日,民政部批复(民行批[1994]55号)同意酃县更名为炎陵县。似因境内有炎帝陵而得名。


炎陵是一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中华民族始祖、农耕文化创始人炎帝神农氏长眠在县城之西鹿原陂。神州第一陵——炎帝陵,历来都被炎黄子孙视为寻根祭祖的圣地,前来拜谒始祖的海内外炎黄子孙络绎不绝。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7-03-22
这块土地原为茶陵上三乡,南宋嘉定四年(1211)析出置县。。自宋至明,县内居民绝大多数为农业发达的江西中南部所迁入。这些移民不断将先进的农业技术带入酃县,使县内农业生产获得较快发展。明代,全县水田已达10万亩,并出现过为后世称道的“万历年间太平景象”。
  明末清初,社会动荡,旧志称“湖南兵寇无毒于兹区”。顺治五年(1648),10万之众的反清武装失利后退守酃县,清军围剿长达6年。兵锋所向,城无完堞,村遍蓬蒿,人口仅剩5000余。顺治末至康熙初,赣、粤、闽等地人民为避兵乱、躲剃发、逃丁银,大批迁入酃县。康熙中期以后,朝廷鼓励垦荒,以上三省向县内的移民更胜前期。至乾隆十七年(1752),新开荒地3.45万亩,其时象茆花岭一带山地,方圆数十里均因“粤民奋力垦辟”而“靡有隙地”。乾隆三十年,全县人口增至8万。
  清中叶,江西、广东、福建等地商人又纷纷涉足酃县,老表字号的店铺发展到县城和乡间一些重要集镇,拉动了城乡贸易。世代不事商贩的酃县人也开始小心翼翼地跻身其中。同一时期,民间向学好义之风骤起,至清末,全县建有书院13所,列居全省第二。清末民初,或因家学渊源,或赖名区圣化,或为彼时天塌地陷的社会裂变所推移所造就,酃县出现了一个知识型人才的高峰期,仅出国留学者就有16人之多。著名教育家何炳麟、中共创始人之一何孟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重要成员郭春涛等均是这一时期人物。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酃县是湖南省农民运动较为发育的县份之一。在中共酃县特别支部和酃县农民协会领导下,广大农民纷纷起来开展斗争土豪劣绅、革除封建恶习的运动,封建制度受到猛烈冲击。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亲手在酃县点燃革命烈火。以刘寅生、黎育教、周礼、张平化为代表的酃县共产党人,领导着成干上万的酃具人民,用血肉之躯护卫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湘赣革命根据地的西大门。在工农武装割据的鼎盛时期,全县一半多土地成为苏维埃区域。这一时期,固民政府对酃县苏区“进剿”频繁,苛捐杂税畸重。1934年,红军主力撤出酃县,国民党军队躏入苏区,茅草过火,板凳过刀,生产力遭受极大破坏。
  抗日战争时期,酃县成为后方,国民政府在“抗战建国”口号指引下,致力于国民经济建设,农林业生产有新的发展,交通建设取得成效,国民教育得到全面实施。这一时期,仅9万余人口的酃县共征集兵员5989人,征派民佚29.3万人次。酃县人民为中华民族抵御外侮承受了巨大的牺牲。
  解放前夕,县内反动势力顽固抵抗人民解放事业,全省和平起义通电遭抵制,最终由人民解放军武力解放。
我本楚狂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